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事件簿 (11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朋友傳來訊息,說最近迷上一個合唱團 The Bread,還說一直很喜歡這些旋律,最近才知道是他們唱的。我說:"恭喜妳越活越老了"... 我們聊了一些曲子,她很開心又有些感傷:"這些老傢伙果然厲害",我說:"是啊,這些老傢伙都不知死到哪去了"...

老實說,倪匡的死訊並沒有給我帶來震撼,畢竟年紀大了。真正讓我意外的反而是:他原來還活著...

...

畫面回到1990年,那段年少輕狂的芝加哥歲月,場景是唐人街圖書館,金庸與倪匡伴隨我的"現代藝術"... 並非不敬,但想想,我當年在讀倪匡的時候,他還不及我現在的歲數,如今我已花甲,還要他怎樣?

對於年輕時的偶像過世,除了嘆一口氣,總有一種矛盾,記憶停留在"那個"瞬間,身體卻處在"這個"瞬間,彷彿斷層,卻不知是誰斷了誰... 時空錯亂之際,驚覺:天啊,他竟然還在,而這幾年我怎麼了?

突然想到村上春樹說:人,並不是慢慢變老的,而是在一瞬間變老的...

...

跳過中間的空白,時光回到從前,眼前飄過無數"當年",特定的彼時/彼景/彼事/彼物歷歷在目... 這並不是難不難過的問題,而是接不接受的問題,因為我知道,真正逝去的不是英雄典範  而是自己的花樣年華...

倪匡的過世當然讓人難過,但也許真正難過的,是人生中間那段"沒有倪匡"的空白... 吧?我想。

...

...

她說:"這是我第一次聽到喜歡的人'不知死到哪去了'還可以如此平靜又會心一笑的..."

我說:"很多親愛的都不知死到哪去了... 但好像也不太重要..."

...

"If"當然不用說,她說她喜歡"Never Let Her Go",我說我喜歡"Aubrey":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高雄彈了快二十年的 Ovation 吉他,今天終於物歸原主,寄還給在台北的法蘭克大叔...

這把吉他放在學校的研究室多年,陪我度過各種喜怒哀樂,一直安靜靠在牆邊... 圓背造型聲音渾厚,金屬指板亮麗吸睛,開啟不少學生的吉他夢,曾多次被借去攝影棚當道具,許多人來找我時也會順便摸兩下,如今人與吉他功臣身退,正式告別,而法蘭克大叔的女兒今年上高中,正好是學吉他的年紀...

 

DSCF6144.JPG

...

我與法蘭克大叔結識於 1990 年的芝加哥,我念藝術學院,他念伊利諾大學電影研究所,彼此熱愛音樂,以琴會友... 法蘭克大叔很會玩影像,年輕時拍攝六四天安門實驗紀錄片,非常好看,入選芝加哥影展。

92年我們先後返台,法蘭克大叔在台北廣告公司當導演,我在台中教書。94年我邀請他加入我的教學團隊,我們一起在彰化工作三年,之後,我去了雲林另一間學校,他則回台北當老闆,開了一間製作公司... 工作的關係我們不常見面,但每逢過年回台北,我們會固定約在光復南路一條巷子裡的小茶館喝茶。

...

法蘭克大叔有一把很老的 Ovation 吉他,我當年在美國就曾見識過,羨慕不已,可惜他很懶,沒怎麼練,所以彈得有點"普通",又不會保養,看在我眼裡簡直暴殄天物... 他最喜歡彈的曲子是 America 樂團的  Sister Golden Hair (也許是因為他們的主唱也用 Ovation),但法蘭克大叔只會彈前奏,還經常說要跟我一起組團,所以我每次去他家都會藉機玩兩下...  

 

...

法蘭克大叔生性天真,熱情又木納,說話跟我一樣,有點大舌頭。

2003年來高雄之前,我又去找他,法蘭克大叔大概看我彈得起勁,竟說要把 Ovation 送我... 我高興在心卻不敢要,因為我知道這把吉他對他來說不只是樂器,也是年輕的回憶,哪怕只是一時漂泊的傻勁,所以我只淡淡說:"算是借我吧,吉他需要保養,而彈吉他是最好的保養,既然你沒空練,我幫你彈"...

就這樣,Ovation 被我帶來高雄,放在辦公室,陪我規畫許多大大小小的校園活動...

 

144697847.jpg   144710779.jpg   173714179.jpg

184529508.jpg   189919136.jpg   189936132.jpg

298467279.jpg   IMG_9954   312666780.jpg

184529610.jpg   181898_10150106427403036_4712354_n.jpg   12356844_10156367747045014_8657519575167198955_o.jpg

...

...

我是到樂器行去寄的,因為他們有配合的貨運公司,較安全,還可以在原廠硬殼外再包一層紙箱...

寄之前再清理一遍,前後擦拭,上油,磨掉指板上的污垢,放一包新的乾燥劑,換一套 0.11 較適合初學者的新弦 (之前我用較粗的 0.12),鋪上保護層,裝箱... 突然有一種嫁女兒的心情... 

再見了,漂亮的 Ovation,謝謝妳陪我二十年,一路順風,祝妳回家快樂...

 

IMG_5305.JPG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四年前帶的導生班今年畢業了,這是教書生涯最後一屆"導生"。謝天謝地。那天,他們相約來看我,一個個人模人樣,依舊天真熱情,依舊三八。感謝老天,幸好除了延畢,學校並沒有把他們怎麼樣... 他們傳來一組照片,我拍他們一張,他們也同時拍我一張,放在一起,說:"這是我們現在的樣子"...

...

清晨的滂沱大雨檔不住他們的興致,就這樣,五個人擠上一輛租來的小車,歪歪扭扭停在我家路邊...

一直很遺憾沒等他們畢業就提早退休了,但後來想想這樣也好,人生來來去去是常態,大可不必拘泥悲情儀式,留住一些空白總比消耗殆盡強,有緣的人總會記得,或被記得...

 

286527692_1636271436742534_2361152829136359470_n.jpg

...

除了過年或過生日,每年的畢業季是另一個提醒人們"時光飛逝"的日子。此時鳳凰花開,蟬叫雷鳴,天氣悶熱,一批學生離校,一批學生入學,做孩子的忙,做父母的更忙... 從一屆屆到一代代,教書的歲月在迎新與送舊之間打轉,驗證了傳說中的世代交替,只是不知迎新是為了送舊,或送舊是為了迎新。

世代交替果然迅速,知識的價值備受考驗,"上學"的目的也隨之因人而異。如果念書是一段因人而異的緣份,教書就是一段因人/因時/因校/因系而異的陪伴,陪他們一起成長,一起熱情,一起三八,甚至一起困惑... 此時,"畢業"成了最大公約數,因為,不論人與角色(工具人)的拉扯誰贏誰輸,他們其實都對...

...

我不知道教育的成效該用什麼衡量,但多年來,作為一個老派的藝術老師,我似乎更在意學生的"成長"勝過學生的"成就",總覺得成長是誠實面對自己,而成就是說給別人聽的... 也許我隱約覺得前者的難度更高。

想起多年前參加一個"回娘家"的校園活動,我站在二十年前自己設計的教室裡,旁邊站著剛滿二十歲的新鮮人,面對一群二十年前的學生和他們現在的小孩,時空錯亂物換星移,不知道自己是主人還是客人...

...

從最後一屆回顧第一屆,也算有始有終... 感謝這段緣分,希望他們畢業快樂,也祝福他們畢業很久很久很久之後,繼續快樂...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夕陽餘暉中,一艘旗津渡輪正緩緩駛過港區,拖出小小浪花;meanwhile,台東鹿野的大草坪空無一人;meanwhile,菲律賓 Davao 市的一條街上有幾個小孩在路燈下玩耍,穿條紋上衣的男士騎摩托車經過;meanwhile,芝加哥一早艷陽高照,湖邊大道湧現車潮;meanwhile,溫哥華還在睡覺,英吉利海灣下著小雨;meanwhile,號稱全世界最美的挪威 Bergen Line 火車正在大雪中穿越山區 ...

這些影像分開來看只是無聊的個別風景,毫無關係,但被冠上"直播(Live Camera)"的名義後,意義就不同了,意味著:剛才那輛挪威火車正在穿越大風雪的時候,一艘旗津渡輪正在迎著夕陽跨海,此時的芝加哥正值上班尖峰,而一群菲律賓小孩正在傍晚的 Davao 市某條街上玩耍,此時溫哥華的清晨一片沉寂...

...

有一種"意識"令人著迷,尤其當這種意識進入循環的時候,譬如意識到 meanwhile (於此同時)這個概念,彷彿從意識裡長出一條線,圍繞意識本身,同時又編織出新的意識... 總之,meanwhile 讓存在變得立體。

時間的厚度在空間中呈現,好像音樂的層次 (layers),集體又個別,地圖上的"世界"近在眼前,層層疊加,如獲新生... 於是,不知是時間吸引了我,還是空間吸引了我,"此時此刻"的我坐在螢幕前,透過即時影像分割畫面,親身參與世界各地這些"此時此刻"的事。

 

...

熟悉的地方喚起記憶,不熟悉的地方喚起想像,關於此時/此地畫面中的那些人/那些事:

我搭著這艘渡輪回到鼓山,船尾傳來濃濃的柴油味... 我獨自走進台東鹿野高台,驚覺身邊一個人都沒有... 我走在菲律賓 Davao 市的小巷,幾個小孩迎面而來... 我一大早就塞在芝加哥湖濱大道的車陣中,如同當年那樣,偶爾聽到隔壁車的咒罵聲... 或者,我終於去到一個很遠的地方,小小實現一種天地合一的放逐,此時我正搭乘這班 Bergen Line 火車,窗外大雪紛飛...      

看得越入神,就越有臨場感... 我不僅可以"在"這裡或"在"那裡,還可以同時"在"很多地方,既像莊周夢蝶是我非我,又如庖丁解牛物我合一,身歷其境,載浮載沉,同時發生,同時不發生...

 

 

 

相較於 SNG 新聞或熱鬧的直播活動,我更喜歡街角安靜的"即時影像",彷彿無聲的陪伴... 

...

"即時"可理解為"當下",就是現在的意思,但即時影像的感動並無法簡化為"把握當下"或"天涯若比鄰"之類的二元教條,倒像一種"本體分身術":親自把自己變成 Google 地圖中的小人,親自把自己拉進螢幕中的即時場景,親自感受此時此地的光線,親自呼吸此時此地的空氣...

知道與感受當然不同,這種"親臨現場"的喜悅遠超過書本上的地理知識,而是一種"我在"的無限擴大,讓人活生生看到/聽到它此時此刻的樣子... 期待未來科技能以3D投影或更立體的方式呈現,甚至包括嗅覺。

 

...

旅人透過即時影像思念家鄉,文人透過即時影像構思故事,閒人透過即時影像漫遊世界... 

如果"空拍"改變了人的視角(空間)經驗,"縮時"改變了人的敘事(時間)經驗,也許可以這麼說,即時影像改變了人"此時此地"的存在經驗... 感謝現代科技,讓 meanwhile 的體會無限擴大...

...

寫著寫著,meanwhile,國際太空站的衛星正在417公里的高空,以 27585公里時速飛越台灣上空...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學時期曾在台北讀了一年的航海系,正確名稱是海洋系航海組... 雖然入門的課程還談不上專業,雖然第二年我就轉學去台中進入另一個領域,雖然第三年之後我又輾轉做了很多別的事,雖然一輩子活在陸地上超過六十年,雖然我知道此生注定與航海無緣... 但不知為何,對海洋的迷戀卻一刻不曾消失...

昨晚又去了海邊,三更半夜坐在碼頭邊,聽聽大海,看看大船,吹吹大風...

...

如果地球是一座城市,船員就像這個城市的快遞,孤單又渺小,穿梭於五大洋,停靠在七大洲。

這是我對航海的想像。我不敢說自己的夢想是航海,因為我從未為此努力過,只能說是一個很美的夢...

 

 

夢中有一個想像:"如果我當年沒有轉系..."、"如果我這輩子真的去跑船了..."、"如果我跑船了還會彈吉他或畫畫嗎..."、"如果我是一艘遠洋貨櫃輪的船長..."、"如果眼前這艘正要出港的船上有我的同學..."... 

這些"如果"並沒有意義,卻也不遺憾,人生的路雖多,但終究只能選一條,無關好壞,不同而已。

...

雖然如此,感謝現代科技,最近發現幾個 Youtube 船長頻道,用他們親身經歷的船長視角,小小滿足我的航海夢想像... 於是,從船艙介紹到航行規則、從大船入港到大船離港、從貨櫃吊掛/排列/集裝到卸貨、從甲板上的駕駛設備到甲板下的輪機維修,甚至包括海上生活、危機處裡、餐廳/廚房/休閒/娛樂...

我打開全螢幕,看得入神,彷彿身歷其境,一段一段填補我的航海夢。

... 

 

...

不論是航空母艦、貨輪、漁船或小遊艇,海上航行的基本工具是"船",這是一套古老又迷人的機械結構,既要滿足機能需求,又要符合流體動力,在有限的空間裡要做許多事,這也讓"船的設計"蒙上一層神祕面紗... "船的設計師應該也會很愛海吧",我想。 

除了超大型建築物,貨櫃輪船大概是目前地表最大的人造工程,有些比航空母艦還大。這些動輒幾十萬噸又有三四百公尺的龐然巨物靜靜漂在海上,又重又輕,有如移動城堡,非常壯觀,而其中的細節更是內行人才能看得出的門道,感謝這些船長們的介紹。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臉書提醒我十年前的今天,我在豆皮咖啡的頂樓辦了一場音樂會,凡是參與過的人都老了十歲,凡是沒參與的人也老了十歲... 有人說:"天啊,已經十年了!",有人說:"That's where everything started"...

十年前的今天是個重要日子,十年前幹的傻事,如今看來依舊感動...

...

那天我一早出門,帶著大包小包共十三件東西,還有一張 460 x 220 的大布景... 

這群人傻傻的,自己搭台,自己架燈,自己調音響,自己搬座位... 自己累個半死,自己玩得不亦樂乎。

 

456957_3720788265739_239784655_o.jpg

影像2  影像3  影像25

影像19  影像21  影像23

影像22  影像31  影像27

...

所有表演都有三種角色,一是搭台的幕後,一是演出者,一是觀眾,感謝十年前的今晚讓這三種人共聚一堂,成就一段生命中的特殊緣分...

"想不到我這輩子還幹過這種事"... 照片中的場景熟悉又陌生,甚至有點狼狽好笑,卻歷歷在目,也許我慢慢相信,生命中遇到"對的人"就會做出"對的事"。如今這些人早已畢業,四散各地,各有各的天空,祝福他們都安好,也希望他們能遇到對的人,繼續做對的事,更希望他們自己也能成為對的人,讓別人遇到...

 

K_5_6095

K_5_6036

...

七點半了,觀眾入席,那晚的開場曲是夜來香... That's where everything started...

And still keep going...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季節交替的日子感覺特別多,四月的溫度喚醒皮膚記憶,薄薄一層,若有似無... 學生在東海拍片,寄來一張教堂的照片,我看了很久,回:"東海很美,多拍拍"。腦中浮起一個美麗的校園,還有一段美麗的歲月...

 

277313270_510108417443267_3536514733012473527_n.jpg

...

考季將至,許多媒體爭相報導"冷/熱門科系"的就業出路或薪資待遇,許多考生也以此來判斷自己的求知興趣,深怕"投資"錯誤,念錯書入錯行... 工具人講求教育的功利效應無可厚非,但總覺得怪怪的,畢竟時代變遷快速,行業的好壞往往只是景氣重組循環,盲目追逐熱門的結果將什麼也趕不上,重要的還是學習者的意志與態度。回想起來,大學教育給我的影響並不是狹隘的科系問題,而是某種"視野"...

"視野"來自認真的生活經驗:認真走過的路、認真做過的事、認真呼吸過的空氣、認真曬過的太陽、認真看過的風景、認真想過的問題、認真犯下的錯誤、認真談過的愛情、認真懷疑過的真理... 還有那些遇到的人、聽過的事、見識過的傳奇、嚮往過的典範... 以及那些堅信的、質疑的、掙扎的、理想的、挫敗的、驕傲的、矇懂的、堅持的、放棄的痕跡...

常有人說:"認真就輸了",我不了解,笑笑自問:不認真又贏了什麼?

 

...

一直很慶幸自己曾經活過那個沒有電腦或手機的年代,更慶幸這個年代是發生在東海大學...

特定的時空注定了特定的緣分,也形成特定的人生... 那年夏天,我決定離開熱鬧又窒息的台北,輾轉插班進入東海物理系,隔年夏天,一個臨時決定,我參加建築系的暑修考試,於是又轉入建築系。轉校又轉系的"飄浮感"在一個天大地大的校園裡特別明顯,卻也開啟某種視野,造就一段屬於"自己"的大學生活...

於是,我在文學院上通識課,在理學院做物理實驗,在工學院修工程數學,在建築系館熬夜通宵做設計... 我走過文理大道,走過相思林,走過陽光草坪,走過月光草坪,走過新餐廣場旁的乾河溝和女鬼橋,走過開滿杜鵑花的海報牆... 我在教堂做過禮拜,在郵局的信箱間排隊領信,第一次穿西裝打領帶在體育館參加盛大的聖誕舞會... 我在牧場餵過牛,在鐘樓下敲過鐘,半夜三更還跑到東海湖去尿尿...

...

總覺得有些記憶是長在毛孔裡的,斷斷續續被四月的溫度蒸發出來... 也許就是現在這個季節。

 

...

"東海的美不在單棟的房子,而是房子跟房子之間的關係(虛空間)"... 這是建築系的行話,突然想起當年老詹的建築概論第一堂課所説:"當其無,有器之用"...

有人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有人說"上帝的光透過教堂展現在空間上"...

環境給人的影響是不知不覺的,這是空間的魔力。也許非要讀了東海建築系才能體會"空間的氣質"這句話的意思,因為建築的"對象"並不是房子,而是透過蓋房子來形塑空間,進而創造或影響人的行為... "空間(感)是立體思維的開始",這是我讀建築系最大的體會。雖然轉系生涯的短短四年並沒讓我走上建築這條路,卻開啟我日後顛波起伏的"立體人生"。感謝東海這個無與倫比的校園提供我一段無與倫比的大學生活。

...

畢業三十多年,從建築到藝術,從劇場到影像,雖然不務正業了一輩子,雖然也曾在東海教過書,雖然已經退休,但很奇怪,不論何時,每當走進東海,我都感覺自己還是學生,一個永遠的"建築系學生"...

不知我懷念的究竟是這個校園,還是自己的青春...

...

可愛的小學妹,讓我回味建築系館的雜亂與回音,我彷彿聞到當年系館的味道...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春陽光明媚,出門溜達,榕樹下喝咖啡,讀三國,看新聞,又看看新聞,再讀讀三國,涼風拂面,有一種時空錯亂的感覺...

...

最近重讀三國演義,想把過去零星記得的小故事串起來,聊以自娛,但讀著讀著發現,"故事"終究只是片段,真正有趣的是人性及心態,以及故事外的來龍去脈... 這是讀三國的樂趣,讓人揣摩一個小小的"觀天下"視野。我透過各種權謀鋪陳,享受羅貫中的文字魅力,關於那些人、那些事、那個時代...

放下書,喝口咖啡,看看手機新聞... 遠方戰火不斷,侵略者理不直氣不壯的嘴臉依舊,世界忙成好幾團,板塊位移選邊站隊,各自盤算各取所需,政經壁壘,既矛盾又分明,只是可憐了戰火下的老百姓。

...

關心歸關心,天下大勢並非我所在乎,分分合合只是不同議題的零和遊戲,歷史無法假設,也沒有好壞... 只是讀著三國,看著新聞,突然覺得書本上那群人與手機上那群人,很像,腦中浮起不同年代的眾生相,彷彿看到普丁、拜登、強生、近平、舒茲... 如同彷彿看到董卓、曹操、袁紹、呂布、劉備...

...

DSC_1929.JPG

 

黃昏時分,我喝下最後一口咖啡,準備離開,溫暖的陽光照在臉上,甚是舒服,突然想到,這個太陽也曾照在東漢末年,也曾照在曹操和劉備的臉上... 時空錯亂,不亦樂乎...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ear Chris,

Reyné 發訊息給我,說你三十歲生日快到了,邀請一些好友寫信給你敘敘舊。恭喜你找到一個細心又貼心的妻子,也恭喜你三十歲。

...

543012_424291117582247_100000040885807_1656081_1807202165_n

 

我們認識很久了,最初的印象當然是豆皮音樂會,那年你二十,我五十,我們都在做一些"可能"有趣,但還不太確定的事...    那天你第一次上台,大家都很緊張,但回想起來,真正有趣的並不是活動本身,而是一群人認真嘗試的勇氣,因為時間繼續,所有事後的"成就"會過去,所有事前的"害怕"也會過去。

正如音樂會的標題 Blowing in the Wind,這些年我們在飄泊中有了各自的體會:你從畢業到工作、從迷惘到落實、從單身到結婚,我們的對話從音樂到文字、從愛情/哲學聊到親情/家庭;我則從教職退休、從以往被學校的鳥事追著跑,到現在必須自己找些鳥事做()...   事實是,大家都在練習與未知打交道...    

我慢慢相信生命永遠是新的,沒有範本,沒有前例,沒有先知也不可複製,大家都是生手,只能讓自己保持一種自覺的"能動"狀態,見招拆招,因為時間繼續,"可能性"永遠比"確定性"值得期待。

 

543845_473268102731366_428413575_n

...

恭喜你三十歲了,這是讓人羨慕又忌妒的年紀。很高興在教職生涯遇到你,彷彿一面鏡子,照出我()的過去,也照出我()的未來...    畢竟時間繼續。共勉之。

 

小毛

2021.12.18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畫畫至今進入第五年,沒想到當初為了轉移情傷所打發的時間,如今竟成為生活主軸。書房瀰漫油彩味,畫架上始終放著半張臉,來勢洶洶的招喚不是為了趕快畫完一張畫,而是慢慢享受一種狀態... 

那天我帶著吉他和幾張畫到阿布的民宿家,眷村改建的房子古意十足,閒聊之間,突然有一種擺攤作藝的感覺,想到"手藝人"三個字...

...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 (也許是當"作品"這個概念出現,或進入市場的時候),"手藝人"被稱為"藝術家"...

這個改變是現代知識分類的產物(或尊稱),卻帶來一種隔閡,阻斷了親身經歷的體驗,畢竟從做者(doer)本身來說,就只是老老實實做一件事... 有時,頭銜的改變會讓"人"與"自己"分開,也會讓自己與世界分開。

 

271249861_403125274940008_1663918216148062090_n.jpg   270996211_1134959417248225_1540225121211742987_n.jpg

...

"手藝人"的美不屬於職業範疇,而是一種物我合一的狀態 (用我的話說叫"體現")... 匠人般的專注與自在,收放之間游刃有餘,拿起畫筆信手捻來,手握吉他隨意撥弄,世界在彈指間不斷擴大,既要精準拿捏,又要隨機應變,既要熟能生巧,又要超越熟能生巧... 

手藝人帶著這樣的手藝(craftsmanship)行走江湖,賠的是孤單,賺的是自由...

孤獨的自由毋需多言,求其放心而已,只好帶著不安與懷疑繼續摸索,匍匐前進,忽遠忽近,一下感覺好像抓到了什麼,一下又消失,一下感覺好像習慣了什麼,一下又自覺要拋棄這種習慣...

於是,從畫一個人到畫一張畫,從看一張畫到讀一張畫,從純粹的視覺活動到肢體伸展/呼吸甚至心跳,從看到顏色到看到時間,從越畫越快到越畫越慢,從越畫越慢到越畫越快... 喜怒哀樂/箇中巧妙/冷暖自知... 我慢慢理解"習作"的意思,因為一張畫不僅永遠畫不完,甚至所有的成品都是為了"下一張"而準備...

...

生活中多了這件事是個意外,卻意外多了一份安靜的幸福。

畫畫是幸福的手藝,畫畫的人是幸福的"手藝人"...

 

2022_0106.JPG

2022 第一張,祝大家新年快樂。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十多年前,大學同學親手刻了一枚圖章送我,保存到現在。斑駁的痕跡見證歲月,彷彿人生寫照... 看到自己的名字被刻在一塊石頭上,一起變老,很奇妙...

...

已經記不得"現代生活"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的,如同不記得自己何時開始習慣用手機看照片、習慣用Email寫信,習慣用Google查資料、用Youtube聽音樂... 卡謬說現代生活的責任是培養習慣,果真如此,記憶就是一段培養習慣的歷史,但我卻只記得自己曾經信誓旦旦揚言抵制這些玩意兒... 

夜深人靜,拿起圖章,洗刷乾淨,仔細端詳,眼前飄過三十多年前的大學生活,還有那段沒有電腦/沒有手機/沒有網路的"手工歲月"...

...

三十多年前建築系的"標配"是一張自製圖桌、幾個文鎮、平行尺與比例尺、三角板和針筆、尺規、膠帶... 牆上貼著草圖或模型,角落掛一個自製吊燈,底下放一個竹簍子圖桶,裡面裝著一綑綑自以為是的"作品"。旁邊有個架子,上有模型材料、各式紙板、各式美工刀與南寶樹指。抽屜裡有幾捲底片,還有一個捲尺...

三十多年前的戀愛標配是一疊信封信紙、剪刀糨糊、一卷郵票,還有一個打長途電話放零錢的鐵罐。

三十多年前的娛樂標配是一把吉他、幾本歌本、一盒麻將、一套自己組裝/焊接/通電並放在木箱裡的音響、一個卡帶隨身聽,偶而還有佈置舞會的彩帶和氣球... 我喜歡打撞球,他喜歡刻圖章...

 

265221395_438478307815983_454020570162536787_n.jpg     265384426_207461978138531_277130452240408522_n.jpg

265771179_570956963947026_8085560495235361473_n.jpg

...

感謝這段友誼,慶幸我們活過那段科技不太發達的"手工年代":手工的學習,手工的愛情,手工的娛樂... 還有那些手工的記憶:手工的工具、手工的燈具,手工的家具,手工的玩具... 手工的生活道具...

...

總覺得圖章是個有生命的東西,既是一個物件,又是一個人...

文字讓人有了名字,圖章則讓名字有了家... 把自己拿在手上,不知是誰住進了誰,也不知是誰還記得誰。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群人湊在一起,有人稱為幫派,有人稱為政黨,我們則叫它劇團"... 這是二十年前成立劇團的"宣言"...

二十多年過去了,這群人還在,各有各的事業,只是多了白頭髮... 二十年之後再聚,我們還是叫它劇團。

...

https://www.facebook.com/tangnaide/posts/4845200678832690?comment_id=4845593648793393&reply_comment_id=4845622075457217&notif_id=1636267176318957&notif_t=mentions_comment&ref=notif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0209332411424877&set=a.1221958606698

...

在那個沒有臉書的年代,已經記不得這群人是怎麼湊在一起的:

朋友?朋友的朋友?朋友的朋友的朋友?... 路上撿到的觀眾?慕名前來者?生命困惑者?游手好閒者?戲劇愛好者?教育使命者?... 隔壁的藝術家?中途之家褓姆?社會適應不良者?翹家者?自殺未遂者?不管是真是假的文青?不管是真是假的憤青?... 諮商師?算命仙?畫畫的?玩股票的?搞建築的?種花的?賣菜的?跳舞的?做自助餐的...

年輕就得任性與狼狽... 年輕的狼狽是認真的代價,年輕的任性理直氣壯,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嘶聲吶喊,遍體麟傷,灰頭土臉,好像都對,又好像都不太對,好像都有了,又好像都缺一角...

也許這就是"劇團"的力量,把生命的缺角補起來... 感謝這群人。

 

252363529_10209332411464878_313439225924595298_n.jpg

252967442_4845168022169289_1147347819272447478_n.jpg

251405399_4845173675502057_6382914812369497974_n.jpg

252133016_4845171828835575_8999525177781360742_n.jpg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我把家裡兩件重要的東西送人:收藏已久的鋼琴送給系上,Beatles 的木板海報送給 Abbey Road (艾比路) 唱片行餐廳... 毫無猶豫沒有婉惜,總覺得它們不是"我的"財產,好東西應該放在更適合的地方,彷彿嫁女兒的心情,幫她們找個好歸宿...

 

243537202_1051120485633070_8220761149378315194_n.jpg  242918836_3831547636877439_445477440269469792_n.jpg

 

鋼琴是妹妹的遺物,她是文藻校友,八年前在美國過世。這台琴是她的最愛,也跟了我好多年,一直放在家中重要的位置,為了某種情感,但我並不常彈,總覺得放在家裡,浪費了...

感謝系上為她準備一塊地毯,上面還放了花,放在系辦門口走廊... 最好能讓琴蓋經常打開,座椅經常拉出,讓經過同學隨便玩玩,也讓原本窒息的八樓多一些清脆的聲音...

打算做一個牌子:"吳懷芝 / 吳懷宣 到此一遊"... 

...

...

242718365_222541109910493_5554293458599487631_n.jpg

242990999_291141085807650_6339417736695715222_n.jpg

 

Beatles 的木海報來自十多年前的舊貨攤,雖然很喜歡,但就算放在家裡最明顯的位置,也浪費了...

Abbey Road 是 Beatles 最後一張專輯(1969)的名字,之後,他們各自紛飛各顯神通,留下傳奇的短暫歷史... Abbey Road 也是高雄一間餐廳的名字 (艾比路唱片行),老闆 James 是 Beatles 樂迷,以收藏黑膠唱片著稱,初次見面相談甚歡,一見如故...

感謝 James 特地為此挪動擺設,總覺得,這張近兩公尺的海報放在藍色牆上,特別適合...

...

...

掰掰囉,我的兩件寶貝,希望你們喜歡你們的新家,我會常去看你們的...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受邀參加一場線上演講,題目是"一粒沙看世界",說的是藝術/創意與思考。不出所料,這類議題最終都會導向教育,不少家長留言:"我的小孩沒信心,怎麼辦?"...

其實我也不知怎麼辦,只覺得小孩沒信心一定是大人的問題,因為信心不是天生的,而是長出來的... 信心是個(被)植入的概念,來自與他人比較,但真正的問題並非比較輸贏,而是我們的教育窄化了比較的內容,又放大了輸贏的效應...

...

所謂"大人"當然未必是指家長,還有許多其他"共犯"... 菁英教育的特色是"擇優錄取",因此菁英教育是個環環相扣的"競爭/配合"結構,大家都怕自己的小孩輸在起跑點,因為大家都說"好還要更好"。這個結構如漩渦般擴大,進而成為"教育產業鏈",孰不見在台灣,只要有人"賣"參考書,就會有人"買"參考書;只要有人"開"補習班,就會有人"去"補習班;只要有人迷信排名,就會有學校想盡辦法讓自己"被"排名...

說穿了就為了"怕輸"...

於是從托兒所到研究所,台灣每個有小孩的家庭平均要花約二十年的時間與"教育"(這檔事)打交道:各類考試,各類補習,各類評比,各類入學方式,各類補救措施... 搞得台灣所有"夏天"都變成了"暑假"...

但細問這些孩子,二十年的教育究竟讓他們獲得什麼?... 人生志業?混口飯吃的伎倆?... 也許都沒有。

大費周章二十年,但相信對大多學生而言,學習的經驗是迷惘的,甚至是挫敗的... 事實是,我們的教育讓大家只知道為了"怕輸"而唸書,卻不知到底贏了什麼。

...

241400596_588606852186428_7139098685203424791_n.jpg

 

那天,我以"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開場,回顧我從小到大的學習體驗,那是一段矇懂/愚笨/自責/內疚的成長史,以及由於功課不好所觸發的孤單/疏離/獨處... 之後,我提出"感覺"這個很普通的詞,因為,"感覺"(這件事)教會我很多事。"感覺"教我如何自學/自處,教我如何在一個距離之外面對世界,甚至活到現在... 然後,我由"感覺"聊到"自覺",那是一種"我"的主體建構。我意識到自己的存在,是"我"在面對書本,我必須對所學到的知識有"我的"看法與想像。

PPT上我寫下:"感覺真的真的真的很重要... 感覺創造了我與世界的關係"...

"感覺"無法考核,無法評量,無從比較,沒有輸贏... "感覺"只有不同,但都很珍貴,值得細細發覺。

...

也許該問家長的是:你到底希望(或害怕)自己的小孩跟別人一樣,還是跟別人不一樣?

或者:如果你不希望你的小孩跟別人一樣,你有勇氣接受(甚至培養)她/他跟別人不一樣嗎?

但嚴格說來,家長並沒有權力做這樣的希望,因為小孩終究是獨立個體。有人會說"小孩尚未定性,大人要盯著才不會走歪",以愛為名言之有理,但這就是當今教育的"結構困境",也是當今家長"特別辛苦"之處:等待/陪伴與承擔... 另外,家長的辛苦也在必須自我成長,因為時代不斷向前,孰正孰歪孰好孰壞...?

簡單說,菁英教育(結構)培養出"沒信心"的學生,因為它巧立名目,剝奪了孩子"自我開發"的主體性...

...

也許不該這麼說,幸好我小時候太笨了,笨到不知"信心"為何... 幸好我媽也不太聰明,想不出更積極有力的"補救措施"讓我不要輸在起跑點,但或許也是自知沒用,傻兒子學不會也沒辦法...

也許我現在也很笨,因為活到這把年紀還是不知"信心"為何。

https://wuhwaihsuan2011.pixnet.net/blog/post/120995426 (有信心與沒信心)

https://wuhwaihsuan2011.pixnet.net/blog/post/109959251 (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畢業多年的學生來看我,帶來久違的星巴克卡布和檸檬派,師徒相見甚歡,聊聊現況與感覺...

最後我們聊到"生活的內容",我說有些人活著是為了"要做一些事" (他們甚至為此而活),但有些人好像沒有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只好把生活的重點放在"準備生活"上...

...

這些人非常忙碌,喜歡到處打抱不平,但其實是一種恐懼的焦慮... 他們需要靠"外界"給予存在感。

他們看起來事事關心,但大多只會選擇做對自己有利的事,而非自認為"對"的事... 他們很敏感,非常在意自己的權益受損,特別關注對自己不公平的事,還會花很多時間爭取補償以"彰顯正義"... 他們不喜歡現況(如權威),卻不知不覺成為現況的鞏固者,一心追求任何形式的排名... 他們想得很遠,深怕一失足成千古恨,精心規劃人生每一步,聽從專家建議選擇最賺錢的科系,卻忘了自己喜歡什麼...

他們其實很用功,擅長裝備自己,花很多時間參加各類研習,不讓自己輸在任何起跑點... 他們很會考試,滿手證書/證照/獎狀 (也許是被要求的),積極進取企圖心強,隨時讓自己處於一種"蓄勢待發"的備戰狀態,卻始終停在原地... 他們聰明絕頂口齒伶俐,被訓練成會說很多國話,卻經常語言乏味,不知要聊什麼... 

...

他們漸漸發現這樣的"工具人生"其實缺乏內容,於是有人提出"素養"的議題,並列為考試課綱...

...

他們這樣活了大半輩子,終於在某個年紀突然覺醒,開始關注"生命素養",但他們的"生命素養"僅限宗教或哲學或醫學或靈性之類的範疇,甚至進入禪宗或玄學的領域,於是又花很多時間打坐,他們稱為"修行"... 不僅如此,他們還花很多時間"養生",花很多時間關注健康食品與長壽之道...

他們花很多時間研究如何讓自己活久一點... 他們把生命當成一個"對象",花很多時間去研究並照顧"它"... 他們很在意自己過得好不好,但總覺得,他們口中的"活在當下"或"生活品質"好像永遠是別人的未來式...

總之,用我的話說,他們花了很多時間在"準備生活",彷彿要等到"太平盛世/萬事俱備"才開始過日子...

但奇怪的是,當"萬事"漸漸"具備"的時候,他們好像又沒有真正要做的事,只好又回過頭,繼續花很多時間 (也許是"剩下"的時間,簡稱餘生),繼續研究如何讓自己活得"更好"。

...

...

"我把「生活」與「準備生活」分開來看,會不會太嚴格了?"... 我點起菸斗,斜眼問他。

他想了一下,也點起菸斗,點點頭... 我大笑...

...

這顯然是一個現代工具理性概念下的"古典"論調,既偏執又無趣,缺乏"方法即內容"的趣味彈性,一點也不後現代,畢竟"準備生活"也是一種生活,"沒有觀點"也是一種觀點,"無所事事"也是一件事,而且這些從小到大的"準備"都是現代生活必要的... 這就是他們生活的內容(本身),並沒有不好...

"這不是好不好的問題...",我們同時又抽了一口,煙圈渺渺上升,瀰漫師徒二人頭頂。

"也許我想說的是生命的自覺吧... 每個人活法不同,各自承擔囉..."

...

240428774_10217568519238540_2704569180651635619_n.jpg

 

"生活需要內容嗎?"... 我不知道,但生命不是做大餐,不須等到配料齊全了才起鍋。吃飽是為了開工。

"生活到底是什麼?"... 我也不知道,但沙特說的好:生活是一回事,把生活說出來卻是另一回事...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離開建築三十多年,搬過許多次家,做過許多種事,用過許多種工具,也丟過許多東西,但不知是有心或無意,今天突然意識到,桌上的筆筒裡始終放著一把比例尺... 

這個意識有點好笑,想到電影"重慶森林"裡王菲在梁朝偉家的鏡子上黏了一張照片,不同的是這把尺我認識,它來自我的大學時代,而且一定是我自己放在筆筒裡的,意外的問題是:"我為什麼一直留著它?"

...

15公分的短尺有些泛黃,但刻度依舊精確,紅藍黑的凹槽線條清析,拿在手上比畫兩下,銳利又熟悉。100與600那面有小磨損,200與300那面有兩處缺角... "大概是因為1/100與1/200是最常用的建築設計比例,翻來翻去最容易敲到吧",我不知在向誰解釋... 

"上次用它應該是1987年東海的畢業設計吧?"... 我努力回想。

...

一種老朋友的幽默。這傢伙陪我度過建築系的日子,陪我畢業後四處漂盪,陪我出國回國,甚至陪我離開建築... 陪我彈吉他,陪我做唱片,陪我玩劇場,陪我教書,陪我畫畫,陪我寫部落格,陪我退休...

環顧四週,驚訝發現這把尺竟比我的 YAMAHA 吉他還老,應該是家中陪我最久的東西了,但吉他還在彈,這把尺三十多年來一直沒用過,以後也不太可能會用到... "但我為什麼一直留著它?"...

 

DSC_1532.JPG      DSC_1530.JPG

...

我拿著這把尺在手上轉來轉去,用不同比例量量我的菸斗,想起從前還有一支短短胖胖的模型用比例尺... 我沉靜在這個好笑的"意識"中,不是懷舊,也不帶任何遺憾或感傷,只是靜靜感覺這個"意識"...

想起那把四十年的 YAMAHA 。雖然後來也陸續買了不少吉他,但手感與彈奏的把握就是不如舊琴順手...  彷彿某種召喚(Re-call),從記憶深處召回身體原初的知覺與信任...

...

熟悉的工具給人一種存在的"儀式感",那是旁人無法剝奪(通常也無法理解)的自在與尊嚴,一條屬於自己與世界的私密通道,如同匠師手中的刻刀、裁縫手中的針線,也如同房間裡油畫顏料的味道...

"靜靜放著就好了,哪怕什麼事都不做"... 

也許在我的"潛意識"中,這把比例尺放在看得到的地方,就能讓我安心...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退休至今已過一個月,日子在感覺與適應中渡過。當意識到"時間是自己的"的時候,時間就特別珍貴,原本聽說可以閒閒沒事幹的日子,卻有一種忙不過來的感覺... 最近又開始彈吉他,打算把這輩子從小到大唱過的歌都好好再練一遍,算是對時間的敬意、對音樂的敬意,也是對吉他的敬意...

...

開始彈吉他是個意外。小學五年級家中來了一個從未謀面的香港"表哥" (後來才知是古惑仔來台灣跑路的),帶了一把吉他,從此開啟我對這個樂器的著迷。後來表哥回去了,老爸怕我無聊,特地在聖誕節送我一把三百塊的尼龍弦吉他。這把吉他一直彈到大學畢業... 回想起來,這應該是這輩子最重要的禮物。

...

70年代台灣吹起民歌風潮,吉他成為顯學,幾乎每個人都會彈上幾首,我也順著一路彈進國中... 高中住校,慘淡的歲月不記得學了什麼,倒是吉他社成了生活重點,還自創一些莫名其妙的招式唬人... 大學重考/補習班/轉校/轉系的日子也不記得學了什麼,直到進入東海建築系才開始有自己的"窩",吉他放在宿舍牆角,安心混在一堆建築圖紙與模型材料中...

大三在火鍋店打工,存了半年的錢買了生平第一把鋼弦吉他,YAMAHA FG375SII,從此陪我浪跡天涯至今。這把四十歲的吉他曾放在建築師事務所/室內設計公司/滾石唱片/錄音室,也陪我去過芝加哥與紐約,待過台中/南投/彰化/雲林/高雄,也陪我待過許多學校的研究室...

...

說來好笑,彈了一輩子吉他,卻從來沒"學過"吉他,甚至不會看譜,更好笑的是,我好像也不在意...

我喜歡彈吉他的"感覺"勝過彈一首"曲子",尤其是改編的過程,那是一種透過手指撥動的壓力與張力平衡:音樂在指尖說故事,如同每個和弦都有自己的個性與適時搭配的台詞...

由於是自學,我好像很難真正"教"別人彈吉他,經常有一種不知該怎麼說歉疚感...

深夜在家唱歌原本就是憋著,深怕吵了鄰居,而我的破菸嗓更是悲劇中的悲劇,加上錄音器材有點複雜,還要混音剪接,經常搞得手忙腳亂。朋友說我是自娛娛人,也許只能說"自娛",有沒有"娛人"就不知道了,甚至覺得吉他才是主角,唱只是在幫吉他伴奏。

...

據說彈吉他可以刺激末梢神經,聽起來不錯,只是最近末稍神經又開始長繭了... 原本列了一份"歷史歌單",打算好好填補退休後的日子,後來發現曲子實在太多了,乾脆依心情,想到哪首就唱哪首...

好像畫畫一樣,這又是個可以玩很久的新玩具,令人興奮的 project...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幾天去Ikea買一小塊布地毯,打算餔在浴室門口。回家搭電梯遇到鄰居,他好心告訴我平織地毯會滑,要放止滑墊,還跟我說了許多裝修技巧... 我們在電梯裡聊一會,關於買家具的心得,離開時他有些感慨,或有點自言自語說:其實這些都是消耗品...

...

退休的日子節奏緩慢,安心走路/閱讀/思考/畫畫/彈吉他,最常做的是整理家務,替換更新,修修補補...

...

當時間變成"意識中的一件事"的時候,知覺就放大了,身邊事物開始清晰,與生活最貼近的東西一一浮現:櫥櫃的螺絲鬆了,門好像關不太緊;書架的貼皮有點剝落,拿書的時候會刮到;冰箱的雜音好像變大了,牆上的開關有點接觸不良;燈罩氧化了會積灰塵,怪不得光線越來越暗;浴室門口的腳墊其實很醜... 

家務瑣事如麻,這陣子總是在修補/替換/更新,以及好用/能用/堪用之間猶豫著,連自己都覺得好笑。

儘管猶豫,卻慢慢領悟,其實"舊"是一個整體現象,甚至只是一個概念,因為就算門片是新的,五金會舊;就算五金如新,螺絲會舊、貼皮會舊、膠水會舊;就算燈泡如新,電線會舊,如同書架會舊、沙發會舊、腳踏墊會舊,瓦斯爐會舊,門櫃會舊,牆壁會舊,地板會舊,房間會舊... 其實整間房子都會變舊...

...

細數這些慢慢變舊的東西,想到鄰居說的"消耗品"... 

事實上,當時間變成"意識中的一件事"的時候,世上就不存在真正的"新",因為我們總是在時間中"創造"舊的東西,也在時間中感嘆時間的流逝... 如果自覺是一種"接受(自己存在)"的現象,也許第一步就是接受自己會變舊,因為時間會舊,想像中的關係會舊,年輕時的喜好會舊,美好的記憶會舊,如同必須接受老爸的聽力會變舊,接受老媽的脊椎也會變舊... 最後甚至接受連這種"接受"也會變舊。

世上沒有"本該如此"或"回到從前"的東西,六十歲的眼睛不會(也不該幻想)擁有二十歲的視野,因為知覺系統會變舊,對光線或顏色的敏銳度會變舊,認識的解讀會變舊,喜歡看的東西也會變舊... 儘管不願接受,終究必須承認,在時間中,所有想法與感覺都會變舊... 

於是,不論是考慮修補/替換/更新,不論是選擇好用的/能用的/堪用的,我必須永遠學會與"舊-ing"共存,這些不是生活的"消耗品"。這些就是"生活"。

...

"消耗品"在官方(能報帳)的會計項目中被稱為"耗材",意思是為完成某件事所消耗的東西 (最常見的是紙張與碳粉夾,可惜不包括食物),這當然是主客對立的二元認識說法,但細想,所謂"成就感"也只是一個記憶的消耗品,畢竟時間繼續,人無法回到從前,無法真正緬懷歷史,因為記憶中的"從前"也會變舊...

仔細想想,當時間變成"意識中的一件事"的時候,人生中的所有過往與遭遇好像沒有一件"不是"消耗品... 也許應該這麼說,生命本身就是個完成"自我消耗"的耗材,只是不知該向誰報帳...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疫情下的奧林匹克不只是運動比賽,更像某種甦醒,讓人感覺到日子還在... 一個人的武林其實不只在球場,也在螢幕前,感謝日本排除萬難,沒有觀眾的競技現場,少了喧嘩,卻多了一份冷靜的感動...

...

真沒想到,疫情已經陪伴我們快兩年了...

這兩年發生很多事:從"不認識"到慢慢了解,從"沒想到"到慢慢面對,從"不習慣"到慢慢接受,就這樣囉...  只是當口罩成為日常標配,當距離成為生活規範,當群聚成為禁忌甚至帶來恐懼的時候,個體/群體的關係有了改變,原本的"我們"分散為無數的"我",各自盯著各自的螢幕,形成另一個臨時又虛幻的"我們"。

於是,時間的"我們"取代了空間的"我們":大家在不同地方,同時上網觀賽,相互留言,一起幫選手加油,一起幫網友打氣,既孤單又快樂... 比賽結束後"我們"就消失了,各自下線離開,彼此相約下次再"聚"。 

... 

比賽當然是好看的,少了現場吵雜,運動回歸"一個人"的運動...

所有比賽都是自己的事,如同所有表演都是獨白... 感動的不是誰輸誰贏,而是努力讓"一個人的自己"跳得更高/跑得更快/舉得更重/丟得更遠。螢幕上的慢動作細節帶來新的感動,也帶來新的汗水與淚水...

...

一個人在螢幕前觀賽,別有一番風味,卻也特別忙碌:一個人目不轉睛,一個人心跳加速,一個人大喊加油,一個人握拳嘆息... 偶爾拿起手機,留言表達心情,順便看看別人說了什麼... 然後又一個人盯著螢幕,一個人繼續加油,一個人握緊拳頭" Yes",一個人拍桌大罵"幹"... 然後又拿起手機...

鄰居傳來跟我一樣的節奏與聲音,我知道他也是一個人,而且正在用他的螢幕,跟我盯著同一場比賽。

...

"一個人的武林"說的是桌球國手莊智淵,因為他總是避開喧囂,獨來獨往,永遠只跟自己比賽...

...

疫情何時結束是個神祕的造化問題,但疫情讓群體變成個體(或變"回"個體)卻正在發生,好像宇宙大爆炸所產生的無數星體,各自獨立存在,各自發光發熱,各自有各自的軌跡,各自遠離與擴張...

當一個心中的大宇宙爆炸成無數個螢幕前的小宇宙,人就被孤單拋在世界之中,無依無靠又"有始有終"。

其實人生在世就是一個人的武林,真正高手在乎的不是輸贏,而是盡力與享受,把自己推向極致的孤獨,如同莊智淵說的:"外人也許不會了解,贏一場比賽與輸一場比賽所獲得的,其實是一樣的東西"。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退休生活的第一步是大掃除,大掃除的第一步是丟東西,丟東西的第一步是丟掉一些看起來重要,但其實一點意義都沒有的狗屁文件...

這些文件有點像業績報告,以A4資料夾的形式霸佔書架底層,包括各種"殊榮"/參與紀錄/感謝狀/聘書/獎狀/邀請函,以及各類委員證書/會議記錄/檢討報告/公文/信函... 簡單說,就是一些別人給我的,我再轉手給另一些人審查,用來"證明自己沒閒著"的東西 (即:"第三方"給"第二方",用來證明"第一方"存在的文件)。

...

曾幾何時,"防弊"已然成為一種產業,而當這個產業進入校園,最高興的應該是影印店。

於是,從學校評鑑、系所評鑑、教師評鑑、課程評鑑到社團評鑑,大家卯起來買資料夾,為的是告訴別人自己做了什麼,以便換來長官"關愛的眼神"... 於是,辦畫展需要證明 (即便長官本人親自在場),寫論文需要證明,擔任口試委員需要證明,受邀審稿需要證明,參加開會需要證明 (就連不參加開會也要證明)...

做任何事都需要證明,而且必須是第三方的證明才符合"認證格式"... 於是,"在走廊上跟學生聊天"並不算導師的日常關懷,必須上網登錄才算,並供出談話內容 (好像醫生填寫病歷表);"借錢給學生"也不能只是私交情誼,必須被迫請他寫一份感謝狀存檔,否則無法向學校"證明"你對學生很好... 

...

有一種失敗叫"瞎忙"...

如果"防弊"的目的是"追求卓越",狗屁文件顯然防不了弊 (漏洞百出),也追求不了卓越,浪費資源又不環保,搞得大家人心惶惶,深怕做了無法認證的"白工"。更好笑的是,有時為了"證明自己有做事"所花的時間,竟然比真正做事的時間還多;為了"存放自己有做事的證明"所佔的空間,竟然比真正做事的空間還大... 難怪許多老師家裡都有一堆狗屁資料夾。

...

"書架不是用來放這些東西的"... "哪怕是放一包衛生紙還都更有價值"... 

Google Meet 用來聊天比用來開會有趣多了。

...

朋友說我文筆不錯,建議我退休後可以寫回憶錄,自娛娛人,順便說說這些可笑的校園內幕,搞不好還能賺錢,連書名都替我想好了:

"校園狗屁文件賞析" (文件展/藝術教育/行為藝術)、

"狗屁文件美學" (專書類/當代文化研究)、

"從狗屁文件看校園文化" (專書類/教育評論)、

"杏壇檔案秘辛" (報導類/紀錄片)、

"評鑑下的教育格調 - 以狗屁文件為例" (論文類/教育學)、

或"白色巨塔"之類的 (劇本類,但不知學校是什麼顏色的塔)...

也有人反向思考,提醒我以後走路小心,因為我揭露太多不能說的狗屁秘密,恐惹來殺身之禍... (小說類:一個退休藝術老師的意外死亡,破案線索就在他的部落格裡)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