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在加拿大念完博士,返台前夕,我的老師送我一句話:Hold on your subjectivity. 意思是"把握你的主體性"... 這句話隨著歲月在我心中激盪多年,不時產生疑惑與驗證,卻越來越清晰。
最近一篇文章,感觸良多,標題是:"當奴隸習慣身為奴隸,便開始互相炫耀自己腳上的腳鐐。"
...
當代思潮裡,"主體性"是一個矛盾又弔詭的議題,既抽象又具體,每個人都可以宣稱是自己的主人,但通常又不知道這個主人是誰... 想到一段話:Everybody is conscious of himself/herself, but nobody is conscious of themselves collectively. (每個人都自認擁有自覺,但人群中,卻又都沒有。)
"主體性"如同"自由",不可說也無法質疑,甚至很難討論,畢竟"放棄主體"也是一種主體,"逃避自由"也是一種自由。教育的威脅利誘從小在身上注入配合的血液,大家只知道要跑得很快,卻多不知要跑去哪裡,就連害怕/或懷疑/或停下來休息一下都帶著幾分內疚,遑論自覺對抗...
只會填空的人一但失去表格,連字都不會寫;只會用PPT報告的人一但沒帶電腦,連話都不會說;只喜歡用考試來證明自己讀書有效的人一但改寫心得報告,連書都不會唸;習慣被關在籠裡的鳥一但獲得自由,連飛都不會飛... 然而可悲的並不是不會飛,而是不想飛,甚至鄙視其他想飛的同伴。
一齣有趣的戲碼:"迫害"總在結構中自我循環,不僅自編自導,還會自演,而鞏固這齣戲最強大的後盾,通常就是台下那些受迫害的觀眾... 五年過去了,【再見沙特】的劇本字字浮現。
...
...
永遠記得論文口試那天,某個三月的早晨,寒風逼人細雨綿綿,教室裡同學簇擁旁聽,走廊上我緊張萬分。
口試開始,我走進會場,意外發現滿頭白髮的院長也來了,他首先上台,用流利的法文唸了一首詩,作為歡迎與開場,大意是:"在知識的海洋裡,我們只能謙卑摸索,努力讓自己進步一點點..."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