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了幾篇,竟忘了要先放"序言"... 寫完那天是我47歲生日,感謝這一路陪伴的朋友...
自序
身為藝術創作者也是教育工作者,我不斷擴大自己創作與思考的領域,我享受著空間、視覺、音樂、劇場與影像藝術,也將自己投身在這些各式的教育中。然而過去十多年的教學經驗曾讓我困惑,一種表象知識累積勝過美感體驗的學習心態讓大部分學生對「藝術」始終保持隔靴搔癢的安全距離,不但無法讓感動深入人心,更在功利考量下誤解了審美的真正意涵。這個情況在近年來我們以科技與創意產業為訴求所發展出的教育模式尤為明顯,雖然這種視藝術或創意文化為國家競爭工具的作法已普遍成為時代趨勢,但在短視近利與操之過急的情形之下,其結果總有著隔靴搔癢無力可施之憾,因而普遍導致一種(包含創作或展演活動在內)形式華麗但原創概念不足的現象。
不可諱言,長久缺乏獨立人文思想的結果讓我們不曾認真面對自己的感受,以致在快速變遷的物質文明中,美感經驗被交換價值下的社會功能所取代,這種急於尋求「藝術能做什麼」勝過「美感從何而來」的學習心態扭曲了藝術作為一種美感介面的教育價值,也造成目前藝術教育陷入一種盲目追逐的結構性迷思。如果藝術教育的目的在於豐富我們的美感經驗,我相信這個經驗必須首先來自學習者本身的自覺意識,進而從中創造自己在藝術之中,然而這種自我創造的學習意識與獨立思考能力卻正是在功能導向的教育體制下所長期忽略的,這不僅是藝術教育的問題,也是所有教育在面臨創新(這個議題)時的共同困境。有鑑於此,一種企圖透過藝術尋求更源頭的創造本質便成為我在教學中所思考的主軸。對我而言,這不僅是一份藝術教育的工作,更是一個在藝術之中的存在反思議題。
在持續的創作教學與思考過程中,一種「在之中」的經驗反思讓我意識到存在源自於內部的創造動力,這種「我」與「我所意識的世界」同步共存的知覺狀態奠定了在經驗中的體現基礎,展現出一種由內而外不斷循環擴大的創造自覺,在將自己拋向世界的同時也將世界帶入(我)存在的現場,因而為自己創造出更新的觀點與看法。從現象來說,體現(embody)是一種「為自己創造經驗」的經驗,在體現中,存在的面向透過遭遇不斷擴大,這種「為自己的存在採取立場」的態度首先為存在本身確立了行動的優先意義,標誌出存有美學在反思中的創造特質,也彰顯出美感源於自身創造的意涵。
由此反觀我們的藝術教育,一種過於強調結果論的功能導向訴求讓創意無法從原點開始,以致表象的形式效果取代了學習者從經驗中創造想像的深沉體會,不但無法享受在之中游於藝的感動,更無法讓感動成為「創造經驗」的體現素材。這點看在以人文思想自許的藝術教育工作者眼中乃一大憾事,因為藝術本為創造美感體會的最佳介面,卻在藝術教育中淪為工具下的擬真符號。不可諱言,這是一種非常「卡夫卡式(Kafkaesque)」的情況,我們不知道自己在哪裡,甚至也沒有評估的基礎,然而在一片欣欣向榮朝向創意產業口號中所真正迷失的正是這種在藝術教育功能背後的「人文精神」。這是本文「體現創意:從存有美學觀點探討藝術教育原創意義」的主要書寫動機。
在不同的教學際遇中,我曾受惠於許多關心這個議題的學者前輩,讓我在工作中有所堅持與盼望。本文主要感謝文藻外語學院傳播藝術系黃壬來教授的鼓勵。在平日繁忙的系務行政中,黃教授(主任)展現出一個藝術教育學者身體力行的風範,其以身作責的教學研究態度與提攜後輩的熱情令人感佩。同時也要感謝文藻傳藝系行政人員(貴萍、玉屏、妃婷)及蔡導對我這些日子埋首寫作的包容與協助,那份意外的生日蛋糕讓我感受到如家人般的溫馨。
最後,感謝小真。作為一個永遠的愛人同志,在既互相激勵又互相競爭的道路上,感謝她這八年來的陪伴,並容忍我的孤癖與頑固,以及經常過當的嚴格批判。
2007 11 14, 高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