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事件簿 (13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Dear David,早上畫畫,畫到一半,臉書提醒我今天是你生日,我愣了一下,世界順著手機滑到另一端。想想也對,人不管在哪,都是有生日的... 我停筆,把很久以前在劇團做的六段"生日快樂"連成一個組曲...

 

...

...

已經忘了是怎麼做出這些音樂的,當時,我大概就是你現在這個年紀... 而且永遠是你現在的年紀。

那年劇團做了一齣關於死亡的戲,我負責配樂,不知為何,第一個靈感竟是"生日快樂",於是找來不同曲風版本,用簡陋的設備改編成華爾滋/進行曲/小調/搖滾,安插在不同劇幕中... 這首曲子有一種符號的作用,通常還要搭配吹蠟燭或吃蛋糕,但戲裡什麼都沒有,只有一群流浪漢抱著一個嬰兒在廟口求神問卜...

如今聽來,不同版本的"生日快樂"都有一種狼狽滑稽或假裝優雅的感覺,如夢似真般醒著,有的像"輓歌",有的像旋轉木馬或經常卡住的音樂盒娃娃,有的是笑裡藏刀的搖籃曲,有的像馬戲團掉妝的小丑...

也許我從小就覺得死亡與出生差不多,都有一種荒謬又快樂的趣味。

...

終於有冬天的感覺了,這幾天真他媽的冷,但也真他媽的過癮,寒風夜出門散步,身心舒暢是也。

...

停筆半年,最近我又開始畫畫,重新栽進顏料和筆觸的世界。這是一個有意識的節奏轉變,來自"距離感",但也好像是一種需要,總覺得重新回到視覺,心更定了... 這半年我讀了一些奇怪的書 (三國/西遊/金庸),在高師大接了一門兼任的編導課,去看了你兒子,寫了十幾篇短文,也胡亂練了幾首鋼琴,但我最喜歡的還是寫寫東西,也許談不上"寫作",只是更喜歡用文字去"把玩"這個世界。

你是我臉書的常客,通常也是第一個按讚的人...

翻翻紀錄,你最後一張按讚的畫是卡夫卡,那天是7月8日。你最後一篇按讚的貼文是7月25日,那天我買了一台小鋼琴,打算彈彈巴哈的郭德堡變奏曲... 之後就沒有了。

 

事件116:Dear David

...

郭德堡變奏曲彈成了,現在正在練另一首... 放心,雖然少了你的讚,我會繼續畫,繼續彈,繼續寫...

 

事件116:Dear David

...

好啦,人不管在哪,都是有生日的,祝你生日快樂囉。

再聊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月11日,天氣晴,出門放風... 選舉前,街上鬧哄哄,咖啡館人滿為患,左邊那桌聊得起勁,義憤填膺,說只要某人當選我們就會如何如何,右邊那桌也很激動,認為只能讓另一人當選我們才能怎樣怎樣。我拿一本金庸坐在中間,有點尷尬,眼睛明明讀到六大派圍攻光明頂,腦袋想的卻是等待果陀...

...

前陣子為了備課重讀一些劇本,雖然大多用不上,卻也回味無窮... 曾經很遺憾來不及跟學生介紹我最喜歡的"荒謬劇",但想想也好,也許這個想法本身就很荒謬,或也許,真正荒謬的並不在劇本中...

 

事件115:等待果陀

...

大果陀被一群小果陀簇擁著,每隔幾年就會出現一次,站在宣傳車上聲嘶力竭:"救世救民,懇請賜票",街上有人神情激動,有人鼓掌叫好... 不久,另一個大果陀也被另一群小果陀簇擁著,站在另一輛宣傳車上聲嘶力竭:"救世救民,懇請賜票",街上也有人神情激動,也有人鼓掌叫好...

大果陀說:"選我,只有我才能拯救你們"。

小果陀說:"選他,只有他才能拯救我們"。

果陀是一個夢想的代言,卻造福不少路邊攤... 遠遠看來,每隔幾年的"果陀嘉年華"拯救的是經濟...

...

代言無所不在,"果陀嘉年華"也隨處可見:代議政治/菁英教育/名校頭銜/證照加持/流行跟風...

"果陀"不只是代言人,也是一個龐大的標籤結構:首先把自己寄託給某個"想像中的他者",再用這個標籤來取代、滿足、拯救或證明自己,努力配合這個標籤以換取一個"被給予" (或想像中) 的希望,順便嚇嚇自己:"要是某人落選就完了,我只能靠他當選才有救"... 或,"落榜就完了,我只有錄取才能有美好未來"... 或,"不論是什麼,考高分就對了"... 或,"我有130張證照,所以我一定很優秀"... 或,"沒紋身就不夠酷,不穿名牌就趕不上潮流"... 最慘的是,"我不是美術系,所以我應該不會畫畫,也不應該喜歡畫畫"...

黑板上左邊那條線又出現,它高高在上,讓人從小失去信心,自我設限,只好努力交出自己,等待救贖...

據說"恐懼"是最高明的帝王術,因為據說,當奴隸習慣了自己是奴隸,就會開始比較誰的腳鐐比較好看。

...

不知道是自己的人生太悲慘,需要(被)拯救,或自認命不好,急著找人負責,還是生活無聊,實在沒有更重要的事可做,現代生活的忙碌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不知不覺的"配合",以為只有考上好學校才能有好發展,只要念了熱門科系就會有前途,彷彿要配合某個預設門檻 (或跨越某種預設條件),才能"被給予"過好日子,卻不在乎自己喜歡什麼... 許多人因此覺得委屈,仰賴果陀主持正義,順便給自己一個"太平盛世"...

我不知道"太平盛世"到底存不存在,又是誰說了算,只覺得時間可貴,與其花時間等待,不如直接行動,畢竟不論做什麼,生命終究只有兩個選擇:busy living 或 busy dying,差別只在一念之間。

想到 Bob Dylan 的名曲 Blowing in the Wind,一句令人難過的歌詞:

How many years can some people exist, before they're allowed to be free?

...

不管那是什麼,總覺得,果陀是"被需要"出來的,用來寄托幻想或承擔怯懦,等著人們去配合、追逐、期待,寄託、比較、膜拜,甚至引以為傲,讓人相信世上如果沒有如何如何,我們就不能怎樣怎樣...

也許,"果陀"只能存在等待中,永遠不能出現,唯有如此,人活著才有事做,繼續"等待果陀"。

...

冬天的太陽讓人愉悅,想到八年前這首"果陀嘉年華"的曲子 Temple of The King...

https://wuhwaihsuan2011.pixnet.net/blog/post/86716794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期末,上完最後一堂課,結束這學期的兼任課程。感謝這個緣分,很高興認識大家... 關於"藝術"這回事,總有說不完的話,卻又經常覺得不知該怎麼說,只好讓大家從練習中去體會,我也順便玩一玩...

...

愛的代價

 

沒想到耳順之年還能遇見你們,與其說師徒,不如說朋友,凡遭遇,就是緣分,足矣。

教了一輩子"藝術",我卻不常把這兩字掛嘴邊,因為,一說出來,就說小了。

藝術就是你,宇宙獨一無二的存在,因為你看/你聽/你讀/你想/你說/你寫/你彈/你唱/你舞

 

表演藝術是很大的範疇,編///設計/製作/管理,環環相扣,點到為止,希望你自行連結。

但無論做什麼,都是創造,是這個創造的"意識",讓你把情感轉化為一個"作品"

藝術來自生活,更要超越生活,感謝各位的發表,這些都是有情感的事,我身歷其境。

 

生命是一場體驗,你是唯一主角。體驗喜怒哀樂/愛恨情仇,體驗生老病死/悲歡離合

體驗光陰似箭/驀然回首,體驗海海人生/滾滾紅塵,甚至,體驗柴米油鹽/身不由己...

體驗來自遭遇,貴在真誠 也許,正因為世界不夠美好,才會讓你有更重要的事可做。

 

生命是一場表演,你編/你導/你演/你看/你哭/你笑 你再編/再導/再演/再看/再哭/再笑

表演永遠是新的,舞台上沒有再現,只有表現,沒有重複的劇本,只有不斷遭遇的演員。

 

還記得那兩條線嗎?左邊那條是配合,右邊那條是創造,左邊讓你活著,右邊讓你存在

 

藝術是個動詞,不是會了才做,而是做了才會,或至少,做著做著,就慢慢會了

Grotowski 說:"劇場就是遭遇",如同這門課 恭喜各位已經入門,繼續加油

 

Take care and good luck.                                

...

十年前也唱過這首...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喜歡文言文,不是弘揚文化,不為道德教育,無關禮義廉恥,純粹只是覺得文言文很美,而且美得很厲害,少少的字,卻能說很多話... 文言文有一種空間感,用來想像或換氣,游刃有餘是也...

...

買一本"古文觀止",慢慢讀將起來...

我不刻意區別年代,但相較於"古文",我更喜歡"文言文"。

...

小時候讀文言文,最初只是為了考試,卻越唸越有滋味,書中道理早已忘光光,倒是文字組合讓人著迷,見識到古人用字的精簡與幽默。高中時曾背過一些古文,抑揚頓挫,搖頭晃腦,唸起來很像唱歌。

印象中,有一陣子我用文言文寫信,不論是情溢乎詞或詞溢乎情,之乎者也,嗚呼哀哉,不亦爽乎...

...

文字的背後是"世界觀"(用我的話說叫"存在觀"),認識文字(這件事),也就如同認識"活著(這件事)"... 

"文字"揭露了人看待世界的態度,建立起我(文字使用者)與世界的關係,而文字所表達的世界又必須回到文字來理解,進而產生新的世界關係,因此文字既來自態度又創造態度,既來自思想又創造思想... 我們不會憑空發明一個毫無意義的字,也無法說任何話去表達一個我們還沒想到的念頭,言與思的關係因果相生,趣味無窮,難怪海德格會說"語言是存在的家",我們都"進駐(inhabit)"在語言之中。

...

根據統計,西方文字的數量是中文的數倍之多 (含動詞時態變化/陰陽性名詞變化/重組等),他們用abc字母排列,先拼成字,再湊成句,用"加法"的邏輯精準說明一件事... 中文的字數相對較少,而且是單音獨體,一個字一個音,卻有很多意思,只能依前後語境決定內容,因此中文的書寫與閱讀都是一種"意境"。

中文不擅長精準描繪事物,卻擅長塑造一個環境讓事物"自己浮現",所謂"寫意不寫實",而這點在文言文中更能體現,因為,感覺上,文言文是徹底的減法... 正因為用字不多,文言文的"空間感"彷彿是一種留白,讓"世界"自動填入,字裡行間並不是敘述文法的連貫 ,更像一種拼湊,兜來兜去,意思到了,足矣。

 

事件113:文言文其實很有趣

...

最近常碰到這四句話:"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劇團朋友聊起,倚天屠龍記結尾裡也有,據說來自唐朝的金剛經... 這四句話描繪一種人與世界的關係,但"世界"並非外物,而是我所進駐,並包含"我"在內的世界 (我-世界),用現象學胡塞爾的說法大概是 Lived-World。這是一種物我合一的存在觀,只能意會不能言傳,若真要說清楚恐怕要寫四本書才夠,但這四句話,很美。

韓愈"張中丞傳"後序裡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引繩而絕之,其絕必有處",大意是:"如果你硬要扯斷一根繩子,必定有一個地方會斷 (所以我們就不能責怪它有某處特別脆弱)",延伸之意:"如果你要故意找碴,不怕找不到理由"... 這十個字是一個隱喻,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但,這說來話長了...

最近看金庸,前陣子看三國與西遊,雖然是白話的文言,字裡行間卻有一種情境氛圍,也很有意思,譬如孫悟空經常被罵"你這潑猴",唸著唸著不禁笑出聲來,總覺得"潑"這個字用得真好,傳神又有趣,甚至有一種唇齒爆破的不屑音調,用來罵人,實在想不出其他更適合的字可以代替。 

...

文言文的種類很多,論述/散文/詩詞/歌賦,許多典故或成語最初也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現,這也讓閱讀多了一份探索的趣味...

看來又可以玩一陣子了,彈彈巴哈,看看金庸,讀讀陶淵明... 妙哉。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那天一大早,搭區間車去新左營,再搭高鐵去台北,搭板南線到忠孝復興,再轉木柵線到萬芳醫院,沿興隆路走二十分鐘,轉進小巷,上坡再走十分鐘,見到劇團老友... 帶著一包杏仁小魚乾和一包綜合堅果。

...

老友見面總有說不完的話...

印象中,我們從"今天比較冷"開始,聊冬天的感覺,聊社區管理,聊大樓主委,聊國際經濟,聊中美關係,聊AI,聊大學兼課,聊ChatGpt與米蘭昆德拉,聊金庸與愛情,聊胡青牛,聊Uber Eat買菜,聊少買了紅蔥頭... 二人去陽台抽煙,聊"這輩子"作為一個時間副詞的感覺,聊傷痛與諮商,聊角色與"人設",聊情緒勒索的施與受,聊佛洛伊德與榮格,聊現象學... 回到客廳,聊年輕人口中的"hurt",聊後現代語言空白,聊失焦與失語,聊愛情或親情,聊陪伴... 有人帶小孩來,從"好久不見"開始,聊"今天比較冷",聊家庭,聊團膳企業,聊換車,聊那個誰還好嗎,聊台中的誰和誰最近如何,聊兩歲娃娃的玩具,聊美術系學生勇敢過日子... 又有人帶小孩來,又從"好久不見"開始,又聊"今天比較冷",聊木柵手煮咖啡第二名(忘了聊第一名),聊小學五年級的男生,聊可頌與油飯,聊兒童戲劇,聊劇團經營,聊家人,聊購屋計畫,聊今天下午要加班,聊清華大學... 二人又去陽台抽煙,聊東西方宗教差異,聊"相由心生",聊裝睡的人叫不醒,聊金剛經,又聊"這輩子"作為一個時間副詞的感覺,聊孤單與孤單的意識,聊"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聊寫作狀態真的不能被打斷,聊現在還有沒有"基本功"... 回到客廳,聊時下編劇與影片結構,聊韓國電影與日本電影,聊文化產業... 又有新人加入,又是"好久不見",又是"今天比較冷",聊工作,聊"瑜珈哲學課",聊泰國與美甲,聊視覺系裝扮,聊平台經營的PO文與廣告,聊帝王漫畫,聊父母難為,聊化妝,聊小孩要不要裝牙套,聊"無聊",聊互相綁架又互相需要的夫妻,聊病識感,聊逃避自由...

七點多,該走了,我上完廁所,有人幫我準備一盒壽司和甜點,領我走小路下山,路上我們聊身體狀況,聊54歲的感覺,聊"這輩子",聊大學教育,聊世代價值,聊都更... 小路果然快多了,萬芳醫院就在眼前,我們互相拍拍肩膀,同時說"多保重"...

掰掰,木柵的白樹,下次再聊囉。

 

事件111:木柵的樹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設"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詞彙,最早用來寫小說或編劇,所謂"人物設定"。什麼樣的人就會說什麼樣的話/做什麼樣的事,什麼樣的人湊在一起就會有什麼樣的哏... 人設是一個標籤的概念,原本用來塑造"他者",卻在這幾年漸漸成為"我"的代言,甚至扭曲了"自己"...

想到這首歌,巴奈:你知道你自己是誰嗎 (2000)

...

人設是給觀眾看的東西,當"人設"用在自己身上時,有一種"替身"的味道 (代替自己被看到),也就是:我為自己設計一個"被看到"的樣子,從這點看來,"人設"有點像個人的 CIS (企業識別系統)。

於是有人從品牌的角度出發,開班授課,從穿著到品味,從言談到舉止,教人如何"打造完美人設",也有公關公司主打"經營人設" (尤其是選舉的時候),當然也有不少人因"人設崩塌"而後悔不已 (哪怕只是說了一句真話),但他們後悔的多半不是做了什麼不該做的事,而是自毀了在他人眼中的形象。

...

人設可以是一個立志目標,也可以是一門交換生意,差別只在一念之間,自在就好,畢竟什麼樣的人就會做什麼樣的事,但感覺上,許多人不會做自己,或不喜歡自己,或,他們比較喜歡做別人眼中的自己。

其實"人設"用在自己身上應該是行為的"果",而非行為的"因",就算"沒有人設",也是別人眼中的"人設"...

...

現代科技強調"個體",社群媒體讓個體有比以往更多"被看到"的機會,但個體好像並沒有因此變得更自由,甚至,反而在一種隱形的群體圍觀下,放棄了自由... 網路上有人為人設生,有人為人設死...

什麼樣的人就會做什麼樣的事... 人在江湖無可避免就是一個品牌,頭銜/身分/地位/角色交錯,活得已經夠辛苦了,只是,不知是為自己活比較累,還是為替身活比較累。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ear David,我們去看你兒子啦... 昨天一大早,四個人從不同地方相約在高鐵板橋站,有人還搭飛機來,大包小包帶著老師和同學的祝福。計畫了好幾個月的project終於實現,有一種任務達成的感覺...

 

事件110:Dear David

...

這個家非常可愛,小巧溫馨又安靜,頂樓光線充足視野遼闊,窗台較高,抬頭眺望鄰家屋頂與遠方天空,有一種遠離塵囂的意境... 想到這是你這輩子最後住過的地方,感慨萬千,卻很欣慰。

丈母娘熱情招待,水果點心樣樣具備。小牧迪5公斤了,不吵不鬧,瞇著小眼打量我們這幫人,有一種鄙視的味道,頗有乃父風範... 你老婆是女中豪傑,沉著冷靜體貼樂觀。你們17年的愛情長跑是系上經典,也是學弟妹口中的傳奇,多年不見,她竟和你一樣會說故事,幽默中帶著淡淡悲傷,悲傷中又帶著濃濃幽默,不知是淚中帶笑,或笑中帶淚,說著說著,大家都樂了,說著說著,大家又都鼻酸... 

大概最近武俠小說看太多,總覺得你們一家都是大俠... 櫃子上放著大俠的畫像,哈哈哈...

閣樓是你的工作室,原汁原味,亂得可以,就像你當年的辦公室一樣。時間突然凍結,彷彿回到前一天... 牆角放著吉他,桌上放著玩具,還有一堆只有你才想得到東西,睹物思情,尤其是那片鮭魚抱枕... 

 

事件110:Dear David

事件110:Dear David   事件110:Dear David   事件110:Dear David

...

Dear David,不論是AI或平行宇宙,科學家都說我們這個世界是虛擬的,還說人死後的"意識"不會消失,會以量子的形式繼續存在... 老實說我不知道那是啥玩意兒,只覺得你實在太厲害,存在感超強,聲音畫面無所不在,陰魂不散是也,總感覺,今天,你就在我們中間,陪我們聊天,也陪著我們上樓下樓。

翻出一張舊照片,48歲生日那天你們來我家,幫我慶生,如今這四個人又湊齊了,一個當了媽媽,一個退休,一個今年又拿了金鐘獎,很好... 大家都很好。

 

事件110:Dear David

...

Dear David,最近以巴衝突升溫,迦南地又不平靜了,想起你以前說的聖經故事,總覺得如果你在,宗教就有趣多了。前陣子看西遊記,讀著讀著,耳邊不時響起你大聲嚷嚷"你這潑猴!",總覺得這句話從你口中說出,特別對味... 我最近在看金庸,書中大俠都有你的影子,笨笨的,憨厚正直,卻武功高強。

你兒子跟你很像,朦朧的眼神不知看到了什麼,想必也是高手... 放心,我們會一起陪伴他長大。

 

...

昨天台北微涼,有一點下雨。離開後我們在附近吃了台北米粉午餐,然後四人一起去搭板南線,兩人去了台北車站,一人去了忠孝復興。我最後下車,來到光復南路,那是很久很久以前上班的地方... 好久沒來台北了,有一種近鄉情怯的感覺。我沿著忠孝東路一路走回頂好商圈,有些街景依舊,有些招牌已換,我尋找那些還在的東西,也尋找那些已經不在的東西,回到高雄已是深夜十點。

Dear David,昨天是很神奇的一天,謝謝你...

好啦,就這樣,下次再聊...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朋友送我一套金庸,一部部讀將起來,從"射鵰"開始,滿腦子東邪西毒南帝北丐,南宋/金國/蒙古國,國仇家恨/武林道義/兒女私情... 重讀的滋味熟悉又陌生,我一邊投入書中武俠世界,一邊喝著咖啡,一邊想起上一次閱讀的情境,一邊又看看路人,偶爾還關注一下新聞時事,腦中浮現"江湖"二字...

...

我最喜歡的兩個中文詞彙,一個是"移情",一個是"江湖",這兩個詞彙在武俠小說中,體現十足。

上一次讀金庸是在芝加哥,S Wentworth 的中文圖書館,金庸與倪匡並列... 武俠小說伴隨我的古典情懷,科幻小說伴隨我的現代藝術,四者相遇在大雪紛飛的異鄉冬季,有一種時空抽離的趣味。那年我28歲。

 

事件109:江湖

...

"一場雪中緣分,牽引出十八年的賭約,有人爭天下大權,有人爭武林第一,江湖紛爭又起... 然而江湖怎能沒有英雄?但,何謂英雄?"... 讀著讀著,似乎對現今國際局勢與時事新聞有了新的體會,儘管時代風雲一夕萬變,江湖恩怨卻大同小異。

武俠小說是一個神奇世界,說的是武林,其實就是黑道,說的是黑道,又很俠義。盜亦有道,恩恩怨怨... 總覺得,相較於現今檯面上的權力人物,武俠小說中的"壞人",要可愛多了,至少還像個"人"。

...

"江湖"是一個很美的中文詞彙,具體又隱晦,老外不懂,曾問我"江湖在哪?",我無從解釋,也沒法翻譯... 有人說"江湖就是人群",大致如此,但江湖卻更像一種"權力場"或"玩法",職場/官場/名利場,既是空間,也是時間,既是名詞,也是動詞,畢竟古往今來,三人就是政治,三人就有權力,三人就成江湖。

隱約有一種感覺,江湖是一個"他者"概念下的語境,如同"餘光",無法直視,卻無所不在。

...

江湖不只是武林,更是愛恨交織的紅塵,海海人生,情為何物,只是不知誰欠誰,或,誰又欠了誰... 有人說"人在江湖",有人說"退出江湖",有人說"笑傲江湖";有人追著江湖跑,有人被江湖追著跑,有人把江湖扛在身上,他們都對,只因"人生在世"...

存在主義相信世界不是現成的,因為"在"先於"世" (存在先於本質)。"在"決定了"世",即"作法決定內容",因此,如何看待"江湖",決定了"江湖";如何"活",決定了"命"... 笑傲江湖當然是終極理想,至少是我自許追求的口頭禪,但說實話,如果真的可以"笑傲",也就不必"江湖"了。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臉書傳來一張照片,提醒我十年前在三餘辦了一場音樂會,取名 The Sound of Silence。那時三餘書店剛開幕,我用廚房砧板做了一個招牌,掛到現在... 對我來說,三餘不是書店,而是一個作品...

...

生命中少有的經驗,有些事一但發生,就是作品。它超越評價,不論長短,無關成敗,只為一種"態度"... 態度無法交換,無從妥協,不問名利,有所為有所不為,而且通常是困難的時候居多。態度不能當飯吃,只是一個選擇,否則大可吃別的,想起伍迪艾倫說:"我當然在乎票房,我只是無法為觀眾拍片"...

態度自在人心,不需打擾,也不必吹捧,安安靜靜,不多問,卻遠遠記得,遠遠關注,然後,遠遠等待,等待這個作品慢慢成為記憶中的"經典"... 印象中,上回有過類似經驗的,是我的劇團。 

三餘書店明天開張:https://wuhwaihsuan2011.pixnet.net/blog/post/100526259

...

十年後重發這張照片,臉書上出現兩批按讚的朋友,他們差了十歲,互相不認識,又好像互相認識。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場表演,即興又靠近,狼狽又細緻... 檳榔樹下,水泥牆邊,咖啡飄香,光影斑駁。那晚涼風拂面,小花園裡或坐或站,人行道上或走或停,手工餅乾生意興隆,遠方傳來垃圾車聲...

 

小毛音樂:The Sound of Silence

事件108:三餘十年

事件108:三餘十年

https://wuhwaihsuan2011.pixnet.net/blog/post/101245865

...

三餘十歲了,這首歌六十歲了。視線飄向遠方... 還好,也還早,音樂會的名稱彷彿寓言,世代相傳... 

六十年前的超級和聲,致遙遠星球的我們:The Sound of Silence...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從報廢掉騎了二十年的摩托車,我開始以ubike或走路的方式移動。原本以為只是處理短程的生活瑣事,卻漸漸上癮,越騎越遠,也越走越遠...  不知不覺,"在路上"已變成行程的一部分,甚至改變了行程...

 

事件107:再見小紅

...

從未想過"交通工具"對生活竟有這種影響...

在高雄,摩托車非常方便,長途短程皆可,上班/訪友/買菜/購物/看病/領錢... 這種方便把"地理的世界"劃分成"心理的世界":這裡與那裡,前者意味出發地,後者代表目的地,這裡與那裡之間,不算"地"...

通常,出發就是為了到達,而且越快越好... 在以"目的"為主的世界裡,沒有人喜歡把時間花在路上,而出門一趟所能掌握/處理的事 (如能買或想買的東西),大致就是摩托車一次能裝載的份量。

...

不知是時間變多了,還是事情變少了,最近,走路去郵局,走路去銀行,走路去中華電信,走路去全聯,走路去小北,走路去搭輕軌,走路去蓮池潭,騎ubike去買菜,騎ubike去健身房,再走路回來...

...

慢慢發現,當"在路上"變成行程一部分的時候,"在路上"所改變的不只是行程的內容 (如提早出門,或準備適當的背袋或裝載容器),更是"行程"本身:

事實是,除了慢慢享受沿路風景,讓行程多了一份悠哉,之外,由於攜帶不易 (ubike的菜籃很小),我發現自己最近很少買東西 (相較於原本習慣用機車一次購足的備品或食物),但有趣的是,我好像也不覺得有所欠缺,經常心想:"這樣就夠了,大不了需要時再走一趟,這也蠻好的"...

原本以為少了摩托車會很不方便,卻換來一種新節奏,或安定感,世界變慢了…

...

當"在路上"變成生活的一部分,生活越來越簡單...

 

事件107:在路上   事件107:在路上   事件107:在路上

事件107:在路上   事件107:在路上   事件107:在路上

事件107:在路上   事件107:在路上   事件107:在路上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實,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可以離家出走的窩"... 秋分時節拜訪好友,搭火車來到台南偏鄉小鎮,地廣人稀視野遼闊,小木屋既是書房又是畫室,也是琴房,聊天聊地聊人生,彈琴敘舊喝咖啡,不亦樂乎...

...

"搭火車的趣味之一,就是可以看到建築物的背面"...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都是學建築的關係,或都有過類似換跑道的人生體驗,還是人到了某個年紀都會關注一些"背面"的事,我們對此竟深有同感。

話題就此展開,小木屋精緻溫馨,久違的朋友吃吃喝喝閒話家常,奇怪的是我們都習慣稱呼對方"老師"... 其實,建築物的背面反而是生活的正面,光鮮之外的辛酸,那些平常說不出口或不知該怎麼說的後窗,柴米油鹽的後陽台,那些油煙的/廢水的/雜物的/倒垃圾的/曬衣的/養雞的/餵狗的後院,狼狽又真實...

"好友"是一種儀式,"小木屋"也是一種儀式,但也許從跳上火車的那一刻,儀式就開始了。

 

事件106:離家出走

...

教書最大的幸運就是遇到幾個好朋友,下課後還會相約,退休了也能聚聚,聊的不是工作,而是工作之外的全部...  "朋友"是下班後的交情,如同建築物的背面,坦率真誠,不論是理念相近或志同道合,同病相憐或惺惺相惜,至少是一種了解與接受,我們關注同樣的事,一起說說有興趣的"內行話"...

"哪天要離家出走時只能靠你了"... 臉書傳來老同事羨慕的訊息。下次相約再一起離家出走囉。

送他一張小畫,放在書架上陪伴... "其實,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可以離家出走的窩"...

 

事件106:離家出走   事件106:離家出走   事件106:離家出走

事件106:離家出走   事件106:離家出走   事件106:離家出走

...

隨手拿起吉他,亂哼一陣不成調,想起兩年前唱了這首歌,送給那些生命中珍貴的相遇...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ear 牧迪,預產期是9/16,應該就是這幾天了。歡迎來到這個世界,我是你爸媽的大學老師,我叫小毛。

你的名字很美,好聽又好寫,而且含意很深,幾個月前你爸還跟我提到幫你取名的事,他可是用心良苦。

 

事件105:Dear 牧迪    事件105:Dear 牧迪

 ...

事實是,等你慢慢長大/識字/學習/獨立/思考/閱讀/上網,加上痞客邦公司沒倒,我的部落格還在,你可以讀到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應該已經很老了 (或早已離開),但這並不影響我現在寫這封信的心情,甚至有一種超現實的趣味,彷彿時光膠囊穿越未來,用一個魔幻又傳統的媒介,留下一份跨世代的祝福。

...

你出生前一個月發生的事就不提了,無常不足以形容無常,悲痛不足以表達悲痛,無語問蒼天,只能欣然接受... 是的,當我說"欣然接受"的時候,我是淚中帶笑的,因為我知道時間繼續。這是一種領悟。

說來慚愧,我活了很久才體會出"時間繼續"這四個字的意思,它意味著人生永遠不是現狀,沒有固定常態,而是一段時間 (甚至還是一段"有限"的時間),如同帶著一個空行李箱去旅行,一路上不斷裝東西/丟東西... 人生是一場旅行,恭喜你已經出發。你也許還不知道要去哪裡,但你可以東張西望邊走邊找;你可能還不知道要裝什麼,但總得先裝了一些東西才能決定要丟什麼;你無法預期會遇見誰,卻可以決定如何面對,同樣的,你也許無法忘記一些難過的事,卻可以選擇想起另一些開心的事。

就這樣,沿途一站又一站,有人中途上車,靜靜陪你一段,有人中途下車,笑笑學會道別... 行李箱不斷更新,好事來來去去,壞事也來來去去,有時走運,有時倒楣,海海人生,只因"時間繼續"... 

...

人活著總得找點事做,既然時間停不下來,人生注定忙碌一場,希望你忙得快樂,笑傲江湖。

遠遠看來,人生就是一連串打發時間的過程,你把時間花在什麼地方,就會獲得什麼樣的生命體驗。因此,當你遇到挫折的時候,不要"太"花時間沮喪 (難過一下下就好),也不要"太"花時間抱怨 (偶爾像你爸那樣嘮叨兩句就好),要知道,也許正因為世界不夠美好,才會讓你有更重要的事可做... 有時你難免選擇逃避,其實也沒關係,但相信我這並不會比較輕鬆,該來的還是會來,與其花時間埋怨/閃躲,不如花時間勇敢/面對,順便給自己一份成就感,畢竟人生終究忙碌,差別只在 busy living 或 busy dying。

...

...

科技發展快速,很難想像當你讀到這封信的時候,世界是什麼樣子,也許AI橫行/機器人滿天飛,也許量子力學當道/平行宇宙成真,但不論如何,生命是一個活生生的禮物,願你保持一顆善良的心,樂觀開朗...

我這個年代有一種東西叫"電影",有一部電影叫"阿甘正傳",說的是一個憨厚正直的人一生的故事,其中一句台詞是:"生命好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會吃到什麼口味,直到你打開它"... 這句話也送給你囉...

...

你爸要你管我叫"爺爺",去他的,我現在還沒這麼老,還是叫我小毛吧。

送你一首你爸的招牌歌,歡迎來到這個世界,祝你生日快樂。我會找一天去看你。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臉書傳來訊息,提醒我兩年前的今天唱了一首歌... 唱這首歌其實並不特別,只是成千上萬個日常生活行為的一部分而已,卻在畫面出現的一瞬間"被回顧"了,過去式變完成式,"兩年前"的歌變成"已經兩年"的事... 也許臉書真正在提醒的不是這首歌,而是這兩年... 

"生活"的時候,什麼事也沒發生,環境變化著,人來來去去,如此而已,只有一連串加法。偶爾停下來做個小結,然後聽見自己說:"哇,原來我已經退休兩年了",接著一長串的數字又開始累積,直到下一次回顧...

沙特說得好,生活是一回事,但要把那種被稱為"生活"的東西說出來又是另一回事。

 

...

"回顧"是一個中斷的儀式,如漢娜鄂蘭的名言"Stop. And think.",提醒人必須停下來,才能好好想事情。但事情又無法完全中斷,因為時間繼續,只好新舊記憶混著活在當下,畢竟所有記憶終將回到現在...

其實,人永遠無法不活在當下,差別只在"時間意識"而已。年復一年的日常生活讓人漸漸失去時間意識,只能在"回顧"中暫時想起,順便給自己一個小結... 事實是,當記憶以"回顧"的儀式出現,所有記憶中的過去式就變成了完成式,或者更嚴格說,漸漸變成"現在完成進行式"。

在回顧中回顧"回顧"本身,也許這就是生命要完成的東西... 人無法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死,只能決定活的時候要做什麼,不管意義為何,不管喜不喜歡,都是"現在",也是"完成",而且正在"進行"。

...

事件可以回顧,但心情卻無法重來,這兩年發生好多事,有天災有人禍,有生老有病死,有見過的人/想過的事,有讀過的書/畫過的畫,有記得去過的地方,也有記得還沒去的地方... 但遠遠看來,這兩年好像又沒發生什麼,環境變化著,人來來去去,如此而已,只有一連串加法,等著累積成下一個小結。

 

未命名-1.jpg

未命名-2.jpg

...

一段一段接起來,前後已經接了四分之三,比預期順利,等下次回顧就可以彈完了。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ear David,這幾天過得如何,新家滿意嗎,天堂的伙食應該不錯吧。

說真的,以你對吃的講究程度,我一直以為你這輩子最終是胖死的,心肌梗塞或吃飯噎到之類,不然就是老了要忍受糖尿病三高的長期折磨,想不到只是一秒鐘的碰撞,加上十四天的昏迷。

那天我又去巷子麵吃晚餐,走出來的時候收到你的離世訊息,頓時天昏地暗,我彷彿真的聽到一陣雷聲... 我在路邊站了好久,淚流滿面,雙腿無法移動,腦袋一片空白。我不知要看哪裡,眼前所見都很不真實... 我沿著海邊,從流行音樂中心走到軟體園區,又走回來,又走回去,又走回來,原本想再走到駁二或乾脆直接走回家算了,但實在太累了,跳上末班輕軌,到家時已是深夜。

七月底的颱風天早晨得知這場車禍,震驚無言,但依你所願,沒敢驚動大家,一直憋著,心焦如焚卻無人可說,只能期待你康復後,再來聽你臭屁一下天堂大門口的景象,誰知道你真他媽的走了進去...

...

從未想過 RIP 這三個字會Tag到你,臉書的字卡刺眼,至今仍無法接受。但至少你不必再使用討厭的呼吸器,不必再被五花大綁在病床上像塊五花肉,也不必再忍受什麼狗屁血氧指數/腎功能指數/敗血症/膽指數/髓內釘手術... 身上沒有管子,你自由了。這是真正的自由,我們聊過很多次,你懂的。

 

事件103:Dear David

...

Dear David,說真的,沒有你的世界已經開始有點無聊了,不僅少了再次見面的期待,也失去一個說"內行"笑話(與聽"內行"笑話)的對象,畢竟我們對生命有過類似的體驗與覺察,對這個世界都越來越內行了... 我腦中一直浮現你胖胖的身影,肥肥短短彈吉他的手指頭,搖搖擺擺走路的樣子,還有你那爽朗的笑聲,認真說話的神情... 他媽的,這幾天你可真露臉,害大家哭慘了,如果天堂有網路,看看臉書就知道。

你很會說故事,這是你的天賦,也是你用滄桑人生換來的,你走了,世上少了一個說書人,或傳道者。

...

你是我部落格的忠實讀者,我們經常用 messenger 訊息討論,這是第一次直接用訊息來寫部落格:

6月6日我寫下"回到一個人",說到人生的最後幾年要用一輩子來準備,你笑回"在準備好好的死",我說"這也不容易",你笑了... 6月19日我寫下"故鄉",說到台北的疏離感,你笑說台北除了疏離感,還有被交通驚嚇的驚嚇感... 7月13日我寫下"事件100",說到如何看待我部落格裡的東西,你好心勸我要留備份...

說實話我原本對"備份"一點興趣都沒有 (這點你以後會慢慢理解),但衝著你的提醒,我決定為你而留。

Dear David,我不知道這些訊息到底說了什麼,但冥冥中又好像在告訴我一些事...

 

事件103:Dear David

...

Dear David,從學生到徒弟,從朋友到同事,從校園內到校園外,從我在職到我退休,我們相識十七年。我們經常在一起聊天,交換不同年紀的生命經驗,分享自己不同時期的懷疑與困惑,還會一起質問上帝,敲敲天堂的大門... 我們聊聖經,聊生命,聊異鄉人也聊西遊記。我喜歡聽你說那句"再見沙特"的台詞:"...你以為你是誰,你以為你在替誰工作,在體制內吃香喝辣還裝無辜,醒醒吧,自以為是的牆頭草、投機份子,人家正大塊吃著肉呢,你在這喝點湯就這麼高興... "。說真的,你唸得真好。

作為一個藝術老師,很慚愧,除了彈吉他和抽煙斗,我沒教會你什麼高尚的東西,只是一直做,用力活,偷偷希望能遇到"識貨"的學生自己跟上,幸運的是,你還真他媽看到了,開始自立自強,笑傲江湖...

...

認真的人活得比較辛苦,這大概是我們投緣的宿命,我們不會因為害怕辛苦就隨便呼吸,既然被生下來,只能排除萬難苦中作樂... 你是我最愛的學生,也是最像我也最懂我的徒弟,而我也是最了解你的師父,你的熱情讓你蒙受不白之冤,你的善良讓你看盡世態炎涼,但你樂觀以對,誠懇開朗。雖然有時我們意見不同,但心照不宣笑而不破,因為我知道你是有體會的,畢竟我們走過相同的路,只是先來後到而已。

Dear David,我們有緣師徒一場,我孤家寡人孑然一身,說實話,我曾偷偷指望可以把自己的後事交託給你,順便幫我處理一下遺囑,也曾偷偷指望你能成為我部落格的繼承人,繼續用你的方式,說你的故事。現在可好,你竟他媽的大搖大擺先走一步... 好啦,這次算你贏。不過這樣也好,讓以後相見有個盼望,可以繼續聊天,只是為師這輩子罪孽深重,恐怕進不了天堂,到時記得再幫我敲敲天堂的大門。

 

事件103:Dear David

...

好啦,我已經哭了兩個禮拜,決定不再哭了,還有很多事要做,你安心上路吧。

祝 睡好吃好,繼續增肥。

 

再聊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彈了一個禮拜,大概彈了一百遍,只彈了四小節,而且每次都不太一樣... 遠方的掛念讓人心神不寧,彷彿某種拉扯。我強迫自己專注指尖,努力聽到巴哈最簡單的聲音,慢慢找到一種平靜...

 

IMG_0164.JPG

...

人活著總得找點事做,幸運的我很擅長此道,總有辦法挖一堆坑讓自己栽進去... 這些坑跟"藝術"一點關係也沒有,既不想當藝術家,也不是為了什麼偉大作品,倒像是自娛的手藝,打發時間,讓日子有個寄託。

...

想起幾個當年在國外念書的朋友:一個在芝加哥學畫的同學畢業後最大的志願是去麥當勞打工,問他為何胸無大志,他說他最喜歡畫畫,簡單勞力的工作就夠讓他付房租買顏料... 一個在溫哥華彈吉他的博班同學在家裡的地下室弄個小型木工廠,自製吉他,他一直在研究如何讓吉他發出更好的聲音... 一個在樂團吹小號的朋友,平日的工作是快遞,我有一回受邀去他家,驚訝發現他家空無一物,什麼家具都沒有,只在客廳中央放了一個超大望遠鏡,用來研究星象,他說這是他最大的興趣,省吃儉用只為觀星...

有人說這是"玩物喪志",乍聽有理,但那些不玩物的人,好像也沒多大的志可秀,甚至還為非做歹...

永遠記得一個畫面,多年前和友人開車去加拿大Banff 國家公園,沿途風景優美,開到某處停車加油,小小的加油站坐落在高聳的森林之間,陽光穿過樹梢,光影灑在加油小妹的臉上,她一語不發,一手幫我們加油,一手拿著一本正在看的書... 森林寂靜無聲,只聞蟲鳴鳥叫,還有一個一邊加油一邊看書的女孩...

...

我把電視調成靜音,專心感受颱風前的空氣,無聲的螢幕跳出各種消息:總統民調誰輸誰贏、詐騙集團吸金、網紅的誰又告了網紅的誰、颱風假 KTV熱門時段被訂光、AI退燒、美債降評、高官又爆論文抄襲...

說真的,So what ?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師家裡還有CD播放器嗎?"... 學生大老遠來看我,送我一張CD。這是他的第一張專輯,取名"36",還說這張專輯籌備兩年,他現在已經38了。我回送他一張小畫,不敢以師徒相稱,卻更像朋友聊天...

他的臉書寫得很有意思,"已逾而立之年,已屆不惑之年"... 哈哈,好一個令人羨慕的不三不四...

 

IMG_0124.JPG

...

已經忘了"中年焦慮"是怎麼回事,印象中好像做什麼都可以,但做什麼又好像都不對,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在"要不要繼續"與"要不要改變"之間擺盪,看似平靜,卻不太甘願,而且關鍵是自知離"可能還可以改變"的日子不多了... 李宗盛說得好,所謂中年危機,就是意識到這可能是人生最後一次改變的機會。

"我38歲在雲科大,教書多年,有點疲乏,正打算辭職出國再進修”… 這是好久以前的事了,無所謂好壞,只是一個選擇,回想起來,我當年應該是選擇改變吧... 

說來不得不信,從"立"到"不惑",好像真的非得經過這兩個階段,才能體會什麼是"知天命"。

...

這個問題讓人心疼:終於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專輯要送人,卻還要擔心對方家裡有沒有CD撥放器...

有一種被時代拋棄的感覺,卻很快讓我們會心一笑:一個老派樂手,拿著老派的薩克斯風,吹著老派的中年焦慮,選了五首好聽又有故事的曲子,大費周章做了一張自己製作/編曲/錄音/設計的實體 CD,而且還要自己賣... 也許好玩就在這裡,讓時間有所依附,讓生命有所累積,剩下的就是繼續玩下去囉...

他拿著我送他的畫,我拿著他送我的 CD,我們都有一種很具體的滿足感。

...

https://www.facebook.com/guyguylin

 

"過兩年要再出第二張,叫 38"... 他喝著飲料自言自語... "喔,不對,應該叫 40"...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五十歲那年我送自己一個玩具,弄了個部落格,打算一路玩到掛。最近發現上面有八百篇文章,還有超過四十萬點閱,有點意外,但感覺還不錯... 五年前我在部落格弄了個專欄,紀錄生活中一些有感而發的事,取名"事件簿",不知不覺已經寫到"事件100",有點意外,但感覺也不錯...

有人問我哪來這麼多"事件"可寫,我不知如何回答,總覺得"事件"其實是因為"有感"才存在的,雖然如此,從"有感"到"有感而發"卻是另一回事... 也許對我來說,寫比不寫容易。

...

不論是彈吉他、畫畫或寫東西,一直很難向人解釋我到底在"玩"什麼。

這種"玩"是一種癮,其實還蠻累的,有時手指疼痛,有時眼睛發酸,有時肩膀緊繃,卻讓人振奮... 

有人說這就是"創作",但其實我並不確定自己在做什麼,只感覺一種意志與體力的對抗。我甚至不知究竟是"有感而發",還是"為了發而有感"... 有人說這些都是"作品",但我好像也無所謂,畫完就想送人,寫完就忘,甚至想到如果哪天部落格公司倒閉了,這些東西都沒了,好像也沒關係。

也許應該這麼說,我這輩子在玩的並不是留住感覺,而是把感覺變成另一樣東西。

https://wuhwaihsuan2011.pixnet.net/blog/category/list/3420093

 

螢幕擷取畫面 (5).png  螢幕擷取畫面 (6).png

螢幕擷取畫面 (7).png  螢幕擷取畫面 (8).png

...

當然這五年的生活不只100篇 (有些是放在"小毛音樂"或其他專欄裡),但"事件簿"的事件特別有感,通常要花好幾天才完成。事實是,自從弄了部落格,我幾乎每天與"感覺"打交道,有時用寫的,有時用畫的...

感覺還不錯,讓生活有個印記。

...

回看這100篇"感覺",有趣的並不是標題或內容,而是日期: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想到了某些事...

當事件加上日期,感覺就成了歷史,並非事件本身的歷史,而是"我"的歷史:

 

18/07/05 寫下:這幾年幫學生拍片,演過算命仙、法師、捉妖道士、神經病醫生、自殺炸彈客...

18/10/13 寫下:再過幾個小時,高雄的鐵路就要地下化了...

19/06/15 寫下:撥穗,授帶,禱告,祝福... 畢業典禮的感覺有點像嫁女兒...

20/03/20 寫下:疫期的夜晚,有點涼,去看看學生排戲...

20/08/31 寫下:晚上去了海邊,與其說看海,不如說聽海... 

21/07/06 寫下:我清空我的辦公室,正式結束這學期的課程,也正式結束二十六年的教職生涯...

21/08/02 寫下:疫情下的奧林匹克不只是運動比賽,更像某種甦醒,讓人感覺到日子還在...

22/06/23 寫下:在高雄彈了二十年的 Ovation 吉他,今天終於物歸原主,寄還給在台北的法蘭克大叔...

22/09/02 寫下:九月初,第一個想到妳,祝妳生日快樂,在天堂一切安好...

23/04/08 寫下:雖然百般矛盾,終究還是來了,傳說中的"人生最後一站"... 

...

...

這些年下來,感謝一群"有感覺"的讀者默默支持,雖然我不知道你是誰,雖然我也不是為你而寫,雖然這些小事跟你沒有任何關係,但遭遇就是緣份,希望我的"有感而發"也能讓你"有感",甚至"而發"...

我始終認為,事件是因為"有感"而存在,而"感覺"也創造了人與世界的關係。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劈腿好不好?"... 有一回上課我這樣問學生。

"不好"... 他們異口同聲堅決反對。

"為什麼不好?"... 我繼續追問。

"因為愛情要專一,喜歡一個人之後就不能再喜歡別人"... 幾個女生交頭接耳忿忿不平。

"但,如果劈腿找到真愛,好不好?"... 全班鴉雀無聲,張大眼睛,好像想到了什麼。

...  

想不到真有這樣的劇本。前陣子看了綠光劇團的"清明時節",有感而發... 

這齣戲壞透了,吳念真一手打造最強小三,直指婚姻核心,據說有夫妻看完後回家,路上一句話都不說。

 

 

https://market.ltn.com.tw/article/14510?fbclid=IwAR29dyAyIhJWCpq1Ur_e1MYCxLQRFCjKXPIgAJ8f6FbWbCc7CojEuvyekPs

...

愛一個人很難講道理,也很難不講道理,兩難之間都不容易;被一個人愛也很難講道理,更難不講道理,兩難之間也不容易... 其實,不論是哪一種愛或被愛,都需要能力。  

"愛情是補藥,只有在身體好的時候才能吃"... 這句話是前妻二十多年前離開的時候說的,至今記憶猶新,她當時身體不好,我很難過,但我不怪她。這句話一針見血,殘酷又真實,不僅說給自己聽,也驗證許多朋友的遭遇... "身體好"是一種自覺,也是一種狀態。事實是,一個內心脆弱或還沒準備好面對自己的人,不但無法享受愛情的美,也無法承擔愛情的重,因為補藥吃錯了不僅傷身,還會傷人。

有人把愛情當獵取,有人把愛情當依附,有人把愛情當救贖,都好,但愛情不是特效藥,暫時麻痺止痛,卻無法根治,尤其是自己的問題... 對勇敢的人而言,愛情終究是"面對自己"的議題,他們因真誠而結合,可能也會因真誠而分開,但彼此互相祝福,足矣。當意識到生命議題大於愛情,人生求其無憾而已。 

...

這是一個陷阱題,"真愛"哪有這麼簡單... 法律保障婚姻,卻無法保障愛情,恩怨情仇自在人心。事實是,自古"真愛"多以悲劇收場,羅密歐茱麗葉如此,梁山伯祝英台如此... 劈腿本是愛情大忌,劈腿遇到真愛則是大忌中的大忌,結局偏向誰都不對,兩難之間,通常只能一死,以謝天下,否則劇本無法交代。

"我也不知道"... 但,當讓全班鴉雀無聲張大眼睛想到什麼的那一瞬間,又好像知道了什麼。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書退休最大的樂趣之一,就是看到學生歷經不同年紀的生命階段,有所體會,還能保持聯絡交換心得... 最近收到一個北漂學生的訊息,問了我關於"故鄉"的問題...

 

Screenshot_20230613-223021.png

...

"為了自由吧",雖然當時並不明白這兩個字是什麼意思,只覺得想逃,逃離某種還不知道是什麼卻隱約已被制約的東西。雖然這些東西未必與"台北"有關 (也許更多來自親情或家庭),而我也不知道離開之後會怎樣,但總想,至少可以保持距離,用自己的方法,自己的節奏,思考自己的事...

這當然是一個選擇,也是一種冒險:既然不喜歡別人的遊戲,只好自創玩法,努力建立自己的生存之道... 我曾經以為我是在對抗社會,但其實也只是換一種方式適應社會,必須面對這個選擇帶來的所有問題。

現在回想起來,這種"嚮往遠方"與其說是自由,卻更像一種自我意識覺醒,來自"我"與"我的行動",於是,從高中/大學/轉學/轉系/改行/出國/回國/工作/再出國/再回國/再工作/退休,一輩子養成一種"外邊思維"的疏離個性,有多遠跑多遠... 也許應該這麼說,我並不是"離開"台北,而是從未想過要"待在"某處。

...

其實說台北有"疏離感"並不公平,因為這是外地人才有的評價,來自不同環境的生活比較,道地的台北人並不會覺得疏離 (至少我認識的台北朋友樂在其中)... 也許你應為此感到欣慰,至少有東西可以"比"。

"疏離"並不是台北的問題,而是現代都市的共同現象:一種約定俗成的價值(觀),以及圍繞這個價值周圍的集體意識,畢竟"都市"本身就是一種功能性的集結,利益交換的地方,分工越細的大都市,人就越渺小... 我慢慢理解在一個分類清楚的社會裡,不能被分類就成了外人,這是我一輩子的處境,早已習慣,因此,除非你也能享受這種"邊緣"的樂趣,否則作為一個北漂的高雄人,不疏離才怪。

...

...

第二個問題我想了很久... 既然我從未想過要"待在"某處,"故鄉"對我的意義又是什麼?

"我從不認為台北是我的故鄉。事實是,我對故鄉好像沒什麼概念"... 寫出這段話的時候,我有點內疚。

...

有人說故鄉是記憶的載體,果真如此,回想我在不同年紀的不同記憶,剛好1/3在台北,1/3在台中,1/3在高雄 (希望此生還有其他選擇),它們各有各的生活重點,各有各的珍貴之處,不同而已... 其實,當記憶與歲月掛勾,"故鄉"就消失了,只剩下那個不同年紀的自己 (我大概對小時候在台北的自己沒什麼興趣)。

也許,故鄉就是一個"自知"永遠回不去的地方... 或者,我把故鄉背在身上,隨時準備出發。

...

其實,當個"異鄉人"還蠻爽的,那是一種自己選擇(承擔)的自由... 或者說,真正自由的,永遠是異鄉人...

小時候唱橄欖樹,為賦新詞強說愁,現在懂了: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

...

最近讀到一句話,覺得很有道理:人會死兩次,一次是自己離世,第二次是記得你的人離世。當記得你的人都不在了,你才算徹底從宇宙中消失,甚至不曾出現... 聽起來不錯。也許這才叫故鄉。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曾在國外認識一對老教授夫妻,彼此相愛了一輩子,卻在退休後決定離婚。離婚的理由不是不愛對方,而是更愛自己,大意是:"我們相伴一輩子,這是世上最美好的事,如今我依舊愛你,也承諾會繼續照顧你,我只是希望把人生的最後幾年留給自己,回到一個... 至少是名義上的一個人"...

我不知道他們後來如何,也許離婚後仍住在同一個屋簷下,生活照舊,或成為每天串門子的鄰居... 雖然可能改變不大,但總覺得這件事,很棒。

 

IMG_0358.JPG

...

照顧父母的關係,家裡不時有親友來訪,偶爾聽到一些"老人家"的心事... 他們很熱心也很喜歡說話,經常關心別家親友的退休生活或婚姻狀況,更擔心自己小孩的未來 (雖然他們的小孩早已成年)。他們喜歡"照顧"許多事,苦口婆心以自己的經驗向晚輩提出各種"人生指引",但最終不離"考公務員"或養生...

我耐心聽著,偶爾附和兩句,內心卻充滿不捨,想到他們一生為家庭辛勞,活到一大把年紀還在憂國憂民/憂老憂小,但他們也不會別的,只能用"照顧"來表達一個長輩的心情 (或被需要的價值)。他們犧牲奉獻,從來沒有想過自己,認為活著是一種功能,必須一輩子努力讓這個功能持續運作... 但另一方面,他們的擔憂或照顧其實只是表象,為了掩飾內心某種恐懼,面對時間(消逝)的不安,面對死亡的焦慮...

他們希望自己還"有用",也期待社會參與,卻自知離時代越來越遠,雖然嘴上說喜歡熱鬧,卻又討厭打擾,但又害怕孤單,只好勉為其難需要陪伴。他們歷經滄桑,從幼年打拼到老年,卻永遠趕不上時代變化... 他們苦口婆心百般叮嚀,卻更像自我安慰,言談中夾雜矛盾的沉默,一種"自己"與"世界"相互糾纏的失落。

...

老人家的心事果然矛盾,但衰老終究是自己的事,捨與不捨之間,也只有自己明白... 願他們都安好。

突然想起一句話:"有時候,一件事的發生是為了讓人討厭,進而更加確信自己喜歡另一件事。"

...

我不知道"人生最後幾年"該如何度過,也不確定"留給自己"是什麼意思,而"回到一個人"又怎樣,只覺得,雖然這些問題在退休後才會出現,卻要用一輩子來準備。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