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看了不少傳記電影與紀錄片:約翰藍儂,楚浮與高達,伍迪艾倫,森山大道,荒木經惟,草間彌生,艾未未,席勒,高第,貝聿銘,李屏賓,荷蘭攝影師 Anton Corbijn,美國歌手 Rodriguez,B B King... 他們共通的頭銜是國際知名藝術家,我看到的則是異鄉人...  

...

十一月是我最喜歡的月份,因為十一月沒有節日。 

十一月周末的早晨適合思考。陰,微涼,我感覺溫度變化,也感覺這種"感覺溫度變化"的感覺。

...

...

如果感覺是一種知覺落差的現象,如冷熱高低或喜怒哀樂的判斷,感覺必定有個對照組,來自永遠的彼岸:一種努力把自己拋出世界的疏離,再努力把自己拋進世界的熱情... 

to feel 的意思是為自己創造落差。這是人的天職,但得夠努力才行,而且必須在落差中持續創造新的落差,否則當習慣成自然,就感覺不到了,譬如生活,或愛情... 落差是一種殊相,不是等著被發現,而是等著被創造。

to feel is to create...

...

我與自己之間有一個"他",而我與"他"之間又有一個自己...

"他"並不是誰,倒像一張空椅子,一個慾望的"缺"。這個"缺"把我拋進兩面鏡子當中,前後無限延伸,也無限循環... 過去與未來在此刻相遇,此刻又變成過去的未來。"存在"變得立體,那裡與這裡同在,一粒沙可以看世界,瞬間經歷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

...

世界當然是"我"的,但"我"看不到。這是文字的陷阱,也是第一人稱代名詞的極限。我必須自覺與"第一人稱"分開,脫下"我"所習慣的視野,讓自己成為"他人"... 思想的起源在此,自我對話的辯證在此,創作與發明的條件在此,異鄉人的特權也在此。

...

凝視並非熱情擁抱,而是內省的觀看,來自距離;聆聽並非跟著起鬨,而是冷靜的共鳴,同樣來自距離。真正的感動不只讓你驗證經驗,而是在經驗中創造還不知道的感覺... 很奇怪,好的作品只有在距離之外才能更貼近人心。

藝術是無中生有的動詞(to be),這個動詞讓事物從沒有到有,從不存在到存在,從知覺之外到知覺之內,從沒感覺到有感覺... 雖然如此,最有意義的無中生有並非藝術品,而是異鄉人的"狀態",儘管"藝術家"的頭銜讓他們的成就在社會中獲得認可,但創作的慾望終究來自孤獨的"缺",只有孤獨的自我對話才能填補... 

...

...

異鄉人遊走在熟悉與陌生之間,在極限的邊緣進出。

異鄉人的格格不入是必然的,他甚至必須與自己格格不入。

異鄉人的特權是不受任何現況束縛的自由。這是薛西弗斯的獎賞。

...

異鄉人是自由的,或者說,真正自由的,只有異鄉人。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小毛非觀點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境象劇場 的頭像
    境象劇場

    吳小毛的境象劇場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