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事件簿 (11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教書退休最大的樂趣之一,就是看到學生歷經不同年紀的生命階段,有所體會,還能保持聯絡交換心得... 最近收到一個北漂學生的訊息,問了我關於"故鄉"的問題...

 

Screenshot_20230613-223021.png

...

"為了自由吧",雖然當時並不明白這兩個字是什麼意思,只覺得想逃,逃離某種還不知道是什麼卻隱約已被制約的東西。雖然這些東西未必與"台北"有關 (也許更多來自親情或家庭),而我也不知道離開之後會怎樣,但總想,至少可以保持距離,用自己的方法,自己的節奏,思考自己的事...

這當然是一個選擇,也是一種冒險:既然不喜歡別人的遊戲,只好自創玩法,努力建立自己的生存之道... 我曾經以為我是在對抗社會,但其實也只是換一種方式適應社會,必須面對這個選擇帶來的所有問題。

現在回想起來,這種"嚮往遠方"與其說是自由,卻更像一種自我意識覺醒,來自"我"與"我的行動",於是,從高中/大學/轉學/轉系/改行/出國/回國/工作/再出國/再回國/再工作/退休,一輩子養成一種"外邊思維"的疏離個性,有多遠跑多遠... 也許應該這麼說,我並不是"離開"台北,而是從未想過要"待在"某處。

...

其實說台北有"疏離感"並不公平,因為這是外地人才有的評價,來自不同環境的生活比較,道地的台北人並不會覺得疏離 (至少我認識的台北朋友樂在其中)... 也許你應為此感到欣慰,至少有東西可以"比"。

"疏離"並不是台北的問題,而是現代都市的共同現象:一種約定俗成的價值(觀),以及圍繞這個價值周圍的集體意識,畢竟"都市"本身就是一種功能性的集結,利益交換的地方,分工越細的大都市,人就越渺小... 我慢慢理解在一個分類清楚的社會裡,不能被分類就成了外人,這是我一輩子的處境,早已習慣,因此,除非你也能享受這種"邊緣"的樂趣,否則作為一個北漂的高雄人,不疏離才怪。

...

...

第二個問題我想了很久... 既然我從未想過要"待在"某處,"故鄉"對我的意義又是什麼?

"我從不認為台北是我的故鄉。事實是,我對故鄉好像沒什麼概念"... 寫出這段話的時候,我有點內疚。

...

有人說故鄉是記憶的載體,果真如此,回想我在不同年紀的不同記憶,剛好1/3在台北,1/3在台中,1/3在高雄 (希望此生還有其他選擇),它們各有各的生活重點,各有各的珍貴之處,不同而已... 其實,當記憶與歲月掛勾,"故鄉"就消失了,只剩下那個不同年紀的自己 (我大概對小時候在台北的自己沒什麼興趣)。

也許,故鄉就是一個"自知"永遠回不去的地方... 或者,我把故鄉背在身上,隨時準備出發。

...

其實,當個"異鄉人"還蠻爽的,那是一種自己選擇(承擔)的自由... 或者說,真正自由的,永遠是異鄉人...

小時候唱橄欖樹,為賦新詞強說愁,現在懂了: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

...

最近讀到一句話,覺得很有道理:人會死兩次,一次是自己離世,第二次是記得你的人離世。當記得你的人都不在了,你才算徹底從宇宙中消失,甚至不曾出現... 聽起來不錯。也許這才叫故鄉。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曾在國外認識一對老教授夫妻,彼此相愛了一輩子,卻在退休後決定離婚。離婚的理由不是不愛對方,而是更愛自己,大意是:"我們相伴一輩子,這是世上最美好的事,如今我依舊愛你,也承諾會繼續照顧你,我只是希望把人生的最後幾年留給自己,回到一個... 至少是名義上的一個人"...

我不知道他們後來如何,也許離婚後仍住在同一個屋簷下,生活照舊,或成為每天串門子的鄰居... 雖然可能改變不大,但總覺得這件事,很棒。

 

IMG_0358.JPG

...

照顧父母的關係,家裡不時有親友來訪,偶爾聽到一些"老人家"的心事... 他們很熱心也很喜歡說話,經常關心別家親友的退休生活或婚姻狀況,更擔心自己小孩的未來 (雖然他們的小孩早已成年)。他們喜歡"照顧"許多事,苦口婆心以自己的經驗向晚輩提出各種"人生指引",但最終不離"考公務員"或養生...

我耐心聽著,偶爾附和兩句,內心卻充滿不捨,想到他們一生為家庭辛勞,活到一大把年紀還在憂國憂民/憂老憂小,但他們也不會別的,只能用"照顧"來表達一個長輩的心情 (或被需要的價值)。他們犧牲奉獻,從來沒有想過自己,認為活著是一種功能,必須一輩子努力讓這個功能持續運作... 但另一方面,他們的擔憂或照顧其實只是表象,為了掩飾內心某種恐懼,面對時間(消逝)的不安,面對死亡的焦慮...

他們希望自己還"有用",也期待社會參與,卻自知離時代越來越遠,雖然嘴上說喜歡熱鬧,卻又討厭打擾,但又害怕孤單,只好勉為其難需要陪伴。他們歷經滄桑,從幼年打拼到老年,卻永遠趕不上時代變化... 他們苦口婆心百般叮嚀,卻更像自我安慰,言談中夾雜矛盾的沉默,一種"自己"與"世界"相互糾纏的失落。

...

老人家的心事果然矛盾,但衰老終究是自己的事,捨與不捨之間,也只有自己明白... 願他們都安好。

突然想起一句話:"有時候,一件事的發生是為了讓人討厭,進而更加確信自己喜歡另一件事。"

...

我不知道"人生最後幾年"該如何度過,也不確定"留給自己"是什麼意思,而"回到一個人"又怎樣,只覺得,雖然這些問題在退休後才會出現,卻要用一輩子來準備。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朋友聊天常聽到一句話"世界越來越奇怪",有時是聽別人說的,有時是自己想的,但我們的解讀不太一樣... 周末夜晚騎車兜風,想著想著,有感而發...

這句話讓人心疼,眼睜睜看著"世界"離自己的想像越來越遠,懷疑失望,沮喪之極... 但,"自己想像的世界又是什麼呢?",我繼續追問,"公理正義嗎?","真善美嗎?"。年紀不容許我對世界有過度美化的評價,於是,腦袋裡又出現另一個聲音:也許世界本來就是這個樣子,只是我以前沒有這樣發現...

 

IMG_0827.JPG

...

新聞傳來各種消息,遠方戰事不斷、政治角力紛爭、天災人禍頻傳,AI 科技挑戰人性,真假訊息滿天飛,儼然一副他媽的末日景象... 身邊朋友飽受性別權力之苦,有人莫名其妙生,有人莫名其妙死,更有人莫名其妙夾在生死之間,就連犯罪手法也出現M型化,有的越來越聰明,有的越來越笨...

從前沒聽過的事如今每天在各地上演,透過某種管道讓我知道,影響我對世界的看法。但很奇怪,這些理當嚴肅面對的議題竟讓我產生一種輕飄飄的關注:這些事奇怪嗎?還是隨著年齡增長,我們才看得到?... 小時候不覺得世界奇怪難道是因為沒戰爭、沒有天災人禍、沒有莫名其妙的事... 還是因為我們不知道?

...

"也許這就是成長的代價",我想。至少,我很少聽到小孩子感慨世界很奇怪。

...

...

說年紀大了”見怪不怪"太廉價,我繼續思考"奇怪"的感覺從何而來,畢竟這是一個對比概念。

羅蘭巴特的"擬真(a)"之說給了我一些靈感,意思是:我們總是"模擬追求真實"地活著。

雖然原文出自文學批評,但細想,從小到大,我們總是活在一個以"真理"為名的"擬真世界"中,把理念放在經驗前面... 遠方的教條不斷告誡我們一個因果相報的"大同世界",譬如他們說:有志竟成,努力就會成功 (事實是: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這句話卻讓許多"努力的失敗者"怨天尤人憤世嫉俗),他們說好心有好報 (事實是:好心不一定有好報。但為了掩飾這種不確定,後面還經常加一句:只是時候未到)...

"理念"的印象讓我們從小失去對真實世界的體會,以致在成長學習的過程中漸漸喪失信心並失去判斷標準,傻傻以為天下沒事就會太平,以為順從就是美德... 但"世界"從來就不是因果關係的道理,譬如,愛讀書是自己的事,但成績好卻不一定有成就;慈悲是自己的事,但與人為善不一定有回報...

"理念"是一個在群體概念下的社會準則,並非不重要,只是必須落實在個人經驗中才能有所領悟,畢竟,世界並沒有"應該"是什麼樣子,種種感慨頂多只是瞎子摸象的另一種認識,盲目追求擬真只會帶來困擾。

...

阿Q式的慈悲...

我不知道真理存不存在 (雖然我還真希望存在),也不知道到底有沒有公理正義 (雖然我還真希望有),而所謂"普世價值"又是什麼。我不知道世界是否"真的"越來越奇怪,但其實,也許這並不重要,畢竟"世界"終究是"我所在之中"的世界,也有我一份,既非奇怪,也非不奇怪,既非有道理,也非沒道理...

...

...

今晚下著小雨,微涼... 騎著騎著,有感而發,也許,雖然世界奇不奇怪不重要,但"覺得"世界越來越奇怪倒是件好事,終於開眼了,皺著眉頭凝視,成長的視野,見多識廣的關注,反思後的質疑...

雖然"覺得世界越來越奇怪"不一定能解決問題,但我想,至少已經在"面對問題"的路上。

 

(a):文字的窗口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otmail 傳來通知,說我的電子信箱已滿,要清出一些空間才能繼續使用。我打開信箱慢慢整理,發現第一封信是2003年8月29日,來自一個老朋友。那年我剛搬來高雄,我的高雄故事就是從這封信開始...

 

2003.png

...

...

現代科技方便又可怕,凡寫過必留下痕跡,當手寫的信變成 key in 的信,雲端就成了歷史... 

看到自己的歷史以書信的方式出現在螢幕上,竟有一種偷窺他人隱私的歉疚感,是我非我,既是當事人又是旁觀者,或,既非當事人也非旁觀者... 似曾相識的場景,熟悉的空氣與光線,恍如隔世卻歷歷在目,那些曾經在乎的人,關注的事,那些工作的、愛情的、親情的、友情的... 血淋淋又活生生。

有些事已過去,有些人已離開,我彷彿回到收信當下,又聽到他們說話的聲音。

 

08428.png

 

09115.png

...

...

不論是手寫的信或 key in 的信,書信的美在於一來一回的"等待",有如時間發酵,讓文字裝進更多思念... 然而必須承認,這種美感在現今社群軟體中已不復存在,不僅字數有限,更講求即時,於是,所有文字都變成了"通知",按讚即代表回覆... 當碎片的訊息成為王道,不知消失的是思念,還是時間?

 

08831.png

...

...

終究還是感謝,感謝這群人出現在我不同的生命階段中,也感謝現代科技,讓思念有個寄託。

一如往常的所有日子,2010年3月17日我寫下:

 

10217.png

...

...

二十年的喜怒哀樂藏在三千多封信中,感慨萬千,只是不知感慨的是二十,還是三千...

也許都不是,而是這輩子最重要的那幾個人、那幾件事...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把自己的一部分留下,然後離開,人雖走遠,心還在,那些藏在心裡的東西,只有在舊地重遊的時候,才能再次尋獲"...

受邀返校審查畢業製作,有一種近鄉情怯的感覺,走著走著,卻又彷彿不曾離開...

 

IMG_0763.JPG

...

周五的校園一如往常,略顯空曠,學生稀稀落落,連停車格都特別多。早班警衛是新面孔,彬彬有禮,"笑問客從何處來"... 我穿著新買的條紋襯衫,刻意提早到,打算隨處逛逛。有人遠遠隔著玻璃窗看到我卻不敢相認,直到我推門而入,她驚訝:"原來真的是你",還補充一句:"你以前是穿格子襯衫"... 我喜歡這個說法,沒想到會這樣被記得。

退休快兩年了,經常從校門口經過,卻是第一次真正走進來... 這似乎是一個有意識的等待,或某種修練,準備面對一個熟悉又陌生的自己,同時也準備不知道自己是主人還是客人...

果然,"鄉愁"總是對自己的"鄉愁"。

...

如果人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此時此刻的"舊地重遊"又尋獲了什麼? 我不斷追問。

"我也不知道,就東張西望囉,看看那些還在的東西,也看看那些已經不在的東西"...

 

IMG_0762.JPG  IMG_0758.JPG  IMG_0765.JPG

IMG_0767.JPG  IMG_0766.JPG  IMG_0768.JPG

...

也許剛好驗證了今年畢業製作的結語:最美好的記憶總會停留在最用心的地方...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雖然百般矛盾,終究還是來了,傳說中的"人生最後一站"... 今天是好日子吧,風和日麗,宜告別...

...

不知是誰發明的儀式,告別亡者,撫慰生者...

好日子就像嘉年華,熱鬧非凡。披麻戴孝者,花車遊行者,誦經祝禱者,彌撒法會者,各類宗教,各種祭拜,各式規矩,各顯神通... 我站在樹下等人,眼前飄過一場場儀式,送行隊伍綿延,陣仗浩大震耳欲聾,他們近在眼前,卻又彷彿遠在天邊,我聽不到任何聲音。

也許告別的儀式本身就是一種撫慰,用一個更高的視野把人累壞,就沒有力氣再難過了。

...

總覺得殯葬是一個很"超現實"的產業鏈,遊走在天人之間,四處趕場,賺著哀傷的暴利,既荒謬又真實... 結束後,我們走出現場,大口呼吸。離開前環顧四周,她說這個行業不會沒落,每天都有,我想也是。

也許告別的儀式就是殯葬業發明的。

...

好啦,再見了,我們的老朋友,聽說妳將長眠觀音山,我們會去看妳的。

好日子的天氣果然很好,拍拍天,拍拍地,拍拍樹...

 

 IMG_0749.JPG  IMG_0748.JPG  IMG_0751.JPG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春天的風衝著記憶而來,冷靜又不安,溫柔又犀利,薄薄一層吹在臉上,滲進皮膚,鎖在心裡... 雖然季節變換年復一年,雖然物換星移人事已非,雖然每個春天都有不同年份,每個春天的故事好像又都一樣...

...

...

我記得,很久很久很久以前...

有一年春天,我獨自住在天母一棟大樓的屋頂,在不到兩坪的水塔閣樓裡,享受一種都市流浪的飄泊...

有一年春天,我沿著中山北路七段上坡,穿過天母公園,繞過甲桂林山莊,一路淋著雨,走上陽明山...

有一年春天,我搬到台中大度山頂的透天厝,視野遼闊,窗外有一盞路燈,剛好照亮陽台的晚餐...

有一年春天,某個夜晚,我開車載著小黑"遊車河",大度山的稜線很美,天大地大,滿天星斗...

有一年春天,劇團的朋友在家裡做道具,車庫是油漆木工,一樓裁縫,二樓排戲,我在三樓做音效...

...

我記得,很久很久以前...

有一年春天,我在高雄文化中心看了伍國柱的斷章,整整哭了兩個小時。但也許不只。也許我哭了十年...

有一年春天,我辦了第一場演唱會 Dream A Little Dream。時至今日,春天的不安總是與夢境有關...  

有一年春天,臉書提醒我,就在前幾天,小黑走了... 

有一年春天,我收到一封25年前大學情人的來信,時空錯亂百感交集,我會永遠記得她...

 

...

我記得,很久以前...

有一年春天,我得知心愛的小妹在美國患了重病,心急如焚又無能為力。那年的春天很煎熬...

有一年春天,我去了馬祖,體會到一種荒謬的美。後來又去了京都,半夜走在京都御苑的碎石子路上...

有一年春天,我帶一群學生去成都,見識了傳媒大學的實力,但參訪歸參訪,倒是吃了不少四川美食...

 

R0015088.JPG

安心無家可歸的地方

...

...

我不知道一件事要過多久才會被稱為"很久以前",只覺得春天的故事一定要夠久才會想起...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常覺得,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擁有一些興趣,而人生最大的享受就是做自己有興趣的事。這種享受因人而異,可大可小,可貴可賤,卻是一種自覺,得來不易... 樓下的小朋友正在練小提琴,聽說是社團作業。他越拉越好了,希望他是真的喜歡...

說白了就是"快樂打發時間",這是權力,也是義務,不但考驗個人意志與能力,還得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事實是,我經常看到一些整天瞎忙喊累又抱怨生活無聊的人... 

 

IMG_0566.JPG

...

"喜歡"與"享受"不同,喜歡的是對象,享受的卻是自己...

"興趣"是個動詞,自成一個獨立世界,把玩樂在其中,不需討好人也不需被討好,只需排除萬難努力維護... 有人享受植栽,有人享受烹飪,有人享受做模型,有人賞鳥觀星,做什麼都好,前提是自己必須先"有"一些喜歡的東西,但我慢慢發現,儘管科技發達娛樂眾多,真正知道自己喜歡什麼的人卻越來越少。

...

興趣不是"被娛樂",也不是'快時尚",無法快速獲得,也無法等待被給予,只能自己填補,慢慢摸索...

首先是一種好奇或關注,為了一探究竟而越陷越深,進而著迷而產生更大的好奇或關注,於是慢慢內行。由此看來,認真的興趣多半是自己培養的,而且多少帶有一種"研究"精神,而這正是趣味之所在... 可惜在升學主義的影響下,所有學習都是為了成績,導致那種被稱為"興趣"的培養最終也淪為交換籌碼。

興趣原本就是用來"玩"的,當然不能(也不必)當飯吃,否則就叫"工作",但興趣玩得好卻可以賺錢,殊不知生活中許多有趣的事物都是當初被那些"有興趣"的人所發明... 創造或追隨皆可,拿捏自在人心。

 

2023_0307.JPG

...

做"有興趣"的事很奇妙,既不具體也不勉強,無法客觀描述到底在爽什麼,卻有一種"進駐"(inhabit)的感覺,彷彿逃離日常瑣事,為自己創造另一個世界... 也許正如康德所說:審美的"無目的之合目的性"。

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感謝年輕時那些有的沒的,支撐起一輩子的樂趣,再忙也要畫兩筆,再累也要彈兩下... 現代人生活忙碌,工作壓力繁重,正因如此,興趣雖累,反倒是一種平衡,畢竟賺錢的目的是為了享受生活,既然上班是"必要之惡"已經夠慘的了,如果連下班後還覺得無聊,人生乏味至此...

...

興趣不是吃喝玩樂,真正的興趣是需要用力的,在漸漸失衡的生活天平上,為自己找到另一端的重量。

人生很短,人生也很長,總要學著過日子,讓自己過好一點... 其實人生就是一連串打發時間,快樂打發時間是一輩子的功課,也是活著的責任...

 

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當有畢業多年的學生來看我,總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一方面欣慰他們都過得不錯,雖然這種欣慰跟我沒有任何關係,另一方面則感慨時光飛逝,歲月在他們臉上留下"大人"的痕跡... 回憶當年,生命中一段莫名其妙的師生緣讓我們結識至今,藝術不藝術早已不是重點,與其說是老學生,不如說是老朋友...

那天,幾個教書第一屆的老朋友相約來看我,一個從英國來,一個從台中來。快三十年了,幸好我還叫得出名字。很難想像她們的小孩都念大學了。感謝那段初為人師的日子,很高興能這樣被記得... 聊著聊著,驚訝發現我們都沒有彼此的電話,原來當年畢業的時候還沒有手機,那時大家還在用 B B Call...

 

333050191_3283682155277200_6634891716991366893_n.jpg

...

大人的世界沒有"容易"這兩個字,這句話恐怕要當了大人才會懂...

聽她們聊自己的小孩,有一種措手不及的感覺,記憶與視覺瞬間錯亂,當年的小姑娘已是人妻人母... 一位媽媽在空閒之餘重拾畫筆,開始玩起插畫,另一位媽媽在高中教書,她的學生也是我多年前教過的學生... 

如果教育是一種傳承,面對日新月異的跨領域世代,我經常在思考"藝術教育"要傳承的到底是什麼?高超的職業技術嗎?為藝術而藝術的作品嗎?功成名就的頭銜嗎?也許都不是,畢竟我什麼都沒有... 聊表欣慰的印象,也許是當年那份排除萬難的陪伴,讓學生培養獨立思考的好奇心,以及那份認真玩耍的成就感,終究,對我來說,藝術教育的目的並非藝術,而是快樂生活的方法。那天我說:其實作品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做自己喜歡的事,而碰巧對我來說,創作是最好的休息...

 

1654737_598036646992319_1431836549467244053_o   10689927_10205203013975492_8980177607589521309_n   974410_10201842857793314_1137641712_n

10436224_979589138724274_6487929598692546725_n   10410444_598055030323814_8758713552000491860_n   320587489_2725595650903678_4246359500610347818_n.jpg

...

忘了當年到底教了什麼,只記得找來一批很厲害又很會玩的朋友充當"老師",大家一起認真玩耍...

藝術終將回到生命,感謝這個緣分,很榮幸能參與各位的成長,也很榮幸能這樣被記得。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了畫畫,我又開始找臉,這是件奇妙的事...

慢慢發現,想畫的臉其實與臉無關,也與想無關,最後只剩下畫。

...

"想畫的臉"是一種奇妙遭遇,有時來自真實生活 (新結識的朋友或偷拍的路人),有時來自突然冒出的記憶 (想看看某人的樣子),有時則是隨機搜尋的網站... 生活的臉出現在手機裡,記憶的臉來自臉書或IG截圖,搜尋的臉則來自Google或Pinterest。不論任何大數據演算法,不論任何動機,不管認識不認識,遭遇就是緣分,想畫更是緣份,畫完是緣分,畫完後又塗掉,也是緣分。

有時一張照片看了好多年都沒感覺,卻在某一天的某道光線或某種心情下成為主角,讓我折騰好幾天... 有時把人變成物件,只看到顏色的細微變化,有時又把物件變成人,想起這個人說話的樣子...

總是這樣,似乎,遭遇的目的是為了遭遇其他的東西...

...

"想畫的臉"與某人無關,也不是美醜選擇,卻是一種想像,關於方向、比例、眼神、情境、顏色、構圖...

也許,"想畫"的潛意識並不是要把這張臉留下來,而是留住這個瞬間"想畫"的念頭。因此,除非有人發現,我通常不會告訴他們,也不標示任何人,一則是我知道有人並不喜歡被畫,必須尊重,二則是避免畫醜了尷尬,畢竟每個人審美不同,但如果他們發現後也喜歡,我會很高興送給本人,當作一個緣分的禮物。

想起四年前第一次辦畫展,陽春白雪,土裡土氣,卻很溫暖,佈展神奇,撤展也神奇...

 

 

...

慢慢發現,"想畫的臉"其實是一種轉換:把舊的思念變成畫,或,透過畫陌生人,創造一種新的思念。

 

2023_0109.JPG   2023_0113.JPG   2023_0122.JPG

...

...

眼睛向外張望,人無法看到自己的臉(照片中或鏡中的"我"其實是"他")... 雖然人的臉注定是要給別人看的,但這張臉並不是為了觀者而存在,而是帶著真實表情,反映內心甘苦,用眼睛說著那些說不出口的故事。

每一張臉都是一個時間作品,生命的頂點,充滿歲月痕跡,因此,"想畫的臉"通常不是討好的笑臉,更多的是鎖眉觸動,甚至凝視未來,這讓肖像畫多少帶有一種沉思的味道,彷彿一邊看著觀眾,一邊想著自己。

...

臉書朋友生活精彩,IG圖片花樣年華,有些從學生時代拍到畢業,有些又從工作拍到成家,小鮮肉瞬間變大叔,小姑娘瞬間變少婦。想想也對,在高雄結識的第一批學生如今已近不惑之年... 我滾動滑鼠,一頁頁在螢幕前翻轉,在顏色與構圖之間,在回憶與感慨之外,與其說找臉,不如說驗證一段15年的心情...

"真實的視覺世界很尖銳,但一旦變成畫卻有一種溫暖"... 也許這就是劉小東所說的藝術家的愛,一種距離的觀看,透過畫一張臉,熟悉的情感漸漸昇華,陌生的情感又漸漸熟悉...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藝術家對世界的貢獻就是愛這個世界,於是他要描繪這世界觸動他的那部分,因為他知道自己終將死去,他想把對這世界的關懷留下來... "... 劉小東

...

終於又開始畫畫。彷彿某種甦醒。

半年多了,顏料與畫板沾上灰塵。牆角放了半張臉,那是半年前的自己,穿短袖。我不記得當時為什麼停筆,就是突然不想畫了... 這半張臉離現在的我越來越遠,我每天看他進入視線,又眼睜睜看他離開視線,曾經有幾次想動筆卻使不上勁。不用勉強。我不知自畫像究竟是要畫什麼時候的自己,也不知如何繼續,只好用他來培養心情,於是,寫東西的時候看兩眼,彈吉他的時候看兩眼,打掃的時候也看兩眼...

我似乎有意識在等待,等待那個非畫不可的衝動,再次動筆的喜悅或折磨。也許是在等待某種召喚。

幸好,顏料還擠得出來,筆還能用,感覺還在。

 

IMG_0458.JPG   IMG_0460.JPG   IMG_0461.JPG

...

好像走上另一條軌道,我開始把一些舊畫塗掉,換上新的臉。塗掉前跟他們說再見,感謝他們讓我練習...

我刻意打亂調色盤上顏料的順序,看看會發生什麼事,捨去之前的小平筆,改用較大號的圓筆... 這次的感覺不一樣,有一股手臂揮灑的強烈意識,尤其關注配色與筆觸的方向,給自己的功課是接受與觀察,畢竟接受才看得到,而看到了才畫得出來。

...

我刻意找了劉小東的影片來充電一下。這些年,他也老了。幸好他還在,也還在畫。希望我有一天也能像他那樣,在太陽下扛著超大畫版,到處走走畫畫,畫人。

五年前意外看了一部紀錄片"金城小子",深深被他的畫打動,有一種說不出的震撼,於是也開始塗塗抹抹。從這點來說,他應該是我的啟蒙老師,但他並不認識我,也不會知道他的筆觸曾讓我流淚。

...

半年過去了,好的壞的,世界觸動我很多,於是我放下吉他,暫時,重新用顏料把對世界的關懷留下來。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年的最後幾天,我又開始畫畫,這是件好事。我覺得。

我始終相信一句話:生命本該美好,若覺得生命不夠美好,那是因為自己不夠努力... 這句話很嚴格,也很欠揍,有人說我太理想又太樂觀,有人說我沒有同情心,我苦笑三聲,但仔細想想這句話:不然咧?

...

人孤單被拋在世界之中,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不同命運帶來不同挑戰,不同年紀遇到不同困難。但事實是,就算(自認)全世界都對不起我,除了自己,並沒有人能真正替我的生命負責,也沒有人有義務給我一個現成的美好世界。大家都是第一次活,沒有誰注定欠誰... 因此與其花時間怨天怨地/討好討拍/自憐自艾,不如早點面對問題,畢竟時間不等人。有時我甚至覺得,就是因為"世界"不如我意,我才開始畫畫。

"美好"的條件因人而異,有人累積財富,有人依靠理念,有人期待社會認同,有人強調自我實現,他們都對。弱水三千終究只能取一瓢,不同選擇而已,自己能承擔就好... 但生命美好並不是"現成"的樂觀,傻傻等待被給予的快樂,而真正的樂觀也不是白目高興,傻傻以為天下沒事就會太平...

想說的是,如果活著是權力,生命美好就是義務,這是存在無可迴避的責任,想躲也躲不掉,卻值得一輩子努力...

...

...

好久沒動筆,以為會生疏,但還好,甚至比以前更有畫畫的意識... 暖暖身,先拿自己開刀。

 

2022_1217-2.jpg  2022_1218.JPG  2022_1227.JPG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臉書傳來這張照片,溫馨提醒我一段11年的友誼... 它不會懂的,其實我們已經認識26年了,早在那個沒有網路也能交朋友的年代。也許科技改變的不是交朋友的方法  而是交朋友的定義...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26年前被稱為"上世紀90年代"...

 

紅色伊底帕斯5.JPG

...

沒想到我會用"上世紀"來形容一段歲月... 雖然"這世紀"已經過了快四分之一,但老實說,我還不太習慣,不僅不習慣這個詞,也不習慣去感受這個詞背後的意義,總覺得"世紀"是歷史課本的用語,與我無關。

雖然如此,一想到自己有可能"平均"活過兩個世紀,還是覺得很神奇,這意味著我的人生將正好在一個奇怪的轉折處,一分為二,前後等重。"轉折"無關好壞,只是一種生活見證,見證世紀交替,也見證跨越千禧。轉折給人一種莫名奇妙的儀式感:既神聖卻又處處充滿荒謬,彷彿應該大肆慶祝,卻又不知要高興什麼... 書上說這叫"後現代世紀末集體焦慮",來自舊秩序漸漸崩解,新秩序又遲遲未到,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只好硬著頭皮各憑本事,土法煉鋼各自摸索,用不確定的方法解決不確定的問題。

...

於是,一個奇妙又獨特的時代降臨,千禧二十世紀的最後十年,傳說中的"上世紀90年代",我三十歲...

於是,大家都很興奮,但都覺得怪怪的;大家都躍躍欲試,卻都沒有把握;大家都一副欣欣向榮的樣子,卻又都在等待;大家都在等待,卻又不知在等什麼;大家都很困惑,卻又好像有點想法;大家都有想法,卻又不知該怎麼辦;大家都不知該怎麼辦,卻又都滿懷希望... 總之,大家都相信"人定"應該可以"勝天",卻又都有點宿命...

...

...

就這樣,當一個怪怪的時間遇上一個怪怪的空間,一群怪怪的人就會自然而然湊在一起。 

也許,不得不承認,用最不確定的方法活在最不確定的年代,一切都確定了... 這就是26年前的我的朋友,有一種亂世見真情、同病相憐、惺惺相惜或"愛人同志"的味道...

...

從未想過這輩子會跟劇場扯上關係,也從未想過這輩子會遇上這群人,但就是發生了,在那個既遙遠又靠近的"上世紀90年代"... 雖然短短只做了八年,卻正好又平均跨越兩個世紀,彷彿某種"另類見證"。

...

這是我演的第一齣戲,"紅色伊底帕斯",時間大約是1996 年,地點在台中某餐廳二樓,導演是我學生...  這是一齣探討"命運"的戲,主僕二人在旅行中經過一座識曾相識的城樓,牆上斑駁的痕跡吐露某種不祥訊息,於是兩人在試探、調侃與嬉鬧中,展開一場"意志"與"宿命"的辯論...

26年過去了,意志與宿命的對話從未間斷,只是不知道26年前的這對主僕現在在想什麼...

 

紅色伊底帕斯5-1.jpg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說來好笑,為了找一點樂子,我給自己找一點麻煩,買了生平第一支 iphone。於是,我開始學習切換兩種系統,學習認識兩種平台邏輯,有時還得學習轉換兩種檔案... 漸漸,我開始學習把工具當玩具... 

...

大學畢業開始接觸電腦,從最早的DOS到微軟Windows,電腦對我來說就是"目的導向的工具",用來執行我的"指令"。工作的關係也曾用過蘋果系統(Apple II及麥金塔),雖然覺得有趣,但對他們封閉又壟斷的軟硬體始終沒有好感... 二十年前蘋果電腦在台灣開始盛行,可愛的造型搶佔不少市場,之後又進軍智慧型手機,新世代人手一機(連老媽都在用),果粉滿天下,周邊商品琳瑯滿目,儼然成為時尚標籤。

雖然如此,本著某種對"工具"的執著與尊敬,我始終"拒絕沉淪",堅持使用PC及Android... 直到最近...

...

"因為太方便了,套用(版型/圖庫)就好,反而扼殺了工具作為一種'創造'的原始意義"...  PC 說。 

"電腦都是套用,方式不同而已,沒必要回到工具源頭,想喝牛奶去買就好,不必養一頭牛"... Apple 說。

"封閉系統剝奪了'操作'的主體性,使用者只能依照你們的框架,用你們提供的內容來選擇"... PC 說。

"所謂開放,其實只是另一種形式的封閉,別不甘願了... 再說,我們提供很多很多種牛奶"... Apple 說。 

...

...

對一個電腦白癡、不玩遊戲又不擅社群媒體、甚至還經常忘了帶手機的人來說,"工具"原本是一個目的明確的概念(用來執行指令),但必須承認,這個概念越來越模糊了... 不知是因為內在的想法不夠堅定,"指令"隨時在變,還是外在的花樣太多,讓工具作為"執行指令"的目的越來越失焦。

我不知道自己究竟是高高興興買了一台可以通訊又上網的照相機,還是買了一支鏡頭很棒的電話,我也不知道這支 iphone 究竟是工具或玩具... 心中冒出很多(組)詞彙:中心/去中心、現代/後現代、極權/民主、小牢籠/大牢籠、主體/非主體、我/非我、創造/再製、對抗/接受... 甚至還有大數據、AI、量子力學...  

...

從 productive tool 到 creative tool,從工具到玩具,從玩具到遊戲,從遊戲到藝術,從藝術到人工智慧... 不論叫什麼,不管喜不喜歡(或甘不甘願),"工具"的共通現象是"套用",來自接受它的遊戲規則...

想想也對,我不懂電腦,不會製造"製造工具"的工具,只能從現有(被給予)的框架裡,選擇套用或不套用、玩或不玩。如同面對幾百個電視頻道,節目琳瑯滿目,但我的選擇始終只有兩個:停留或轉台,開或關... 也許當接受了人生終究只有兩種選擇,工具就變成玩具了... 想到加達默爾說的"藝術是一種遊戲"...

原來,"玩具"並不是"遊戲的工具"。玩具本身就是遊戲... 如同我滿懷期待,甘願花一小時在超市精挑細選一罐"我的沐浴乳",也滿懷期待,甘願熬夜在網上精挑細選一個"我的手機殼"... 或玩著玩著,甘願精挑細選套用一個屬於"我的iphone"的第一個桌面,而且我已經準備好了,滿懷期待等著精挑細選下一個...

 

313028241_628824178729555_293264515933135196_n.jpg

...

...

"... 遊戲的趣味在「玩」,玩遊戲的行為勝過遊戲的實質內容(嚴格說來,遊戲除了規則之外,並沒有實質內容可供理解)。不論是集體競賽的遊戲或純粹玩耍的遊戲,遊戲者在遊戲中真正享受的並非輸贏,也不只是單純的消磨時間,而是當下那種與自己相處的專注,並將自己拋向一種等待與被等待的瞬間..."

體現創意 12:遊戲的不確定魅力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了想搭火車,我選擇一班開往潮州的區間車,打算在潮州吃碗乾麵就回來... 途經屏東,覺得天氣不錯,心想:"不如去屏東逛逛",於是下車... 我走在月台上,盤算著要吃什麼,忽然看到對面停了一班開往枋寮的火車,心想:"既然來了,不如去枋寮看看",於是又跳上車... 火車在佳冬交會錯車,等了很久,我望向窗外,想起當年在佳冬拍片的情況,心想:"好久沒來了,不如去佳冬走走",於是又下車...  

我在佳冬車站外的便利超商買了兩顆茶葉蛋和一瓶水,走了一圈老街,跳上另一班火車,回家... 

...

DSC_2203.JPG    DSC_2209.JPG

DSC_2211.JPG    DSC_2215.JPG

...

...

回程的路上,天空很大,夕陽很美,自覺好笑:"你今天下午到底做了什麼?"...

一個聲音跑出來替我回答:"阿不就搭火車?"...

我安心瞇上眼:"也對"。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以為我再也不會買吉他了,沒想到竟被這小玩意吸引,甚至想為它寫一篇部落格... 有人說是旅行吉他,有人說是迷你吉他,有人說是吉他麗麗,我無所謂。它很奇妙,結合所有"吉他"的衝突,卻改變我對"彈吉他"的看法...

 

DSCF6251.JPG

...

彈了一輩子木吉他,不論民謠或古典,大多用的是標準規格,講究的是音色。雖然也曾有過小尺寸的旅行吉他,但還是以伴唱為主,好彈/好拿/好聽/順手就好,不會特別去注意吉他設計的眉角... 這把不同,第一印象是不好彈/不好拿/不好聽/不順手,顛覆我對吉他設計的所有想像,卻慢慢越彈越有趣...

一般而言,民謠吉他(鋼弦)的琴身較長,握柄較窄也較厚,琴格較大。由於彈唱的曲子多由和弦組成,手指的記憶就是和弦的記憶,偶爾加入即興過門,在"弦距窄"但"琴格大"的指板上移動,手指撐開的經驗是垂直的... 古典吉他(尼龍弦)的琴身稍短,握柄較寬也較扁,弦距較寬,琴格較小。古典吉他以演奏為主,因此大多不是和弦伴唱的指法模式 (嚴格說來也是和弦,但並不是以民謠和弦的符號來表現),手指的記憶較不固定,而且尼龍弦的質地較軟,震動幅度較大,延音較長,可彈出一種有"空間感"的演奏曲...

 

DSCF6205.JPG

 

這把小吉他實在神奇,正好全部相反,幾乎"吉他"該有的特性,它都以反面來表現:

 1. 它比烏克麗麗大不了多少,卻有著古典吉他的標準幅寬,因此每個琴格都相對變短,有一種矮矮胖胖又頭重腳輕的感覺,如此"弦距寬"又"琴格小"的設計讓手指移動多半是水平的,經常會因擠在一起而按錯...

2. 小吉他音箱很小,共鳴不佳,明顯不適合演奏,卻是古典吉他的設計概念,用的是尼龍弦,雖然如此,它卻又有著民謠吉他的面板式旋鈕與弦釘,增加不少煥弦的難度...

3. 由於琴身實在太短,弦長不足,必須用比一般吉他高五度的音階來調音 (如烏克麗麗 A-A 或 capo 5),因此原廠建議使用高張力(Hard Tension)的弦才能撐起彈性。"高張力弦"的硬度大但彈性小,振幅淺,搭配小小音箱,讓這把吉他的音色又短又扁,幾乎沒什麼"空間感",彈起來甚至比標準吉他更費力...

4. 吉他是一種貼身樂器,抱著彈的目的並非浪漫,多半是在調整手軸與手腕的支撐,尤其古典吉他的演奏指法複雜,必須有很好的施力點才能快速變化,但這把小吉他不僅很難彈,更很難抱著彈,尤其是彈古典的曲子,不知該彎腰或舉起,甚至不知該翹哪一隻腳...

...

所有衝突的集合,這把小吉他的確很怪,卻讓我不眠不休彈了一個月,一套全新的弦就這麼彈斷了...

...

...

我想,最大的體會是,我好像找回某種彈吉他的"彈"... 

小學五年級,老爸送我一把600元的尼龍弦吉他 (我當時還不知這叫"古典吉他",還以為所有吉他都一樣)。我當然不會彈,也不知怎麼開始,連調音都不會,一路摸索/嘗試/看書/問人,土法煉鋼自學到現在...

自學的過程並不覺得辛苦,因為喜歡,只覺得孤單,因為沒有人知道我在喜歡什麼... 為了唱出更高音的曲子,我用橡皮筋綁上原子筆,套在琴格上,自得其樂好一陣子,後來才知道有一種東西叫移調夾(capo)...

長大之後越彈越熟練,有了一些吉他與音樂的知識,便開始關注吉他的音色與材質、種類或品牌,並把"音樂"視為彈吉他的重點,開始臨摹改編,甚至表演教學... 當然,彈吉他是一種音樂行為,目的是創造音樂,但,好像已經很久了,我似乎只在意吉他(本身的好壞)與音樂(本身的好壞),而忘了"彈"這回事...

...

彈著彈著有一種感覺,小吉他的特性當然不如標準吉他,但克服萬難的趣味卻更好玩,這種趣味不是彈出想像中(吉他該有)的優美音樂或音色,而是在費力的練習中找出新玩法,如揭密般:"看看它還能怎樣"...

"聲音破破的,但沒關係"... 印象中,這就是小時候彈吉他的感覺。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清晨,被一連串訊息聲叫醒,熊熊以為是國家地震警報,瞇眼觀看,以前的同事和學生傳來慰問,驚覺,原來今天是教師節... 我以為我會再睡一下,卻迷迷糊糊做起夢來,腦子不停搜索,眼前飄過幾張臉,還有他們說話的樣子...

謝啦,我也愛你們,祝大家生活愉快。

 

230880_2098191419222_1378497694_2508546_4346529_n

...

很奇怪,教了一輩子書,甚至退休,我始終不覺得這個日子跟我有關,直到每年此時的"教師節快樂"。

其實,當老師並不是我最初的計畫,我頂多只是喜歡認真說話,喜歡嚴肅思考事情,尤其喜歡熱情與人分享我在藝術中的體會與感動... 這跟當不當老師沒有關係。

"認真"是一種誠懇的表現,假不來,於是,為了誠懇和學生分享自己的感動,我必須嚴肅檢驗自己的存在,這讓我的藝術教學很"宗教"... 多年前曾有學生說我上課的樣子很像在"傳教"(藝術教),我聽了大笑,認為這是對藝術老師最大的恭維,畢竟我的工作並非複製知識,而藝術的知識也無法客觀被描述。其實教書的確很像傳教 (尤其是教藝術),老師對自己信念的熱情態度,表現在講台上,就是教育。

...

如果"職業"給人的印象是一種"樣子",如同角色扮演,也許必須承認,我對"教師節"的彆扭,是源自於我並不是為了當老師而教書,也不是為了替學校 (替系所招生、替政府培育人才、替老闆訓練員工...) 而教書... 我不替"工具"教書,也拒絕把自己(或別人)當工具,純粹只是滿足自己對藝術(這件事)的熱情。因此,多年來我所做的,只是在不同領域的科系中,誠懇表達我的藝術理念,如此而已...

於是,當我漸漸發現自己越來越不喜歡說話,或當我越來越不確定自己的理念是否符合這個時代的時候,我知道時候到了,必須離開,也如此而已。

...

再次感謝有人還記得我,希望我在當老師的時候,沒有教壞你什麼。

喜歡這張照片,忘了是誰拍的,想必我當時正在認真說話...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九月初,第一個想到妳,祝妳生日快樂,在天堂一切安好...

很奇怪,我們都是六十上下的人了,這輩子在不同年紀的不同地點也曾拍過一些合照,我卻最喜歡這張,不知是誰拍的,又為什麼會拍,我大概六歲,妳三歲... 這裡是台北和平東路一段85巷8弄,我們家在左邊最後那間,磚牆後是台電倉庫,對面是季家,隔壁是鄭家,斜對面是王家。小時候總覺得這些巷弄都很大,我們還在這裡溜冰打棒球,後來才發現其實很小。現在這些地方已不復在,早就改成大樓了...

小五的時候我們搬到信義路的"新家"... 從小五開始算,"新家"住了五十年,我們還是叫它"新家"...  

我喜歡這張照片,好像很驕傲對人說:這是我和我妹!... 意外發現,原來我從小就穿格子襯衫。

 

IMG_0120

 ...

高中之後我們各自分飛... 回想起來,我們真正相聚的時間並不長:我高中便離家住校,後來又去了台中,妳則來高雄念文藻;我大學畢業回台北,妳去美國奧克拉荷馬;後來我去芝加哥,妳在馬里蘭念研究所;我回台灣住在台中,妳又去了紐澤西... 我們總是錯過... 也許正因如此,我才特別喜歡這張照片。

雖然我們不常見面,每回短暫相聚,我們總有說不完的話,尤其是聊音樂...

妳從小功課就很好,考第一名,我從小功課就很爛,考最後一名,我總是以妳為榮。妳彈得一手好鋼琴,我自學吉他,我們生長在民歌時代,音樂是我們共同的話題,一起討論流行音樂的編曲與和弦... 有一回我去紐澤西看妳,妳剛買了新房子,屋裡有一間琴房,放了一台妳夢想中的平台式鋼琴,當時真替你高興。夜深人靜,我們坐在琴邊,妳彈琴給我聽,還說妳正在練習用爵士手法彈奏教會的聖詩...

...

去年我決定退休,把妳小時候的鋼琴送給系上,這應該也是妳樂見的事,畢竟妳也算校友。同事很貼心,依我所託做了一個牌子放在上面:"懷芝/懷宣 到此一遊"...

的確,我們在不同年紀,都來過這裡,前後差了三十年。

 

246454968_587598302386231_1378006938497878949_n.jpg

...

說也奇怪,我們一家才四個人,卻經常分散在三個地方。也許這就是"獨立個性"帶來的宿命。我們都不擅長表達感情,卻又都默契十足... 三年前,爸媽搬來高雄,也算一家"團圓"。南部親戚不少,他們都很高興,但事實是,我們在台北已經沒有家了... 我的房子隔間少,幫他們在隔壁大樓租了一間還不錯的三房,就近照顧,我幾乎每天都會過去,買菜打掃處理家務,請放心。老爸年事已高,老媽常說要有心理準備,我知道,但其實,我更知道,老媽的年事也高了...

退休生活並沒有想像中愜意,時間被日常瑣事切隔成碎片,只能忙裡偷閒,盡量練習快速切換"專注模式"。原本想去美加走走,來一趟"北美洲自駕之旅",最好能開去阿拉斯加或北極,總是分身乏術,幸好這幾年我開始畫畫,又喜歡閱讀與寫作,偶爾彈彈吉他,也算自娛娛人... 這幾年疫情,大家都悶壞了,多虧這裡的親友不時走訪,彌補我孤僻的個性,老媽喜歡熱鬧,多少也有些陪伴。

...

...

那年夏天得知妳的病情,家中大亂,老爸在台北需要照顧,我無法去美國看妳,只能用 email聯絡,但家裡沒有網路,只好帶著平板到處找"wifi熱點",最後在仁愛路旁的樹叢裡發現一點訊號,於是我每天下午都會去那裡收信,寫寫部落格,也選一些我們小時候的民歌給妳...

...    

我沒去參加妳的告別式,而是寄了一份錄音檔,彈了這首曲子為妳送行。感謝那天教會的朋友幫忙播出... 露西表姊說得好,"憑我們兄妹的交情,不用見最後一面。"

這把烏克麗麗是妳之前從美國帶給我的,聲音很美,我把原本第四弦降低八度,改成Low G,適合演奏,而這首曲子更非你莫屬,La vie en rose... 九年過去了,妳仍是我驕傲的妹妹,一朵最美麗的玫瑰。

今天是妳生日,年紀就不說了,妳早已青春永駐,不管妳在哪裡,祝妳生日快樂... 再聊囉!

 

 

小毛音樂廚房:明天還是要繼續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久不見的劇團朋友來高雄玩,我們在西子灣看海,聊家庭、聊世代、聊教育、聊勇氣、聊新保守主義,聊除魅與復魅、聊自由與逃避、聊"去中心"的人、聊叛逆、聊和解、聊存在與接受、聊阿德勒、聊尼采...  我們聊了很多,就是沒聊劇團...

想想也對,劇團不用聊,從前聚在一起的時候,我們每天都聊這些... 原來,"劇團"是一個時間副詞。

 

294739057_1188348038408953_1693444716580946252_n.jpg

 

有一種朋友,相隔很遠,平時不常見面,甚至很少連絡,但每次相遇,除了偷偷發現對方臉上又多了一些皺紋/或又多了幾根白頭髮/或小孩又長高了,之外,總有說不完的話... 聊天的內容延續上一次不知多久前在另一個地方碰面的話題,東拉西扯,新的舊的,無縫接軌。時間的空隙不存在,空間的斷裂也不存在,存在的只有西子灣的海風,還有此時此刻說話的聲音...

於是,沒有寒暄,不來客套,不怕挖苦對方,不怕嘲笑自己,中間經歷了什麼並不重要,中間隔了多久也無所謂,你不說的我也不問,我不說的他也不提,隨時中斷,隨時繼續... 就這樣,有時熱烈,有時沉默...

...

有一種聲音叫信任,來自遠方的那群人... 也許這就是"劇團"作為一個時間副詞的力量。

...

"別去淡水了,下次要翹家就來高雄吧..."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人很喜歡他,有人不喜歡他,他們都有自己的道理,我無所謂,畢竟什麼樣的人就會看到什麼樣的事... 撇開一個政治人物的生與死,功過是非蓋棺論定之外,我看到一個老頭認真在彈鋼琴,有一點小感動...

 

...

教了一輩子的"藝術",最常被問到一句話:"學這些有什麼用?"。我內心澎湃,熱血沸騰,卻說不出話... 更慘的是,招生時還必須大聲向家長推銷:"學藝術很好的喲,以後可以當導演,你的小孩就會好棒棒..."

屁話不如笑話... 其實我真正想說的是:學藝術一點都不好,既不能功成又不能名就,不但沒用還很花錢,把自己累死,又不能保證成功,還會被人嘲笑,所以,除非你有"極大"興趣,否則最好別來...

...

教了一輩子"藝術",最意外的發現是:那些把自己當工具的人不但會把別人當成工具,還會把自己的興趣也當成工具。更慘的是,他們活了一輩子不但沒有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也許連"興趣"這兩字是什麼意思都搞不清楚... 不得已,工具人的問題也只能用"工具"來回答,畢竟什麼樣的人就會看到什麼樣的事... 

想到 Mark Twain 的名言,意思是:有時候,呼攏一個人,要比提醒他不要被人呼攏,更容易。

 

13165966_280758535596839_5186506962727223571_n

...

...

我沒有聽過這首曲子,老實說他彈得也很普通,沒有任何技巧可言,偶爾還彈錯,卻有一種誠懇的感動:一個個老老實實的音符,來自一根根老老實實的指頭,給人慰藉,讓人安心... 儘管官拜首相叱吒風雲,儘管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我只覺得此時此刻的他,是一個"人",一個認真想把這首曲子彈好的老人。

感動不需多言,沒有原因,沒有目的,無法交換,更不必穿鑿附會... 也許,這就是藝術的無用之用。

...

有人說:"哇,這人真厲害,不但能當首相,還會彈鋼琴..."

我說:"對啊,但也許正因為他會彈鋼琴,他才能當首相..."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