目前分類:我的電影 (3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如果我們只能依賴內心的一小部分生活,剩下的該怎麼辦?"... 這句話出自一本書"文字煉金師"。為了尋找這本書的作者,他放下一切屬於正常的生活,跳上通往里斯本的夜車,展開人生另一段旅程。表面上,這是一個關於"尋找作者"的故事...

今晚推薦一部電影:里斯本夜車

...

里斯本夜車 (Night Train To Lisbon, 2013)

導演:Bille August, 丹麥

演員:Jeremy Irons, 英國

原著小說:Pascal Mercier, 瑞士

...

顯然,當生命的感動發生時,國籍並不重要。首先是一位瑞士哲學家寫了一本以葡萄牙內戰為背景的小說,接著是一個德國製片公司找來一位丹麥導演,加上一位非常資深的英國演員...

電影開始於一位平凡度日的老師,在平凡渡日的上班途中意外救起一位自殺的紅衣女子,又意外在她的口袋裡發現一本小書"文字煉金師"。這本書是一位葡萄牙醫生 Amadeu de Prado 在他們內戰時期所寫的札記。書中的文字輕如鴻毛又重如泰山,句句衝擊著這位老兄如雞肋般的日常生活。他決定尋找作者,但作者早已過世,於是他透過拜訪作者的親友,(在鏡頭前)重塑一段葡萄亞集權統治時期的內戰,關於自由、革命、生命、愛情...

...

雖然這是一段具歷史背景的故事,但在螢幕前真正吸引我的還是敘事與影像,構成某種重新檢視自己的情境。這是電影或任何"藝術作品"對我的意義。本片敘事場景交錯,影像犀利,剪接精準,文字優美深邃,尤其主述者的獨白魅力動人。

這部電影我看了兩次半,第一次是認識,第二次是體會,剩下的半次還在進行中,邊看邊暫停,為了摘錄這些句子...

 

  

“What could – what should be done, with all the time that lies ahead of us? Open and unshaped, feather light in its freedom and lead-heavy in its uncertainty? Is it a wish, dreamlike and nostalgic, to stand once again at that point in life, and be able to take a completely different direction to the one which has made us who we are?”

我們該如何面對,那個站在前方的未來?它如此開闊可塑,如此自由輕如鴻毛,如此未知又沉重如鉛。是那個如鄉愁夢境般的心願嗎?讓我們如此再次站在生命的轉捩點上,選擇一條不同的道路、一條有別於現在的"我"的道路?

... 

“We leave something of ourselves behind, only leave a place, we stay there even though we go away. And there are things in us that we can find again only by going back there." 

我們把自己的一部分留下來,然後離開。人雖走遠,但心還在。那些藏在心裡的東西,只有在當舊地重遊的時候,才能再次尋獲。

...

"When dictatorship is a fact, revolution is a duty."

當獨裁已成事實,革命就是義務。(這句話在去年很流行,今年流行的是抓神奇寶貝)

... 

"The real director of life is accident, a director full of cruelty compassion and bewitching charm."

意外,才是生命中真正的導演,此人充滿殘酷的憐憫與迷惑的魅力。

... 

"The decisive moments of life, when its direction changes forever, are not always marked by large and shown dramatics. In truth, the dramatic moments of a life determining experience, are often unbelieveable low key."

生命裡的決定性瞬間,那些人生方向永遠改變的時刻,並非都標誌著誇張的戲劇性。事實上,生命中最具戲劇性的決定經驗,總是來自那個不可思議的平靜。

...

...

寫著寫著,想起劇中一句台詞:... 這些文字,好像已經"事先霸佔(preoccupied)"我一輩子...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部傳說中的的美國現代史,濃縮成一個傻子的回憶。這裡有許多政治,卻巧妙沒有政治;有戰爭,卻巧妙不是戰爭;有種族,卻巧妙不是種族;有宗教,又巧妙沒有宗教,這裡還有濃厚的親情愛情與友情,卻又好像都不是重點... 也許"文明"本來就沒有重點,只有輕描淡寫的那句名言: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

...

阿甘正傳 (Forrest Gump), 1994

導演:Robert Zemeckis

演員:Tom Hanks

(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視覺效果、最佳剪接、最佳改編劇本...)

...

...

最近讀了一些書,也看了不少電影...

這類作品的共通特質是"敘事"。那個被稱為"故事"的東西在文字中發酵,在章節與場次間串聯,跳躍不同時空,建構起某種"此在/彼在"的觀賞情境。雖然如此,這類活動的共通特質卻是"花時間",但似乎也只好這樣,才能在時間中體會某種感動... 今天又意外看到這部好片...

... 

"荒謬"不足以詮釋趣味,雖然這也是個不得已的說法,因為真正的"故事"永遠在劇情之外...

具體的時代背景,來自上個世紀最後那三十年(也是我成長的矇懂年代),卻帶著一個由美國所主導的世界秩序下的另類觀點:一種嘲諷與對比。主述者是一個美國鄉下的傻小子...

經歷五任美國總統,巧妙結合時事:山姆大叔、越戰、嬉皮、乒乓外交、登陸月球、刺殺、水門事件等,甚至還有蘋果公司,加上貓王、John Lennon、Bob Dylan、Joan Baez、瑪麗蓮夢露等偶像明星。此外,片中還出現不少經典搖滾(Eagles, Beatles, Simon and Garfunkel)與新聞畫面特效,精心打造出一個時代、一群人或一種精神的樣貌... 但也正因如此,對時代背景不熟的年輕人而言,恐怕只能體會一半的趣味。

 

 

我試著整理這種感覺... 也許對我這年紀的觀眾來說,感動的並非誇張劇情,而是"這件事"被放在"那個時代"所襯托出的一種屬於價值的荒謬,並透過這個傻子所做出的反省。所謂"這件事"是一個很抽象的感覺,來自生存經驗的沉澱,似乎,"世界"(這件事)越來越小,卻越來越準。然而這種"不知道該怎麼說的"觀影經驗並不多見(如"史密斯任務")... 也許我始終認為這部片的"主角"應該是這一系列精心設計的"背景"... 也許這也是我對"後現代"的領悟:一種隱身。

基於理解,這部片很容易被說成是"傻人有傻福",甚至會多出一些規勸,其實完全不是這樣。這也不是一部勵志電影,無法勸人有志者事竟成(如"堅持理想"之類的廢話),當然也不是消極的宿命論調(如"聽天由命"之類的廢話),更不是以"荒謬"作為詮釋的自我安慰,因為世界並不會因為被稱為"荒謬"而停止。對阿甘而言,這根本不是問題,也無從回答... 

突然想到多年前的"再見沙特",一種什麼都不是的"什麼"...

...

...

那天,沒有特別原因,阿甘去跑步... 一直跑到"路"的盡頭,他想:

既然已經跑到這裡,不如再跑到"鎮"的盡頭... 既然已經跑到這裡,不如再跑到"縣"的盡頭... 既然已經跑這麼遠,不如跨"州"吧... 既然已經跨州,不如再跑到"國"的邊界... 既然已經來到邊界,不如去看看另一個邊界...

 

 

阿甘成為眾人口中的智慧燈塔,勵志標竿,追隨者不斷,大家都說他帶來希望,媒體爭相採訪...

... 請問你是為世界和平而跑嗎?

... 請問你是為無家可歸的人而跑嗎?

... 請問你是為女權或環保而跑嗎?

... 請問你是為流浪動物而跑嗎?

 

...... 他們就是無法相信,沒有特殊原因,我就只是喜歡跑步。 

 

文明世界或許有不少英雄,但似乎,需要英雄的人更多…

也許文明世界的英雄是被需要出來的。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那天我說:一粒沙看世界,重點不在"沙",而在"看"... 最近看了不少電影,儘管有些已經看了十幾遍,每次都有新的視野。再看一遍不是為了回味,而是重新發現,譬如"重慶森林"...

...

重慶森林 (Chungking Express, 1994)

導演:王家衛

演員:林青霞/金城武  梁朝偉/王菲

...

這部片值得紀念:1994年第一次結婚,第一次當老師,第一次驚艷這樣的敘事畫面,第一次在課堂上介紹。當年的學生如今已是大叔大嬸,一個個身懷絕技闖蕩江湖,有些還當了導演... 多年後,第一次驚訝有學生竟然沒聽過王家衛這個名字,第一次在講台上深刻感慨"時不我予",但值得高興的是,十年前的某一天,第一次有人因為這部片,送我一包餅乾...

彷彿某種預言,關於愛情,關於時間、關於日常生活、關於零碎與片段、關於歷時性與共時性、關於敘事與故事、關於鏡頭、關於藝術與藝術性、關於後現代,還有,關於那些關於"關於"的符號... 這是林青霞的最後一部片,也是王菲的第一部片...

...

先後兩組事件在鏡頭下毫無關聯,三個不起眼的畫面並不構成線性串聯(其實也沒什麼需要串聯),只暗示了某種"擦身而過"的立體趣味。想到奇士勞斯基的"三色"和"機遇之歌"...

兩小時的畫面"重覆"出現不少東西,這些被稱為"東西"的東西在日常生活中毫不起眼,卻在鏡頭下重生,被賦予有趣的意涵:假髮、墨鏡、高跟鞋、罐頭、日期與過期、Call機、愛你一萬年、點唱機、廚師沙拉、制服、鑰匙、電話答錄機、填充玩具、登機證...

...

基本上,王家衛的電影都是"愛情",但卻都不是愛情故事,而是愛情事件... 愛情作為一種視野,如同一個即興拼貼的載體,精緻又隨意鋪陳了那些"物質觀點"下的生活道具... 

片中重覆出現幾首"經典"曲子... 其實重要的不是經典,而是"重覆"...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是什麼樣的情感可以讓人由愛生恨?如果不是"很愛",是不是就不會"很恨"?難道只是忌妒?... 上課的關係,最近重看"阿瑪迪斯"...

這是一部大學時期的電影,改編自一齣同名舞台劇,描寫莫扎特的生平。故事的真偽無從考證,但都確有其人。電影獲獎無數,敘事手法、美術設計、影像及配樂一流,但片中真正的主角並不是莫扎特,而是他的頭號粉絲安東尼薩列里(Antonio Salieri),那個由愛生恨的人...

...

Amadeus (1984)

導演:Miloš Forman

演員:F. Murray Abraham (飾演薩列里。一個非常棒的演員)

        Tom Hulce (飾演莫扎特)

...

深仇大恨嗎?我也不覺得,這只是一個關於謀殺的故事,可以解釋為人因"愛"而自大,甚至把上帝也拖下水,活生生將人分為"天才"與"庸才"... 我沒有見過那種被稱為"天才"的人,如果真有,通常這種人會特別努力,而且,我想,天才活著是為了讓人欣賞,而不是讓人忌妒。

看完感觸良多,那天我說:千百年來,藝術透過"他人"的眼光從未自由... 對薩列里而言,藝術是宗教的工具;對統治者而言,藝術是政治的工具;對貴族而言,藝術是附庸風雅的工具;對文創而言,藝術是賺錢的工具... 但對莫扎特(他自己)來說,藝術是自由的,這讓(他人眼中的)藝術與"天才"掛勾,而忘了"凡人"該有的努力。 

...

劇中的薩列里是我最同情的角色,這種同情甚至不帶仇恨,而是憐憫,因為他也是高手,聽出只有高手才聽得到的東西。他是莫扎特最內行的聽眾... 想到盧梭所言:人是自由的,卻無時不在枷鎖中。那些自認高人一等的人,才是自己最大的奴隸。

至於人因"愛"而自大... 這個場景隨處可見:"總是為你好嘛..."

...

片中的橋段,莫扎特夫人偷偷拿著丈夫的原稿"送審",祈求一個工作機會... 

 

 

夫人:... (抱歉,這些資料恐怕不能留下),萬一他發現不見了一定會抓狂,這些都是原稿。

薩列里:原稿?

夫人:是的,他從來不做備份。

薩列里:這些都是原稿?

夫人:是的。

〈音樂〉

老薩列里:太震撼了,簡直無可置信,這些是第一版而且是唯一的手稿,上面沒有任何修正的痕跡,一個都沒有,他似乎只是寫出腦袋中已經完成的東西,一頁頁,好像聽寫一樣... 而音樂,前所未見的音樂... 換了一個音符就不夠完美,換了一個章節,整個結構就垮了。很明顯回想起來,那天我在大主教家裡第一次聽到的曲子絕非偶然。再一次,那是上帝的聲音。我從禁錮的牢籠裡看到了奇景,一種絕對的美...

〈音樂結束〉

夫人:寫得不好嗎?

薩列里:太神奇了...

夫人:是啊,他總是對自己的作品很有信心...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重播"楚門的世界",一個人靜靜看了兩遍,依舊感動,尤其是最後這一場... 他走到"世界"的邊界,還是要出去...

...

The Truman Show (1998)

編劇:Andrew Niccol

導演:Peter Weir

主角:Jim Carrey

...

一個天方夜譚的電視實境秀,全天候播放,這裡有舒適安全的環境,這裡不需要辛苦計畫未來,這裡有很多"現況",只要接受就可以... 這裡三十年如一日,原本打算播一輩子。

卡謬說:"深厚的情感有如偉大的作品,其含意總是多於其所能表達"。這部十七年前的電影如今看來依舊磅礡,而且隨著年紀越大體會越多,片中有一句經典對話:"為什麼楚門從未想過要離開?"... "因為人們總是習慣接受現況"...

...  

這部電影隱喻很深,在歐洲獲獎無數,並引發許多宗教、大眾傳播、廣告、媒體及心理學等討論。片中的電視製作人叫 Christof,帶有上帝關愛的味道,主角叫 Truman,一個真實的"人"...

當然對我而言,這部電影說的是存在,存在主義的"存在"... 沙特說:他人即地獄(No Exit)。其實我們都活在地獄,或者說"如在地獄般地活著"。雖然地獄有著舒適的環境,讓我們享受牽扯不完的人我關係,但問題不是抱怨或享受現成,而是勇敢自覺,哪怕是為了給自己創造另一個地獄,也是一種選擇,畢竟,沒有人有義務給你天堂...

... 

沒錯,"再見沙特(No / Exit)"的主角也叫楚門... 回想起來,很高興我做了這齣戲。 

看到影片中出口(Exit)的特寫畫面,竟流下眼淚... 出口的門開了,外面一片漆黑...

 

 

Truman  你是誰?

Christof  我是創造者,也是電視製作人,我帶給大家歡樂、希望與救贖。

Truman  那我是誰?

Christof  你是大明星。

Truman  所以... 一切都是假的?

Christof  你是真的,這才讓你值得觀看... 聽著楚門,外面的世界並不會比裡面真實,同樣有邪惡與欺騙,但在我創造的世界裡,你不用害怕。我了解你比你自己更多。

Truman  你休想控制我。

Christof  你害怕,所以你不敢離開... 沒關係我了解,我看著你這一生,從出生、走第一步、看著你上學、掉第一顆牙... 你離不開的,楚門,你屬於這裡,跟我一起... 他媽的說句話吧,你上電視了,全世界直播。

Truman  以防萬一我見不到你,不如一次說完: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 and good night. 

...

之後,是我所見過最了不起的謝幕...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萊塢片偶爾會有佳作。這部電影已經被我"建檔"很久了,一直不知道該怎麼寫,最近有朋友提及,我暗自偷笑,畢竟不同的年紀會看到不同的東西... 這句話反過來說也成立:看到不同的東西,代表不同的年紀...

今天推薦電影:史密斯任務 (Mr. & Mis. Smith, 2005)

...

撇開帥哥美女的明星光環,這部片說的是一對刺客夫妻的"故事",但這個"故事"一點都不重要,甚至有點"刻意"的芭樂,芭樂到"刻意"讓觀眾各取所需...

刻意是一種手法,當刻意被"刻意地"露出痕跡,刻意的趣味就不在被看穿的故事內容,而是一種狀態,就是那種沒說出口的東西,關於性別、夫妻關係、日常生活... 總之,這是一部看完後不知道該怎麼說的電影。

...

如果"熱鬧"與"門道"代表不同視野,這部片的"門道"恐怕要結過婚的人才能體會... 嚴格說來,"日常生活"這四個字就是一種體會,而且似乎還必須是成年人的專利,對於那種說不出口的拉扯關係,工作、家庭、愛情、事業或個人實踐等,真實表現在居家生活的吃飯、做菜、買窗簾、開車、甚至"配槍"的對話中。那些日常生活的"道具":籬笆圍牆、草地上的灑水器、男主人的白內褲、休旅車(Van)後車箱的嬰兒車... 預告片說得好:Identity...

幾場誇張的打鬥都發生在客廳與廚房,家具廚具被轟得一蹋糊塗,最後一場激烈槍戰發生在超市:日常生活的集散地。多年前第一次看這部片時,我從嘲笑(這種誇張的手法)到笑不出來,從碎碎唸的不解到安靜的有所體會,最後一場被砸得亂七八糟的超市... 竟覺得很爽。 "誇張嗎?" 我問我自己。"Maybe... but maybe not." 

 

  

除了那首飛車追逐的名曲 Air Supply:Making Love Out of Nothing at All 之外,http://wuhwaihsuan2011.pixnet.net/blog/post/86575532,片中還有一首好聽的 Tango,描寫他們最初的相遇。"愛情神話"如此奇妙,遠在天邊又近在眼前... "生活神話"也如此奇妙,近在眼前卻又遠在天邊... 

突然想到沙特所說:當你生活,什麼事也沒發生,環境變化著,人來來去去,如此而已,只有一連串加法。偶爾你會停下來做個小結,聽見自己說:"哇,原來我們已經在一起七年了",接著是一陣安靜,然後一長串的數字又開始...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選擇一種生活,選擇一份工作,選擇一個事業,選擇一個家庭,選擇一台他媽的大電視,選擇一台洗衣機、汽車、遊戲機和電動開罐器,選擇健康,選擇低卡食物和醫療保險,選擇固定利率房貸... 選擇一家通訊系統,選擇一種費率方案,選擇買哪一檔股票,選擇賣哪一檔股票,選擇中午吃什麼,選擇一所小學、中學、大學... 

...

猜火車(Trainspotting):英國 / 1996

導演:Danny Boyle

...

這是一部"看起來"亂七八糟的電影,充滿毒品的罪惡世界與無聊的青少年(次)文化,幾經波折,這些小鬼最後"終於"回歸"正常",令人鬆一口氣,但也留下無情的問號:"這樣真的有比較好嗎?"... 昨天的"映後座談",我一直刻意沒問這個問題...

這並不是一部關於"毒品"的電影,更無法鼓吹什麼惡行,請衛道人士放心,它只是藉由一個極端的反差,探討"體制"、"正常"、"權力(power)"甚至"自由"... 有觀眾提到"選擇",一個不錯的觀察,但從"沒得選"到"有得選"的文明進程中,我們又獲得多少自由?

...

手上拿著電視遙控器,不停轉台,努力尋找值得停留的畫面,在慶幸有線電視選項很多的同時,我們始終忘了,其實我們只有兩個選擇:開與關,因為我們所欣然享受的"選擇(權)",其實只是一種"被選擇",因為我們總是只能在別人所提供的選項中做決定,如同上網搜尋資料,努力點選網站,尋找(或篩選)別人po了什麼,也如同走進一家連鎖速食,選擇他們所提供的時髦菜單... 更如同我們每幾年就要辦一次的狗屁選舉。

也許人們真正在選的,只是一種"選擇自認安心"的權利(rights)假象...

...

曾有朋友發現這個現象,問一個小孩:"你想吃什麼?" 小孩通常會說:"不知道"... 但若再加一句:"你想吃什麼?麥當勞或肯德基?",通常就會有答案...

曾幾何時,我們已習慣"被選擇"... 曾幾何時,我們竟欣然接受這種被給予的"自由"?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我而言,伍迪艾倫的電影有一種特殊的劇場魅力。它的敘事結構非常簡單,簡單到幾乎沒有層次,故事直接圍繞主角,卻有著"立體"的閱讀趣味... 他非常喜歡捉弄各式各樣的"權威人士",荒謬的文字嘲笑那些"潛意識"的渴望與矛盾,針對性與愛情、宗教以及"存在的不確定性"...  

今天推薦伍迪艾倫:愛與死 (Love and Death, 1975)

... 

他的電影通常以紐約為時空背景,描寫都會男女的愛慾情愁,但也有例外。這是一部以俄國沙皇時代為背景的史詩喜劇,伍迪艾倫(波依斯)出生在一個軍人世家,全家都誓命效忠沙皇,他是家族中最孬的一個,但也是運氣最好的...

波依斯與桑雅為表兄妹,波依斯生性窩囊膽小又很"賤",桑雅則水性陽花... 波依斯意外惹毛神槍手安東尼,明天要以槍戰一決勝負... (桑雅)最後那句台詞很好笑,但影片中被切掉...

 

 

波依斯:(明天我要和安東尼決鬥,他比我厲害多了) ... 我也許明天就會被殺,我要抓住這最後機會向妳表白,我愛妳。

桑雅:噢,波依斯。

波依斯:我一直身愛著妳,從小時候就開始... 我的確深愛依芳(青梅竹馬),但我還是愛妳。

桑雅:你為什麼不早說?

波依斯:早說會有用嗎?

桑雅:當然沒用,親愛的。

波依斯:萬一明天奇蹟出現,萬一我沒死,你願意嫁給我嗎?

桑雅:你希望怎樣呢?

波依斯:噢,死亡!在豐收之前死亡,那些莊稼、稻穀、遍野的小麥... 喔,小麥,生命中的生命盡是小麥... (小麥意指財產)

桑雅:(對自己說) 桑雅,為一個快死的人做件好事吧... 但我並不愛他,我是喜歡他(I love him),但我並不愛他(But I'm not "in" love with him)...

波依斯:噢,小麥!到處都是豐收的小麥,滿山滿谷的小麥...

桑雅:(對自己說) 但他愛我呀,而且他應該是個忠心的丈夫,雖然沒有激情,但很盡責。我們可以有自己的家庭,至少是用租的,我可以學著去愛他,還可以租六個小孩... 不不不,我快窒息了,掉入陷阱不能呼吸... 快,快開窗... 不是這扇,是廁所那扇...

波依斯:看啊,黃色的小麥、紅色的小麥、羽毛小麥、奶油小麥...

桑雅:(對自己說) 可憐的小子,竟然要和安東尼決鬥。明天早上,我親愛的波依斯表哥就會變成一塊瑞士乳酪(全身是洞)... 答應他吧,讓他今晚開心一點... 不,我感到窒息,我掉入陷阱,我的青春正在逝去,跟著這塊瑞士乳酪,還有那堆租來的孩子... (回神)  當然,波依斯,我會嫁給你,你是我的榮耀。(親吻)... 嗯,波依斯,這位安東尼是個神槍手,是吧? 

...

...

這部電影最迷人之處是結尾... 愛情如此複雜,充滿荒謬、哀怨、矛盾與悲劇,但又充滿希望,輕飄飄彷彿過眼雲煙... 我非常喜歡最後那段愉快的"與死神共舞",輕盈又唯美... 

 

 

娜塔夏:桑雅表姊,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情況... 我愛上了阿萊斯,但阿萊斯愛上依麗莎,依麗莎和列佛有一腿,列佛愛上塔提亞,塔提亞又愛上辛普基,辛普基則愛上我。我也愛辛普基,但不同於我愛阿萊斯。阿萊斯愛塔提亞如同妹妹,阿萊斯的妹妹又愛特戈蘭如同哥哥,特戈蘭的弟弟又和我妹妹有一腿,那只是肉體上的喜歡,不是精神上的...

桑雅:娜塔夏,已經有點晚了...

娜塔夏:在密西根的那群傢伙,竟然上了在塔可夫的那群傢伙。

桑雅:娜塔夏,愛,就要忍受痛苦,為了避免痛苦,最好不要去愛,但還是有人因不愛而受苦... 因此,愛是痛苦的,不愛也是痛苦的,痛苦就是痛苦... 要快樂就要去愛,但愛也是痛苦的,而痛苦又讓人不快樂... 因此,要痛苦就不要愛,或者是痛苦... 或者是要在很多快樂中去痛苦... 我希望妳了解...

娜塔夏:我從不想結婚,我只想離婚。

桑雅:看,波依斯在外面... (開窗) 波依斯,你的事情辦得如何?

波依斯:我搞砸了。

桑雅:為什麼?

波依斯:我也不知道,有一個黑影突然降臨,說我被赦免了,然後我就被殺了。

桑雅:波依斯,你是我的摯愛。

波依斯:非常謝謝你,不好意思我要先走了,我已經死了。

桑雅:死亡像什麼?

波依斯:像什麼?... 喔... 你吃過特拉斯基餐廳的雞肉嗎?

桑雅:吃過呀。

波依斯:比那個更糟。

桑雅:(關窗) 比特拉斯基餐廳的雞肉更糟... 老天,生活還是要繼續,陽光正快速灑向微暗的黃昏,而現在卻還只是中午... 我們很快就會被小麥附蓋。

娜塔夏:妳是說小麥嗎?

合:小麥。

波依斯:小麥?我已經死了,她們還在聊小麥?... 重點是,我們有沒有學到生命,只是,只是人類被二分為肉體與精神,"精神"表現出一切高尚的行為,如詩歌和哲學,但肉體卻有著全部的快樂... 我想,重點並不在受苦,如果可以證明上帝存在,我想祂並不是邪惡的,你頂多可以說祂是一個"遲緩兒",畢竟,生活中比死亡更慘的事還很多,譬如跟一個保險推銷員聊了一整晚... 我想... 關鍵是... 不要把死亡當成終點,而是一個很有效的省錢辦法... 至於愛情,我還能說什麼,我想重點不是做愛的次數問題,而是做愛的品質,然而,如果做愛的次數少於八個月一次的話,那就得好好研究了... 好啦,朋友們,就這些肺腑之言,再會了。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伍迪艾倫獲頒本屆金球獎"終生成就獎",這是最近較令我高興的新聞... 主辦單位說他最有資格拿這個獎(這是恭維的廢話),但我想他一點都不在乎,因為他很少出席這類"好萊塢大拜拜"...

...

他今年 77 歲,還在拍電影,最近幾年以"城市"為題材,拍了不少愛情片,還拿了最佳劇本獎(午夜巴黎),只是幽默中少了犀利批判,卻多了溫馨... 他生長在布魯克林區,是道地的紐約客,渾身充滿美國東岸的古老、陰霾、驕傲與神經質,這與西岸(加州)的明亮陽光形成明顯對比。他是喜劇演員,也是編導,作品橫跨電影、電視與劇場,甚至還有餐廳脫口秀,故事主題圍繞愛情、性與存在主義... 都是我很有興趣的東西。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Woody Allen 是我最喜歡的美國導演,跨足劇場、電影與爵士樂。他身兼編劇、導演、喜劇演員、(豎笛)音樂家,連驕傲的法國人都佩服,稱他為"美國電影界唯一的知識份子"。這位知識份子用他的電影嘲笑知識份子,作品暗藏深度幽默... 他長得很滑稽,招牌是一副老式方眼鏡,倒楣的模樣卻聰明絕頂,文字尖銳刻薄冷嘲熱諷,作品遊走在愛情、性與(存在)哲學之間。

他拍過五十幾部電影,是國際影展的常客,曾入圍奧斯卡十幾次,並獲得多項影片、導演、演員及編劇獎。他的劇本一流但都不是大製作,這在目前誇張的好萊塢生態中顯得格外珍貴。近幾年他以"城市"為議題拍了一系列愛情電影,包括紐約、巴塞隆納、巴黎和羅馬... 但是,也許是年紀大了比較溫和,總覺得不如早期的作品來得犀利。

...

這段來自電影 Play It Again, Sam (1972),中文翻成"呆頭鵝"... 呆頭鵝在美術館搭訕...

 

 

他:這幅 Jackson Pollock 很不錯,是吧!  (Jackson Pollock 是美國人引以為傲的畫家)

她:是不錯。

他:它對妳說了什麼?

她:它重申了宇宙的消極性,存在的孤單和空虛的可怕,人類被迫在乏味和無神論的漫長時間中存活。這種困境就像在無盡虛幻中跳動的小火苗,宇宙的漆黑荒誕只帶來虛耗的恐懼和羞辱,像一件無用的緊身夾克...

他:星期六晚上妳有什麼打算?

她:我打算自殺。

他:那星期五晚上呢?

...

她說得很對,他說得也很對。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綠燈了,他還在等什麼?"... 他取下項鍊掛在照後鏡上,她跟在後面緊握車門把手。大雨中的十字路口,一個決定左轉,一個決定留在車上...

今天推薦電影:麥迪遜之橋 (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 

...

編劇:Robert James Waller

導演:克林伊斯威特

演員:梅莉史翠普, 克林伊斯威特

...

保守的小鎮包裝著平靜生活,卻隱藏不了愛情的無理... 1965 年夏天的愛荷華州麥迪遜,一個家庭主婦在丈夫與孩子們外出時,遇到一個遠來當地拍攝廊橋的攝影師,四天的相處換來一輩子的秘密... 晚年,她將這段經歷說出,並要求孩子將自己火葬,把骨灰灑在廊橋旁。       

...

顯然這是一段不被祝福的中年愛情,甚至背負著出軌的自責... 沒有人知道該怎麼做,因為並沒有什麼"問題"需要解決,只是沒頭沒尾的日子終將繼續,只因在"不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 

我喜歡這個故事,因為它是一個秘密...

... 

影片最後,大雨中的紅燈,變綠,梅莉史翠普坐在丈夫車上,看著前方克林伊斯威特的車,打方向燈,左轉,永遠離開...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用"舞曲"來鼓勵人生並不常見... 他說:"探戈非常簡單,這就是它偉大的地方,跳探戈舞不會犯錯,萬一搞砸了,繼續跳就好了..."

今天推薦電影"女人香"配樂:The Tango (1935 / 1992)

...

這首探戈舞曲的極品是 1935 年阿根廷作曲家 Carlos Gardel 的作品(Por una Cabeza),曾多次被用在電影中,包括"女人香(Scent of a Woman)"及"辛德勒名單"。在"女人香"中,艾爾帕西諾(Al Pacino)飾演一名脾氣暴躁又盲眼的退休上校,看破人生醜態,原本計畫在一次假期中舉槍自盡,卻遇到善良又不願出賣朋友的男孩... 這是一部關於"勇氣"的電影...

...

雖然名為"女人香",但片中並沒有女主角,只有一個能嗅出各種女人香水的魅力老男人。他身經百戰心細如絲,為人正直又嫉惡如仇,看不慣虛偽做作的體制,也看不慣自己逐漸衰老且瞎眼的體態,決定為自己安排一個奢侈的最後假期...

查理是個高中學生,為人正直,為了賺工讀費而來"照顧"這個男人,被迫必須陪著一起出遊...

 

 

查理(與喬治)曾目睹一樁同學的惡作劇,校方決定強取"證詞"以處罰學生。喬治找了爸爸來,妥協後抖出名單,查理成為最後的"關鍵證人",校方威脅利誘"取供",甚至以"如果不說,就不配當貝爾德人(Baird man, 如文藻人)"要開除他,查理陷入天人交戰,最後還是決定保持沉默...

艾爾帕西諾是我最喜歡的男演員之一(另一位是西恩潘),這部電影讓他獲得金像獎殊榮... 最後一場,男孩因為不願供出惡作劇的同學而面臨退學,他以家長身分出席學校的"審判",侃侃而談揭露校方的鄉愿及偽善... "盲人"的演技令人讚嘆...  

 

 

這部電影說了很多事情,讓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東西...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動"是一種創造,通常並非莫名其妙的"有感而發",而是刻意撥動了生命中某一根生鏽的弦... 讓人"感動"的東西好像一支音叉,發出同心圓般的共鳴,牽引著有意識或無意識的記憶... 那些自以為已經過去,卻還沒死的東西...

今天推薦電影:巴黎野玫瑰 (37°2 le matin / Betty Blue), 1986  

... 

導演:(法) Jean-Jacques Beineix

主演:Béatrice Dalle 與 Jean-Hugues Anglade

...

這是一部美麗又狼狽的電影... 攝氏 37°2 的早晨,如同孕婦的體溫,沒什麼道理,也不是意外,有一點燥熱,或蠢蠢欲動的不安。兩個鮮活的年輕生命相遇,激情、荒謬、悲慘又真實...

...

這是真的,那些會被(你)認為好看的電影,通常並不是劇情的關係,而是一種說不出的東西... 一種情境,持續勾引著觀看,彷彿深陷其中捨不得離開。"情境"無關乎悲劇或喜劇,甚至只是一個眼神或一棟房子... 那些能把"電影"當成"電影"的素材,那些一格一格的精心設計:畫面、顏色、光線、音樂、鏡頭、道具、空間、場景... 那些"小事"... 最後才是"故事"...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期末發表,有同學報告的題目是"影像的暴力美學"。這是個有趣的議題,而且漸漸受到重視... 她用了許多(類)血腥畫面說明暴力美學的影像"內容",但我更有興趣的卻是"暴力美學"是什麼意思?這個概念的"條件"是什麼?或者,那些在畫面中被我們稱為"暴力"的東西所具備的特質...

"反差"是同學們討論出的"暴力"元素之一,意思是"不同",因而形成一種與傳統經驗落差的趣味或快感,如透過鏡頭(特效或特寫)讓人見識到一些平常沒看過的誇張"場面",並強調"流血"、"扭曲"、"醜陋"或"邪惡"等特質... 這是有趣的觀點,但問題是"反差從何而來,又有何不同?"

...

我持續思考這個問題... 如果"正常"是我們日常生活的認知基礎(包括在正常經驗下的"觀看"),"正常"就不是一個認識"對象"的判斷,也不只是認識的內容問題,而是認識"本身",應同時包含(觀看)行為經驗,因此"暴力"成為一種"影像美學"的條件似乎就不應只是畫面中所出現的噁心或開腸破肚的"內容"而已(雖然這是最直接的暴力印象),而更是一種觀賞"狀態"的反差,因為詮釋作品永遠是觀眾的權利,對一個外科醫生來說,開腸破肚的畫面並不稀奇...

我想到的是一種觀看"意識"的再現:清楚把自己帶進此時此刻觀看的現場,並"強迫"自己繼續面對這個畫面... "強迫"並非真正的強迫,畢竟我們可以選擇關機或轉台,而是一種"想看看它還能怎樣"的好奇... 不同於一般劇情片所強調的的故事融入,這種觀看的"意識"是清楚的,甚至有一種將"看(這個行為)""物化"之後的疏離效果... 原來似乎是"觀看的慾望"成就了"影像的暴力美學"(這件事),讓自己享受"被侵犯"的樂趣...

...

我持續思考這個問題... 如果任何"形容詞"都是相對成立的話,好像所有"藝術"都具備"暴力"特質,因為那些能被稱為"藝術"的東西都必須在"反差"的視野下才能夠被看到(或被接受),如同審美的陌生化效應(參考"距離美學")... 任何"進入眼簾"的東西都是一種選擇性的觀看,而任何"新"的東西對"舊"的而言總是一種"暴力植入"... 這樣說來,"暴力"似乎永遠是"舊"的觀點下的詮釋...

"暴力"一定有暴力的"對象",也就是對"誰"暴力... 想起現代藝術發展,也許印象派的筆觸對新古典而言是一種暴力,而杜象的小便斗對"藝術品(這個概念)"來說也是一種暴力... 有人說王家衛的電影是暴力美學,我同意,那是一種鏡頭"物化"的美,鏡頭並非服務劇情,鏡頭就是觀眾...

...

...

今天推薦兩部(我認為的)暴力美學電影,第一部叫做"機械生活(Koyaanisqatsi)",1982 年由 Godfrey Reggio 執導,是一部精心製作的(生態)紀錄片,意思是"生活失去平衡"... 它一點都不血腥,甚至還非常美,但曾有學生看完後心臟病發作送醫急救,音樂來自 Philip Glass... 二十年前在美國唸書時看的,看完後頭昏腦脹瞠目結舌。想像一下在電影院的大螢幕前,面對這樣的(極限)音樂與(縮時)畫面 90 分鐘的感覺...

 

 

第二部是丹麥導演 Lars von Trier 2000 年的作品"在黑暗中漫舞"(Dancer in the Dark),冰島女歌手碧玉(Bjork)主演一位近乎盲眼又熱愛跳舞的小女工,整天遊走在自己的世界與外在"重機械"的危險環境之間... 這首歌叫做"I've Seen It All"... "鏡頭"讓人膽戰心驚,火車的節奏又美又暴力...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看了"當哈利遇到莎莉" (1989)。雖然老電影沒什麼特效噱頭,但劇情巧妙,字字幽默動人...

...

Harry 與 Sally 最初相識於一場"搭便車"的意外之旅,他們個性不同一路爭執... Harry 是趾高氣揚的男性主義者,自認風流倜儻,非常了解女人,甚至能"分辨"女人高潮的真假...  

這一場非常有名,他們開車途中在ㄧ家餐廳吃飯,Sally 現場"表演"一段... 驚艷四座... 

 

 

最好笑的是結尾,一臉羨慕的老女人想點一份同樣的套餐... (I'll have what she's having...)

... 

結局堪稱經典,演員情緒複雜,表情轉折細緻,對話非常精彩...

      

 

Harry:我想了一些事... 我愛妳。

Sally:什麼?

Harry:我愛妳。

Sally:你希望我怎麼回答?

Harry:不如說妳也愛我吧。

Sally:不如說我正要離開。

Harry:難道我的話對妳毫無意義嗎?

Sally:很抱歉 Harry,我知道今天是除夕夜,我知道你很寂寞,但你不能就這樣突然出現,告訴我你愛我,然後期待我相信所有的事情依舊... 這行不通的。

Harry:那麼要怎樣才行?

Sally:我不知道,但總之不是這樣。

Harry:不如這樣說吧,我愛妳,於是我在寒夜中得了感冒;我愛妳,於是我等了一個小時的三明治;我愛妳,於是我額頭上長了小皺紋,看起來活像個傻瓜;我愛妳,在我們相處一天之後,我仍可以聞到衣服上的香水味;我愛妳,因為妳是我睡前最後一個說話的對象... 這不是因為我寂寞,也不是因為今天是除夕夜... 我今晚來這裡,是因為,當你發現你想要與某人共度下半輩子的時候,你會希望你的"下半輩子"立刻開始...

Sally:你看,你就是這樣... 你所說的讓我無法恨你... 而你真的很討厭...

...

Harry:這首歌在說什麼?我一輩子都不了解... 是在說老朋友終究都會被遺忘嗎?還是我們應該要記得老朋友,但怎麼可能呢?因為我們已經忘了,還是我們要記得我們已經忘了他們...

Sally:喔,也許是提醒我們應該要記得我們已經忘了他們吧,總之是關於老朋友的...

...

Harry:第一次我們見面時,我討厭彼此。

Sally:不,你沒有討厭我,是我討厭你... 第二次我見面,你甚至不認得我。

Harry:不,我記得妳... 第三次我們見面,我們成了好朋友。

Sally:我們當好朋友很久了。

Harry:然後我們吵架,又不是好朋友了...

Sally:然後我們相愛...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命有何值得繼續?

Woody Allen 躺在沙發上對著錄音機自問自答: 

 

取材自電影Woody Allen 的電影"曼哈頓(Manhattan)" (1979)

...

葛勞丘馬克斯 (藝大利默劇演員)           威利梅斯 (巨人隊棒球員)

木星交響曲第二樂章 (莫扎特)              路易阿姆斯壯 (藍調歌手)

瑞典電影                                           感性教育 (福婁拜)

馬龍白蘭度                                        法蘭克辛納屈

塞尚的蘋果和梨子                              三合餐廳的烤鴨

崔西的臉龐

... 

生命有何值得繼續?

我坐在電腦桌前,望著窗外,想了很久...很久...

點燃一根菸,順手拿起吉他,撥了兩下。

突然覺得好輕又好重,好重又好輕。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