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與"成長率"不同... 從力學的觀點看來,如果"成長"代表速度(距離/時間),成長率就是"加速度",也就是速度對時間的微分(速度/時間)。成長率並非三角函數中的"斜率",而是斜率的斜率,套一句哲學用語"梯度(gradient)",意味一種"非靜態線性的存在,而是動態結構性的存在",因為這種存在必須在"正在進行"的結構中才能展現,好像複利計算的"再次置入"與"再次衡量"...

總之,"成長率"就是一個"不容許穩定"的臨界概念,這個詞彙的發明讓人類生活永不安寧...

...

"率"是一個"個別對整體"的比例關係數字,如出席率、錄取率或降雨機率,原本只是(靜態)客觀現象的量化陳述,但"成長率"不同,因為"成長"本身就是一個正在發生的動詞,因此必須有一個相對動態的參考點,譬如說是對(如去年同期)而言的"增幅",換句話說,就算今年賺了和去年一樣多的錢,成長率是零,不構成"成長"績效...

"(年)成長率"並不是一個線性等差的比較,而是一個可怕的等比概念,因為它的計算是以"每年增加的幅度"為分子,而分母則年復一年永無終止... "成長"當然不是壞事,但盲目追逐"成長率"... 最笨的笨蛋都想得到,除非朝向極速滅亡,否則,天底下哪有這種事...

...

資本主義經濟學家把成長率視為一種"驅動力",象徵生活進步的指標,用來衡量一切物質文明,他們在乎的不是"和去年賺一樣多錢",而是"比去年多賺多少"。因此為了配合這個(自訂的)衡量標準,資本家與政府無所不用其極卯起來賺錢,而且每年還要(比前一年)賺更多,甚至為了維持這個數字的"表面張力",他們還發明了"擴張性經濟"這個概念,意思是"用花錢來賺錢"。

自古以來人類文明的所有"建設"都是基於"開發"的心態,因而產生掠奪、佔領或控制等行為。"開發"就是"擴張版圖"的意思,這在資本主義商業競爭中尤其明顯,因為"版圖"必須來自於消費者的口袋... 所有開發的前提都是"人口擴張",製造商預期持續有新買主加入而(更)大量生產,否則只是挖東牆補西牆,但這個千古不變的"前提"近年來逐漸趨緩,新的買主越來越少,製造商只好粗製濫造讓東西容易壞,或以時尚之名誘使舊的買主不斷"更新",以補足當年富庶的"成長率"...

...

把"成長率"這概念放在 GDP 的考量上是危險的,因為追求數字的結果並不代表幸福(今天的新聞標題:幸福力不等於 GDP)... 因為"成長率"只是一個"果"的概念,而不是"因"... 

GDP 是 Gross Domastic Product 的縮寫,意思是"國內生產毛額",也就是"在某一段時間內,一個國家內所有的人所生產的所有最終商品和勞務的市場總價值",但是"市場總價值"並不能保證有效,有時反而因盲目追求"成長率"這個數字而自欺欺人... 曾讀到一則有趣的例子,有一家公司花了一百萬蓋了一棟房子,另外一家公司花了一百萬做了一顆炸彈,炸了那棟房子。兩家公司的 GDP 貢獻是兩百萬,但卻製造了一堆垃圾。

... 

"成長率"的迷思經常帶來過度開發與過度消費,為了配合這個數字,大家有意無意卯起來浪費,賺了還要更賺,吃了還要更吃,買了還要更買,用了還要更用,只因為"好還要更好"...

其實"生活"早就足夠,所不足的只是貪心... 還是回到商品計畫性汰舊的那句話:"這個世界很大,大到足以養活所有的人。這個世界也很小,小到無法滿足某些貪婪的生產者與消費者"...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評論
    全站熱搜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