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我的電影 (3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1962年香港,兩對夫妻因租屋成為鄰居,這家的老公與那家的老婆有事,於是這家的老婆與那家的老公也有事,只是這兩件事不太一樣... 周末看電影,電影頻道玲瑯滿目,有些電影看一次都嫌多,有些看一次就夠了,有些卻可以反覆琢磨,玩味再三,甚至邊看邊做筆記...

花樣年華 (In The Mood for Love),2000

導演:王家衛

演員:張曼玉  梁朝偉

...

好久沒看這麼過癮的電影了,二十年前的老片依舊震撼,4K畫質確實厲害,細節層次分明...

果然,王家衛不是用劇情在說故事,而是用物件在說故事。

...

簡單到不行的故事,卻是一場精雕細琢的華麗盛宴:華麗的不確定年代,華麗的情感壓抑,華麗的老派,華麗的上海話,華麗的粵語,華麗的打字聲,華麗的有線電話,華麗的愛情,華麗的背叛,華麗的秘密,華麗的沉默… 還有華麗的攝影,華麗的裝扮,華麗的美術設計,華麗的音樂...

當然,華麗的背後藏著華麗的忌妒,華麗的絕望、華麗的殘酷、華麗的報復與華麗的懺悔...

 

 

...

這是一個"對稱"的出軌,兩位當事人都沒露臉 (據說都拍了,最後決定全部剪掉),故事由他們的配偶拼湊而成:"我以為只有我一個人知道","不知道他們是怎麼開始的","幫我點,我想知道你老婆喜歡吃什麼"...

...

劇中有不少角色扮演的"戲中戲",真真假假,考驗演員,也考驗攝影及剪接:

- 你老實告訴我,你在外面是不是有了女人?

- 神經病,誰跟妳說的?

- 你別管,我問你,你在外面是不是有了女人?

- 沒有。

- 你別騙我,看著我說,你在外面是不是有了女人?

- 是。

(打耳光)

- 妳怎麼了,我都承認在外面有女人了,妳還打得這麼輕。

- 我沒想到他會回答得這麼乾脆。我不知該怎麼辦。

- 再來一次吧。

- 你老實回答我,你在外面是不是有了女人?

- 神經病,誰跟妳說的?

- 別管誰,我就問你是不是有了別的女人?

- 沒有。

- 別騙我,你告訴我,看著我說,你在外面是不是有了女人?

- 是。

- 妳沒事吧。

- 我沒想到我真的會這麼傷心。(哭)

- 只是排練而已,又不是真的。就算是真的他也不會承認。沒事,別哭了。

...

...

每當看到自己喜歡的電影被列入"經典系列",甚至還出現4K修復版本,總是欣慰又感慨,好片就是好片,值得數位典藏,但我也知道,真正收藏的並不是這部電影,而是每個人心中的"花樣年華"...

由此看來,這部神奇的電影至少必須在不同的年紀再看一遍... 重看的目的不是回味電影,而是回味自己,在時間的加持下,讓自己的"花樣年華"越來越遠,也越來越美。

片尾有兩段字卡,有點老派,看似與劇情無關 (畢竟這不是一部"懷舊"題材的電影),卻展現王家衛一貫的美學風格,帶領觀眾回到一個 zoom out 的時代視野... 我不知道字卡中的"他"究竟是誰,也許是電影中的他或她,或另外一個他或她,但我更願意相信,也許就是王家衛本人,或本人之外的任何他或她... 

 

0.jpg   v2-a10ed840e6a1d39b86204b8022d72f07_r.jpg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記憶中選擇一段最珍貴的回憶,帶往天堂"... 這是日本導演是枝裕和早期的電影"下一站,天國"的故事大綱。簡單的問題卻難倒不少人 (包括活的人與死的人),有人回憶太多很難選,有人回憶太少也很難選,有人為了探索人生的意義而不敢選,有人為了要對人生負責而不想選...

這部電影我看了好多遍,每次都有不同感受,除了畫面優美/敘事巧妙/鏡頭靈活/演員很棒之外,總覺得,不管能不能上天堂,如果這是人生最後一個問題,這問題也太殘酷了,但卻也他媽的重要...

...

下一站,天國 (After Life, 1999)

編劇 / 導演:是枝裕和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死亡"成為我很感興趣的議題... 也許是因為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更愛"活著"。

古人說:"不知生,焉知死",但我總認為這句話應該倒過來:"不知死,焉知生",只有意識到生命有極限,活著才有意義。回想起來,我最愛的"存在主義",還有我的死亡喜劇"再見沙特",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

同樣以死亡為議題,第一個想到伍迪艾倫的電影 (如"愛與死"),極盡幽默與嘲諷之能事。當然還有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的劇本 (如"禁錮"),親口說出那句不寒而慄的"他人即地獄"。這兩人嬉笑怒罵絕頂聰明,他們用死亡來嘲笑生命,把死亡當成批判的對象... 相較之下,卡謬的文字帶著疏離 (如"異鄉人"、"瘟疫"),平平靜靜娓娓道來,卻後勁十足,彷彿對生命的熱情到了極限之後,選擇事不關己... 而是枝裕和則是把死亡當成故事的溫馨背景 (如"幻之光"、"下一站,天國"、"海街日記"),作品中甚至讓人忘了死亡這回事。 

描寫死亡的電影卻擺脫傳統的悲情,平靜中甚至帶有一種"欣然接受"的狼狽與喜悅,這是導演的幽默,也是編劇的仁慈... 我想,如果片名改成"下一站,地獄",他們的選擇還會相同嗎?

...

...

年紀越大,可以選擇的回憶越多,然而"選擇"終究是一種割捨,所以年紀越大,越要面臨更多"放下"。

"此生最珍貴的回憶???"... 好一個又輕又重又絕對的大哉問,彷彿人生定格,直逼眼前,無限放大:

那些關於某人/某事/某時/某地/某物的特定 moment、一直被記得的"決定性瞬間"、一個畫面、一種心情、一個眼神、一道光線、一種味道或溫度...

大度山頂的夕陽、都會公園的金母宮、陽台上的路燈晚餐、稻田邊的排練場、黑狗一隻、Banff 國家公園那個一邊看書一邊幫人加油的工讀生、SFU 滿天星斗的操場與腳下的拖鞋聲、整個禮拜不用說一句話的小公寓、馬祖的石頭、京都的卡本特、愛丁堡的單車道、Granton 的海風、威尼斯迷路的夜晚,愛爾蘭 Bunlin 的右駕天空... 離別的日子、相聚的日子、再次離別的日子、螢幕上的小紅點、清境農場的人影、三仙台的海邊、明華路與裕誠路的交叉口... 高鐵站的久別重逢、家裡多了綠色植物、夏至的陽光灑在吸塵器拖過的地板上...

...

想起"祭妹文"中有一段:"凡此瑣瑣,雖為陳跡,然我一日未死,則一日不能忘",這大概就是此刻的心情。然而面對選擇,有人開心,有人失望,充滿甜蜜,也充滿抱歉。我無法因結果不如意而否定原初的感動,也無法避免我的選擇可能與我所選擇的人不同,但這並不重要,因為當下的心情是真實的,只有自己知道,哪怕是錯覺也無仿,充滿感激,銘記在心... 幸好這個問題現在還不用回答,到時候再選吧...

或者,也許這個問題的意義不在給出答案,而是在追憶過程中,尋找那些認真活過的軌跡,若真如此,如片尾所說,茫茫人海,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別人記憶的一部分,成為別人活下去的力量,或成為最後被選擇帶走的回憶...

哇!鏡頭漸漸拉遠,視野漸漸變大... 果真如此,我想,不論最終會被誰的回憶帶走,此生足矣...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初春的連假並沒有想像中輕鬆,心裡總憋著一場莫名其妙的戰爭,看似遠在天邊卻又近在眼前,相信歷史會記上這筆,也希望歷史上的這筆不只是"歷史"... 最近重讀三國演義,野心家的謀略的確令人佩服,但也發現除了武器更精良,人類文明其實並沒有多大進步,荒謬之餘,想到這部電影:橘子收成時。

...

橘子收成時 (Tangerines, 2013)

編 / 導:扎扎 · 烏魯沙哲 (愛沙尼亞、喬治亞共和國)

2014 奧斯卡外語片提名,2015 金球獎外語片提名

...

戰爭中,兩個"看似"不共戴天的仇敵同時在一間屋子裡養傷,屋主是一個做木箱的老頭(伊沃),他要趁戰事惡化前做一些木箱給他的鄰居(馬可斯)裝橘子,因為現在是橘子盛產的季節...

複雜的歐亞地緣衝突是本片的故事背景,但人性其實到處都是,甚至幽默莞爾,如同老頭照顧這兩個敵對傷兵,也如同馬可斯在戰爭中還要急著收橘子只是"不忍心讓這麼美麗的東西消失了"...

 

 

...

戰爭在政客嘴裡總是理直氣壯,但戰爭在人民口中卻是荒謬與幽默,哭笑不得...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20226003675-260405?fbclid=IwAR0en7-Za9-R68223jmw4c7o4jmilNCBwKAUMYuYmqZNw7eIYQbehstqQiY&chdtv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一部不像紀錄片的紀錄片,因為實在太美了... 58歲的英國詩人畫家嘉洛德佛斯特(Garnet Frost)一生窮困,他決定重返二十年前記憶中的蘇格蘭高地,與其說尋找傳說中的寶藏,不如說進行一場什麼都沒有的生命之旅:One man, on a journey, to reclaim his life... 

電影:嘉洛德 - 高地寶藏 (Garnet's Gold, 2014)

導演:Ed Perkins

演員:Garnet Frost

...

古往今來,為人子女,一生總在歉疚中度過,或多或少吧,如同嘉洛德面對自己的生命...

歉疚的不是一輩子自顧不暇的狼狽人生,而是夾雜在照顧年邁親人與面對自己來日不多的歲月之間,那份無能為力的責任與無能為力的自由... 夢想與親情的取捨,體力與時間的拉扯,既要證明什麼,又不知向誰證明什麼,無語問蒼天,如同電影的第一句話:"生命怎麼了?"

...

傳說中的寶藏當然只是傳說中的寶藏,如同小時候的夢想多半沒有實現,無法功成名就,也不需說抱歉。只是,冥冥中的牽引彷彿若有光,非去不可,否則生命就不夠完美...

無能為力的自由無法實現夢想,只能證明夢想無法實現...

無能為力的自由無以名狀,不可言說,不能取代,註定失敗,又非做不可。

...

"寶藏不是你從地上撿起來的東西,也不在地圖上那個標記 X 的箱子裡。你花了很多時間回想過去,回想你自己的角色與你的朋友,這些東西拼湊起來才是你的寶藏,寶藏的一小部分"... 她說得好。

...

生命之旅結束,果然什麼都沒有,老媽過生日,嘉洛德寫了一首詩 Nearly Done (我差一點做到的事)

https://lawandphilosophy.co.uk/2015/04/19/garnet-frost-nearly-done/

關於那些我差一點做到的事

我差一點見到了阿迦汗 (阿拉伯貴族)

差一點在海上揚帆  抵禦外侮

差一點和貝多因人一起騎駱駝穿越沙漠 (居住在沙漠的阿拉伯人)

差一點畫了一個金色寶塔

差一點練了好幾個小時吉他

差一點看見受苦靈魂的意義

我差一點奮力一搏  我差一點功成名就

我差一點按部就班做事

差一點成為一個誠實的人

差一點做到這一切...

但  當我回首這些成與敗

卻為時已晚  束手無策

但若我不背水一戰

那  或許是因為不夠愛你

讓我敞開心胸  誠實以對

暫時忘卻那些  差一點做到的事

緩緩擁抱那些  我已經做了的事

...

蘇格蘭是個神奇的野地方,處處散發一種遺世獨立的傲氣,有山有谷有溪有海卻沒有人。多變的氣候與壯麗的自然景觀,有一種世界盡頭的味道,加上高緯度的光線清晰刺眼,經常看到陽光透過雲層撒向大地,有一種天地合一的神聖感覺,又像一個超現實攝影棚...

最近的天氣很像蘇格蘭,白晝如夜,大風大雨又大太陽... 突然想起愛丁堡的天空,那條幽靜的單車小徑,Granton的海景,希望有生之年還能再去更遠的地方。

 

 

https://www.catchplay.com/tw/watch/a3596926-ee37-48c6-b1bc-f6722fdae726?ti=0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部以小孩為主題的電影,卻讓大人看了感動莫名,開心又流淚,彷彿上了一課... 大人和小孩都有煩惱,大人和小孩都盼望奇蹟,當然,大人和小孩的夢想都沒實現,世界照舊,但這並不重要...

電影:奇蹟 (I Wish, 2011)

導演:是枝裕和

演員:前田航基  前田旺志郎

...

看了幾十年電影,第一次被小孩子的演技感動,尤其是兄弟二人的說話眼神,專注又自然,可愛極了,讓人差點忘了這是一部電影,據說這部片並沒有小孩的台詞,只有說話的重點提示,任憑自由發揮,導演與剪接的功力在此。

...

今天看了第四遍,從這群小孩身上想到自己的童年,也想到現今教育體制下的學生... 總覺得不一樣:

從小,大人總會以"追求夢想"鼓勵小孩。他們把夢想放在"人"的前面,以愛為名,幫小孩鋪好一條(大人眼中)的"成功之路",讓小孩相信所有的努力是為了交換"實現夢想" (其實這點連大人自己都不確定)...

雖然"成功"必有代價,但事後詮釋下的"有志者事竟成"卻窄化了成功的真正價值,讓學習以交換為目的... 於是,讀書是為了交換分數,遊戲是為了交換贏,不能交換或"沒用"的東西永遠不值得學,否則就是浪費時間。我們的教育失敗在此,不僅抹殺創意,讓學生不敢嘗試,更打擊信心...

不知是大人美化了成功的價值,還是醜化了失敗的可怕... 恐懼讓我們的小孩在"追求夢想"的鼓勵中長大,卻也迷失在"追求夢想"的路上,難道一個夢想沒有實現的人生就不值得活?...

...

伍迪艾倫曾說:"我不要活在人們心中,只想活在自己的公寓裡",聽起來沒什麼大志,卻正因如此,他的作品才能讓人懷念... 梵谷不是為了"成功"而畫畫,而是專注又孤單畫了一輩子,才成為"梵谷"。

"夢想"當然不是壞事,但"追求夢想"卻很弔詭...

其實,夢想不是為了追求,也未必實現,只是一種擁有,彷彿若有光...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部電影該如何"說"? 而"說一部電影"又如何成為一部電影?... 忙碌貧乏的日子終於看了一部好片,好像某種養分,勾引出許多埋藏已久的念頭,關於口述影像導覽員,也關於盲人世界的內與外... 

電影:光 (Radiance, 日本,2017)

編導:河瀨直美

...

影像的"口述導覽"是個迷人又神秘的工作,他們把電影"說"出來,說給盲人"聽":既要介入影像情境,又要保持客觀;既要讓聽眾跟著故事走,又要把畫面的想像還給聽眾,分寸拿捏就是一門藝術... 但其實,這種"再創作"本身就是一種創作,對說的人如此,對聽的人也如此。

不知為何,盲人世界一直是我很有興趣的議題,曾拍過一部"愛情傻話",也很喜歡拉斯馮提爾的"在黑暗中漫舞",還有艾爾帕西諾主演的"女人香"... 或許我隱約覺得缺陷是一種力量,尤其是視覺障礙,黑暗的力量。想起"愛情傻話"的台詞:"有些事要閉上眼睛才能看得清楚"...

...

故事圍繞一個口述導覽員與一個盲人攝影師,透過"說"一部電影,他們在爭執中化解自己的黑暗,內外結構巧妙,主客觀鏡頭交錯,編導功力十足.. 

"他努力爬上山頂,眺望遠方。他看過去的地方,有光"... 口述導覽員說。 

 

 

片尾,她站在橋頭,遠遠聽到他拄著拐杖,摸黑走路的聲音... 這是我腦海中構思已久的畫面。

"中森先生,你停下來不要動,我去找你",她說。

"等一下,妳不要來找我,我會走向你。你在那裡等我就好"... 可惡,這句台詞竟然被他先用了。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相較於已知的熱門大片,在電視上發現一部好看的小片總是令人驚喜,儘管發現的時候已經播了一半... 

切爾西大牆 (Chelsea Walls, 2001)

導演:伊森霍克 (Ethan Hawke)

...

電影頻道雖多,大部分隨著遙控器瞬間切換/消失,連多看兩秒的念頭都沒有... 但有些畫面會讓人停留,在按下遙控器的十分之一秒內,瞬間的影像彷彿定格,讓人決定多看幾秒,幾分鐘,直到看完。

這樣的電影不是劇情取勝,而是畫面與情境,如同"切爾西大牆",或"刺蝟的優雅",或"安妮霍爾"...

...

紐約曼哈頓下城的切爾西 (Chelsea, 或譯為雀兒喜) 是紐約早期的藝術村,這裡靠近蘇活區(SOHO)與格林威治村( Greenwich Village, 有名的 Village Voice 藝文周報的發源地)。在那個還是真空管電視的年代,Chelsea 以波西米亞式的自由生活聞名,象徵紐約都會的另類活力,年少輕狂的嚮往...

Chelsea 有間小旅舍 Hotel Chelsea,聚集了一群毫不相關的舞者、樂手及詩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來自不同地方,各有各的夢想,各有各的故事,也各有各的"牆",關於創作、孤獨、親情、愛情、生命...

 

 

...

...

情境式的電影由於沒有明確的故事線,看起來輕鬆隨興,卻不容易製作,尤其掌握影像的節奏很重要,而要拍到情境的"精準細節"更不容易,一不小心就會變成濫情的贅述。

電影在"故事"與"非故事"之間游走,卻不覺得厭煩,這是導演的文學功力... 這位導演也是知名演員,曾演過"愛在黎明破曉時(Before Sunrise)"與"哈姆雷特王子復仇記(Hamlet)",都是我喜歡的電影。

...

也許是那個曾經親身經歷的年代、地點與事物,讓"大牆"不只是"大牆",而是... 一種敬意吧。

已經很久沒想這件事了,或,已經很久沒去紐約了...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達洛威夫人說她自己要去買花"。一句話說出三個女人的故事... 經常想起這部電影,作為日常生活的印記,在逐漸失焦的視線中,努力為自己找回某種重量。最近意外又看了一遍,感動依舊。

今晚看電影:時時刻刻 (The Hours), 2002

...

導演:Stephen Daldry

編劇:David Hare 

原著小說:達洛威夫人 (吳爾夫)

演員:Nicole Kidman, Julianne Moore, Meryl Streep

...  

很多人說我是沉重的人,特別喜歡嚴肅的作品。哈哈哈。也許我相信真正的感動,通常都不太輕鬆。

這部電影放在"草稿"裡已經很久很久了,每次看完都想寫點什麼,但每次又覺得不論寫什麼都是一種破壞,不是破壞這部電影,而是破壞看完後的心情,一種美的感覺。

...

電影人看電影通常不會有劇透的問題,這部電影也沒有偉大的劇情可供描述,而是一種敘事結構的趣味:一句話說出三個女人的故事,一個是20年代的吳爾夫,一個是50年代的Laura,一個是當代的Clarissa。前者是作者本人,中者是二戰後身為人妻人母的讀者,後者是一個去買花準備舉辦趴的紐約客... 

美的感覺來自三個女人一生的"時時刻刻":關於日常生活、合情合理的幸福、不安的平靜、記憶的代價、愛情、性別、存在的權利與義務、為他人而活、生命微不足道的重量、逃避或掙脫...

美的感覺是:"詩人必須死",吳爾夫說,"為了讓身邊的人更加珍惜生命"...

 

Dear Leonard.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 Always look life in the face. And to know it for what it is. At last to know it. To love it for what it is, and then, to put it away. Leonard.  Always the years between us. Always the years. Always the love. Always the hours.

片尾,拋夫棄子的 Laura 與自己和好,一輩子活在別人心中的 Clarissa 擺脫過去重拾自己,小說作者吳爾夫投河自盡,留下一封給摯愛丈夫的信,關於生命,關於愛,也關於他們生命中的"時時刻刻"。

...

這部電影另一個迷人之處是電影配樂,來自當代"極限主義音樂家" Philip Glass,他也是我很喜歡的另一部電影"楚門的世界"的配樂大師... 似乎,關於生命探討的電影配樂,總是離不開對"極限"的追求。

快兩年了,夜深人靜時,他的音樂陪伴我畫了不少張臉,彷彿越看越透徹...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年多前看了一部紀錄片:金城小子,描寫一個畫家回鄉畫畫的故事,非常喜歡,心動之餘也萌生畫畫的念頭,於是一路畫到現在... 今天又看了一遍,依舊讓人心動...

...

金城小子 (2011, 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導演:姚宏易

製片:侯孝賢

畫家:劉小東 (大陸畫家)

...

 "繪畫如果能把一個人或物體交代得很舒服,既有你的態度又變得很含蓄,是非常不容易的..."

 

...

...

一直很難向人解釋自己開始畫畫竟是來自這部影片,因為在這之前,我不僅從未認真拿過畫筆,甚至連這個人是誰都不知道... 回想起來,也許是影片幽靜的氛圍(畫面/音樂),加上此人說話的聲調吸引我,最重要的,他的畫讓我感動,包含他畫畫的樣子。

真實的感動通常來自無聊小事,一種意外的發現,這種感動一點也不藝術,既不是影片中的鄉愁,也沒有時代變遷下的悲情,更不是美術課本裡的寫實或形象等技法,而僅僅是顏色與筆觸,讓我重新感覺,所謂"繪畫",其實就是仔細觀察,然後,老-老-實-實-把-顏-料-塗-上-去... 

 

...

"繪畫對我來說變得越來越老實,就是如何用自己的筆和顏色,把這世界交代清楚..."

簡單的旁白說出一個道理,畫畫是自己的事,大可不必冠上"藝術"的頭銜,這讓真正的藝術家有些尷尬,只好無言... "世界"當然是我眼中的世界,喜怒哀樂一頻一笑,在移植到畫面的過程中,孤單不足以說明孤單本身,只好把自己變得更孤單...

一份勞動的沉默,畫家在畫面上創造自己的世界,然後,平靜又熱情地,把自己種在裡面。

...

感謝有人在 Youtube 提供完整影片... 這部片很美,好像每一個鏡頭都是畫...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年紀大了比較喜歡看紀錄片,下午看了柯能源老師的"海上情書",非常喜歡,立刻發訊息致意:不知為何,很感動,也許因為我年輕時也差點去跑船... 柯老師回:也許我們都是適合跑船的人...

"出海,是為了回家,卻不知不覺越走越遠"...

這部影片紀錄一群遠洋水手的海上生活...

...

海上情書 (2015)

導演:郭珍弟  柯能源 

 

...

雖然一輩子活在陸地上,總覺得海洋才是家鄉... 

...

那年19歲,落榜重考,考上文化大學航海系,那是自然類組(理工科系)最後一個志願,失望難免,卻正因如此,矇懂的腦袋浮現人生第一個"生涯規劃":跑船... 這是一個認真的生涯規劃,我非常用功,不斷思考我(這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帶著某種19歲的反省/或自覺/或自嘲,甚至有點慶幸:出海也好,反正我也不喜歡人。

不知是幸還是不幸,或意志不夠堅定,這個生涯規劃在親友的勸說中有了改變,隔年考了插班考,進入東海大學物理系,又隔年,轉入建築系,畢業...

雖然航海系並不是魚撈業,而是貨輪商運,但自從第一個生涯規劃破滅開始,海洋/港口/船,好像成了夢境中的符號,一種"如果我不是現在這個樣子,就會是那個樣子"的唯一取代。

...

...

看著看著,竟流下眼淚... 我想弄清到底怎麼回事...

原來,這部片讓我感動,並不是因為它紀錄了海上工作的辛苦,也不是因為它描寫了船員離鄉背井的思念,(這類題材很容易被操作成"為生活打拼"的無奈或矯情的宿命),而僅僅是"海"...

沒錯,"海"作為一個事件,一個動詞,此時此刻,在我生存的世界之外發生,活生生召喚著...

...

海會讓人想成為它的一部分,對海的迷戀是一種奇怪的距離,若即若離的鄉愁...

他說:"出海,是為了回家,卻不知不覺越走越遠"... 我懂。

...

或許我隱約認為:海很大,大到可以讓世界變得很小,小到只要一下水,就是彼岸...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神經病老師遇到一個神經病學生",那天映後座談的第一句話。這部電影其實沒什麼好說的,只是,有時,"這個世界需要這些神經病"... 幾天過去了,腦中經常浮現這段畫面...

介紹電影"進擊的鼓手"(Whiplash), 2014

...

"大螢幕果然比較好看"... 我坐在最後一排,一直在想這個問題。

這部片情緒十足,如同許多為了理想不畏艱難的勵志電影,所有轉折與設計都再再襯托這個單一情緒,雖嫌單薄,倒非常符合時下以氣氛為主的觀影品味... 看著看著聽著聽著,不知不覺搖頭晃腦起來,心想:"這就是大螢幕的魅力"。

撇開有點芭樂的劇情,原本不知該說什麼的講評卻說了十幾分鐘,想起年輕時在美國的求學經驗:那樣的城市,那樣的學校,那樣的老師與學生... 那樣的曾經...

片中,神經病老師說了一句經典:"You are here for a reason." 

...

這部片的精彩之處不是劇情,而是攝影與剪接,尤其鼓的收音更是一流... 的確有震撼的效果。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說白了,有些電影看一次都嫌多... 但有些卻正好相反,它們悄悄植入人心,在不起眼的角落留下一顆種子,就算忘了澆水,也會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給人某種發芽的驚豔...

最近又看了蔡明亮:洞 (1998)

...

世紀末的場景,大雨不斷,疫情竄流,老舊的集合住宅,人與人之間又靠近又疏遠...

"公寓漏水"連接起樓上樓下的荒謬關係:既是她家屋頂也是他家地板,既在她頭上又在他腳下,他們互相害怕又互相需要,互相疏遠又互相依靠,甚至互相想像... 

...

公寓外的世界有如卡謬的"瘟疫",一部讓我激動落淚的小說...

公寓內的世界有如沙特的"無路可出",一部讓我震撼的劇本,多年前曾改編成"再見沙特"...

...

一如蔡明亮的省話風格,整部電影不超過十句台詞,卻趣味橫生張力十足... 

"許多人不喜歡蔡明亮的電影...",上課時我若有似無獨白著:"... 這可以理解,因為他的電影節奏很慢,又沒有戲劇性的情節... 但其實,我認為這是因為他們沒看懂的關係... 或者,應該說是他們沒耐心看懂,那是一種(人類)深切的關懷,狼狽的幽默..." 

從荒謬文學或存在主義的觀點看來,蔡明亮的電影有點像貝克特的戲劇,所謂"失敗美學"是也... 不同的是貝克特的對話很多(如等待果陀),蔡明亮的對話很少...

... 

...

二十年過去了,"世紀末"這個詞彙從上世紀七零年代至今也有五十年,有志之士用來詮釋人類面對"千禧"的焦慮,也有人稱為"後現代"... 但,如果"世紀末"讓人產生某種共同的集體焦慮,二十一世紀的"世紀末現象"將從何時開始?這是我看完這部電影的第一個好奇... 

面對現代生活的焦躁不安,也許"世紀末"早就來了,或者,我想,也許我們始終活在"世紀末"...

...

這部電影被歸類為"華語歌唱電影"實在有點不倫不類,網路上大多是主打歌舞的片段,雖然看得出來這是一種廉價討好的宣傳手段,但歌舞並不是"劇情"的一部分,反倒更像"情緒"的一部分,並無法獨立存在。

也許又是時候了,該重新讀讀卡謬、沙特與貝克特...

 

 

最後這場戲令人悲哀、莞爾、驚豔,甚至欣慰... 這已經不是"超現實"所能形容的...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快速向前的日子,每隔一陣子就會把自己抽離出來,看看自己成長的歷史,那些曾經關注的事,物換星移的痕跡,也順便看看自己是怎麼活到現在的... 最近又看了一些老片,那些侯孝賢楊德昌蔡明亮們...

...

尼羅河女兒,童年往事,戀戀風塵,悲情城市、千禧漫波,光陰的故事,恐怖分子,牯嶺街少年,小畢的故事,青少年哪吒,愛情萬歲,天邊一朵雲、河流、你那邊幾點...

它們斷斷續續卻不曾停止,前前後後收藏在我的記憶中,有如不同年代的書籤插入同一本書,標記著那一頁的生命註解... 實在不願承認它們是"老片",因為它們不只一直都在,而且彷彿就是昨天、上星期、上個月或去年...

...

當"看照片"需要拿著一本相本,當"聽音樂"需要抱著一疊唱片,或準備一盒盤式錄音帶,當"打電話"需要把線拉得老遠,當"寫信"還是一個具體動作,當"信"需要被裝進信封貼上郵票... 我突然領略現代科技是多麼豐富,又多麼貧乏,現代生活到底多了什麼,又少了什麼?

當"朋友"還是一群湊在一起沒事找事的麻吉,他們無法想像臉書上那種按讚就很滿意的交情;當"玩具"還是一件具體拿在手上而且還會弄髒的東西,他們無法領略網路上的虛擬樂趣... 

...

...

也許

當凡事不方便的時候,時間就是一種禮物,等待就成了美德。

當凡事不方便的時候,物品就是一種禮物,細節就成了美德。

...

或者,也許,這個時代只要過了今天,就老了。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影像藝術"最後一部片該播什麼?大四畢業前的最後一部片該看什麼?零零碎碎的"戀人絮語"該如何劃下句點?... 這些問題我想了很久,那些關於影像的、藝術的、愛情的,還有關於導師的...

最後決定介紹我最喜歡的導演 Woody Allen 的代表作:安妮霍爾 (Annie Hall)

...

安妮霍爾 (Annie Hall), 1977

編劇/導演:Woody Allen

演員:Woody Allen, Diane Keaton

獲獎: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女主角,(入圍)最佳男主角

...

"這是一部浪漫又悲慘的喜劇,關於愛情。你未必全看懂,也未必都喜歡,但這都沒關係,只是,作為一個影像科系的畢業生,你有責任要看過這部片,至少認識它的敘事風格,因為它不僅改變了傳統喜劇的(純)搞笑風格,甚至增加了悲劇的成分... 這是伍迪艾倫式的戀人絮語..."

我苦口婆心,試著對一群也許沒談過戀愛的影像科系畢業生,把握最後的上課緣分,聊聊自己的生命經驗,關於影像,關於敘事,關於藝術與創作,關於愛情... 關於存在的幽默與荒謬... 

...

Annie Hall 是伍迪艾倫在片中的女朋友的名字... 很明顯,這部片是一個男性的第一人稱觀點,向觀眾介紹他的女朋友,以及他們的想處過程(從第一場戲就看得出來)...

這部片雖然被歸類為"愛情喜劇",卻一點也沒有"愛情故事"的結構,既沒有起承轉合,也不是高潮迭起,甚至有些瑣碎。雖然主結構是倒敘,但作者故意錯開時間軸的剪接邏輯,因為伍迪艾倫要說的並不是一個愛情故事,而是在愛情狀態中的戀人的"關係"。

http://wuhwaihsuan2011.pixnet.net/blog/post/93375332

  

  

 

呼應開場的獨白,伍迪艾倫在最後又說了一個笑話...

有一個人去看心理醫生,他說:醫生,我哥哥發瘋了,他以為自己是一隻雞。

心理醫生說:那就請他一起進來啊。

那個人說:我也很想啊,但是我需要雞蛋...

"Well, 我想這件事就很像我們活在世上的關係,完全沒有道理可言,既瘋狂又荒謬,但是我們似乎又必須繼續下去,因為大部分的人都需要雞蛋..."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部電影如果只有劇情可供理解,那就白看了,因為一秒24格的精密設計真正要說的東西,通常都在劇情之外,藏在那些"看不懂"的地方,等著被人細心體會... 

冒著一點風險,我決定在課堂上介紹這部驚豔之作:天邊一朵雲

...

天邊一朵雲 (2005)

導演:蔡明亮

演員:李康生  陳湘琪

柏林影展  銀熊獎

...

...

最近看了好多電影:新的舊的、正版的盜版的、收藏的備份的、曾經記得的、曾經忘記的、第一次看的、重複看很多遍的、上課用的、上課不用的、國片西片、劇情片紀錄片... 的確,有些電影看一次都嫌多,有些則是看第二次才開始,而且每次都有新的體會...

二三十部電影就這樣霸佔了2017初夏的二三十個夜晚,時間彷彿回到當年,那個浪跡他鄉的藝術系學生,左手的遙控器暫停倒帶,右手的素描本塗鴉速記,琢磨著"看不懂"的感動,享受那種"感覺很多卻說不出口"的樂趣,突然想到一句話:感動如果說得明白,就成了謊言...

...

...

情人的話不多,這是"蔡明亮式"的戀人絮語... 整部電影不超過十句台詞。

兩個狼狽的身軀、無止盡又帶著回音的走廊、慘白到令人窒息的日光燈、陰森冷漠又熟悉的水泥大樓、缺水的日子、汗流浹背的燥熱夏天、AV男優"機械式"的重複工作、無感又孤單的世界... 這些現代生活的"符號"讓他們的相遇很有感覺,天真浪漫,充滿愛情的想像。

蔡明亮電影的"美"在於真實的"醜",讓人直覺想到貝克特筆下的人物... 他有許多影像符號與"液體"有關,這是他詮釋生命的"道具":男人與他的礦泉水,女人與她的西瓜。他曾自述說:"身體是個流動的容器:喝水、流汗、尿尿、流淚、射精"... 原始的食與色,卻真實到讓人拒絕接受。

...

不知道人是因為"看不懂"而覺得荒謬,還是因為覺得荒謬所以才"拒絕看懂",當"劇情"被"畫面"中斷時(如歌舞段),"理解"與"感覺"就產生了矛盾:"這是什麼?怎麼會這樣?好奇怪喔!"... 大部分的劇情片是因理解而感動,但蔡明亮的劇情片卻是因感動而理解,這是一種幽默...

也許是因為"看不懂",許多人把關注的重點放在性與色情,但其實完全不是這樣...

"看完後不但不會興奮,甚至會流淚" ... "現代人如此孤單無助,愛情成了最卑微的寄託"...

"一部笑中帶淚的驚豔作品,幽默荒謬,輕盈感人,希望你有所體會..." 下課時我這麼說。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下課時有人問我:"老師,青春是什麼?" 她似乎有感而發,稚嫩的表情面帶疑惑。我拿著"戀人絮語"和一張DVD邊走邊想... 中午的走廊略顯壅擠,電梯口有人打鬧有人嘻笑,我閃過人群,繞了一下,到辦公室前我想到了:青春就是什麼事都沒發生...

最近又看了這部片:愛在黎明破曉時 

...

愛在黎明破曉時:Before Sunrise, 1995 

導演:Richard Linklater (柏林影展最佳導演獎)

演員:Ethan Hawke

         Julie Delpy 

... 

如果戀人的浪漫是一種絮語,這部電影的話還真多,多到讓人不在乎到底發生什麼事... 其實也沒什麼事要發生,只是在火車上遇到對的人,莫名其妙跟著一起下車...

"青春"讓兩個年輕陌生人在一個陌生的城市遊蕩,他們走過大街小巷,穿過墓園與公園,搭上摩天輪,經過二手唱片行與小酒館,遇到算命者與河邊的街頭詩人,偷了兩個杯子,賒了一瓶紅酒,一步步來到隔天清晨,路過一段巴哈的大鍵琴聲,最後,在昨天下車的地方,告別... 

 

...

這部片的美不是劇情,而是,如果可以這樣說,"青春的情境"... 導演用鏡頭帶領觀眾進入某種年輕歲月,進行一段也許曾經出現在想像中的冒險,在"明天就要離開"的有限時間之內,在"錯過了就永遠不會再遇到"的宿命下,共度半天的維也納 (這是很好的城市行銷)...

正因故事性不強,導演必須設計出許多橋段來製造中斷以打破"純對話"的節奏。導演的功力在此展現,讓近兩小時的電影並不覺得冗長...

二手唱片行的視聽室,一分多鐘的一鏡到底,靦腆的眼神... 此時無聲勝有聲... 

 

...

每部電影都有最喜歡的台詞,我喜歡這句:"I like to feel his eyes on me when I look away..."

 

... 

...

好不容易回到辦公室,放下書本與DVD,我又想,也許對我們這種死大人來說,青春的確什麼事都沒發生,但這個回答對她而言似乎太沉重了,不構成意義,甚至有些殘酷,因為... 其實我想說的是:就是因為什麼事都沒發生,所以才會發生很多事...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些牆很奇怪,一開始你討厭它,漸漸你習慣它,時間久了,你反而會依賴它,這就叫體制化..." 

最近又看了這部電影:刺激 1995 (1994)

...

刺激 1995: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又譯為"肖申克的救贖")

編導:Frank Darabont

原著:Stephen King

演員:Tim Robbins, Morgan Freeman

...

最近的新聞,教育部良心發現,決定取消擾民已久的評鑑制度,讓大學教育回歸各校自主,不再受以往統一的形式所牽絆... 這個消息令人振奮,我傻傻以為我們終於可以擺脫這些年的荒謬束縛,專心回到教育本身,沒想到還來不急替學校高興,卻收到比以前更多的荒謬審查與表格。 

想想也對,被關久的鳥,就算你打開籠子,牠也不敢飛... 因為牠需要這個籠子...

然而更難過的是,牠不但自己不敢飛,還會叫別的鳥也不要飛,儼然成為鞏固這個籠子的菁英幫兇... 原來"體制"不需要做什麼就能複製本身,這就是 institutionalized,如同迫害會自動遺傳...

...

這部電影很簡單,一個冤獄逃亡的故事,卻說了很多事情,關於自由、希望、體制與人... 

1994 年有很多好電影,包括"阿甘正傳"與"重慶森林",可惜片商偷懶,取了一個不痛不癢的爛名字,無法體會出"救贖"的衝突美... 片中有一句經典台詞: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  (你要忙著活,還是忙著死?) 大哉問...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流行音樂課看了一部流行音樂的電影,關於性別與愛情,也關於"唱片"這個產業。劇情有趣演員可愛,配樂更是精彩,許多感覺湧上心頭... 不冷的十二月,不冷的聖誕節禮物...

今晚推薦一部電影:金枝玉葉 (1994)

...

金枝玉葉 (He's a Woman, She's a Man)

導演:陳可辛

編劇:阮世生 李志毅

演員:張國榮 袁詠儀 劉嘉玲 陳小春 曾志偉

...

與其介紹90年代的流行音樂,不如看一部90年代關於音樂的電影... 這是一個臨時決定。

...

名如其實,這是一部很"華麗"的愛情喜劇:鏡頭很滿、視覺很滿、音樂很滿、劇情很滿、表演也很滿,湊在一起充滿娛樂效果,課堂上出現不少笑聲,我趁機推銷:"這首是我們之前聽過的巴洛克風格"、"這首是我們聽過的 Beatles"、"這首是陳昇"、"這首有很棒的合聲"、"這首是三拍的華爾滋舞曲,有一種俏皮的挑釁味道"... 其實,"多樣"就是90年代流行音樂的特色...

說著說著,突然有一種時空交錯的感覺:那些男孩與男人、女孩與女人,那些二十年前的90年代,那些我的歷史,那些張國榮們與袁詠儀們... 也許應該這麼說,不論任何世代的任何身分,愛情讓每一個人都是金枝玉葉,或者,至少都該被當成金枝玉葉般對待...

... 

"不管你是男人女人,我只知道我喜歡你...",電影最後一句對白讓人印象深刻,似乎也替最近的社會紛擾下了最佳註解...

"這不是標籤的問題...",下課前我有感而發,因為"喜歡一個人,有時候就這麼簡單",我說。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早已忘了"出國唸書"的感覺,今年有不少同學負笈深造,足跡遍及歐美,臉書傳來他們異國生活的照片,既羨慕又忌妒,最近還收到一張明信片...

想到一部電影:秋天的童話

...

秋天的童話 (流氓大亨), 1987

導演:張婉婷

演員:周潤發 鍾楚紅

... 

儘管科技讓世界變得很小,出國旅遊與出國唸書截然不同,前者是點到為止,後者是在地生活,前者是吃喝玩樂,後者是過日子,前者是熱熱鬧鬧的到此一遊,後者則是冷靜獨處的距離...

短則一兩年,長則三五年。其實,求學的內容倒是其次,畢竟人生沒有非學不可的東西,也沒有非去不可的地方,只是一種選擇:選擇給自己一場異鄉的疏離,享受一種"人生地不熟"的自由,遙遠的思念,天高皇帝遠的放肆... 總之,選擇承擔一段流浪的日子...

... 

既然是自己的選擇,留學最大的責任是"甘願",尤其不可向家人訴苦,他們心急如焚卻遠在天邊又無能為力,凡事自己搞定,眼淚往肚子裡吞,甚至只能"報喜不報憂"... 留學最美的回憶是"窮",想盡辦法能省則省。藝術科系的材料費通常不便宜,必須自己安排開銷,打工端盤煮飯洗衣,一塊錢當兩塊錢花,一分鐘當兩分鐘用,一頓飯當兩頓飯吃,享受苦中作樂的趣味... 

拜科技之賜,我經常在google地圖上搜尋那些我曾待過的地方,尤其是"芝加哥",看看那些街景、建築、商店、招牌、地鐵、房子、教室...

...

...

一個留學生的故事,地點是紐約...

這部電影影響我很大,雖然留學著墨不多,卻是一種大都會的流浪情境,充滿"遊子"的想像...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位伊朗導演因揭露太多社會問題被政府判刑,罰他二十年不能拍電影。有一天(也許只是一個早上),他開著借來的計程車在德黑蘭市區亂逛,不同的是,他在車上放了幾支手機...

周末夜推薦一部電影:計程人生

...

計程人生 (Taxi, 2015) 

導演:賈法爾帕納希 (Jafar Panahi, 伊朗)

演員:賈法爾帕納希、路人、乘客、姪女 

2015 柏林影展 金熊獎 

...

與其說是一部電影,不如說是一件事情,"Real Time"發生在伊朗首都德黑蘭大街上。其實這也不算一件"事情",因為沒事發生,只有來來往往的乘客對話,談論著關於竊盜與死刑、盜版光碟、女性繼承權、宗教與放生、法律與監獄、以及伊朗電影法規等問題,構成一幅伊斯蘭世界的拼圖... 希望這位導演不會因此再被罰二十年...

也許最棒的設計就是沒有設計,但這需要足夠的概念才能安排出如此巧妙的遊戲規則,精準、簡單又省錢。關於這點,我在佩服之餘依然想問:"這是真的嗎?他是怎麼辦到的?"

...

這部電影有人說是紀錄片,有人說是劇情片,但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部片沒有攝影師,如果有的話,有兩三個鏡頭是導演的姪女在車上用相機拍的,當然也沒有燈光、收音、美術...

限制就是創意的源頭,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窮則變變則通。這也許是史上最便宜的電影製作,挑戰電影的極限,甚至改變"電影"的定義... 許多乘客上車第一句話是:"咦,你不是帕納希導演嗎?怎麼改行開計程車了?" 也有人看到前座放著手機,對著鏡頭問:"你在偷拍電影嗎?"...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