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受邀參加一場線上演講,題目是"一粒沙看世界",說的是藝術/創意與思考。不出所料,這類議題最終都會導向教育,不少家長留言:"我的小孩沒信心,怎麼辦?"...

其實我也不知怎麼辦,只覺得小孩沒信心一定是大人的問題,因為信心不是天生的,而是長出來的... 信心是個(被)植入的概念,來自與他人比較,但真正的問題並非比較輸贏,而是我們的教育窄化了比較的內容,又放大了輸贏的效應...

...

所謂"大人"當然未必是指家長,還有許多其他"共犯"... 菁英教育的特色是"擇優錄取",因此菁英教育是個環環相扣的"競爭/配合"結構,大家都怕自己的小孩輸在起跑點,因為大家都說"好還要更好"。這個結構如漩渦般擴大,進而成為"教育產業鏈",孰不見在台灣,只要有人"賣"參考書,就會有人"買"參考書;只要有人"開"補習班,就會有人"去"補習班;只要有人迷信排名,就會有學校想盡辦法讓自己"被"排名...

說穿了就為了"怕輸"...

於是從托兒所到研究所,台灣每個有小孩的家庭平均要花約二十年的時間與"教育"(這檔事)打交道:各類考試,各類補習,各類評比,各類入學方式,各類補救措施... 搞得台灣所有"夏天"都變成了"暑假"...

但細問這些孩子,二十年的教育究竟讓他們獲得什麼?... 人生志業?混口飯吃的伎倆?... 也許都沒有。

大費周章二十年,但相信對大多學生而言,學習的經驗是迷惘的,甚至是挫敗的... 事實是,我們的教育讓大家只知道為了"怕輸"而唸書,卻不知到底贏了什麼。

...

241400596_588606852186428_7139098685203424791_n.jpg

 

那天,我以"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開場,回顧我從小到大的學習體驗,那是一段矇懂/愚笨/自責/內疚的成長史,以及由於功課不好所觸發的孤單/疏離/獨處... 之後,我提出"感覺"這個很普通的詞,因為,"感覺"(這件事)教會我很多事。"感覺"教我如何自學/自處,教我如何在一個距離之外面對世界,甚至活到現在... 然後,我由"感覺"聊到"自覺",那是一種"我"的主體建構。我意識到自己的存在,是"我"在面對書本,我必須對所學到的知識有"我的"看法與想像。

PPT上我寫下:"感覺真的真的真的很重要... 感覺創造了我與世界的關係"...

"感覺"無法考核,無法評量,無從比較,沒有輸贏... "感覺"只有不同,但都很珍貴,值得細細發覺。

...

也許該問家長的是:你到底希望(或害怕)自己的小孩跟別人一樣,還是跟別人不一樣?

或者:如果你不希望你的小孩跟別人一樣,你有勇氣接受(甚至培養)她/他跟別人不一樣嗎?

但嚴格說來,家長並沒有權力做這樣的希望,因為小孩終究是獨立個體。有人會說"小孩尚未定性,大人要盯著才不會走歪",以愛為名言之有理,但這就是當今教育的"結構困境",也是當今家長"特別辛苦"之處:等待/陪伴與承擔... 另外,家長的辛苦也在必須自我成長,因為時代不斷向前,孰正孰歪孰好孰壞...?

簡單說,菁英教育(結構)培養出"沒信心"的學生,因為它巧立名目,剝奪了孩子"自我開發"的主體性...

...

也許不該這麼說,幸好我小時候太笨了,笨到不知"信心"為何... 幸好我媽也不太聰明,想不出更積極有力的"補救措施"讓我不要輸在起跑點,但或許也是自知沒用,傻兒子學不會也沒辦法...

也許我現在也很笨,因為活到這把年紀還是不知"信心"為何。

https://wuhwaihsuan2011.pixnet.net/blog/post/120995426 (有信心與沒信心)

https://wuhwaihsuan2011.pixnet.net/blog/post/109959251 (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事件簿
    全站熱搜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