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學與影像的關係,一般常見的是"改編劇本",也就是文字先行(如先有小說),再透過編導的選擇與詮釋,以分場/分鏡/剪接等手法,將"閱讀式"的敘事變成"影像式"的敘事... 但這本小說卻相反,它先有電影...

如同是枝裕和自己說的:"這次我想要做的,不是將影像固定在印刷品中,而是把以電影形式的《下一站,天國》主題,進一步解放在文字這樣的領域。也因此,希望各位讀者能夠將這本小說當成一個獨立作品"... 這是一篇關於文字的嘗試,我發現更多趣味... 

...

...

通常,對文字感興趣的人所關注的並不是"故事情節",而是敘事方法,尤其在檢驗"觀影與閱讀"這兩種不同感受的時候... 對我而言,看電影的感受很直接,卻較被動,閱讀雖然比較慢,但"主動性"較強。

小毛電影:下一站,天國

 

20220602064303842867.jpg

...

p.6...

(左腳的腳尖好冷。大概只有那個部位在棉被外面吧。小時候我常常因為睡相不好,被母親責罵。)

里中詩織把失去知覺的腳縮回棉被,和另一隻腳的腳尖摩擦在一起,然後在床上把眼睛睜開一條縫。

...

小說由這兩段文字開場,之後,這樣的"括號"經常出現,既中斷又連續... 我不記得電影的第一個畫面是什麼,也忘了到底有沒有括號中這段類似第一人稱旁白的東西 (其實也不需要記得),但看到這兩段文字搭在一起,會心一笑,意思是:我知道他在玩什麼了... 這是敘事的魅力。

回想當初看電影的趣味,有很大部分是在演員面對鏡頭說話的部分。雖然是枝裕和的電影大部分是第三人稱敘事,但影片中亡者訪談的鏡頭卻讓人印象深刻 (想到黑澤明的"羅生門",堂上自述的部分),有一種紀實的味道... 有人說《下一站,天國》是一部很像紀錄片的劇情片,這是"採訪式"鏡頭的作用。

...

p.38...

渡邊先生在濃霧逐漸散去的腦中,把錄影帶倒轉,重新反芻昨天那位叫望月的青年人所做的說明。

(對了,我已經死了。)

...

人稱的轉變代表敘事"視角"的轉變,這在小說寫作中並不新鮮 (如對話),但這部小說的"括號"並不是對話,也不是獨白,有點像一種"沒有說出口",甚至"不用說出口"的聲音註解,純粹以文字(及括號)的形式存在... 雖然括號內多半是第一人稱自述,卻像第三人稱的上帝視角,緩緩說出"讀者"嘴邊的喃喃自語,彷彿這也是讀者此時此刻所想到的東西。 

小說的章節如同電影章節,以一星期七天為區隔,只是加上註解:星期一/迎接,星期二/回想,星期三/後悔/,星期四/關係/,星期五/責任,星期六/葬送,星期日/決心... 

 

2288ab97-857b-4958-bf07-b229327d1227.jpg

...

...

的確,這並不是一本"很像電影《下一站,天國》"的同名小說,因為除了相同的故事之外,素材與形式都不一樣,"玩法"各異... 這是另一個作品,一篇有趣的文字實驗,完全符合是枝裕的寫作本意...

我猜,是枝裕和應該是一邊看電影一邊寫的,否則小說的文字不會如此細膩,敘事也不會如此跳躍,但他並不是要把電影"寫"(還原)出來,而是在"看電影"的當下,實驗一種文字獨立的趣味,看到什麼就寫什麼,甚至有點像第一人稱的"口述影像",或,口述影像版的文字... 寫作的趣味更上一層樓。

如果可以這樣說,我覺得這是一本"有聲音"的小說,文字的"聲音"在讀者眼睛與內心之間,迴盪...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小毛閱讀
    全站熱搜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