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教書退休最大的樂趣之一,就是看到學生歷經不同年紀的生命階段,有所體會,還能保持聯絡交換心得... 最近收到一個北漂學生的訊息,問了我關於"故鄉"的問題...

 

Screenshot_20230613-223021.png

...

"為了自由吧",雖然當時並不明白這兩個字是什麼意思,只覺得想逃,逃離某種還不知道是什麼卻隱約已被制約的東西。雖然這些東西未必與"台北"有關 (也許更多來自親情或家庭),而我也不知道離開之後會怎樣,但總想,至少可以保持距離,用自己的方法,自己的節奏,思考自己的事...

這當然是一個選擇,也是一種冒險:既然不喜歡別人的遊戲,只好自創玩法,努力建立自己的生存之道... 我曾經以為我是在對抗社會,但其實也只是換一種方式適應社會,必須面對這個選擇帶來的所有問題。

現在回想起來,這種"嚮往遠方"與其說是自由,卻更像一種自我意識覺醒,來自"我"與"我的行動",於是,從高中/大學/轉學/轉系/改行/出國/回國/工作/再出國/再回國/再工作/退休,一輩子養成一種"外邊思維"的疏離個性,有多遠跑多遠... 也許應該這麼說,我並不是"離開"台北,而是從未想過要"待在"某處。

...

其實說台北有"疏離感"並不公平,因為這是外地人才有的評價,來自不同環境的生活比較,道地的台北人並不會覺得疏離 (至少我認識的台北朋友樂在其中)... 也許你應為此感到欣慰,至少有東西可以"比"。

"疏離"並不是台北的問題,而是現代都市的共同現象:一種約定俗成的價值(觀),以及圍繞這個價值周圍的集體意識,畢竟"都市"本身就是一種功能性的集結,利益交換的地方,分工越細的大都市,人就越渺小... 我慢慢理解在一個分類清楚的社會裡,不能被分類就成了外人,這是我一輩子的處境,早已習慣,因此,除非你也能享受這種"邊緣"的樂趣,否則作為一個北漂的高雄人,不疏離才怪。

...

...

第二個問題我想了很久... 既然我從未想過要"待在"某處,"故鄉"對我的意義又是什麼?

"我從不認為台北是我的故鄉。事實是,我對故鄉好像沒什麼概念"... 寫出這段話的時候,我有點內疚。

...

有人說故鄉是記憶的載體,果真如此,回想我在不同年紀的不同記憶,剛好1/3在台北,1/3在台中,1/3在高雄 (希望此生還有其他選擇),它們各有各的生活重點,各有各的珍貴之處,不同而已... 其實,當記憶與歲月掛勾,"故鄉"就消失了,只剩下那個不同年紀的自己 (我大概對小時候在台北的自己沒什麼興趣)。

也許,故鄉就是一個"自知"永遠回不去的地方... 或者,我把故鄉背在身上,隨時準備出發。

...

其實,當個"異鄉人"還蠻爽的,那是一種自己選擇(承擔)的自由... 或者說,真正自由的,永遠是異鄉人...

小時候唱橄欖樹,為賦新詞強說愁,現在懂了: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

...

最近讀到一句話,覺得很有道理:人會死兩次,一次是自己離世,第二次是記得你的人離世。當記得你的人都不在了,你才算徹底從宇宙中消失,甚至不曾出現... 聽起來不錯。也許這才叫故鄉。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事件簿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境象劇場 的頭像
    境象劇場

    吳小毛的境象劇場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