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以為我再也不會買吉他了,沒想到竟被這小玩意吸引,甚至想為它寫一篇部落格... 有人說是旅行吉他,有人說是迷你吉他,有人說是吉他麗麗,我無所謂。它很奇妙,結合所有"吉他"的衝突,卻改變我對"彈吉他"的看法...

 

DSCF6251.JPG

...

彈了一輩子木吉他,不論民謠或古典,大多用的是標準規格,講究的是音色。雖然也曾有過小尺寸的旅行吉他,但還是以伴唱為主,好彈/好拿/好聽/順手就好,不會特別去注意吉他設計的眉角... 這把不同,第一印象是不好彈/不好拿/不好聽/不順手,顛覆我對吉他設計的所有想像,卻慢慢越彈越有趣...

一般而言,民謠吉他(鋼弦)的琴身較長,握柄較窄也較厚,琴格較大。由於彈唱的曲子多由和弦組成,手指的記憶就是和弦的記憶,偶爾加入即興過門,在"弦距窄"但"琴格大"的指板上移動,手指撐開的經驗是垂直的... 古典吉他(尼龍弦)的琴身稍短,握柄較寬也較扁,弦距較寬,琴格較小。古典吉他以演奏為主,因此大多不是和弦伴唱的指法模式 (嚴格說來也是和弦,但並不是以民謠和弦的符號來表現),手指的記憶較不固定,而且尼龍弦的質地較軟,震動幅度較大,延音較長,可彈出一種有"空間感"的演奏曲...

 

DSCF6205.JPG

 

這把小吉他實在神奇,正好全部相反,幾乎"吉他"該有的特性,它都以反面來表現:

 1. 它比烏克麗麗大不了多少,卻有著古典吉他的標準幅寬,因此每個琴格都相對變短,有一種矮矮胖胖又頭重腳輕的感覺,如此"弦距寬"又"琴格小"的設計讓手指移動多半是水平的,經常會因擠在一起而按錯...

2. 小吉他音箱很小,共鳴不佳,明顯不適合演奏,卻是古典吉他的設計概念,用的是尼龍弦,雖然如此,它卻又有著民謠吉他的面板式旋鈕與弦釘,增加不少煥弦的難度...

3. 由於琴身實在太短,弦長不足,必須用比一般吉他高五度的音階來調音 (如烏克麗麗 A-A 或 capo 5),因此原廠建議使用高張力(Hard Tension)的弦才能撐起彈性。"高張力弦"的硬度大但彈性小,振幅淺,搭配小小音箱,讓這把吉他的音色又短又扁,幾乎沒什麼"空間感",彈起來甚至比標準吉他更費力...

4. 吉他是一種貼身樂器,抱著彈的目的並非浪漫,多半是在調整手軸與手腕的支撐,尤其古典吉他的演奏指法複雜,必須有很好的施力點才能快速變化,但這把小吉他不僅很難彈,更很難抱著彈,尤其是彈古典的曲子,不知該彎腰或舉起,甚至不知該翹哪一隻腳...

...

所有衝突的集合,這把小吉他的確很怪,卻讓我不眠不休彈了一個月,一套全新的弦就這麼彈斷了...

...

...

我想,最大的體會是,我好像找回某種彈吉他的"彈"... 

小學五年級,老爸送我一把600元的尼龍弦吉他 (我當時還不知這叫"古典吉他",還以為所有吉他都一樣)。我當然不會彈,也不知怎麼開始,連調音都不會,一路摸索/嘗試/看書/問人,土法煉鋼自學到現在...

自學的過程並不覺得辛苦,因為喜歡,只覺得孤單,因為沒有人知道我在喜歡什麼... 為了唱出更高音的曲子,我用橡皮筋綁上原子筆,套在琴格上,自得其樂好一陣子,後來才知道有一種東西叫移調夾(capo)...

長大之後越彈越熟練,有了一些吉他與音樂的知識,便開始關注吉他的音色與材質、種類或品牌,並把"音樂"視為彈吉他的重點,開始臨摹改編,甚至表演教學... 當然,彈吉他是一種音樂行為,目的是創造音樂,但,好像已經很久了,我似乎只在意吉他(本身的好壞)與音樂(本身的好壞),而忘了"彈"這回事...

...

彈著彈著有一種感覺,小吉他的特性當然不如標準吉他,但克服萬難的趣味卻更好玩,這種趣味不是彈出想像中(吉他該有)的優美音樂或音色,而是在費力的練習中找出新玩法,如揭密般:"看看它還能怎樣"...

"聲音破破的,但沒關係"... 印象中,這就是小時候彈吉他的感覺。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事件簿
    全站熱搜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