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臉比真人大一點,據說畫了七個月。五年後,這張臉的主人把當時"被畫"的日記寫成一本書,名為"藍圍巾男人"... 讀這本書,看這張臉,彷彿可以感覺到當時畫室的電流...
再忙也要畫兩筆,再累也想翻兩頁,某種慰藉... 這本書寫得真好,這張臉,畫得更好...
...
畫家:Lucian Freud
作者:Martin Gayford
...
畫了七十張臉,重複的日子在重複的動作中好像多了一些東西。其實,認識一張臉是"這"張臉,把這張臉畫出來是"另"一張臉,畢竟肖像畫的魅力不在臨摹或對比腦海中的認識,而是如何透過素材,在畫面上創造新的認識... 於是我決定不在畫中標識某人,為了某種自由...
我沒被畫過,除學生時期的人體素描課之外,沒有單獨畫過模特... 但,總是一種想像...
...
似乎是某種三角關係的臨界狀態:既要把對象當"人",投以真實的情感關懷與對話,又要把對象當"物",回到畫面理性的美感判斷,還要在這兩者之間參雜自己的介入,自覺地,自我對話,現場揮灑... 如此,人/物、人/己、物/己的動態關係持續互相影響。
模特是一個"他者"的概念,但並不是一尊他者的雕像,他的"被畫"也是一種"畫",他與畫家之間有一種互相拉扯又互相推擠的張力,有機的碰撞:"看與被看同時發生,我看到他看到我的眼神,他的眼神也告訴我他看到我看到他的表情"...
突然覺得是一種表演,模特與畫家的關係很像演員與觀眾的關係... 或者更像演員間的互相拋接...
...
...
遇到有默契的模特是過癮的,就算不說話也是某種安靜的信任,書中的關係令人羨慕:
"當畫家為肖像畫收集必要的材料時,模特也在不知不覺中向畫家提供了自己對畫家的觀察... 在'我'的肖像畫完成的時候,我會在腦子裡擁有一幅佛洛伊德的肖像"...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