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多年的學生來看我,帶來久違的星巴克卡布和檸檬派,師徒相見甚歡,聊聊現況與感覺...
最後我們聊到"生活的內容",我說有些人活著是為了"要做一些事" (他們甚至為此而活),但有些人好像沒有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只好把生活的重點放在"準備生活"上...
...
這些人非常忙碌,喜歡到處打抱不平,但其實是一種恐懼的焦慮... 他們需要靠"外界"給予存在感。
他們看起來事事關心,但大多只會選擇做對自己有利的事,而非自認為"對"的事... 他們很敏感,非常在意自己的權益受損,特別關注對自己不公平的事,還會花很多時間爭取補償以"彰顯正義"... 他們不喜歡現況(如權威),卻不知不覺成為現況的鞏固者,一心追求任何形式的排名... 他們想得很遠,深怕一失足成千古恨,精心規劃人生每一步,聽從專家建議選擇最賺錢的科系,卻忘了自己喜歡什麼...
他們其實很用功,擅長裝備自己,花很多時間參加各類研習,不讓自己輸在任何起跑點... 他們很會考試,滿手證書/證照/獎狀 (也許是被要求的),積極進取企圖心強,隨時讓自己處於一種"蓄勢待發"的備戰狀態,卻始終停在原地... 他們聰明絕頂口齒伶俐,被訓練成會說很多國話,卻經常語言乏味,不知要聊什麼...
...
他們漸漸發現這樣的"工具人生"其實缺乏內容,於是有人提出"素養"的議題,並列為考試課綱...
...
他們這樣活了大半輩子,終於在某個年紀突然覺醒,開始關注"生命素養",但他們的"生命素養"僅限宗教或哲學或醫學或靈性之類的範疇,甚至進入禪宗或玄學的領域,於是又花很多時間打坐,他們稱為"修行"... 不僅如此,他們還花很多時間"養生",花很多時間關注健康食品與長壽之道...
他們花很多時間研究如何讓自己活久一點... 他們把生命當成一個"對象",花很多時間去研究並照顧"它"... 他們很在意自己過得好不好,但總覺得,他們口中的"活在當下"或"生活品質"好像永遠是別人的未來式...
總之,用我的話說,他們花了很多時間在"準備生活",彷彿要等到"太平盛世/萬事俱備"才開始過日子...
但奇怪的是,當"萬事"漸漸"具備"的時候,他們好像又沒有真正要做的事,只好又回過頭,繼續花很多時間 (也許是"剩下"的時間,簡稱餘生),繼續研究如何讓自己活得"更好"。
...
...
"我把「生活」與「準備生活」分開來看,會不會太嚴格了?"... 我點起菸斗,斜眼問他。
他想了一下,也點起菸斗,點點頭... 我大笑...
...
這顯然是一個現代工具理性概念下的"古典"論調,既偏執又無趣,缺乏"方法即內容"的趣味彈性,一點也不後現代,畢竟"準備生活"也是一種生活,"沒有觀點"也是一種觀點,"無所事事"也是一件事,而且這些從小到大的"準備"都是現代生活必要的... 這就是他們生活的內容(本身),並沒有不好...
"這不是好不好的問題...",我們同時又抽了一口,煙圈渺渺上升,瀰漫師徒二人頭頂。
"也許我想說的是生命的自覺吧... 每個人活法不同,各自承擔囉..."
...
"生活需要內容嗎?"... 我不知道,但生命不是做大餐,不須等到配料齊全了才起鍋。吃飽是為了開工。
"生活到底是什麼?"... 我也不知道,但沙特說的好:生活是一回事,把生活說出來卻是另一回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