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邀請蔡瑞霖老師與學生對話,從哲學聊到人生,從美學聊到藝術,無話不談,非常精彩,最後聊到"認輸"的創造意義... 一陣沉默之後,有人問我:"老師,你認輸過嗎..."

...

1. 也許我該為這個問題感到慚愧...

多年來,"老師"這份工作的可怕之處,就是必須滿足某種樂觀積極或"贏"的社會形象。為了符合這個作育英才的表率,老師必須以身作則,教學以競爭優先,參賽以獲獎為榮,習慣性為自己貼上職業使命的標籤,其實-正-好-相-反,我非常鼓勵"輸"的經驗,而且是輸得越慘越好...

聽來有些殘酷,卻是某種領悟,因為,經驗告訴我,只有打從心裡徹底認輸,才能發現不足,才能找到極限,才會徹底檢討,才能突破現況...

...

前幾年流行一個詞彙"成功學",近幾年流行另一個詞彙"人生勝利組",社會瀰漫一股好笑的"正面能量"... 大家都怕輸,卻不知到底贏了什麼。許多父母不願讓孩子輸在起跑點,紛紛砸大錢,苦了家長也累了小孩,補習班最常見的廣告詞是"小學畢業前,就能學會國中三年的英文"...

世界當然應該充滿希望,這是對生命的熱愛,但卻正因如此,我最想教的是"失敗學",最想鼓吹"負能量"... "如果你這輩子註定成功一次,越晚越好;如果你這輩子註定失敗一次,越早越好",三十年前大學聯考落榜,悲痛萬分,我的老師這樣告訴我。 

...

2. 認輸的意義不在"輸",而在"認",那是一種"接受":接受自己不足...

我非常不願意用"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這句話來鼓勵同學,因為這是一句廢話... 認輸的目的不是隨便找個理由自我安慰,而是平心靜氣接受事實:接受別人真的做得比我好(順便看看別人到底是哪裡做得比我好)、接受高手到處都是(順便看看高手到底是怎麼練成的)、甚至接受遊戲規則的現實或裁判的不公(That's the way it is... 否則你不要參賽)。

真正的認輸是一種"識貨"的眼光,把自己丟進一場"內行"的遊戲,融會貫通的理解,之後,打自心底佩服,而這就是最好的學習...

...

"接受自己不足",這並不容易,但其實"認輸"到處都是:不論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惡或人性本賤,認輸了才會去看醫生,除非你想跟牙痛過不去;認輸了才會徹底分手,努力從絕望中再生,除非你喜歡失戀的感覺;認輸才懂得欣賞大師的傑作,自嘆不如甘拜下風,除非你只想賣弄知識...

書架上每一本書都值得閱讀,因為我自認未必能寫得更好。生活中每一個物品都值得欣賞,因為我自認未必能設計得更棒。每一個哲學家都讓我認輸:"他們怎麼這麼聰明?能想到這麼多鬼點子?"... 或許真的與年紀有關,這些年我開始體會當代文學中的"接受理論",大意是"感動是一種接受"。這句話反過來說就是:"不接受的東西是不會感動的,因為你看不到"。

...

3. 如果藝術來自於"限制",認輸就是創造的開始...

創意因限制而存在,如同藝術。"創造"的趣味就在接受了這些限制之後的突破,在這點上,認輸不但是創造的開始,也是創造自己的開始...

一個沒有邊界的畫面看不出"構圖"的美,一個想買什麼就買什麼的億萬富翁不知道"錢"的樂趣,花花公子體會不了"愛情",一個沒有規則的遊戲絕對不好玩,一場沒有條件的創意比賽是最無聊的... 因為"創意"必定有創意的"點"(突破的"哏"),必須在限制之中才能突破限制本身...

...

台灣教育讓許多人把輸贏當作終點、一種學習的交換,認為認輸是羞恥的"承認失敗",永世不得翻身,但-卻-忘-了-時-間-並-不-會-因-為-輸-贏-而-停-止,第一名的代價就是等著被超越... 認輸之後有人選擇放棄或改行,這無須苛責也不必內疚,畢竟人各有志,但認輸之後的"翻身"卻是最好的動力,用我的話說,那是"憤怒的力量",因為"輸"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怕輸"...

總要把自己"騰空"一點出來,才能裝新的東西,在這點上,認輸是一種存在態度,了然於胸,大智若愚... 不論你現在幾歲,生命至此徹底認輸一次,你就長大了...

...

...

"廢話,越活時間越少,我每天都在認輸,只是認輸之後... 才是重點",我說。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小毛觀點
    全站熱搜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