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學同學邀請我去建築系演講,我告訴他我離開建築很久了,他用心良苦,同意我以一個"離開很久的建築人"的立場跟學生聊聊,還要我說些好玩的... 許多回憶湧上心頭。我再三斟酌,最後決定的講題是 Build Up Yourself,首先要說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這句話出自孔子,用我的說法是:我小時候功課不好,所以會很多粗俗的技藝(craftmanship)...  

...

...

雖然沒有從事這行,但東海建築系卻影響我一輩子,至今感念依舊。也許學非所用並不是傳統教育的好榜樣(這點我至今還是有些抱歉),但我最大的體會並不是蓋房子,而是如何建構一件事,包括建構一個計劃,一個議題、建構一種技藝、一套思想、甚至是一項冒險或一個實驗... 

的確,我從小功課很差。(其實我的功課一向很差,包括上了大學,只是小時候特別明顯,簡直就是奇爛無比)。我無法在任何"被要求"的課業上獲得認同,加上童年有嚴重口吃,不擅說話,長大後又經常轉學轉系,所以也沒什麼朋友... 我常一個人,但我並不覺得孤單不好,相反的,倒因此養成一種"自力更生"的習慣... 我無法忍受無聊,所以我"很會"給自己找樂子...

...

也許是因為小時候腦袋不靈光,我只好去在乎"感覺"這檔事,尤其是身體(操作)的感覺,好像活生生從身上長出一些"能力",為自己創造更多感覺... 我經常東張西望,不純粹是為了"看到什麼",而是去感覺視線的移動,彷彿目光帶著我搜尋... 我喜歡彈吉他,不是為了彈出"那首"曲子,而是去感覺手指與琴弦的互動,好像在對吉他調情,對我而言,這才是 play guitar...

就這樣,這些自娛娛人的"鄙事"都是自學來的... 在不斷的身體操作中,一種又輕又重的東西慢慢重疊,四肢與感官各自獨立,又各自結合,好像打鼓一樣,有一種累積或建構的感覺...

...

...

基本上,"建築"就是拆解、重組與建構的事... 建築在學的就是如何拆解(議題),如何重組(元素),最後是如何建構(房子)...

其實,"建構(build up)"這個詞彙本身就是空間概念的想像:一種立體的、透明穿插的堆砌、流動的"加成",有點像電影的蒙太奇,具有一加一大於二的特質... Build up(這個說法) 比 Create 更傳神,因為 up 這個字帶有(身體)向上延伸的想像... 原來,"認識"就是一種建購,"感覺"也是一種建構,"想像"更是一種建構... 原來我始終是以身體的"空間概念"去組裝知識及認識世界... 原來,文學中的起承轉合是一種空間現象的趣味,好像介係詞的作用... 原來彈吉他的"過門和弦"就像連接詞,串連起前後情緒... 原來我在建築系學到的是一套拆解、重組與建構的方法...

...

作為人類文明最大的實體工程,建築當然是一門關於"建構房子"的學問,但房子並非只是硬體空殼的雕塑,還必須裝進"人"的使用行為,包括身體移動及情感需求,因此所有建築系的課程都在處理與人有關的"Better life":大到都市設計、敷地計畫、結構或環境控制,小至物理設備、家具擺設,甚至連施工順序都是學問... 這個學習經驗是具體的,目的是發現問題,然後再透過設計解決問題。記得從前做室內設計的時候,我還得幫業主挑選植栽,我必須想像:喜歡這套家具的人會喜歡哪一張畫掛在牆上...

原來,"設計"永遠做不完,原來"世界"不是現成的,存在也不是現成的,我們總是在建構中創造自己的存在,那些日常生活中被我所享用的、那些"理所當然"出現的東西都不再理所當然,而是前人(某人)設計的成果... 我帶著批判眼光,開始認真思考身邊的事物,開始意識自己是一個獨立個體,開始感覺"獨立思考"。讚嘆之餘,我並不甘心只當個末端消費者(user)。我大量好奇,試著從各種"創造"的角度走向前端,想知道"事情為什麼會這樣?","事情為什麼不能那樣?",或"事情還能怎樣?"... 這讓我決定離開建築這個行業,試著去做其他的事...

...

...

如果把空間比喻成"認識的容器",建築就像身體的藝術:一種人"意識到身體存在"的延伸,帶著呼吸與節奏... 其實,撇開內容不談,蓋房子跟編曲很像,跟畫畫或寫劇本也很像;蓋房子跟唱片企畫很像,跟做一齣戲或寫論文也很像;蓋房子跟研究學問更像... 原來對一個凡事要求"感覺"的人來說,"創意"到處都是... 

有人說這叫"跨領域",我不知道也不在乎,只知道如果有一種東西叫"藝術",它在我身上的經驗是統合的,從來不需要先"分"領域之後再來"跨"領域,因為藝術不是會了才做的事,而是做了才會... 因為創意並不是問"why?",而是問"why not?"。創意不是"what"的事,而是"what if..."  

...

就業所需,最近許多人重提"技職"的重要,但我總覺得這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錯覺,一種分類之下的自圓其說而已,因為真正重要的並不是被稱為"職業工具"的技術(skill),而是從"身體經驗"長出來的的技藝(craftmanship)。這兩者有極大的差別。

...

幸好我從小功課不好,幸好我也沒因此學壞。幸好當時沒有太多讓我滑動手指、純粹當一個 user 的科技玩具,幸好我因此養成親手操作的習慣。幸好家裡並不富有,我必須珍惜每一種得來不易的材料。幸好我總是一個人,必須學會自己解決問題、自己改裝玩具... 幸好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家中來了一個功課比我還爛的親戚,他帶著一把吉他讓我大開眼界... 幸好 1982 年的暑假我覺得無聊,莫名其妙跑去轉建築系。幸好我很愛玩,幸好我很好奇,幸好我身上有很多 craftmanship...

總之,幸好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小毛非觀點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境象劇場 的頭像
    境象劇場

    吳小毛的境象劇場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