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陸生同學你們好,歡迎來到"藝術概論"課程。最近疫情稍緩,但還是要多留意個人健康管理,希望大家都平安。今天我們要介紹一段"很靠近"的歷史,也就是二十世紀的藝術。
首先聲明兩件事:
a. 二十世紀對你們來說也許並不靠近,畢竟你們是二十一世紀才出生的新世代,但歷史是一種延續現象,許多觀念的影響環環相扣,尤其是瞬息萬變的現代生活 (與現代藝術)。換句話說,"現在"並不是現成的,因此,了解一段最靠近我們的歷史不僅必要,更是一種養分。
b. 歷史與史觀不同,前者是"事情的發生",後者是"事情的判斷"。藝術概論課程主要以介紹發生為主,希望大家保持好奇心,多知道一些事情,至於喜好與否則是你的自由判斷。換言之,你不一定要喜歡這些藝術事件或作品,但作為一個藝術相關科系學生,你應該要知道這些事。
...
1. 上回提到印象派繪畫開啟了一個全新的視覺體驗,到了後期印象派(梵谷、塞尚等)更發展出"色塊"的概念 (塞尚被稱為現代藝術之父)。"繪畫"的意義從傳統所講求的"精神寄託"回到"材質表現"的層面。因此,相較於文以載道的古典繪畫,二十世紀的藝術基本上沒什麼高尚意義,而是強調藝術家如何運用材料的直觀表現。換言之,人們看待藝術的眼光從以往的"議題取向"回到以個人為主的"風格取向",結果是:藝術家必須有自己的風格,這是一種實驗,也就是"前衛"精神 (Avant Garde)。
...
2. "藝術的意義被消解",這是個革命性的觀念突破,但要弄清,並非藝術變得沒意義,而是新的(實驗)意義取代了舊的(文以載道)意義,這種"實驗精神"讓許多藝術家勇於嘗試...
於是在"色塊"的影響下,二十世紀初的馬諦斯(Matisse)選擇色塊中的"顏色"繼續研究,發展出野獸畫派(Fauvism),同時期的畢卡索(Picasso)則選擇色塊中的"造型"繼續研究,發展出立體畫派(Cubism)。此時期的俄國畫家康定斯基(Kandinsky)也發展出抽象藝術(Abstractism)的理論。
Matisse, 1905 Picasso, 1910 Kandinsky, 1910
...
3. 藝術不僅離不開生活,更是嚴謹生活的一部分。二十世紀發生過兩次世界大戰,分別帶來不同影響。
1910年代發生第一次世界大戰,這是人類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戰",許多人見證這個悲劇,開始對現代文明產生懷疑。藝術家尤其敏感,他們透過作品對世界提出控訴,表達某種荒謬/鄙視/不屑/嘲笑/絕望等想法,甚至宣稱"反藝術",這就是盛行於二十世紀前半葉的"達達主義(Dadaism)"。
Dada 是一個很"觀念"的藝術形式,讓人重新思考藝術這件事。Dada 的素材大多是"現成物",透過現成物"意義扭曲"的趣味,加以拼貼/重組/變形(這與立體派的概念很像)。藝術在Dada 眼中似乎又找回某種精神意義,但這個意義並非崇高偉大,而是對人類文明的嘻笑怒罵。
Duchamp, 1917 Duchamp, 1919
...
既然Dada 藝術家用"現成物的扭曲"來表達情感,回到繪畫,畫家當然也可以用"現成物的扭曲"來畫畫,加上當時(戰後)社會不安經濟蕭條,人們追求某種"弗洛依德式"的潛意識寄託,促成了1930年代的"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 "超現實"的意義來自"現實"的對比,所以超現實的趣味並不是憑空捏造的趣味,而是某種"扭曲的趣味",好像夢境一般。超現實主義的藝術創作形式很多,最常見的是繪畫與電影,但超現實的"畫家"其實很像"導演",在畫面上"導"一齣戲給你看。
Dali, 1931 Magritte, 1953
...
4. 人類好像永遠學不會和平相處,二十世紀中葉的地球更加混亂。1940年代發生第二次世界大戰,規模比第一次更大,死傷更慘,影響歐洲、亞洲與美洲,不同的是,歐洲與亞洲一片廢墟,美國趁勢崛起,不僅改變了全球政治,也改變了全球藝術... 這也再次驗證了"歷史是強者的詮釋"。
簡單說,自古以來我們所認識的"藝術"多來自歐洲的觀念 (如之前所說的希臘/羅馬/文藝復興/巴洛克/古典主義/印象派...),但因二戰的關係,許多原本歐洲知名的科學家及藝術家紛紛離開故鄉遷居美國,加上美國開放的移民政策,以及強大的科技與資本主義社會,很快就建立一套"美式"的藝術規則... 換句話說,二次大戰之前,人們所說的"藝術之都"通常是指巴黎,二戰之後,世界的"藝術之都"是紐約,這個改變也說明了藝術並不是生活之外的獨立事件,而是活生生的權力拉扯軌跡。
...
1950年代的美國出現一個名為"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的畫派。這是美國引以為傲的"本土"畫派,雖然成員中有許多是從歐洲移民過來的畫家。他們各顯神通,風格不拘議題不同,但都以大膽表現為主,有些帶有某種"鄉愁"或"新生"的味道。這個畫派帶動了1960年代的美國盛事,也就是影響全世界的"普普藝術(POP Art)。
Pollock, 1950 de Kooning, 1952
...
"普普藝術"的意思是"大眾藝術" (Popular Art),顧名思義與流行文化有關,目的是另起爐灶,把傳統由歐洲所主導的"藝術精神(High Art)"轉變為美國社會中的"生活符號(Low Art)",如瑪麗蓮夢露、可口口樂或康寶濃湯... "藝術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觸手可及",這種強調量產或複製的藝術形式不僅具備商業考量,當然也具備藝術的政治考量 (話語權之爭)...
對我而言,"普普藝術"並不是一個藝術議題,而是一個美學與社會議題,內容龐大複雜,有機會再介紹。
Andy Warhol, 1962 Lichtenstein, 1963
...
除了標榜大眾文化或商業複製之外,普普藝術也開啟另一波前衛藝術實驗。1970年代之後,現代藝術的風貌越來越多,有人喜歡"地景藝術(Earth Work)",有人喜歡"觀念藝術(Conceptual Art)",有人喜歡"極限主義(Minimalism)",有人喜歡"行為藝術(Happening Art)"... 同時,表演藝術 Performing Art (劇場、聲音藝術及現代舞等)也蓬勃發展,科技及影像藝術(Video Art)更掀起一波新的媒體形式...
好啦,這就是"西洋藝術史"的部分,希望你找到有興趣的部分,自行研讀。
...
祝大家身體健康,下次再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