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家具賣場琳瑯滿目,我還是喜歡自己做點東西,這種"親手"的感覺無可取代,哪怕只是做一張醜醜的小桌子...

...

搬了許多次家,除了吉他與書,跟著我最久的應該是一個工具箱,裡面有槌子、鋸子、鉗子、起子、各種尺寸的釘子、板手、幾塊木板、幾段水管... 當然這並非一次採購的結果,而是不同時期製作所留下的戰利品,有時會驚訝發現:我怎麼會有這種東西?

相較於"現成品",我更喜歡"半成品"或素材。我總覺得現成品是"死"的,但死的並非現成品本身(這個物件),而是一種關係... 現成品"這個概念"是一種死亡關係。一樣東西被當成"現成品"的同時,它就只剩等著"用完"或"耗盡"後被丟棄的命運,我喜歡把"現成品"當成"半成品"的材料加以處理,享受一種"再建構"的樂趣。

...

也許是大學建築系的影響,也許跟劇團經驗有關,除非是特殊專業的技術,"親手製作"通常會是我的第一選擇。家裡有個工具箱讓我放心許多,可以應付很多情況,雖然裡面的東西越來越少,雖然居住空間越來越不允許,雖然體力越來越差...

...

設計是一回事,設計後的施工又是另一回事,如果把設計與施工一起考量,那就是要設計一套簡單順暢的施工步驟,甚至連釘釘子的順序都要注意。這是"初學者"最常忽略的細節,因為組裝過程中會有些死角很難施力,這或許也是從前做建築模型的心得... 發現"替代品"是我最大的滿足,總會在工具箱找到一些"從來沒想過還可以這樣用"的東西。

五金行或材料店是我最喜歡逛的地方,不是去採購,而是去認識,充滿"可能"想像,創意十足。我也喜歡在不同的工地觀察各類師傅工作,欣賞他們的工具和熟練的施工步驟。我曾自己接電、裝燈、修水管、油漆、做家具和道具... 十多年前我帶著一堆自製家當來到高雄,經過幾次搬家後陸續丟棄,現在只剩下這個工具箱,隱約記得,手邊這把鐵鎚是在東海買的...

...

...

Well,與其說懷念從前劇團的日子,不如說懷念那段"客廳即工廠"的年輕歲月:我隨身攜帶鋼捲尺和美工刀,後車廂總是有一捆鐵絲和鋸子,手上傷疤累累,永遠有扒不完的南寶樹指碎片,家中材料堆積如山,睡在自製架高的"床"上,掛著自製的吊燈,半夜還可以隨時爬起來作實驗,辛苦卻充滿活力。

當然,長期手工的代價就是身體不適。年過半百視茫茫髮蒼蒼,最近手臂開始酸痛,肩膀很緊,我試著與疼痛共存,但好像... 也許又到了該做點什麼的時候了...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小毛非觀點
    全站熱搜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