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陸生同學你們好,疫情繼續,大家多保重。最近事情很多,春假/網路授課/期中考/畢業劇展等,上課方式及內容不斷調整,有點慌亂。幸好"藝術"是一個整體的美感經驗,並無先後順序之分,只要能在"最有感覺的時候"讓感覺多一點,足矣... 今天繼續聊聊西洋藝術史。

...

1. 延續上回我們說到文藝復興所強調的"人的覺醒",他們第一次發現自己是"人"(而非威權的工具),因此文藝復興之後的兩三百年出現了許多由"人的覺醒"所發明(創造)的東西,包括藝文觀念、政治制度、經濟制度、科學及產業等,世界越來越多樣,慢慢進入"現代"的開端。

還是提醒一句話,"歷史"永遠是"選擇紀錄"的結果,來自強者... 文藝復興之後的巴洛克(Baroque),展現了"人的覺醒"之後,十七世紀的強權華麗。

...

2. 如果你很時尚,不難發現許多時尚品牌的源頭多來自"巴洛克"(或至少會這麼寫,某種歷史傳承的驕傲)。巴洛克是一個時期,也是一種藝術風格,精緻華麗的象徵,包括建築、音樂、時尚、繪畫與雕塑等。

最有名的巴洛克建築是凡爾賽宮,最常見的巴洛克裝扮是香港電影中"法官"的誇張形象(長袍/假髮/短褲長襪),最常聽到的巴洛克音樂是巴哈(音樂之父)還有卡農 (Canon)... 可想而知,那是一個富裕年代的美感秩序,精緻華麗,甚至到了後來有點"為華麗而華麗"的豔俗味道(如洛可可Rococo)... 但終究而言,巴洛克(的精神)培養了某種藝術創造的養分,開啟了後人"藝術創造"的覺醒,影響甚鉅。

...

3. 巴洛克之後,"人(的自覺)"越來越聰明,創造了許多"知識"上的事情,稱為"啟蒙運動"或"理性年代",意思是"擺脫神學迷信包袱,讓大家變聰明"(雖然這個說法備受質疑)。現代知識的分類大多來自於此(如現今大學的科系分類: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物理學...)。其中一個很大的影響是"民主制度"的誕生,產生史上第一批民主國家:美國(獨立宣言)與法國(民有民治民享/自由平等博愛)。

民主國家的誕生標誌著傳統威權勢力的瓦解,這個影響非常大。想想看,許多早期的古典繪畫多半是"雇傭關係"的產物,那些早期的畫家必須依賴威權才有"case"可做(如受雇於皇權或宗教),如今威權瓦解了,他們必須重新思考"藝術"這件事,到底是為自己而畫,還是為別人而畫?

另一件重要的事情是"工業革命",改變了傳統手工的生產方式... 這個影響伴隨著政治威權的瓦解,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機器量產、資本主義、都市化與人口集中、產業分工、金融服務與經濟活動... "世界"進入一個多樣的年代,但又在工業化的量產中,呈現一種扁平(統一標準)的樣貌。

...

4. 經常有一種感覺,長期生活在威權下的人不知道威權為何,這是一種習慣,甚至會不知不覺鞏固這個威權。由此看來,文藝復興的人真了不起,發起一種自覺運動,引發後續這些有的沒的近代文明。

十八到十九世紀的歐洲世界很紛亂,各家學說雜陳,但也因此很精彩,醞釀許多藝文思維,包含文學、音樂與繪畫:古典主義繪畫、浪漫主義繪畫、寫實主義繪畫、古典樂派(貝多芬)、浪漫樂派(蕭邦)... 這些"主義"聽起來很厲害,但對藝術家而言意義不大,畢竟創作的當下沒什麼絕對道理...

這些"主義"大多只是史學家事後的分類,他們透過作品回朔藝術家的創作心態,譬如古典主義的畫家相信藝術必須"文以載道"(這句話應該倒過來說:那些相信藝術必須文以載道的畫家被稱為"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的畫家認為藝術是一種生活之外的"唯美寄託"(這句話也應該倒過來說:那些把藝術當成幻想寄託的畫家被稱為"浪漫主義"),寫實主義畫派則認為藝術必須忠於生活事物(同樣:那些關注真實生活事物的畫家被稱為"寫實主義")... 他們都對,只是各自不同。當然這只是最簡單的分類,藝術因為牽涉"技法",也會互相影響創作心態,同學也應有自己的觀點:"你心中的藝術創作心態是什麼?"...

欣賞一下巴哈(巴洛克)、貝多芬(古典主義),與蕭邦(浪漫主義)的作品,聽聽他們有何不同:

 

 

 

...

...

讀歷史的趣味是漸進式的,我們透過了解過去發生的事,慢慢進入十九世紀末的"現代藝術"的開端。

下次要聊一件重要的事:印象畫派。

...

大家多保重。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陸生的藝術概論
    全站熱搜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