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陸生同學你們好,歡迎來到"藝術概論"課程。疫情關係,這學期好像過得特別快,期末將近,大家還是要注意身體。這幾週的課程是劇場與表演藝術。
...
1. 藝術的感覺是一個整體現象,這種感覺不僅來自藝術品(對象),還是一種物我合一的遭遇和體會,換句話說,藝術的感覺並不只是"喜歡"而已,更是一種"享受"...
"喜歡"與"享受"的感覺不同:"喜歡"是一種"對象"的說法,"享受"則是"狀態",享受自己 (如 I like it 與 I enjoy myself,或者可以說,"享受"就是"喜歡自己的喜歡")... 比較起來,視覺藝術有點像"喜歡"的感覺 (如喜歡一幅畫),時間藝術則像"享受"的感覺 (如享受聆聽一首曲子。我們很少說"享受一張畫")。時間藝術的作品在時間中鋪陳/展開/迂迴/轉折,這是時間藝術的魅力:戲劇性 (Dramatics)。
除了戲劇該有的戲劇性,任何時間藝術的作品都具備戲劇性,包括音樂/舞蹈/動態裝置 (甚至文學)... 視覺藝術給人一種瞬間凝固的"情緒",時間藝術則給人一段隨波逐流的"情境",觀眾必須用同樣的時間交換而來,因為只有在劇終的時候才能一窺作品全貌,而當一窺全貌的時候,作品就結束了。
...
2. 為什麼表演會成為一門藝術? 其條件為何?
"表演"是人類最早的藝術形式,起源於古代的儀式 (如古代皇帝帶著文武百官一起祭天)。儀式的意義除了內容,更有觀禮的作用,甚至是一種集體催眠,凸顯"看"與"被看"的關係...
"看"與"被看"同時發生,這是表演的條件,讓肢體動作帶有"扮演(play)"的味道:一種刻意安排的展現。因此,一個人在浴室唱歌並不是表演,除非你知道有人在偷看... 觀眾並不只是表演的旁觀者,更是表演(這個行為)的"構成者",正因有觀眾在場,才讓人的動作具備"表演"特質,進而成為一門藝術。
表演的動作是需要設計的 (如面向、語氣、走位、姿態或表情等,甚至連呼吸換氣都要注意),這是一門活生生的藝術,而這種經驗只有親身經歷才能體會...
...
哈姆雷特的名句:"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看看不同的唸法,各有重點:
...
哈姆雷特的經典獨白... 就算聽不懂內容,也可以感受演員的功力,他連呼吸都是表演...
...
3. "故事"是什麼? 如何產生?... "故事"的構成條件是什麼?...
許多書上會提到戲劇性(戲感)來自"衝突(conflict)",這個說法大致沒錯,但可能會引起誤解,以為故事越衝突暴力越好,其實不然,因為衝突只是事後詮釋的說法,一個好的故事並非為了衝突而衝突,而是讓衝突在"情理之內 / 意料之外"自然發生... 衝突並非對立,倒像某個"缺口",讓原本的預期有了阻礙 (如:該來的沒來 / 該走的沒走 / 原本預期的事沒發生 / 愛上不該愛的人 / 誤會 / 錯過...),這就是"哏",換言之,一件平順無奇的事沒什麼可說 (如小明喜歡小花,小花也喜歡小明),但是... (可自行想像)
通常故事會有"起-承-轉-合",其中的"轉"就是戲感所在... 此外,文字中常用的否定(疑問或條件)連接詞,如:但是、除非、儘管、難道、莫非... 等,都是具備戲感的語境,有興趣的同學可由此練習寫作。
...
4. 同樣是表演藝術,"戲劇(Drama)"與"劇場(Theatre)"卻是不同概念,前者來自文學,後者則是操作。換言之,若將"戲劇"比喻為故事,"劇場"就是如何讓故事在舞台上發生,也就是戲劇的執行,包括導演、表演、舞台設計、音效設計、燈光或服裝設計等,這是劇本之外的另一種創作,來自新的詮釋...
除了親自參與製作或觀賞,時間藝術(尤其是劇場)很難用文字說明,同學只能盡量想像現場狀況... 這幾週上課,我們還看了一部賴聲川早期的"暗戀桃花源",這是台灣小劇場的經典作品之一,據說這齣戲在大陸也很有名,也是許多學校話劇社團的入門功課之一。
...
好啦,疫情稍減,有空多看戲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