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被迫逃離家園,這些難民運動員不是任何一個國家的代表隊,他們背後沒有引以為傲的國旗,他們口中唱不出國歌,因此我們歡迎這些難民選手,以奧運會旗會歌的形式參賽"... 奧運史上另一個感動的創舉,套句報紙標題:以希望之名 - 巴西奧運難民代表隊... 

...

奧運進行了一個禮拜,各項比賽精彩萬分,場內廝殺震天,場外歡呼不斷。這個人類最大運動賽事的感動早已超越輸贏,而是以競技作為一個"人"的自我實踐平台,展現選手的"洪荒之力":那些喜極而泣的眼淚、教練的擁抱、同胞的吶喊,還有衛冕者的堅持與後起之秀的超越...

每屆奧運都有感人之處,雖然國際比賽免不了以"國家"為單位的政治考量,但競技的意義卻提高了"人"作為一個"人類"的視野,這種關注甚至超越了運動本身與國家。想起四年前的倫敦奧運,奧會主席在開幕致詞時說:"這次很高興,因為,第一次,每個國家都有女性選手參加..."

...

對於"國家",總是一份感動又矛盾的情結,因為它既是一群人的組成,也是一個抽象概念...

它在定義上提供了土地人民主權的規範,保障了某種權利義務的歸屬,制定了法律讓一群人可以共同生活,卻也相對剝奪了"人"作為一個自由個體的權利,讓"人"變成"公民",甚至必須委屈求全穿起"國手"的戰袍為國爭光... 雖然如此,看到競技場裡的選手將國旗披在身上繞場歡呼,或站在獎台上聽到自己國家的國歌時,還是會忍不住落淚,真心替他們高興。

...

... 

人權組織積極運作,熱心幫這十位來自四個國家的難民選手寫了一首"國歌",也設計了一面"國旗",希望他們能以"難民國"參賽。這個構想未被採納,主辦單位還是希望他們以"難民奧運代表隊(Refugee Olympic Team)"的名義。也許他們對"國家"這個概念有所疑慮... 不可諱言,許多政府的無能導致人民對國家(這個概念)失望,只是不知道失望的究竟是"人"或"國家"?

這些難民選手是否奪牌已經不是我的關注,但,"難民運動員需不需要一個國家代表隊(a national team to belong to)"卻是一個好問題,因為這些"難民"正是國家的產物(如同民粹也是一種民主)... 也許只能說,如果真如報上所寫的"以希望之名",這個希望的內容將是抽象的,甚至只能寄託在希望本身。只希望這個希望能在奧運中一直延續下去...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小毛非觀點
    全站熱搜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