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幾天去Ikea買一小塊布地毯,打算餔在浴室門口。回家搭電梯遇到鄰居,他好心告訴我平織地毯會滑,要放止滑墊,還跟我說了許多裝修技巧... 我們在電梯裡聊一會,關於買家具的心得,離開時他有些感慨,或有點自言自語說:其實這些都是消耗品...

...

退休的日子節奏緩慢,安心走路/閱讀/思考/畫畫/彈吉他,最常做的是整理家務,替換更新,修修補補...

...

當時間變成"意識中的一件事"的時候,知覺就放大了,身邊事物開始清晰,與生活最貼近的東西一一浮現:櫥櫃的螺絲鬆了,門好像關不太緊;書架的貼皮有點剝落,拿書的時候會刮到;冰箱的雜音好像變大了,牆上的開關有點接觸不良;燈罩氧化了會積灰塵,怪不得光線越來越暗;浴室門口的腳墊其實很醜... 

家務瑣事如麻,這陣子總是在修補/替換/更新,以及好用/能用/堪用之間猶豫著,連自己都覺得好笑。

儘管猶豫,卻慢慢領悟,其實"舊"是一個整體現象,甚至只是一個概念,因為就算門片是新的,五金會舊;就算五金如新,螺絲會舊、貼皮會舊、膠水會舊;就算燈泡如新,電線會舊,如同書架會舊、沙發會舊、腳踏墊會舊,瓦斯爐會舊,門櫃會舊,牆壁會舊,地板會舊,房間會舊... 其實整間房子都會變舊...

...

細數這些慢慢變舊的東西,想到鄰居說的"消耗品"... 

事實上,當時間變成"意識中的一件事"的時候,世上就不存在真正的"新",因為我們總是在時間中"創造"舊的東西,也在時間中感嘆時間的流逝... 如果自覺是一種"接受(自己存在)"的現象,也許第一步就是接受自己會變舊,因為時間會舊,想像中的關係會舊,年輕時的喜好會舊,美好的記憶會舊,如同必須接受老爸的聽力會變舊,接受老媽的脊椎也會變舊... 最後甚至接受連這種"接受"也會變舊。

世上沒有"本該如此"或"回到從前"的東西,六十歲的眼睛不會(也不該幻想)擁有二十歲的視野,因為知覺系統會變舊,對光線或顏色的敏銳度會變舊,認識的解讀會變舊,喜歡看的東西也會變舊... 儘管不願接受,終究必須承認,在時間中,所有想法與感覺都會變舊... 

於是,不論是考慮修補/替換/更新,不論是選擇好用的/能用的/堪用的,我必須永遠學會與"舊-ing"共存,這些不是生活的"消耗品"。這些就是"生活"。

...

"消耗品"在官方(能報帳)的會計項目中被稱為"耗材",意思是為完成某件事所消耗的東西 (最常見的是紙張與碳粉夾,可惜不包括食物),這當然是主客對立的二元認識說法,但細想,所謂"成就感"也只是一個記憶的消耗品,畢竟時間繼續,人無法回到從前,無法真正緬懷歷史,因為記憶中的"從前"也會變舊...

仔細想想,當時間變成"意識中的一件事"的時候,人生中的所有過往與遭遇好像沒有一件"不是"消耗品... 也許應該這麼說,生命本身就是個完成"自我消耗"的耗材,只是不知該向誰報帳...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事件簿
    全站熱搜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