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拿畫去松林,老闆笑嘻嘻收下,回送我一張同尺寸的高檔畫布,還送我一包自己種的小番茄... 話題依舊圍繞他的農地,這次說的是夏威夷豆。原來台灣也可以種夏威夷豆,而且是一串串長在樹上...

 

事件136:肖像畫與夏威夷豆

...

"開車要一個小時,國道10號轉國道3號,往南,過斜張橋下高速,左轉高樹鄉,我每個星期天都會去...",老闆好像胖了不少,越說越起勁,打開手機地圖,裡面有許多植物照片... 感覺他巴不得立刻動身。

我問他農地有水源嗎,要如何灌溉?... "自己打井啊,大概要八十米深",他淡淡說,一邊還在找照片。

"種香蕉,種蓮霧,種番茄,種無花果,沙梨,還有核桃和夏威夷豆,都是有機的...",他很驕傲如數家珍,還邀我帶一個超市裝水果的塑膠盒去採番茄... "夏威夷豆最早來自澳洲,那裡跟台灣緯度差不多,只是一個是北回歸線一個是南回歸線,氣候類似"。我點點頭,拿起一顆番茄丟進嘴裡... 

 

事件136:肖像畫與夏威夷豆

...

我不記得夏威夷豆的詳細情形,只記得夏威夷豆很好吃。櫃台一位正在結帳的大媽加入對話:"我也很喜歡吃夏威夷豆,老闆真厲害,還會自己種",她帶著孫女的獎狀來裱框,打開手機給我看她孫女得獎的作品... "畫得真好",我一邊看著大媽孫女的畫,一邊聽到老闆很得意說他的夏威夷豆是用發酵的羊奶做的,我轉頭問"那是什麼?",他說"有機肥料",我很驚訝,正打算追問下去,角落一位在挑畫筆的先生說話了:"夏威夷豆雖然好吃,但熱量很高,一次不能吃太多",他拿了幾支畫筆慢慢走過來...

就這樣,周末下午,小小亂亂的美術社充滿"夏威夷豆對話"... 肖像畫放在地上,與周邊景物融在一起。

突然覺得,這張畫放在這裡還蠻適合的。

 

事件136:肖像畫與夏威夷豆    事件136:肖像畫與夏威夷豆

事件136:肖像畫與夏威夷豆

...

周末的美術社有點擠,有送畫的,有買筆和裱框的,有孫女的獎狀和發酵羊奶,還有小番茄和夏威夷豆...

今天是星期天,風和日麗,我想,老闆此時一定很開心...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表演藝術的學生邀請我去看他們的畢業公演"等待果陀",還要我寫一段祝福的話。一大早收到這個訊息,迷糊的腦袋頓時清醒,想到最近許多糾結的感覺,關於自由/存在/選擇/承擔之類的... 想來想去,最後決定送他們"Whatever works",意思是:"人生就是見招拆招,怎麼有用怎麼來,哪邊涼快哪邊站"...

這是一部伍迪艾倫電影的片名 (中譯為"紐約遇到愛",2009),描述人生的荒謬遭遇,再多的"理論"都不足以解釋,再多的"規劃"也不足以預測... 我向他解釋這句話的由來,並說這是等待果陀的"積極版"。

 

事件135:Whatever works

...

最近的新聞不斷顛覆三觀,每天都有新的彆扭。新觀念打敗舊觀念,新價值挑戰舊價值,就連新的沮喪都取代舊的沮喪。天災人禍,娛樂致死,權謀算計,醜態畢露,不該發生的事上演,原本確信的事懷疑,原本懷疑的事又漸漸成真... 也許,文明不過如此,人類還在練習呼吸,順便練習如何活在同一個地球上。

不知是"世界"在變,還是我的"世界觀"在變,在忙著眼花撩亂的同時,也忙著檢查自己的眼睛,感覺像站在一艘船上用望遠鏡去觀察另一艘船,不知是誰在漂... 突然想到"鐘樓怪人"裡的神父弗洛姆,那個一生堅定信仰,最終卻因愛上愛絲梅拉達而背叛上帝的凡人,內心糾結如此。同樣也想到"阿瑪迪斯"裡的薩里耶,那個與莫扎特同時期的音樂家,同樣一生堅定信仰,卻苦於自己的驕傲與忌妒。他們都是自作孽的可憐人...

也許,"世界"的改變不足為奇,"世界觀"的改變才是人生課題。

...

沙特說:人天生是"被判定"自由的 (意思是"你想不自由還不行"),差別在於選擇與承擔... 這是很深的體會,也是人活著的權力與責任,積極面對也好,等待救贖也罷,反正短短幾十年,Whatever works...

這是個非常有趣的劇本,文字精簡,卻不容易演,看似無聊的對話,每一句背後都裝了一整個"世界",沉重至極,又輕如鴻毛... 海報上的問題:"等待的盡頭,是答案還是迷失?",你說咧?

Well, whatever works... 恭喜大家,畢業快樂。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初春的天氣很夢幻,感覺像一種拉扯,乍暖還寒,真真假假... 初春的世界很彆扭,戰爭彆扭,和平也彆扭,權謀算計,虛虛實實... 初春的日子看了"雲端情人",想像中的愛情,真真假假,虛虛實實...

好久沒聽音樂,又聽到這首,Karen O:The Moon Song (2013)

...

在那個還沒有ChatGPT的年代,十年前的電影預言已然成真,路上人手一機,大家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想到一個古老笑話:森林裡有一棵樹倒下了,但如果我不知道這件事,這棵樹還算倒了嗎? 或者,遠方有一個人死了,但如果我不認識這個人,這個人真的死了嗎?

生活中經常出現這種"知不知道"與"存不存在"的矛盾,二元論者相信客觀世界,認為不知道的事並不代表不存在,本體論者相信主觀世界,認為不知道的事(對我而言)就是不存在... 他們都對,但在這個媒體時代,就算知道了也未必真實(如是存在),因為"訊息"是被說出來的,無法擺脫"事實"成為"一種訊息"的包裝...

千百年的哲學問題至今依舊,尤其在這個 AI 年代,值得深度玩味。但這個問題並不構成困擾,而是啟發了更深的認識與包容,畢竟一樣米養百樣人,自己在乎的事別人未必在乎,不同而已... 突然又想到幾年前,有人問我要不要買部落格廣告以增加曝光量,意思是:如果沒有人知道你的部落格,它還存在嗎?

事件52:Does it really exist?

...

這是一部很有趣的愛情電影,描述人與 AI 談戀愛,關鍵的哏在於"人是不是因為無法處理現實世界的事,才會迷上虛擬世界?"... 老實說我曾有此懷疑,但又無法否認那些虛擬世界裡的"真實情感",畢竟人永遠(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自在甘願就好。量子科學家說世界是虛擬的,甚至連人(意識)都是虛擬的,果真如此倒也有趣,但好像也沒那麼重要,"自我感覺良好"始終是存在的權力與義務,不然咧?

語音輸入已成常態,但我還是不習慣跟一台機器說話,雖然我知道這台機器會回答我的問題,甚至跟我談戀愛... 但也許不是機器的問題,是我本來就不太喜歡說話。

...

愛情真奇妙,極度虛幻,又極度真實,好像這首烏克麗麗的曲子。

初春的天氣,初春的世界,初春的電影,感覺像是同一件事...

 

 

I'm lying on the moon
My dear I'll be there soon
It's a quiet starry place
Time's we're swallowed up
In space we're here a million miles away
 

There's things I wish I knew
There's no thing I'd keep from you
It's a dark and shiny place
But with you my dear
I'm safe and we're a million miles away
 

We're lying on the moon
It's a perfect afternoon
Your shadow follows me all day
Making sure that I'm okay and
We're a million miles away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受朋友之託,寫點東西,我從書架上拿出這本17年前寫的書,洋洋灑灑361頁,二十多萬字,450個註釋,關於藝術,教育與哲學... 老實說一開始不太敢讀,因為太靠近了,有一種近鄉情怯的感覺。這些文字是我46歲生命的全部,來高雄第三個春天,窩在美術東六街頂樓公寓,帶著極度的憤怒與熱情,半年完成... 

 

事件134:重讀自己寫的書

...

學術論文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理論研究(Pure Science),一類是應用研究(Applied Science),前者由現象往前推,企圖找出現象的源頭,後者由現象往後推,企圖找出現象的實踐,兩者並無絕對關聯,只是樂趣不同,"玩法"也不同,而前者通常被視為"沒用"的研究,後者則是"有用"的研究... 不知為何,從小到大,活了一輩子,我總喜歡沒用的東西,如哲學、純文學、純數學、純物理、純藝術...

"純粹"不只是研究的內容很抽象,就連研究的狀態也很抽象:廢寢忘食喃喃自語,腰酸背痛目光呆滯,不知道自己在跟誰做對,也不知道何處才是盡頭,整天跟一些摸不著邊界的"思"打交道,自我爭論,自我和解,有時狂喜,有時大悲,遨遊書海,借古論今,獨孤九劍,笑傲江湖... 

...

隨便翻了幾頁,我有點被自己嚇到:"原來我曾想過這麼多"...

這是我這輩子最關注的三個議題,卻是同一件事,展現在"我"作為一個藝術老師身上,26年始終如一,只希望這個理念沒有誤人太多... 但"學校"與"教育"終究是兩回事,不可強求,有所為,有所不為,足矣。

 

事件134:重讀自己寫的書  事件134:重讀自己寫的書

...

我彷彿回到17年前,那個悶熱的春夏之際,12樓租屋處光線良好,陽台很小,書房不夠用,背光的餐桌上放著電腦/筆記/香菸/咖啡,吉他塞在角落,牆上貼滿便條紙,地上有一百多本書,冰箱卻空空如也...

讀著讀著,眼眶模糊,感謝老天讓我決定寫這本書,那是一段很有感覺的日子,感謝小真,也感謝小黑。

體現創意 0:自序

...

這本書有出版之名,卻無出版之實,因為出版商認為不賣錢,所以沒印,非常合理,自己做了幾本留念... 但有趣的是,許多大學圖書館竟宣稱有這本書 (我倒希望有人願意盜版),這或許也是我決定寫這本書的動機之一,向某種荒謬的學術官僚"致敬"... 真想打電話去借借看。

寫完那天是2007年11月14日,我47歲的第一天... 彷彿一個作品,或一份給自己的生日禮物...

17年過去了,物換星移,人事已非,如今重讀,感覺又輕又重... 從黑絲到白髮,從在職到退休,世界不斷改變,但不變的是,這本書依舊是我63歲生命的全部,一個我存在的 Statement...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畢業後在國外打拼十年的學生,隻身獨闖江湖,從零開始,學習材料/施工/估價/管理,指揮生產線,處理國際參展/報價/船務/關稅,練得一身家具製造業的本領,決定放下六位數薪水,返台另闢戰場... 她問我會不會覺得奇怪,我愣了一下,笑笑說:"當然必有原因,但都不是重點,只是時候到了,該換跑道..."

 

事件133:時候到了

...

過年期間,幾個畢業學生找我聊天,亦師亦友的對話比上課還精彩,我彷彿重新經歷年輕... 社會果然是最好的老師,當年聽不懂的東西,無須指點江山,不聊專業知識,許多話不必多說,到時候就知道了...

教書一輩子,最大的欣慰不是學生成就,而是很高興能有幾個談得來的學生,聯繫至今,雖不常碰面,卻是一種信任,話題無縫接軌,聊聊近況,聊聊不同階段的困惑與選擇,聊聊工作體會,聊聊生活...

...

"改行並不是浪費,不必覺得可惜,能力累積在自己身上,只會讓路更寬,開心最重要"... 我有點嘮叨。

...

"回高雄有很多事可做,雖然薪水差很多,但好像有很多可能,至少可以自己創造一些可能... ",她眼光泛亮,一臉迫不急待的樣子... 我有點分心,想起她學生時期的"小公主"模樣,又想起她在工廠的"灰姑娘"模樣,穿著名牌鞋弄翻油漆桶,不禁好笑。人總是在狼狽中學習,也在狼狽中成長。

從小妹到大姊,從跟班到領班,從被照顧者到照顧者,她的視野不斷擴大,能力不斷變強... 我不知道下一步會怎樣,總是邊做邊學邊想邊改,很高興她認真過了十年,也很高興她認真體會到生命的下一個階段...

Good luck. And keep in touch.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電視重播"楚門的世界",又看到這枚小徽章,上面印了一個大哉問:"最後會怎樣?"... 這枚徽章與劇情沒有直接關係,卻像一個心照不宣的缺口,默默懸在觀眾心中,等著被回應,若有似無,卻很虛幻...

...

最近與朋友聊天,聽到一些"計畫",有人打算成立工作室,有人打算進軍喜劇界,有人想開分店,有人計畫籌組社團或協會... 他們的想法讓人佩服,步驟清晰目標明確,近期/中期/遠期,按部就班,一步步實現理想,有的為了賺錢,有的為了創作,有的為改善藝文環境,有的為維繫情感或鞏固人脈... 

這些計畫活力十足,聽著都讓人興奮,想起自己當年成立劇團的雄心壯志... 但聊著聊著,漸漸安靜下來,我總會笑笑說:"慢慢來,先不要想太遠,做得開心最重要..."

 

螢幕擷取畫面 (148).png

...

也許年紀到了,我開始質疑"計畫"或"一眼望到頭"之類的事... 徽章上的問題,其實是在強迫時間停止。

這句話直譯是"事情將如何結束?",暗示凡事都有END,並且必須止於END... 對生命而言,END是死亡,無須多言,對事情而言,END大多代表結果或回報,於是就有了"終於"或"從此以後"之類的期待,如:"終於,有志者事竟成。",或,"從此以後,公主與王子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必須以句點收尾)

...

"END"其實是一個虛構的邊界,來自因果關係,甚至有一點宿命的味道,只為滿足一個安心的結局...

...

也許是教育的影響,從小到大,我們都很在乎凡事要有END (而且是一個符合價值期望的 Good END),如:讀書的 END 是考上好學校,考上好學校的 END 是為了有好工作,有好工作的 END 才會有好人生... 這種簡化的目的導向思維背後是一種(被迫害的)恐懼,以為成功只有一種,"如果沒有...就不能...",不僅讓學習充滿挫折,更為自己訂定更嚴格的目標/計畫/方法/步驟,然後倒過來配合達標,彷彿在累積 KPI...

有目標當然不是壞事,但只是一個方向,畢竟"人"才是"事情"的主角,而人是活的... 成功人士的感言通常是"不忘初衷"或"堅持理想",但那些忘了初衷又沒堅持理想的人,也可能正好有別的成就。

回想起來,年輕時曾花不少時間在"計畫未來",或為了達到一個想像中的 Good END,生活中也曾花不少時間在"準備生活",卻經常發現,生命的趣味其實大多發生在計劃之外的岔路上,過度盲目的按表操課反而讓自己疲於配合,甚至不知不覺淪為計劃的奴隸... 其實,所有時間都是生命的一部分,除非死亡,生命終將繼續,END之後還會發生很多事,也還有很多事可做。

...

對活人來說,"最後會怎樣?",好像不是一個問題。

END or No END 如同 To be or not to be,自在甘願就好... 我不知道人生究竟該不該預設目標,然後努力為了這個END而活,只覺得生命貴在遭遇,只能見招拆招,認真開心最重要。

...

故事結束了,但人還活著,也許對戲內(或戲外)的觀眾來說,"楚門的世界"的END就是轉台,看看別的吧...

一直很想知道楚門逃出海景城之後過得如何... 也許進入另一個更大的攝影棚...

 

小毛電影:楚門的世界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據說今年出生的小孩被稱為 Beta 世代 (Gen Beta, 2025-2039),意思是他們將開始在"全AI"的環境中長大,AI 不僅"融入"生活,AI "就是"生活,因此他們不會有適應的問題,並將以此帶領人類邁入22 世紀... 聽聽今年第一首歌,也是13年前部落格的第一首歌...

Simon and Garfunkel:The Sound of Silence (1966)

...

歲末年初,世界沒什麼改變,如果有的話,也只是今年的"冷"還蠻過癮的,寒風中有一種刺骨的甦醒,笑傲江湖是也,此外,最近天災人禍加劇,不斷挑戰認知底線,但知道了就不意外,日子總在不確定中繼續... 事實是,當"不確定"成為常態,"不確定性"就消失了,生活之道無他,見招拆招而已。

迎新的迎新,送舊的送舊,新舊之間,世界越來越模糊,但似乎也越來越清楚...

...

二十一世紀過了四分之一,千禧世代已近三十,Alpha 世代 (2010-2025) 正在念國中... 

從前的世代交替來自家庭,如今的世代交替來自科技,據說到了2035年,Beta 世代將占世界人口16%,他們在大數據及沉浸式虛擬裝置中長大,用演算法的邏輯去認識一個演算法的世界,他們整合能力超強,成為世界新寵... 但當他們15歲的時候,就要等著迎接更新的,也許被稱為 Gamma 世代的降臨...

我不知道在"全AI"環境中長大的小孩會怎樣,但這首歌好像在任何時候聽都不會太遲...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分別有兩批學生來看我,一個是早期的學生,兩個是晚期的學生。早期在彰化,那年我三十多,晚期在高雄,那年我五十多。這兩個世代互不認識,畢業後都與我聯繫至今,亦師亦友。兩個從台北來,一個從加拿大來,一個46歲,兩個29歲... "這應該是今年最後一件會被寫進部落格的事",我說。

年底聊天,可供回憶的事越來越多,所使用的時間副詞從"昨天"、"最近"、"這陣子"... 到"今年"... 

 

事件 131:時間的腳印

...

部落格十三年,寫了八百多篇,每篇都像一個郵戳,蓋在不同日子的不同角落...

當一件事被選擇記錄下來的時候,真正被紀錄的其實並不是這件事,而是這個選擇,來自某年某月某日的某個有感而發的念頭,只為留住那些寫不出的東西... 也許,我只是捨不得讓這個念頭輕易溜走。

其實不寫也沒關係,只覺得會對不起自己,辜負了這個念頭。然而寫歸寫,多年來我慢慢發現,部落格最大的趣味不在紀錄,而在重讀,彷彿偷窺自己的歷史:原來今年我畫了65張畫,寫了33篇文字,看了不少金庸,歷經總統大選/閏年/世代/大數據/颱風等事件,還新開了一個專欄,寫寫"我這個人"... 讀著讀著覺得有趣,"原來今年我想過這麼多事",那個有感而發的念頭又出現了,就繼續寫吧...

幸好十三年前突發奇想,讓生活有跡可循,彷彿看到自己的腳印。

...

今年最後一篇,總不能又寫蝦仁 pasta,這次改吃咖哩雞燴飯,水煮青花椰,清燉牛肉湯... 

 

事件 131:時間的腳印

 

事件 131:咖哩雞燴飯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首歌很熟,卻總是被當成背景音樂,好像從來沒聽完過... 冬夜畫畫,電視遠遠傳來這段旋律,我跟著哼兩句,卻越聽越入神。不知是情境或音樂,還是這個滄桑的男聲版本,終於,耳朵戰勝眼睛,我停筆,彷彿看到更遠的東西...

歲末年終,聽聽這首離別的曲子,The Tenors:Auld Lang Syne

...

北半球的人類既偉大又渺小,總認為,冬天、聖誕、跨年、告別,這四件事是同一件事,必須同時發生,而且缺一不可... 一種是寒冷,一種是過去,一種是未來,一種是分離...

很難想像一個滿頭大汗吹冷氣的平安夜,或一個只有回憶卻沒有許願的跨年。冬天讓離別多了一份淒美,寒風中的擁抱更顯真誠,如同我也無法想像一場永遠不會結束的宴席... 都是時間造的福,也都是時間惹的禍,春去秋來,花開花謝,小時候天真期待的"永遠"其實並不存在,一期一會,足矣。

死亡讓生命更燦爛,離別讓相遇更珍貴。

...

這首歌真厲害,又新又舊,過去未來同時浮現,生命忽然變得立體起來。

我走出陽台,深呼吸一口氣,夜空深邃,寒風撲面,路燈閃爍,行人稀疏,我彷彿看到更遠的東西...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從大學念了建築系,美術社與五金行就是我最愛去的地方,倒不是特別要買什麼,只是逛逛,看看什麼東西還在,什麼東西又不在了,或有什麼新東西讓我想到什麼新點子,一種認識...  下午又去了松林...

經常想像,如果一個地方的美術社能賺大錢,那應該是個不錯的地方。

...

老闆是性情中人,懇誠又木訥,卻很熱情,早年住在國外,中年返台,從裱畫開始,四十歲開始創業... 他開美術社,自己卻不畫,倒是喜歡種些奇怪的東西,曾見過店門口有自己養的蜂巢,還有用咖啡渣種的水果,我笑說畫畫對我來說是抒壓,原來種東西對他來說也是舒壓... 他越聊越多...

"這幾年生意越來越難做",他苦笑,我說手感的年代過去了,現在流行 AI,就連美術系都不畫了,哈哈... "其實畫畫是很好的退休娛樂,也許可以推廣給老人",他很認同,但又感慨藝術的興趣需要從小培養,從前的教育太注重課業功能, 導致現在的老人雖然無聊,卻很難嘗試新的興趣,畫畫也只能看緣分,哈哈...

我問他有沒有打算弄個平台,找個小編,搞搞現在流行的網路行銷?他說以前曾想過,但自己不熟,而且只是賣賣畫具顏料,不需要太時尚,我說"這真是用手工的方法賣手工的東西"... 我們都笑了。

 

事件130:松林美術社

...

對畫畫的人來說,美術社是讓人安心的地方,好像一個隨時可以依靠的老朋友,雖然未必是目的性消費,至少讓我知道需要的時候該去哪... 或,至少讓我知道什麼東西還在,什麼東西又不在了...

...

我逛了逛,買兩支筆,還有一瓶彩色墨水,說想試試新東西。

離開前我問老闆會不會介意我幫他畫一張肖像,他很意外,有點高興又有點緊張,問我要多少錢,我大笑說不用錢,"送你",他有點不好意思... 我說我用在這裡買的顏料和畫布,送老闆一張油畫作紀念,他聽了急著要拿一張畫布給我畫,我說不用,等我畫好了拿來,再還我一張新的就好... 我們都笑了...

他隨我出門,要我在門口等一下,隨後拿了一些自己種的沙梨給我,還熱心解釋這種水果是怎麼種的... 我祝他生意興隆,我們又笑了。

今天下午太陽很大,很舒服。

 

事件130:松林美術社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久沒聽流行音樂,年輕歌手一個都不認識,最近聽到這首大陸曲子,竟流下淚來... 八分鐘的歌詞娓娓道來,彷彿人生縮影,無奈又難過,卻非常好聽...

瓦依那樂團/任素汐:大夢 (2023)

...

教了一輩子書,見識過不同時期的學生,對於"年輕人",總有一份複雜的情感:同情、不捨、羨慕、忌妒...

有人說這是人類史上最富裕的一代,也有人說這是史上最辛苦的一代;有人說這是史上最有創意的一代,也有人說是最迷失的一代;有人說年輕人沒吃過苦,眼高手低自以為是,也有人說大人的世界烏煙瘴氣,資源分配不均;有人說屁孩任性晚熟不懂事,也有人說戰後嬰兒潮紅利結束,努力不一定會成功...

有人說年輕人希望無窮,也有人說就因為自己是年輕人,所以毫無希望... 當然也有人說人類之所以進步,是因為下一代總是不怎麼聽上一代的話... 

...

他們說的都對,畢竟每一代都有年輕人,而每一代的年輕人都會老,又會有新的年輕人,而他們也會老... 其實,每個年代都有每個年代的世代問題,只是,科技加持的後疫情時代,訊息爆炸娛樂至死,階級壟斷內捲躺平,也許,不得不說,"這一代"的世代問題特別明顯... 老實說,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想起羅大佑那首"飄來飄去"的曲子... 小毛音樂:未來的主人翁

...

年輕人寫出這樣的曲子,大人應該覺得抱歉,很慚愧,我不僅是大人,還是老人。

每一個"怎麼辦"都似曾相識,讓人心痛...

 

 

我已經六歲 走在田野裡 一個不小心 撲倒在水裡 該怎麼辦? 弄髒了新衣 弄壞了玩具 爸爸會生氣 媽媽會著急 該怎麼辦? 站在春風裡 大聲哭泣 該怎麼辦?
我已12歲 沒離開過家 要去上中學 離家有幾十里 該怎麼辦? 若是生了病 若弄丟了錢 被人看不順眼 我單薄的身體 該怎麼辦? 我的父親 總沉默無語 該怎麼辦?
我已18歲 沒考上大學 是應該繼續 還是打工去 該怎麼辦? 來到了深圳 轉悠了些日子 沒找到工作 錢花得差不多 該怎麼辦? 十字路口 人往往返返 該怎麼辦?
滴滴噠噠 滴滴噠噠 滴滴噠噠 滴滴噠噠 滴滴噠噠 滴滴噠噠噠
我已28 處了個對象 與哥哥姐姐們 相遇在街上 於是 就吃個飯 她姐姐問我 沒正式工作 要不要房子 要不要孩子 要怎麼辦? 我措手不及 倉皇離去 要怎麼辦?
我已38 孩子很聽話 想給她多陪伴 但必須加班 該怎麼辦? 柴米和油鹽 學校和醫院 我轉個不停 賺不到更多錢 該怎麼辦? 我像部機器 不能停歇 該怎麼辦?
我看到花兒在綻放 我聽到鳥兒在歌唱 我看到人們匆匆忙忙 我看到雲朵在天上 我聽到小河在流淌 我看到人們迷失在路上
我已58 母親已不在 老二離了婚 娃交給我來帶 該怎麼辦? 他說趁年輕 再去闖一闖 說不定歸來時 會有一番景象 我只求他平安 太多的錯誤 總在重復 該怎麼辦?
我已78 突然間倒下 躺在病床上 時間變很漫長 該怎麼辦? 面對那個未知 無助得像孩子 在老伴面前 卻裝作很釋然 說這只是小坎 生命的燭火 在風中搖擺 該怎麼辦?
我已88 走在田野裡 看見個小孩子 在風裡哭泣 春光正燦爛 過往的執念 過往如雲煙 太多的風景 沒人全看清 放不下 怎圓滿? 如果生命 只是大夢一場 你會怎麼辦?
我看到花兒在綻放 我聽到鳥兒在歌唱 我看到人們匆匆忙忙 我看到雲朵在天上 我聽到小河在流淌 我看到人們漫步在路上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久沒看棒球了,那晚捧著一碗飯盯著電視,從熱飯吃到冷飯,吃了三個小時... 想起小時候挨罵的場景...

贏球固然高興,感動卻持續發酵。熱情球迷兩地奔波,有人接機有人送機,有人在高鐵上請喝飲料,有人送雞排,有人送包子,賣肉丸的送肉丸,賣香腸的送香腸,有老闆幫員工加薪,還有公司乾脆放假一天... 總之,大家有什麼就送什麼,就像那位大哥說的:"實在太感動了,想把這份感動留下來"...

...

最近實在太悶,天災人禍讓人鬱卒,感謝這群年輕人帶來衝勁,為平淡的日子找到出口。一吐怨氣也好,自得其樂也罷,舉國歡騰是一種境界,也是台灣人的樂觀...

 

 

...

精彩畫面重複看了幾十遍,看他怎麼投,看他怎麼打,看他怎麼接,他又怎麼踩壘,最後怎麼雙殺... 國旗歌總是讓人流淚,老將新秀傳承,許多棒球前輩都說:"感謝這群年輕人,實現了我們當年的夢想。"  

軍機伴飛,水門迎賓,英雄式掃街... 彷彿真的回到小時候。感謝這群又帥又強的年輕人...

 

...

每個人感動的點不同,有人感動為國家,有人感動為棒球,有人為打贏日本,有人為世界冠軍,都好... 我的感動來自大家的感動,樂天知命的熱情,一種感動的感動...

每個人留下感動的方式不同,有人把自己喜歡的東西送人,有人寫部落格,都好,讓生活有個印記...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畫了七年多,歷經不同階段的體會,有些關於材料,有些關於顏色筆觸,有些則是姿態構圖,不亦樂乎... 最近畫了不少,漸漸發現,這些體會並非畫面上的滿足,而是來自一種"玩耍的自信",熟能生巧是也...

"從對象回到自身"... 這是一個深刻的覺察,我不太在乎"作品",而是好奇自己到底改變了什麼。

...

其實,從任何方面來說,我都很慶幸自己目前這個狀態... 感謝老天。

回想起來,從小我就不是一個"會畫畫"的人 (至少從未說過"我喜歡畫畫"),既不是美術班,也沒拜過師,甚至連"畫室"是什麼都沒聽過。親友中無人擅長此道,"藝術"更非我的升學想像。大學初戀迷上一位藝術學院主修油畫的女孩,驚艷讚嘆,奉為天人,雖然建築系也有製圖課,但多以功能為主,談不上"繪畫"...

工作三年決定出國,僥倖錄取芝加哥藝術學院,有點意外,也有點心虛,終於開始"正式"學習藝術。這是一所以現代藝術聞名的學校,強調藝術的前衛觀念與實驗,校風自由,我大開眼界... 這段學習是我的藝術啟蒙,雖然收穫滿滿,如今回想,卻似乎少了一份關於操作或"技藝"的磨練。

回國後投入教職,正逢文創產業興起,藝術作為一項"集體活動"的趨勢漸漸取代創作的本體關注,藝術淪為社會娛樂的工具,行銷主導製作,策展成為政治正確的文青王道,理念不再重要,"技藝"更乏人問津...  

...

說來慚愧,教了一輩子藝術,玩過各式各樣的"跨領域",卻不曾老老實實畫過一張畫... 這是一種內疚。

也許是命運使然,該我的終究還是我的,或者,也許是年紀到了,"藝術"對我來說不再是張牙舞爪的標籤,或冥冥中有某種思念,想留住什麼,七年前某一個冬夜,我拿出那張放了很久卻一直沒動的10號畫布...

老實說我不記得為什麼會買的這個東西,只知道已經很久了,邊緣泛黃,沾滿灰塵,還有點變形,想必在之前生命中的某一刻,我曾有過想畫畫的念頭... 我問系上黃老師如何開始,他說:"買幾支筆,買幾條顏料,再買一瓶油,還有調色板,就可以畫了",臨走前他還補充一句:"全部加起來一千塊有找"... 

 

我這個人 7:我與繪畫

...

自從開始畫畫,我對書本上的理論更能體會,尤其是印象派之後的現代繪畫演變,彷彿更能理解為什麼有人會畫成這個樣子... 我喜歡大筆觸的色塊勝過精雕細琢,從寫實出發,也意外迷上肖像畫...

很奇怪,我不喜歡人,卻喜歡畫人。畫熟人與畫陌生人的狀態不同,而畫面中的"這張臉"與螢幕上的"那張臉",好像也沒什麼關係... 也許這就是繪畫的距離感,熟人會越畫越陌生,陌生人又會越畫越熟悉。

對我而言,寫實不是目的,而是下筆的依據,為了表現筆觸與顏色的一種手段... 至少我目前是這樣想的。

幾年在三餘辦展,有觀眾說:"相機發明之前,人們用繪畫記錄人像,相機發明之後,許多人不敢照相,因為害怕靈魂被吸進去,你現在反過來做,把照片畫成肖像,好像又把靈魂吐出來"... 聽起來不錯,我不知道有沒有把別人的靈魂吐出來,只覺得畫面上的每一張臉,其實都是我自己...

...

從眼睛到手,再回到眼睛,又到手,繪畫是無聲的自我對話,這種平靜的節奏只有自己才能體會,我享受這個過程,卻不太在乎"作品"... 為了大量練習,我用最入門的筆,買打折的顏料,畫在各式各樣最便宜的材料上,挑戰重重卻趣味十足,因此在我看來,至少目前,所有"作品"都是習作... 

事實是,每張畫在停筆的時候都有滿意之處,但這種滿意通常到了隔天就會推翻,只好用下一張來彌補,而下一張停筆時又有新的滿意之處,隔天又再度推翻,只好再畫下下一張,而下下一張又會是類似情況... 就這樣,七年畫了三百多張,卻永遠在等待下一張。難怪有人說最好的永遠是下一張。

...

我不知道自己現在算不算一個"會畫畫"的人,卻敢說"我喜歡畫畫"...

感覺越來越自在,身心舒暢,隨處可畫,隨時可畫,任何工具都行,什麼顏色皆可,從哪開始也無所謂,信手拈來樂在其中... 七年來我每天都會畫幾筆,卻漸漸發現不同,以前每天畫的幾筆是大事,感覺很重,如今這幾筆卻是小事,很輕,甚至就連停下來光用眼睛看,也在畫...

也許這就是"玩耍的自信",熟能生巧是也... 感謝老天。

...

...

這張畫於 2019年2月24日,印象中是寒假,當天有學生來家裡拜年,我把紅沙發移靠牆邊...

有人說我總是把自己畫得眉頭深鎖... 也許這是一件好事吧,我想。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住家附近空地的三棵大樹死了,它們從我搬來高雄的時候就在那,原本是汽車旅館的一部份,後來改成停車場的一部份,數十年屹立不搖,見證鐵路地下化,熬過颱風,挺過淹水,卻擋不住建商開發...

...

兩周前收到管委會通知,附近要蓋大樓,地上29層,地下6層... 我嘆一口氣:"終於,這塊空地沒了"...

一直惦記著這三棵大樹的命運,原本以為會移植他處,等新屋蓋好後再遷回,想不到下午去健身房的時候還在,回來時就倒地如此... 我走在它們周圍,不捨離去,彷彿進行某種悼念,想起剛搬來的時候附近很安靜,沒這麼多房子,偶爾還有火車經過... 我想起小黑在樹邊尿尿的模樣,想起之前曾有情侶在樹下吵架,想起這幾年的颱風和大雨,想起原本直挺挺的樹躺下竟有這麼大一片葉子...

 

事件128:悼樹    事件128:悼樹

事件128:悼樹    事件128:悼樹

...

傍晚經過,忍不住又看了一眼,彷彿三個巨人倒在地上...   

我不知道植物會不會投胎,希望它們下輩子還是當一棵樹,長在深山峽谷裡,至少,也許能活久一點...

阿門

 

事件128:悼樹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總覺得,颱風不僅有生命,還有個性,尤其在被命名之後。有的命短,幾小時就死了,這個活比較久,在門口玩了四天,騙來史上最長颱風假,此時此刻終於叩門... 這個颱風值得紀念...

它叫山陀兒,一聽就像封神榜裡的屁孩,彎彎曲曲從菲律賓東北角出發,繞過西太平洋遠道而來,本以為會沿著花東海岸北上,卻急轉南下,遶過墾丁來到西岸,一路長大又長胖,在高屏外海虎視眈眈。

...

氣象報告說山陀兒因缺乏引導氣流,這幾天在海上原地滯留,只能"用自己的力量慢慢走"... 朋友說這是一個孤單的颱風,沒有後台撐腰,只好自立自強獨闖江湖,飄忽不定,現在終於決定落腳高雄。

風雨前的寧靜有點詭異,超市搶購一空,路上車輛稀少,KTV 人滿為患,大家口頭上不說,卻各有各的"颱風假"。有人嘲笑山陀兒在門口玩太久,能量消耗,自己活該,已轉為中颱,有人說山陀兒登陸不久就會受地形影響,魂飛魄散"死在路上"... 老實說我不希望它來,也不希望它死,最好是到別處去玩。

總是一種拉扯,颱風讓人變得渺小,卻讓大自然更靠近... 

...

自立自強的颱風果然厲害,山陀兒終於撒野了,彷彿要把一生的憤怒留在高雄...

 

螢幕擷取畫面 (145).png  事件127:山陀兒  事件127:山陀兒

...

一天一夜過去了,現在風和日麗,大夥忙進忙出,打掃清潔... 總是這樣,颱風讓"日常生活"顯得脆弱。

這篇部落格從昨天寫到今天,中間歷經狂風暴雨,停電停水,斷網斷訊,路面積水,家電失靈,電梯故障... 今天早上 5:30 解除颱風警報,山陀兒突然在衛星雲圖上消失,羽化登仙是也...

https://youtube.com/shorts/jXUKXMx0Log?si=Hx502iUdelYuf4Rh

...

這是我遇過狀況最多的颱風,有點恐怖,幸好一一排除...

好一個山陀兒,玩完了就跑,留下一堆爛攤子,還有這個名字...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退休的日子很重複,照顧家人/讀書/畫畫/思考/寫作,有人羨慕我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聽起來不錯,也確實如此,但其實這種自由是一種磨練... 事實上,正因為時間很多,又少了必要的社會關聯,我跟"自己"的關係很近,感覺近乎苛求,無處可逃,只好扛起自己,在享受自由的同時,努力活出一點有感覺的內容...

其實,自由是一種能力... 自由之道無他,"搞定自己"而已矣。

...

據說自由有兩種,一種是想做什麼就可以做什麼的自由,一種是不想做什麼就可以不做什麼的自由,前者來自意志,主動積極,後者來自恐懼,為了"免於被迫";前者是個體,後者是群體... 從小到大,人生大部分在處理第二種自由,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如盧梭所言:"人生而自由,卻無時不在枷鎖中",意思是人本自由,卻逃不開社會契約的牽絆,於是有人因害怕失去而努力,因害怕得不到而打拼,或因怕死而活著... 

嚴格說來這兩種"自由"並無不同,都是選擇的結果,差別在於面對選擇的意識與承擔... 一種拉扯。

曾經以為努力爭取第二種自由就可以慢慢達到第一種自由,從此安享晚年"做自己想做的事",但好像沒這麼簡單,因為"想做的事"會隨著年紀改變,永遠無法預期。其實人總是在"做自己" (不同時間的自己),困難的是給時間一個好歸宿,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如同韓炳哲(時間的香氣)所說"時間的閉合"... 退休後日子漫長,我感覺自己像一個鏡中的"他者",每天都在沒事找事,選擇讀哪本書、畫哪張臉、想哪些事... 

...

也許必須承認,"有感覺"的日子雖然過癮,卻更像一種磨練。

這是個有趣的新體驗,需要更大的視野來消化。我不知道"意志"可以走多遠,也不知道"沒事找事"究竟是第一種自由,還是因害怕無聊的第二種自由,只是這種日子久了,竟有一種幸福的焦慮感... 事實是,退休後時間變多了,退休後的日子也變少了,多與少之間,每天都活在一個奇怪的"當下"...

 

我這個人 6:我的自由

...

回想起來,不論是自願或被迫,這輩子總是在不同年紀的不同情境,"磨練"我的自由,只是當時並不知道:念書如此,教書如此,轉系如此,改行如此,結婚如此,離婚如此,玩藝術如此,做劇團如此,離開台北如此,搬來高雄如此,畫畫如此,寫作如此,上班如此,退休如此,照顧家人如此,忙裡偷閒也如此... 其實,人在江湖是自由,身不由己也是自由,夾縫中求生存是自由,五斗米折腰也是自由...

沒枷鎖是自由,有枷鎖也是自由... 也許,最近要開始練習"無所事事"的自由,或,無聊的自由...

...

總是不易,"自由"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都有不同的課題。

蘇格拉底說"未經審視的生活不值得過",伍迪艾倫說"經過審視的生活實在太累",哈哈哈,兩人都對,只是因時因地,對在不同年紀... 人都是第一次"不知不覺"活到現在這個歲數,第一次"不知不覺"面對當下這個現況,第一次"不知不覺"想到現在正在想的事,甚至第一次"不知不覺"寫下這句話,無論是夢幻或救贖,自由的感覺只有自己才能承擔,只希望在不知不覺的日子裡,盡量活出一點"不知不覺的感覺"。

...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張自畫像,2021年春天,退休前最後一個寒假,剛過完年沒多久,對著鏡子站在窗邊... 印象中畫了很久都不滿意,最後在一個明亮的早晨,空氣清新,溫度微涼,意外幾筆,搞定自己。

看著看著,覺得陌生,竟不知道自己在看什麼... 猴腮雷,好一個"鏡中的他者"...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電視又重播了"回到未來"系列,這部四十年前的科幻片如今看來並不科幻,處處充滿"手工"的痕跡,卻讓我一看再看... 回味並非懷舊,而是發現新的體會,至少是一種對比,原來四十年前就有量子力學平行宇宙的概念,回到未來可以改變過去。看著看著,突然有另一種感慨:原來老電影這麼會說故事...  

回到未來(系列) Back To The Future, 1985(I), 1989(II), 1990(III)

導演:Robert Zemeckis 

演員:Michael J. Fox (as Marty),  Christopher Lloyd (as Dr. Brown) 

...

雖然老電影未必都是經典,但那些被稱為"經典"的老電影,必有經典之處。同樣的,重看老電影也非回顧,而是帶著歲月的全部,見證自己,見證時代,也見證自己與時代的關係。

看了好多遍,想了許多,關於時間,關於藝術,更多的是,關於"敘事"...

...

故事圍繞一台由 DeLorean 跑車改裝的時光機,正如劇中布朗博士所說:"既然要把時光機裝在車上,何不弄得騷包一點?" (這句話深得我心)... 故事的"哏"很簡單,由時光機所引出的問題必須靠不同年代的時光機來解決,因此有了許多巧妙情節,合理順暢,兼顧科學/親情/愛情/友情/小孩/大人/好人/壞人...

已經忘了四十年前第一次看的感覺,想必也十分激動,只是如今再看,似乎多了一些東西,這些東西不是電影,而像某種領悟... 或者說,四十年過去了,我好像可以用更多"東西"來看這部片... 

...

這部電影是許多人的科幻啟蒙,但用現在的眼光看來,這其實是一部很"土"的科幻片,"土"的不只是劇中有一個看起來隨時會接觸不良的真空管時光機,還有傳統寫實的平舖直述敘事,而是背後的"人味" (或溫度)... 片中沒有太多"為科幻而科幻"的酷炫噱頭,也沒有太多唬人的專業術語,只有"模擬科幻"的手工痕跡,以及一連串簡單直白的日常對話,而這,不知為何,似乎正是現代人漸漸失去的東西...

好比油墨印刷與雷射輸出... 也許這就是老式科幻片的機械美感 (而非現代冰冷的數位美感),試想在那個沒有電腦特效或動畫的年代,一群人老老實實突發奇想,老老實實做了一輛很土的車子,老老實實編一個很土的劇情,老老實實拍一部很土的電影,老老實實說一個很土的故事...

從手工到機械,從機械到數位,班雅明的"靈光"總是藏在前面,而且似乎是被後面那個比較出來的。

 

...

回想自己的創作歷程,年輕時意氣風發,強調作品的形式與觀念,甚至鄙視技術,年紀大了才慢慢覺得,其實,老老實實拍一部劇情片才是最困難的... 曾幾何時,老老實實的"土"竟成為我嚮往未來的目標...

沒想到這部關於"未來"的電影,竟給我一種返璞歸真的啟示,如同"回歸"... 最近畫畫也有這種感覺。

...

"回到未來(系列)"在當年是最前衛的科幻電影,勾畫出人們對未來的想像,如今這部片被放在"懷念經典"中卻另有一番風味,彷彿"從現在回看過去的未來"... 時間讓"前衛"有了不同面貌,"重播"讓這部片更有層次,甚至有一種反思的未來感 (如同劇中也有幾段關於"重播"的情節)。    

也許這正是量子世界的時間觀:過去/現在/未來並非線性,而是擠成一團,同時存在。

...

1991年,回到未來第三集剛拍完不久,如日中天的29歲主角 Michael J. Fox 確診罹患帕金森氏症,從此與疾病糾纏,至今超過三十年... 這個消息讓人惋惜,感嘆人生無常,但這又何嘗不是未來可能的一部分,而他努力對抗病魔,積極樂觀並影響世人,無形中也讓這部老電影有了新的生命。

 

 

...

我不知道未來是什麼,會怎樣,在前還是在後,只覺得"回到未來"這個片名,取得真好。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連下了幾天雨,白天微熱,早晚微涼,晝夜之間多了一份溫差。白天空氣清新,路樹茂密,晚上行人稀少,街道安靜... 天下大勢擋不住季節變化,入秋之前,有一種準備換季的味道...

印象中,"換季"都是從一場雨開始的...

 

事件126: 換季

...

總覺得"季節"是人與大自然最美的連結,不僅如此,就連"發現變化"都是一種幸福。這種幸福不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或"換季大拍賣"之類的滿足,純粹只是感受地球自轉之外的公轉,帶著偉大的23.5度斜角... 

當太陽從窗戶的一邊曬到另一邊,白天開始變短,日落開始提早... 我知道再過不久就要穿長袖了。

...

書上把一年分為春夏秋冬,我卻更喜歡四季之間的日子,有一種曖昧的活力,並非不冷不熱,而是又冷又熱,層次分明... 烈日下有暴雨,熱氣中有涼風,"最近天氣不穩定",換季是也,而且每天都不一樣...

嚴格說來,地球上的每一天都在換季,日照或長或短,潮汐或漲或退,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是23.5度的一部份,大自然的節奏無所不在... 於是,春夏之間有躁動,夏秋之間有冷卻,秋冬之間有回歸,周而復始。

...

春天是"備料"的季節,夏天是"熱賣"的季節,秋天是"收攤"的季節,冬天是"回家"的季節,遠遠看來,一年就這麼一回事... 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下午,冬天是晚上,秋天是黃昏,遠遠看來,一天也是這麼一回事...

春天像20歲,夏天像40歲,冬天像80歲,秋天像60歲... 遠遠看來,一輩子好像也是這麼一回事...

...

昨晚下了一場雨,涼意十足,出門散步,雨水打在身上,很真實... 快換季了吧...

 

事件126: 換季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武俠小說讀到流淚,奇觀是也,只是,不知是年紀大了淚腺特別發達,還是金庸實在厲害... 不過,據說金庸在寫這套書的時候,也經常流淚,有人轉述他本人的說法:被自己所寫的文字感動...

...

三十多年前在芝加哥第一次讀"神鵰俠侶",中間偶爾在朋友家翻閱幾次,去年順著"射鵰英雄傳"讀了一遍,最近又單獨看了一遍... 這套書前後看了好幾遍,每次都跟第一次讀到一樣,新鮮,感動。

原本的印象並不深刻,因為它不像第一套"射鵰英雄傳"那麼武俠,也不像第三套"倚天屠龍記"那麼傳奇 (這三套合稱"射鵰三部曲"),卻像是一個人的傳記... 此人楊過,亂世中的遺腹子。楊過的父親(楊康)與郭靖曾是大宋父輩所指定的拜把兄弟,宋金交戰,楊康因戰亂意外被金國皇室收養,成為大宋的敵人,國仇家恨裡外不是人,終被郭靖所殺 (楊康是這三套書我最同情的角色)。楊過的母親早逝,從小被欺負,因緣際會練成絕世武功,本想找郭靖報殺父之仇,卻必須接受自己的父親是個"壞人";遇見小龍女,師徒愛情被世人排斥,飽受羞辱;意外斷臂,離群索居,不屑世俗禮教,耿直孤傲,與一隻醜雕為伴,苦等愛情十六年...

楊過背負著自己名字的原罪,活"在"自己的世界,也活"出"自己的世界,只因他必須孤獨...

...

倪匡說神鵰俠侶是一本"情書",我非常認同,但我感動的倒不是愛情,而是其他的...

(北丐)洪七公與(西毒)歐陽鋒相恨相殺了一輩子,老年又在山頂比武,最後兩人化解恩怨,相擁含笑而亡... 鐵掌裘千仞生平作惡多端,之後懺悔皈依佛門,努力壓抑自己的暴戾之氣,用鐵鍊綁住自己,臨終前拚了最後一口氣來到仇家面前,祈求獲得仇人的原諒...

...

武俠小說是一種情境,雖不曾真實遭遇,卻又似曾相識,關於江湖,關於人生,關於世界...

 

事件125:神鵰俠侶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村上春樹說"人不是慢慢變老的,而是在一瞬間變老的",這句話大概只有自己才能體會,但重點不是"老",而是"自己"... 似乎,"老"與"不老"是兩個獨立判斷,互不隸屬,沒有過渡,一但開始懷疑,就跨過去了...

"一瞬間"果然厲害,前後劃分兩個世界... 原來,"老"不是慢慢長出來的,而是忽然"被發現"的。

...

我經常問人"xx歲"的感覺。從前有學生過生日,我問"23歲是什麼感覺?",好久不見的朋友碰面,我問"55歲是什麼感覺?",或,"47歲是什麼感覺?"... 這個問題有點好笑,卻很真實,也是我經常在想的事,並非追憶青春,而是好奇別人如何感受時間,如同我喜歡把自己抽離,用另一種視野看看"我(這件事)"。

...

關於"時間"的論述很多,但提到'時間的感覺"卻很少,隱晦又神秘,有人整天發呆但很平靜,有人忙進忙出卻感受時間流逝的不安,彷彿聽到時間呼嘯而過的聲音... 古人用"狀態改變"定義時間,現代人用"成效"來衡量時間,小孩的時間被用來"長大",大人的時間被用來"老練",成功人士把時間稱為金錢,過了某個年紀的時間又被叫做"餘生"... 這些客觀的說法都對,卻不能阻止我對時間感受的追問。

據說文明進步的動力,是來自人類對死亡的恐懼,所以才想方設法不斷改革創新,為了延長或留下什麼... 我曾納悶,既然時間在每個人身上都有故事,為什麼大家對"時間的感覺"卻避而不談,後來慢慢理解,因為時間的感覺讓人不安,而且話題終究離不開"衰老",所以不是不說,是不想說,但這卻讓我更加好奇。

 

我這個人 5:我 62 歲

...

"老"是一個形容詞,用在自己身上卻像動詞,這個動詞與年紀或身體機能無關,倒像一種發現與判斷...

每個人"發現老"的路徑不同,這是我最感興趣的地方...

世代競爭激烈,許多年輕人喜歡說自己"老了",他們帶著驕傲或感概的語氣,說著讓人羨慕的話... 有一回我問同學如何發現自己"老了",回答千奇百怪,有人發現跟弟弟說話開始有代溝,有人看到爸媽長了白頭髮,有人驚覺自己對流行的東西不再感興趣,有人說自己以前很喜歡的一款橡皮擦現在停產了...

這些回答令人莞爾,卻都是真實的感受,藏著每個人說不出口的"感慨"。

...

回想自己,忘了從什麼時候開始意識到"老"這件事,印象中是50歲,來自一些奇怪的發現...

當發現自己喜歡的電影被歸類為"懷念經典",喜歡的藝人獲頒"終身成就獎";當湯姆漢克從"阿甘正傳"演到"薩利機長";當休格蘭從"新娘百分百"演到"走音天后";當梁朝偉從"阿飛正傳"演到"一代宗師"、金城武從小鮮肉變大叔... 金曲獎一個都不認識,常聽的歌就這麼幾首,或,當課堂上有人問"羅大佑是誰?"... 

有一天忽然發現路上行人大多比我年輕,臉書朋友只有少數比我年長,搭捷運有人讓座,超商店員叫我阿伯,還問我會不會操作ibon。有一回去買吉他弦,店員好心說"如果你兒子不會裝,再拿到店裡來換"...

一個好笑的比喻,我想起某種心態轉變… 50歲之前,鏡頭向前拍攝,移動中,zoom in,世界越來越近,也越來越大;50歲之後,鏡頭向後拍攝,移動中,zoom out,世界越來越遠,也越來越小。50歲之前的我像車頭燈,橫衝直撞就怕撞到人;50歲之後的我像車尾燈,躲躲閃閃就怕被人撞到...

...

我不知道生命何時結束,也不知道62歲到底算不算老,但這個數字的確讓人討厭... 三年前我堅持要在59歲退休,為了"對抗"時間,如今看來,好像意義不大,只能說從退休到現在,地球又繞著太陽轉了3圈。

時間的確讓人無言,神秘又隱晦,只有自己知道,而且自己知道"只有自己知道",但,也許好玩就在這裡...

人都是第一次活到"現在"這個歲數,第一次面對現在這個"年紀",所有經驗都是新的,只好山不轉路轉,走一步算一步... 感謝老天讓我活到現在,此生無憾,62歲是沒有辦法的辦法,看看以後還會怎樣囉... 

...

這張畫於2022年春,那天起床沒戴眼鏡,忽然看到一個老花遠視又散光的老頭,很快畫了二十分鐘。

不戴眼鏡的世界很有趣... 那年我 60 歲。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