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朋友之託,寫點東西,我從書架上拿出這本17年前寫的書,洋洋灑灑361頁,二十多萬字,450個註釋,關於藝術,教育與哲學... 老實說一開始不太敢讀,因為太靠近了,有一種近鄉情怯的感覺。這些文字是我46歲生命的全部,來高雄第三個春天,窩在美術東六街頂樓公寓,帶著極度的憤怒與熱情,半年完成...
...
學術論文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理論研究(Pure Science),一類是應用研究(Applied Science),前者由現象往前推,企圖找出現象的源頭,後者由現象往後推,企圖找出現象的實踐,兩者並無絕對關聯,只是樂趣不同,"玩法"也不同,而前者通常被視為"沒用"的研究,後者則是"有用"的研究... 不知為何,從小到大,活了一輩子,我總喜歡沒用的東西,如哲學、純文學、純數學、純物理、純藝術...
"純粹"不只是研究的內容很抽象,就連研究的狀態也很抽象:廢寢忘食喃喃自語,腰酸背痛目光呆滯,不知道自己在跟誰做對,也不知道何處才是盡頭,整天跟一些摸不著邊界的"思"打交道,自我爭論,自我和解,有時狂喜,有時大悲,遨遊書海,借古論今,獨孤九劍,笑傲江湖...
...
隨便翻了幾頁,我有點被自己嚇到:"原來我曾想過這麼多"...
這是我這輩子最關注的三個議題,卻是同一件事,展現在"我"作為一個藝術老師身上,26年始終如一,只希望這個理念沒有誤人太多... 但"學校"與"教育"終究是兩回事,不可強求,有所為,有所不為,足矣。
...
我彷彿回到17年前,那個悶熱的春夏之際,12樓租屋處光線良好,陽台很小,書房不夠用,背光的餐桌上放著電腦/筆記/香菸/咖啡,吉他塞在角落,牆上貼滿便條紙,地上有一百多本書,冰箱卻空空如也...
讀著讀著,眼眶模糊,感謝老天讓我決定寫這本書,那是一段很有感覺的日子,感謝小真,也感謝小黑。
...
這本書有出版之名,卻無出版之實,因為出版商認為不賣錢,所以沒印,非常合理,自己做了幾本留念... 但有趣的是,許多大學圖書館竟宣稱有這本書 (我倒希望有人願意盜版),這或許也是我決定寫這本書的動機之一,向某種荒謬的學術官僚"致敬"... 真想打電話去借借看。
寫完那天是2007年11月14日,我47歲的第一天... 彷彿一個作品,或一份給自己的生日禮物...
17年過去了,物換星移,人事已非,如今重讀,感覺又輕又重... 從黑絲到白髮,從在職到退休,世界不斷改變,但不變的是,這本書依舊是我63歲生命的全部,一個我存在的 Stat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