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願刻意強調"本土",因為不論世界有多大,任何文化的最初與最終都是"本土文化",或至少都應該被當成"本土文化"來認識,一種"來自於土地且回到土地"的熱情...
今天推薦伍佰:被動 (1997)
...
第一次聽到伍佰大約是 1993 年,當時我在南投草屯工作,好友季鐵生車上的卡帶引起我的注意... 印象中有一種莫名的振奮,我好像聽到一種從這片土地"長出來"的台灣搖滾...
...
伍佰的音樂只能用"非常棒"來形容,這種棒並非美聲的"字正腔圓",也非艱澀或華麗獻技的編曲,更非傳統在"英文"或"國語"概念下的文學/音樂結構,而是一個恰如其分的整體,彷彿"就是這樣"...
他不是羅大佑那種大山大水的"民族視野",沒有那種豪放霸氣的"音樂的文學性"表現,也不像李宗盛那種兒女私情的"都市情懷",沒有那種細膩煽情的"文學的音樂性"(我稱他是用"歌"在"唱文字"),更不像同時代的某些刻意唯美甚至"矯情"的男歌手,而是一種如呼吸般的自信與自在...
...
一種有重量的"輕",不俗的"俗",所表現的不只音樂,而是一種"生活樣態",甚至可以說是某種社會氛圍: 90 年代的本土意識覺醒讓原本"主流"的流行文化悄悄改變,宛如一場世紀末台灣的文藝復興運動,兩岸危機與泡沫經濟讓我們隱約察覺某種不安,但似乎又必須懷抱希望,繼續"帶上鋼盔向前衝",因而產生一種樂觀與悲觀共存的不確定感。大家都沒說什麼,但大家都有一點悶,在外表亮麗的社會背後,大家都感覺某種壓迫氛圍... 伍佰的出現"唱"出了大家的心情,他的情歌不是為了浪漫,他的批判也不是為了對抗,他的難過一點也不悲... 一種"解脫"的熱情,宛如"天高皇帝遠"的自由...
...
不論是品牌或身分認同,流行文化有很大一部分是追逐(符號),作為一種"象徵",但這點在伍佰身上彷彿看不到,他的作品並不是"撫慰人心"的良藥,無法讓人寄託,也不是"鍍金鍍銀"的品味標籤,倒像是一種陪伴,陪你一起快樂、難過... 陪你一起苦中作樂... 一種道地"台式"的笑傲江湖...
許多人會用"說哪一種話"或"唱哪一種歌"來界定(或討好)本土,這通常是政客分化的伎倆,因為在台灣,"我們"就是本土...
...
作詞:潘麗玉 作曲:伍佰 編曲:江建民
我可以很久不和你連絡 任日子一天天這麼過
讓自己忙碌可以當作藉口 逃避想念你的種種軟弱
我可以學會對你很冷漠 為何學不會將愛沒收
面對你是對我最大的折磨 這些年始終沒有對你說
愛你越久我越被動 只因你的愛居無定所
是你讓我的心慢慢退縮退到你看不見的角落
愛你越久我越被動 只因我的愛不再為你揮霍
是我讓我的心失去自由卻再也沒有勇氣放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