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陸生同學你們好,疫情持續,外面的世界很慌亂,但內心依舊要保持平靜,祝大家健康... 今天我打算單獨介紹一個我最喜歡的畫派,也是影響現代藝術最重要的一個觀念:印象派。

我喜歡印象派,不是因為它"偉大",恰恰相反,它一點也不偉大,甚至主題貧乏內容空洞,沒什麼特殊意義,卻正因如此,它把繪畫的"主體性"還給了創作者。繪畫不再是一個概念中的名詞,而是一個當下揮灑的動詞,內外交錯,又輕又重... 於是,在時間進行中,我們重新思考"藝術"這件事。

...

1. 上回提到十八世紀前後,近代人類文明的重要轉折:威權瓦解、啟蒙運動、知識爆炸、工業革命、大量生產、資本主義、民主國家、(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寫實主義...

在那個充滿各種理論的實驗年代,人們心中的"傳統價值"不斷崩解/重組/又崩解/又重組。舊的已然過去,但新的又還沒來,大家既興奮又恐懼,"世界"的樣貌越來越多樣,也越來越不確定... 科技改變了人的視野,也改變了人的視覺經驗,而威權消失也改變了傳統藝術作品的雇傭關係...

一個簡單的例子:照相機發明之前,傳統的肖像畫扮演重要的"紀錄"功用,尤其是紀錄皇家貴族,所以要畫得很細緻(畫得像才能拿到工錢),繪畫在此服務於"功能"。照相機發明之後,肖像畫作為紀錄的需求消失了,加上雇傭關係的改變,畫家面對同一張畫布,必須自找出路。這是藝術在自由意志(free will)下的新挑戰,有人害怕也有人為此興奮,當然也呈現新的意義,如"純藝術(Fine Art)"的概念。

順道一提,英文中的 Modern 與 modern 都是"現代",但意義不同。小寫的 modern 是一個普遍的形容詞,任何時間都試用。但大寫的 Modern 專指上述這個年代。一般的說法是工業革命開啟了 Modernism (現代主義),也有人說得更早,說是從文藝復興時代就開始了,主要來自"人的自覺"。  

...

2. 印象派的畫風出現於十九世紀下半,但印象派(這個詞彙)並不是事先規劃好的畫派,而是一群"落選"的畫家湊成的團體。他們的作品風格類似,卻都被官方拒絕,只好在美術館旁邊的小畫廊展出,臨時找了一張莫內的"日出印象"當標題,於是被稱為"印象的畫展"。這在當時是一個嘲笑的稱呼,因為這些作品的共通特色是筆觸凌亂模糊不清,有人說根本沒畫完,還有人說像未乾的壁紙... 

 

unnamed.jpg

 

但這個非主流的畫展卻越來越有名,人們開始重新思考"繪畫"是什麼?而"顏色"又是什麼?... 原來,顏色不是天生"長"在物件上的固定質性,顏色不但沒有本質,更是光線與眼睛相互作用(或相互欺騙)的現象。換句話說,"紅色的花"只是一瞬間的印象(甚至只是一個概念),"紅色的花"在太陽下所呈現的顏色每分鐘都不一樣,"紅色的花"到了晚上其實是黑色的。

繪畫回到單純的顏料關係,塗抹/堆砌/筆觸/覆蓋,繪畫的"物質性"取代了傳統的"意義",與內容無關。換句話說,蒙娜麗莎是一張"畫",而不是一個"人"。馬格利特的名言"這不是一個菸斗"(這是一張畫)... 想到年輕時在美國上人體素描課,老師一再叮嚀:"你不是在畫一個模特兒,而是在處理一個畫面"...

 

claude_monet_la_grenouillc3a9re_v9M3J_1200x0.jpg

...

3. 印象派關注材料的"物質性",也關注繪畫的"時間性"(他們經常與光線賽跑),雖然筆觸凌亂,卻讓顏料在畫面上"獨立存在"(譬如,"紅色"並不是為了畫"花",而只是畫面上的一塊顏色),因此產生了"色塊"的概念。在他們心中,所謂"繪畫",就是一堆色塊塗在一塊布上。於是,為了忠於平面素材,印象派之後的現代繪畫的共通性是扁平(flat)。這個"扁平性"並不只是內容空間感的扁平,而是一種回歸的態度。

陳丹青說得好:印象派畫出了時間,因為畫一張畫的狀態,比這張畫重要。

 

...

4. 藝術是個人創作的事,因此"畫派"通常不會持續太久(也不需要),尤其是現代藝術。印象派最初以莫內為主,但很快就解散了,之後帶動了"後期印象派"(梵谷、塞尚),成為現代藝術的開端,他們各自影響了二十世紀的繪畫與視覺藝術,包括之後的(立體派)畢卡索和(野獸派)馬蒂斯,還有更多當代藝術家。

 

...

...

順道一提,印象派不只是繪畫的運動,對現代音樂也深具影響,改變了傳統的音樂調性結構。

聽聽德布西(Debussy)的印象音樂,有一種很輕的感覺,但這種"輕"卻是很扎實的。這樣的音樂特別有"畫面感",常用於影像配樂,配上這些繪畫應該更有想像。

 

...

好啦,祝大家健康。

下次再聊聊二十世紀的藝術。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陸生的藝術概論
    全站熱搜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