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一直搞不懂,"大學生素質差"和"大學太多"有何必然關係?... 這種義憤填膺的指控除了(由上而下)假"正統"之名鞏固自身權利之外,更是一種菁英集中的特權壟斷。仔細想想,學生素質差是因為他們"自己不唸",不是因為"學校太多"。
於是,一個似是而非的結論就這樣流傳:"因為學校太多,所以學生素質差,因此為了提高學生素質,最好關閉一些學校"... 我不懂這是什麼狗屁邏輯,好比有人逛街刷爆卡,然後怪罪路上的精品店太多。事實上,如果學生依舊不想唸書,關閉再多學校都沒用。事實上,如果學生喜歡唸書,學校多應該是件好事... 事實上,這些"有志之士"所關心的並不是大學生素質的高低,而是資源分配,沒想清楚的人最好不要跟著瞎起鬨。
...
1. 大學並非義務教育,而是一個以學生為主體的有機組織,因此,學校並沒有"天生"的好壞之分(除非惡意斂財,但並不多見,因為在台灣絕對有更容易斂財的事可做)... 在台灣這種依照分數所形成的"拍賣市場"上,最初的辦學並不容易,因為必須依靠學生所填的志願來決定學校排名。所謂的"好學生"進了"壞學校",所謂的"壞學校"就會變"好",這是西瓜靠大邊的現實,而且所謂的"好學校"也有"壞學生",如同所謂的"壞學校"也有"好學生"...
仔細觀察,這些"鼓吹關閉學校"的人所擔心的是某種"稀釋"作用,深怕某種既有的東西"貶值",但到底稀釋了什麼?是義正嚴詞的學生素質還是說不出口的自身利益?我比較相信是後者...
最近的新聞,教育部關心大學生素質,於是招集"好學校"的校長們開會討論教育政策... 我也關心學生素質,畢竟教育是國家大計,但這些"有志之士"關起門來最在乎的卻是:"如果有學校變少了,我們的補助款就能分多一點"... 台灣教育部最大的失敗在於缺乏獨立的教育政策,第二個失敗就是找了這樣一群人來討論教育政策。
...
2. "有志之士"擔心:有些人"天生"不適合唸大學,就不要給他唸,以免浪費資源... 這種說法的前提也是"天生",他們預先認定了世上存在某種"適合唸大學"的少數"優質",但現在學校太多,搞得"連猴子都能上大學",所以反對"劣質生"一起魚目混珠... 我不知道他們所關心的究竟是"人"還是"大學生"這個壟斷名號,或許他們更關心自己文憑的"純度",因為通常鼓吹這種說法的都是唸過大學的人... 再說,如果真能把"猴子"也教成"大學生",那才是教育的成功。
這是個複雜的教育哲學問題... 簡單說,教育是一種"影響(affection)",也是一種機會(用我的話說,這叫緣分),原本一點都不重要。但是 教 育 如 果 偉 大,它的偉大之處就在於"改變",這是人們所相信"教育可以讓人翻身"的原因。因此,"天生"是一個不應存在的教育概念,尤其不能以此判斷優劣,而只有"不同",因為並沒有"天生"的壞學生,也沒有"天生"的壞學校,重要的是"影響的方向",也就是"你怎麼教?",以及"你要教他成為什麼?"
...
3. 很明顯這是教育者的推託之詞,大家都想教"現成的好學生"(如同大家都想進"現成"的好學校),因為好學生容易教,教好學生容易有"成就",而好學生的成就也相對容易被看到,這就是西瓜效應,但別忘了,這也因此更容易形成某種"近親繁殖"的"學術暴力",在互相標榜與互相取暖的高調中,集體排他。
這是一個真實案例:幾年前,台成清交的"好學生"痛恨某些私立大學素質太低,打算以正義之名"救國",他們計畫聯手(以重考聯考佔名額的方式)讓某些"壞學校"倒閉。這是一個非常聰明的辦法,但我希望他們的聰明才智可以用在別的地方,否則他們四校聯手就可以讓台灣任何一所大學消失,甚至如果起了內鬨,前三名聯手就可以(以同樣"不優"的名義)把第四名幹掉... 這就是我們的"好學生"... 希望哈佛大學的學生不要到台灣來幹類似的事。
知識本無界,但"學術"的暴力卻令人不知不覺驕傲,"有志之士"請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你的責任不是"維護道統"(如果你夠笨的話),也非"假道統"之名維護自身學位的利益(如果你有一點笨的話),更非"假維護道統"之名所提出的憂國憂民暴力(如果你自認高人一等的話)。
...
...
人老了總會有"一代不如一代"的感慨,但必須自覺小心面對這種感覺,否則就是一種驕傲... 二十多年前,我的老師(在教我們的時候)也曾說"現在大學生素質太差",而我相信四十多年前,他的老師(在教他的時候)也說過同樣的話,而那個時候,"大學"並不多... 對想唸書的學生來說,學校多其實是好的,儘管高低排名不同,儘管自身能力不同,但至少有個選擇,就算只有十分之一學生真正想唸書,也有這十分之一的人願意給自己一個翻身的機會(如果你相信文憑的話)...
二十年前台灣開放大學設置,讓大家都"有機會"(可能)變好,這並非壞事。時代演變至今成效不彰,一方面是少子化影響,另一方面在於社會變遷太快,某些學校進步不足,但主要還是學生自己放棄學習,這讓"壞學校"陷入一連串惡性循環,但該檢討的是為什麼現在的大學生不喜歡唸書(本質面),而不是嫌學校太多(技術面)... 有人說這是理想主義的教育論調,但我無法想像一個沒有理想性的教育是什麼... 罐頭工廠嗎?
...
台灣"應該"要有幾所大學?最最最"優質"的人說應該仿效古歐洲,最好是 1所/500萬人 (全台 5 所),其次"優質"的人說應該是 1所/100萬人(全台 23 所),普通"優質"的人說是 1所/20萬人 (全台 110 所)... 這是教育政策的問題,大家都有話可說,端看你把自己排在哪裡,但如果你把大學當成市場,自然有市場的競爭法則,不用你操心。
"有志之士"請放心,如果你認為學校是"商品",在少子化的影響下,一定有不少"壞學校"會自動退場,你們的學位得以"保值",你們所分到的資源絕對不會比現在少。但如果你相信學校是"教育",請給這些"壞學校"一些鼓勵,至少是下台一鞠躬的掌聲,而不是落井下石的噓聲,畢竟在"那個時候"(或更早),他們也曾教出不錯的學生,對台灣過去的發展是有貢獻的...
...
時代已經讓"有志之士"佔盡便宜,所以請不要再說:"為了提高學生素質,應該關閉一些學校",因為這個指控所處罰的不是學校,而是你們口中的"壞學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