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作為藝術教育之美學範式(paradigm)探討 

 

吳懷宣

文藻外語學院傳播藝術系 副教授

 

摘要

 

        時代演進與科技發展讓今天的藝術呈現多重樣貌,也讓藝術教育面臨新的定義與挑戰,儘管產業需求讓今天的藝術教育在交換功能考量下呈現「工具化」的趨勢,藝術作為一項傳統人文科學的審美本質卻始終是美感創意的最終來源。如果藝術在人身上彰顯出審美的創造意涵,藝術對個體(每一個人的自己)而言就是一種「創造性認識」的體現,而藝術教育就應自許為是這種創造性認識的體現平台,讓學習者得以在體會與實現中為自己創造出永遠更新的審美認識。

       

        本文由此出發,首先探討目前藝術教育的「工具化結構現象」,並以此追溯傳統在二元思維下由「視覺審美範式」所長期主導的的藝術教育影響,透過當代美學對時間與身體的思辨,分析「劇場」作為一項藝術活動的本體特質及內容,並以此提出劇場作為藝術教育審美範式的初步依據。

 

  

關鍵字: 劇場  藝術教育  劇場美學  本體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簡單的學生作品,節奏佳,戲感十足。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與劇場結緣最早來自二十年前的一堂表演課,地點在美國芝加哥藝術學院實驗劇場。印象中第一次上課老師並沒多說什麼,只要求大家輪流到舞台上走一走,並在光區中停留一下,順便環顧注視一下這個空間裡的每一個細節,其他人則站在外圍觀察。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賓拉登被殺,媒體爭相報導,我想起911那天我在加拿大的學校上課,電視上傳來美國世貿大樓被炸的慘狀,同學們卻私下議論紛紛。其實,"恐怖事件"早已存在,只是我們選擇不同的方式說故事.... 亦或者我們根本沒有察覺。

兩天後我收到一封Email,保存到現在,標題叫做 "飛機劫持者的遺書"...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這是一個關於「輪廓」與「選擇視野」的概念,好像你在這承載萬事萬物的天地之間拿出一個望遠鏡去刻意「框」出你想看的東西,或是「框」出你希望相信的事。被框出來的事件以一種輪廓的形式被你所接收,而你也不假思索把這種認識當成理所當然並加以傳遞,但這終究只是一種選擇的視野,一種說法,好像鏡頭或焦距的取捨一樣。

 

他:她說謊時臉不紅氣不喘,天真的臉龐讓我不忍心再追問下去。假單上清秀飛揚的筆跡吐露一個秘密,一個十八歲女生的秘密。「天啊,這真是一個好演員」,我不禁低頭讚嘆。節奏、語氣、表情、眼神與動作配合得天衣無縫,不時還有必要的停頓,彷彿那天外星人真的綁架了她的機車。太美了,我也要說謊...這是今天發生的很多事當中的第一件,雖然被我加油添醋了一番。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字的窗口

談藝術評論的擬真現象

 

論及一本書時,要講求「客觀」、「品味」、和「明晰」,這就是評論的擬真後二者來自古典時代;前者來自實證主義時代。它是由一個分散的體例構成的,是半美學(來自古典的美),半理性(來自「常識」),一種介乎藝術與科學之間的旋轉門,從而避免完全陷於任何一方。

                                            羅蘭‧巴特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在《批評與真實[1]》一書中提出一個在評論過程中 模擬追求真實 的盲點,這點引起我的再思考。雖然此書是當代法國文學批評史上新舊兩派論戰的產物,但批評中的 擬真 現象似乎普遍存在所有的評論中。儘管時代變遷使得 真的概念 一再被重新定義,人們樂此不疲對於真理的想像從發現到發明,從仰望、期待甚至創造真理從未消減,而 擬真 也成了評論者與閱讀者所共同建構的一個想像中虛擬的橋樑。我無意探究新舊的定義問題,因為新的概念產生並不是取代舊的概念,而是建築在舊的概念之上,而觀念的傳遞更沒有新舊之分,充其量只是先後順序的重新排列。我所關心的是文字在評論中所扮演的角色,因為評論(這件事)並非單一事件的兩面,寫作與閱讀也不是滿足相互的期待與被期待。重新檢查擬真現象並不是要擬真,只是希望在書寫與閱讀之間多開一個想像的窗口,讓我們看到不同面向的風景,如同巴特所說:「絕沒有權勢,只有些許知識,些許智慧和盡可能多一點的趣味。[2]

 

*                              *                              *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時間與地圖

 

1

 

這一首是巴哈的創意曲第十三號,是對位法中最嚴謹也是最經典的一首。所謂對位,就是音符與音符之間相對位置的模式,也可以說是一種規矩。所有的相對位置都是有規矩的,或者你也可以想成是一種拉扯關係。高音低音互相拉扯穿插進行,循環、重覆、精準又嚴格綁在一起。有時候你以為可以脫離,卻不知不覺進入另一個循環,有時候眼看這一小節就要結束,卻沒想到另一段旋律卻偷偷伴隨另一小節,在另一個地方悄悄展開。

旅行的人喝完最後一口咖啡,戴上隨身聽繼續前進。腦海中的地圖被濃縮成許多紅色線段,彼此緊緊扣住兩端:這裡與那裡。這裡是出發的地方,那裡則是將要到達的地方。 

八點四十二分出發,一點五十八分抵達、走出火車站右轉,第三個紅綠燈左轉。世界在靜止的時候總是顯得比較簡單,沒頭沒尾的行程在地圖中尤其精彩,令人充滿期待。但嚴格來說,旅人口中的「那裡」是永遠不存在的,因為當親身到達「那裡」的時候,那裡已經變成了「這裡」。語言的不經意習慣讓思想產生了錯亂,旅行的人於是發現自己就這樣被排擠在兩地之間。當回家也成為旅行計劃的一部份時,他突然覺得自己像一個鐘擺,或是一隻永遠追不到尾巴的狗。這種自以為是的拉扯並不足以說明到底離開是為了到達或到達是為了離開,除了引來一陣嘲笑之外,也只能偶爾停下來抓抓頭,順便反方向再繞個幾圈,或者,如他後來在筆記本中所寫的:「在想像的兩地之間消磨時間。」 

小女孩的臉最終還是擋住了我的視線,讓我無法看清楚他的表情,但如果我能,我想那應該是一種淺淺的苦笑。 

音樂聲依然存在,火車又再度啟動。沒有摩擦力的水平加速反倒容易讓人向前傾斜,不知不覺陷入對抗本身的加速之中,有如不斷向前追逐由一根手指頭所頂住的小竹棒以維持平衡。然而這種追逐終究不如自由落體來得自在,被動加速的目的似乎不是為了前進,而是為了建立下一個平衡的臨界,於是產生一種被人勒住脖子從後面硬推出的感覺。不斷與喉嚨裡將要跳出來的東西競賽,因為只有比原來快一點,才能維持斜斜的平衡,也只有比原來快一點,才不會嘔吐。 

我抬起頭環顧四周,車箱內並沒什麼改變,除了光線變暗一點之外,原本在的人還在,原本不在的人依然不在。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曾經有那麼一群人,傻呼呼擠在一起認真做夢... 我想起Beatles的一首歌

In My Life


There are places I'll remember all my life    在生命中我總是會記得一些事
Through some have changed     雖然有些已經改變了
Some forever not for better    有些是為了永恆  而非為了更好
Some have gone and some remain    有些已經離開  而有些則繼續留下
All these places had their moments    每一段記憶都有特定的當下
With lovers and friends    與愛人及朋友的共處
I still can recall    我依然記憶如新
Some are dead and some are living   有些已經過世  有些繼續存活
In my life I've loved them all    在我生命中  我都愛他們

But of all these friends and lovers   但是在這些朋友和愛人之中
There is no one compares with you   沒有人能與妳相比
And these men'ries lose their meaning   當這些記憶漸漸失去意義的時候
When I think of love as something new   我所想起的愛情依舊如新
Though I know I 'll never lose affection   雖然我知道自己無法停止執著   
For people and things that went before   對於那些過往的人事物
I know I'll often stop and think about them   我會經常停下腳步想著他們  
In my life I'll love you more   但在生命中  我總是會多愛你一點

Though I know I'll never lose affection
For people and things that went before
I know I'll often stop and think about them
But in my life I love you more
I love you more, I love you more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距離美學 -- 談審美經驗的「陌生化」現象

 

 摘要

一樣"東西"要通過什麼樣的效應,才能在審美經驗中被我們稱為"藝術品"?」這是當代美學最淺顯的提問方式,標誌出審美狀態及現象的反思,也是當代審美議題內轉向的核心價值所在。在此,「效應」作為一種個體經驗的轉換機制在人身上獲得彰顯,開闢出當代審美議題的本體論視野。

 「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作為一種文學批評理論最初來自二十世紀初俄國形式主義學者什克洛夫斯基(Shklovsky),意為「使之陌生」,強調美感並非來自日常生活中無意識的經驗、習慣或知覺,必須在(文學)審美形式上作出區別。如果「熟悉」代表一種在知覺經驗中的靠近狀態,「陌生」則是熟悉之後的疏離,藉由距離之外的存在視野創造與熟悉事物的落差美感。

  陌生化不只是一個審美議題,也是一個存在態度的議題。本文從語言出發探究審美的陌生化現象,並通過存有美學驗證審美形式的本體作用,最後從大眾文化批判的觀點探究陌生化在現今社會中的現象與障礙。

 

鍵詞

陌生化 距離 本體論 當代美學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小毛

一齣戲究竟要說「白」到什麼程度才能符合「讓觀眾看得懂」的預設期待?相信這是每一位導演或編劇在創作中經常或曾經遭遇的問題。兩難之處在於既要維持藝術創作的獨立精神,展現其精雕細琢的主觀價值,另一方面又暗自希望作品的呈現能讓觀眾一窺創作巧思,進而在讚嘆中流下內行的眼淚。表面上看來,這似乎是戲劇工作者的悲劇宿命,似乎永遠必須掙扎在「我(藝術家)」與「他(觀眾)」的形式對立之間,並悲壯地接受觀眾最殘酷的當下反應。但事實上,這種由創作端所化約出的對立現象背後卻隱藏著一份優越的預設,讓藝術家在自認「為己」或「為他」的兩難中形成驕傲,把創作當成施捨,擅自替觀眾決定了的品味。這不是好心的導演照顧觀眾的表現,而是無法面對更深層創作本質的藉口。換言之,雖然觀眾是「形成」表演的必要條件,但是當這個條件被納入品味考量時,觀眾已非觀眾,而是一個經過判斷過後的對比「概念」,一個在導演或編劇操作之下的集合代名詞,藉以用來彰顯創作者所謂的兩難與矛盾。這不僅扭曲了藝術創作所應自許的誠懇態度,也剝奪了觀眾成為「一個」觀眾的天職。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個故事藏在心中已經好幾年了… 原本的想像是劇場版本,甚至想過要找真正的盲人來飾演,或者將故事修改為一位盲演員在舞台上努力演出,目的是要讓台下的盲眼女友「看」到自己的存在。

許多人在聽完這個故事之後都會問:「這個男子到底知不知道自己的女友也是瞎子?」我反問:「知不知道有何差別?」他們通常會說:「知道了就可以不用費心打扮,反正她也看不到。」我笑而不語。

我始終認為愛情的魔力是在改變自己:讓自己瘋癲、讓自己茁壯、讓自己透過這份感情而活得更好。這些年我慢慢相信愛情並非生命挫折後的避風港,只有認真把握自己的人,才有能力認真把握愛情。如同劇中所言:「我喜歡自己這個樣子」。

說來慚愧,雖然曾有過一些劇場經驗,這卻是我的第一部影片。我戲稱劇場與影像都是假的東西,但劇場的假很真,影像的假卻是徹底的假,而這也是最大的樂趣所在。拍攝過程艱辛而有趣,我感謝文藻外語學院傳播藝術系師生的協助。希望你會喜歡這個小小作品。

小毛  2010. 9. 6

 

愛情傻話 Part 1

 

 愛情傻話 Part 2

   

...

...

Youtube 完整版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小毛

 

時間:某日下午,陽光明媚

場景:美容院室內

劇中人物:男子  /   美髮師() / 男子的女友

 

音樂 Bach, Goldberg, Aria

男子戴墨鏡,草帽,衣著不搭調,坐在椅子上準備剪髮,神情不安。美髮師從樓梯上探頭

 

女:你好,請問是 先生嗎?

男:喔 我想我大概是提早到了 沒關係,我可以等。

 

音樂聲被切斷,傳來下樓腳步聲。女下樓

 

女:不好意思,我在樓上打掃,抱歉沒聽到你進來。

男:沒關係 妳這裡好像很 雅緻,我聞到薰衣草的味道。

女:哪裡,好久沒整理了。張先生第一次來?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