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事件簿 (13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春陽光明媚,出門溜達,榕樹下喝咖啡,讀三國,看新聞,又看看新聞,再讀讀三國,涼風拂面,有一種時空錯亂的感覺...

...

最近重讀三國演義,想把過去零星記得的小故事串起來,聊以自娛,但讀著讀著發現,"故事"終究只是片段,真正有趣的是人性及心態,以及故事外的來龍去脈... 這是讀三國的樂趣,讓人揣摩一個小小的"觀天下"視野。我透過各種權謀鋪陳,享受羅貫中的文字魅力,關於那些人、那些事、那個時代...

放下書,喝口咖啡,看看手機新聞... 遠方戰火不斷,侵略者理不直氣不壯的嘴臉依舊,世界忙成好幾團,板塊位移選邊站隊,各自盤算各取所需,政經壁壘,既矛盾又分明,只是可憐了戰火下的老百姓。

...

關心歸關心,天下大勢並非我所在乎,分分合合只是不同議題的零和遊戲,歷史無法假設,也沒有好壞... 只是讀著三國,看著新聞,突然覺得書本上那群人與手機上那群人,很像,腦中浮起不同年代的眾生相,彷彿看到普丁、拜登、強生、近平、舒茲... 如同彷彿看到董卓、曹操、袁紹、呂布、劉備...

...

DSC_1929.JPG

 

黃昏時分,我喝下最後一口咖啡,準備離開,溫暖的陽光照在臉上,甚是舒服,突然想到,這個太陽也曾照在東漢末年,也曾照在曹操和劉備的臉上... 時空錯亂,不亦樂乎...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ear Chris,

Reyné 發訊息給我,說你三十歲生日快到了,邀請一些好友寫信給你敘敘舊。恭喜你找到一個細心又貼心的妻子,也恭喜你三十歲。

...

543012_424291117582247_100000040885807_1656081_1807202165_n

 

我們認識很久了,最初的印象當然是豆皮音樂會,那年你二十,我五十,我們都在做一些"可能"有趣,但還不太確定的事...    那天你第一次上台,大家都很緊張,但回想起來,真正有趣的並不是活動本身,而是一群人認真嘗試的勇氣,因為時間繼續,所有事後的"成就"會過去,所有事前的"害怕"也會過去。

正如音樂會的標題 Blowing in the Wind,這些年我們在飄泊中有了各自的體會:你從畢業到工作、從迷惘到落實、從單身到結婚,我們的對話從音樂到文字、從愛情/哲學聊到親情/家庭;我則從教職退休、從以往被學校的鳥事追著跑,到現在必須自己找些鳥事做()...   事實是,大家都在練習與未知打交道...    

我慢慢相信生命永遠是新的,沒有範本,沒有前例,沒有先知也不可複製,大家都是生手,只能讓自己保持一種自覺的"能動"狀態,見招拆招,因為時間繼續,"可能性"永遠比"確定性"值得期待。

 

543845_473268102731366_428413575_n

...

恭喜你三十歲了,這是讓人羨慕又忌妒的年紀。很高興在教職生涯遇到你,彷彿一面鏡子,照出我()的過去,也照出我()的未來...    畢竟時間繼續。共勉之。

 

小毛

2021.12.18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畫畫至今進入第五年,沒想到當初為了轉移情傷所打發的時間,如今竟成為生活主軸。書房瀰漫油彩味,畫架上始終放著半張臉,來勢洶洶的招喚不是為了趕快畫完一張畫,而是慢慢享受一種狀態... 

那天我帶著吉他和幾張畫到阿布的民宿家,眷村改建的房子古意十足,閒聊之間,突然有一種擺攤作藝的感覺,想到"手藝人"三個字...

...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 (也許是當"作品"這個概念出現,或進入市場的時候),"手藝人"被稱為"藝術家"...

這個改變是現代知識分類的產物(或尊稱),卻帶來一種隔閡,阻斷了親身經歷的體驗,畢竟從做者(doer)本身來說,就只是老老實實做一件事... 有時,頭銜的改變會讓"人"與"自己"分開,也會讓自己與世界分開。

 

271249861_403125274940008_1663918216148062090_n.jpg   270996211_1134959417248225_1540225121211742987_n.jpg

...

"手藝人"的美不屬於職業範疇,而是一種物我合一的狀態 (用我的話說叫"體現")... 匠人般的專注與自在,收放之間游刃有餘,拿起畫筆信手捻來,手握吉他隨意撥弄,世界在彈指間不斷擴大,既要精準拿捏,又要隨機應變,既要熟能生巧,又要超越熟能生巧... 

手藝人帶著這樣的手藝(craftsmanship)行走江湖,賠的是孤單,賺的是自由...

孤獨的自由毋需多言,求其放心而已,只好帶著不安與懷疑繼續摸索,匍匐前進,忽遠忽近,一下感覺好像抓到了什麼,一下又消失,一下感覺好像習慣了什麼,一下又自覺要拋棄這種習慣...

於是,從畫一個人到畫一張畫,從看一張畫到讀一張畫,從純粹的視覺活動到肢體伸展/呼吸甚至心跳,從看到顏色到看到時間,從越畫越快到越畫越慢,從越畫越慢到越畫越快... 喜怒哀樂/箇中巧妙/冷暖自知... 我慢慢理解"習作"的意思,因為一張畫不僅永遠畫不完,甚至所有的成品都是為了"下一張"而準備...

...

生活中多了這件事是個意外,卻意外多了一份安靜的幸福。

畫畫是幸福的手藝,畫畫的人是幸福的"手藝人"...

 

2022_0106.JPG

2022 第一張,祝大家新年快樂。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十多年前,大學同學親手刻了一枚圖章送我,保存到現在。斑駁的痕跡見證歲月,彷彿人生寫照... 看到自己的名字被刻在一塊石頭上,一起變老,很奇妙...

...

已經記不得"現代生活"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的,如同不記得自己何時開始習慣用手機看照片、習慣用Email寫信,習慣用Google查資料、用Youtube聽音樂... 卡謬說現代生活的責任是培養習慣,果真如此,記憶就是一段培養習慣的歷史,但我卻只記得自己曾經信誓旦旦揚言抵制這些玩意兒... 

夜深人靜,拿起圖章,洗刷乾淨,仔細端詳,眼前飄過三十多年前的大學生活,還有那段沒有電腦/沒有手機/沒有網路的"手工歲月"...

...

三十多年前建築系的"標配"是一張自製圖桌、幾個文鎮、平行尺與比例尺、三角板和針筆、尺規、膠帶... 牆上貼著草圖或模型,角落掛一個自製吊燈,底下放一個竹簍子圖桶,裡面裝著一綑綑自以為是的"作品"。旁邊有個架子,上有模型材料、各式紙板、各式美工刀與南寶樹指。抽屜裡有幾捲底片,還有一個捲尺...

三十多年前的戀愛標配是一疊信封信紙、剪刀糨糊、一卷郵票,還有一個打長途電話放零錢的鐵罐。

三十多年前的娛樂標配是一把吉他、幾本歌本、一盒麻將、一套自己組裝/焊接/通電並放在木箱裡的音響、一個卡帶隨身聽,偶而還有佈置舞會的彩帶和氣球... 我喜歡打撞球,他喜歡刻圖章...

 

265221395_438478307815983_454020570162536787_n.jpg     265384426_207461978138531_277130452240408522_n.jpg

265771179_570956963947026_8085560495235361473_n.jpg

...

感謝這段友誼,慶幸我們活過那段科技不太發達的"手工年代":手工的學習,手工的愛情,手工的娛樂... 還有那些手工的記憶:手工的工具、手工的燈具,手工的家具,手工的玩具... 手工的生活道具...

...

總覺得圖章是個有生命的東西,既是一個物件,又是一個人...

文字讓人有了名字,圖章則讓名字有了家... 把自己拿在手上,不知是誰住進了誰,也不知是誰還記得誰。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群人湊在一起,有人稱為幫派,有人稱為政黨,我們則叫它劇團"... 這是二十年前成立劇團的"宣言"...

二十多年過去了,這群人還在,各有各的事業,只是多了白頭髮... 二十年之後再聚,我們還是叫它劇團。

...

https://www.facebook.com/tangnaide/posts/4845200678832690?comment_id=4845593648793393&reply_comment_id=4845622075457217&notif_id=1636267176318957&notif_t=mentions_comment&ref=notif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0209332411424877&set=a.1221958606698

...

在那個沒有臉書的年代,已經記不得這群人是怎麼湊在一起的:

朋友?朋友的朋友?朋友的朋友的朋友?... 路上撿到的觀眾?慕名前來者?生命困惑者?游手好閒者?戲劇愛好者?教育使命者?... 隔壁的藝術家?中途之家褓姆?社會適應不良者?翹家者?自殺未遂者?不管是真是假的文青?不管是真是假的憤青?... 諮商師?算命仙?畫畫的?玩股票的?搞建築的?種花的?賣菜的?跳舞的?做自助餐的...

年輕就得任性與狼狽... 年輕的狼狽是認真的代價,年輕的任性理直氣壯,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嘶聲吶喊,遍體麟傷,灰頭土臉,好像都對,又好像都不太對,好像都有了,又好像都缺一角...

也許這就是"劇團"的力量,把生命的缺角補起來... 感謝這群人。

 

252363529_10209332411464878_313439225924595298_n.jpg

252967442_4845168022169289_1147347819272447478_n.jpg

251405399_4845173675502057_6382914812369497974_n.jpg

252133016_4845171828835575_8999525177781360742_n.jpg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我把家裡兩件重要的東西送人:收藏已久的鋼琴送給系上,Beatles 的木板海報送給 Abbey Road (艾比路) 唱片行餐廳... 毫無猶豫沒有婉惜,總覺得它們不是"我的"財產,好東西應該放在更適合的地方,彷彿嫁女兒的心情,幫她們找個好歸宿...

 

243537202_1051120485633070_8220761149378315194_n.jpg  242918836_3831547636877439_445477440269469792_n.jpg

 

鋼琴是妹妹的遺物,她是文藻校友,八年前在美國過世。這台琴是她的最愛,也跟了我好多年,一直放在家中重要的位置,為了某種情感,但我並不常彈,總覺得放在家裡,浪費了...

感謝系上為她準備一塊地毯,上面還放了花,放在系辦門口走廊... 最好能讓琴蓋經常打開,座椅經常拉出,讓經過同學隨便玩玩,也讓原本窒息的八樓多一些清脆的聲音...

打算做一個牌子:"吳懷芝 / 吳懷宣 到此一遊"... 

...

...

242718365_222541109910493_5554293458599487631_n.jpg

242990999_291141085807650_6339417736695715222_n.jpg

 

Beatles 的木海報來自十多年前的舊貨攤,雖然很喜歡,但就算放在家裡最明顯的位置,也浪費了...

Abbey Road 是 Beatles 最後一張專輯(1969)的名字,之後,他們各自紛飛各顯神通,留下傳奇的短暫歷史... Abbey Road 也是高雄一間餐廳的名字 (艾比路唱片行),老闆 James 是 Beatles 樂迷,以收藏黑膠唱片著稱,初次見面相談甚歡,一見如故...

感謝 James 特地為此挪動擺設,總覺得,這張近兩公尺的海報放在藍色牆上,特別適合...

...

...

掰掰囉,我的兩件寶貝,希望你們喜歡你們的新家,我會常去看你們的...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受邀參加一場線上演講,題目是"一粒沙看世界",說的是藝術/創意與思考。不出所料,這類議題最終都會導向教育,不少家長留言:"我的小孩沒信心,怎麼辦?"...

其實我也不知怎麼辦,只覺得小孩沒信心一定是大人的問題,因為信心不是天生的,而是長出來的... 信心是個(被)植入的概念,來自與他人比較,但真正的問題並非比較輸贏,而是我們的教育窄化了比較的內容,又放大了輸贏的效應...

...

所謂"大人"當然未必是指家長,還有許多其他"共犯"... 菁英教育的特色是"擇優錄取",因此菁英教育是個環環相扣的"競爭/配合"結構,大家都怕自己的小孩輸在起跑點,因為大家都說"好還要更好"。這個結構如漩渦般擴大,進而成為"教育產業鏈",孰不見在台灣,只要有人"賣"參考書,就會有人"買"參考書;只要有人"開"補習班,就會有人"去"補習班;只要有人迷信排名,就會有學校想盡辦法讓自己"被"排名...

說穿了就為了"怕輸"...

於是從托兒所到研究所,台灣每個有小孩的家庭平均要花約二十年的時間與"教育"(這檔事)打交道:各類考試,各類補習,各類評比,各類入學方式,各類補救措施... 搞得台灣所有"夏天"都變成了"暑假"...

但細問這些孩子,二十年的教育究竟讓他們獲得什麼?... 人生志業?混口飯吃的伎倆?... 也許都沒有。

大費周章二十年,但相信對大多學生而言,學習的經驗是迷惘的,甚至是挫敗的... 事實是,我們的教育讓大家只知道為了"怕輸"而唸書,卻不知到底贏了什麼。

...

241400596_588606852186428_7139098685203424791_n.jpg

 

那天,我以"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開場,回顧我從小到大的學習體驗,那是一段矇懂/愚笨/自責/內疚的成長史,以及由於功課不好所觸發的孤單/疏離/獨處... 之後,我提出"感覺"這個很普通的詞,因為,"感覺"(這件事)教會我很多事。"感覺"教我如何自學/自處,教我如何在一個距離之外面對世界,甚至活到現在... 然後,我由"感覺"聊到"自覺",那是一種"我"的主體建構。我意識到自己的存在,是"我"在面對書本,我必須對所學到的知識有"我的"看法與想像。

PPT上我寫下:"感覺真的真的真的很重要... 感覺創造了我與世界的關係"...

"感覺"無法考核,無法評量,無從比較,沒有輸贏... "感覺"只有不同,但都很珍貴,值得細細發覺。

...

也許該問家長的是:你到底希望(或害怕)自己的小孩跟別人一樣,還是跟別人不一樣?

或者:如果你不希望你的小孩跟別人一樣,你有勇氣接受(甚至培養)她/他跟別人不一樣嗎?

但嚴格說來,家長並沒有權力做這樣的希望,因為小孩終究是獨立個體。有人會說"小孩尚未定性,大人要盯著才不會走歪",以愛為名言之有理,但這就是當今教育的"結構困境",也是當今家長"特別辛苦"之處:等待/陪伴與承擔... 另外,家長的辛苦也在必須自我成長,因為時代不斷向前,孰正孰歪孰好孰壞...?

簡單說,菁英教育(結構)培養出"沒信心"的學生,因為它巧立名目,剝奪了孩子"自我開發"的主體性...

...

也許不該這麼說,幸好我小時候太笨了,笨到不知"信心"為何... 幸好我媽也不太聰明,想不出更積極有力的"補救措施"讓我不要輸在起跑點,但或許也是自知沒用,傻兒子學不會也沒辦法...

也許我現在也很笨,因為活到這把年紀還是不知"信心"為何。

https://wuhwaihsuan2011.pixnet.net/blog/post/120995426 (有信心與沒信心)

https://wuhwaihsuan2011.pixnet.net/blog/post/109959251 (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畢業多年的學生來看我,帶來久違的星巴克卡布和檸檬派,師徒相見甚歡,聊聊現況與感覺...

最後我們聊到"生活的內容",我說有些人活著是為了"要做一些事" (他們甚至為此而活),但有些人好像沒有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只好把生活的重點放在"準備生活"上...

...

這些人非常忙碌,喜歡到處打抱不平,但其實是一種恐懼的焦慮... 他們需要靠"外界"給予存在感。

他們看起來事事關心,但大多只會選擇做對自己有利的事,而非自認為"對"的事... 他們很敏感,非常在意自己的權益受損,特別關注對自己不公平的事,還會花很多時間爭取補償以"彰顯正義"... 他們不喜歡現況(如權威),卻不知不覺成為現況的鞏固者,一心追求任何形式的排名... 他們想得很遠,深怕一失足成千古恨,精心規劃人生每一步,聽從專家建議選擇最賺錢的科系,卻忘了自己喜歡什麼...

他們其實很用功,擅長裝備自己,花很多時間參加各類研習,不讓自己輸在任何起跑點... 他們很會考試,滿手證書/證照/獎狀 (也許是被要求的),積極進取企圖心強,隨時讓自己處於一種"蓄勢待發"的備戰狀態,卻始終停在原地... 他們聰明絕頂口齒伶俐,被訓練成會說很多國話,卻經常語言乏味,不知要聊什麼... 

...

他們漸漸發現這樣的"工具人生"其實缺乏內容,於是有人提出"素養"的議題,並列為考試課綱...

...

他們這樣活了大半輩子,終於在某個年紀突然覺醒,開始關注"生命素養",但他們的"生命素養"僅限宗教或哲學或醫學或靈性之類的範疇,甚至進入禪宗或玄學的領域,於是又花很多時間打坐,他們稱為"修行"... 不僅如此,他們還花很多時間"養生",花很多時間關注健康食品與長壽之道...

他們花很多時間研究如何讓自己活久一點... 他們把生命當成一個"對象",花很多時間去研究並照顧"它"... 他們很在意自己過得好不好,但總覺得,他們口中的"活在當下"或"生活品質"好像永遠是別人的未來式...

總之,用我的話說,他們花了很多時間在"準備生活",彷彿要等到"太平盛世/萬事俱備"才開始過日子...

但奇怪的是,當"萬事"漸漸"具備"的時候,他們好像又沒有真正要做的事,只好又回過頭,繼續花很多時間 (也許是"剩下"的時間,簡稱餘生),繼續研究如何讓自己活得"更好"。

...

...

"我把「生活」與「準備生活」分開來看,會不會太嚴格了?"... 我點起菸斗,斜眼問他。

他想了一下,也點起菸斗,點點頭... 我大笑...

...

這顯然是一個現代工具理性概念下的"古典"論調,既偏執又無趣,缺乏"方法即內容"的趣味彈性,一點也不後現代,畢竟"準備生活"也是一種生活,"沒有觀點"也是一種觀點,"無所事事"也是一件事,而且這些從小到大的"準備"都是現代生活必要的... 這就是他們生活的內容(本身),並沒有不好...

"這不是好不好的問題...",我們同時又抽了一口,煙圈渺渺上升,瀰漫師徒二人頭頂。

"也許我想說的是生命的自覺吧... 每個人活法不同,各自承擔囉..."

...

240428774_10217568519238540_2704569180651635619_n.jpg

 

"生活需要內容嗎?"... 我不知道,但生命不是做大餐,不須等到配料齊全了才起鍋。吃飽是為了開工。

"生活到底是什麼?"... 我也不知道,但沙特說的好:生活是一回事,把生活說出來卻是另一回事...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離開建築三十多年,搬過許多次家,做過許多種事,用過許多種工具,也丟過許多東西,但不知是有心或無意,今天突然意識到,桌上的筆筒裡始終放著一把比例尺... 

這個意識有點好笑,想到電影"重慶森林"裡王菲在梁朝偉家的鏡子上黏了一張照片,不同的是這把尺我認識,它來自我的大學時代,而且一定是我自己放在筆筒裡的,意外的問題是:"我為什麼一直留著它?"

...

15公分的短尺有些泛黃,但刻度依舊精確,紅藍黑的凹槽線條清析,拿在手上比畫兩下,銳利又熟悉。100與600那面有小磨損,200與300那面有兩處缺角... "大概是因為1/100與1/200是最常用的建築設計比例,翻來翻去最容易敲到吧",我不知在向誰解釋... 

"上次用它應該是1987年東海的畢業設計吧?"... 我努力回想。

...

一種老朋友的幽默。這傢伙陪我度過建築系的日子,陪我畢業後四處漂盪,陪我出國回國,甚至陪我離開建築... 陪我彈吉他,陪我做唱片,陪我玩劇場,陪我教書,陪我畫畫,陪我寫部落格,陪我退休...

環顧四週,驚訝發現這把尺竟比我的 YAMAHA 吉他還老,應該是家中陪我最久的東西了,但吉他還在彈,這把尺三十多年來一直沒用過,以後也不太可能會用到... "但我為什麼一直留著它?"...

 

DSC_1532.JPG      DSC_1530.JPG

...

我拿著這把尺在手上轉來轉去,用不同比例量量我的菸斗,想起從前還有一支短短胖胖的模型用比例尺... 我沉靜在這個好笑的"意識"中,不是懷舊,也不帶任何遺憾或感傷,只是靜靜感覺這個"意識"...

想起那把四十年的 YAMAHA 。雖然後來也陸續買了不少吉他,但手感與彈奏的把握就是不如舊琴順手...  彷彿某種召喚(Re-call),從記憶深處召回身體原初的知覺與信任...

...

熟悉的工具給人一種存在的"儀式感",那是旁人無法剝奪(通常也無法理解)的自在與尊嚴,一條屬於自己與世界的私密通道,如同匠師手中的刻刀、裁縫手中的針線,也如同房間裡油畫顏料的味道...

"靜靜放著就好了,哪怕什麼事都不做"... 

也許在我的"潛意識"中,這把比例尺放在看得到的地方,就能讓我安心...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退休至今已過一個月,日子在感覺與適應中渡過。當意識到"時間是自己的"的時候,時間就特別珍貴,原本聽說可以閒閒沒事幹的日子,卻有一種忙不過來的感覺... 最近又開始彈吉他,打算把這輩子從小到大唱過的歌都好好再練一遍,算是對時間的敬意、對音樂的敬意,也是對吉他的敬意...

...

開始彈吉他是個意外。小學五年級家中來了一個從未謀面的香港"表哥" (後來才知是古惑仔來台灣跑路的),帶了一把吉他,從此開啟我對這個樂器的著迷。後來表哥回去了,老爸怕我無聊,特地在聖誕節送我一把三百塊的尼龍弦吉他。這把吉他一直彈到大學畢業... 回想起來,這應該是這輩子最重要的禮物。

...

70年代台灣吹起民歌風潮,吉他成為顯學,幾乎每個人都會彈上幾首,我也順著一路彈進國中... 高中住校,慘淡的歲月不記得學了什麼,倒是吉他社成了生活重點,還自創一些莫名其妙的招式唬人... 大學重考/補習班/轉校/轉系的日子也不記得學了什麼,直到進入東海建築系才開始有自己的"窩",吉他放在宿舍牆角,安心混在一堆建築圖紙與模型材料中...

大三在火鍋店打工,存了半年的錢買了生平第一把鋼弦吉他,YAMAHA FG375SII,從此陪我浪跡天涯至今。這把四十歲的吉他曾放在建築師事務所/室內設計公司/滾石唱片/錄音室,也陪我去過芝加哥與紐約,待過台中/南投/彰化/雲林/高雄,也陪我待過許多學校的研究室...

...

說來好笑,彈了一輩子吉他,卻從來沒"學過"吉他,甚至不會看譜,更好笑的是,我好像也不在意...

我喜歡彈吉他的"感覺"勝過彈一首"曲子",尤其是改編的過程,那是一種透過手指撥動的壓力與張力平衡:音樂在指尖說故事,如同每個和弦都有自己的個性與適時搭配的台詞...

由於是自學,我好像很難真正"教"別人彈吉他,經常有一種不知該怎麼說歉疚感...

深夜在家唱歌原本就是憋著,深怕吵了鄰居,而我的破菸嗓更是悲劇中的悲劇,加上錄音器材有點複雜,還要混音剪接,經常搞得手忙腳亂。朋友說我是自娛娛人,也許只能說"自娛",有沒有"娛人"就不知道了,甚至覺得吉他才是主角,唱只是在幫吉他伴奏。

...

據說彈吉他可以刺激末梢神經,聽起來不錯,只是最近末稍神經又開始長繭了... 原本列了一份"歷史歌單",打算好好填補退休後的日子,後來發現曲子實在太多了,乾脆依心情,想到哪首就唱哪首...

好像畫畫一樣,這又是個可以玩很久的新玩具,令人興奮的 project...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幾天去Ikea買一小塊布地毯,打算餔在浴室門口。回家搭電梯遇到鄰居,他好心告訴我平織地毯會滑,要放止滑墊,還跟我說了許多裝修技巧... 我們在電梯裡聊一會,關於買家具的心得,離開時他有些感慨,或有點自言自語說:其實這些都是消耗品...

...

退休的日子節奏緩慢,安心走路/閱讀/思考/畫畫/彈吉他,最常做的是整理家務,替換更新,修修補補...

...

當時間變成"意識中的一件事"的時候,知覺就放大了,身邊事物開始清晰,與生活最貼近的東西一一浮現:櫥櫃的螺絲鬆了,門好像關不太緊;書架的貼皮有點剝落,拿書的時候會刮到;冰箱的雜音好像變大了,牆上的開關有點接觸不良;燈罩氧化了會積灰塵,怪不得光線越來越暗;浴室門口的腳墊其實很醜... 

家務瑣事如麻,這陣子總是在修補/替換/更新,以及好用/能用/堪用之間猶豫著,連自己都覺得好笑。

儘管猶豫,卻慢慢領悟,其實"舊"是一個整體現象,甚至只是一個概念,因為就算門片是新的,五金會舊;就算五金如新,螺絲會舊、貼皮會舊、膠水會舊;就算燈泡如新,電線會舊,如同書架會舊、沙發會舊、腳踏墊會舊,瓦斯爐會舊,門櫃會舊,牆壁會舊,地板會舊,房間會舊... 其實整間房子都會變舊...

...

細數這些慢慢變舊的東西,想到鄰居說的"消耗品"... 

事實上,當時間變成"意識中的一件事"的時候,世上就不存在真正的"新",因為我們總是在時間中"創造"舊的東西,也在時間中感嘆時間的流逝... 如果自覺是一種"接受(自己存在)"的現象,也許第一步就是接受自己會變舊,因為時間會舊,想像中的關係會舊,年輕時的喜好會舊,美好的記憶會舊,如同必須接受老爸的聽力會變舊,接受老媽的脊椎也會變舊... 最後甚至接受連這種"接受"也會變舊。

世上沒有"本該如此"或"回到從前"的東西,六十歲的眼睛不會(也不該幻想)擁有二十歲的視野,因為知覺系統會變舊,對光線或顏色的敏銳度會變舊,認識的解讀會變舊,喜歡看的東西也會變舊... 儘管不願接受,終究必須承認,在時間中,所有想法與感覺都會變舊... 

於是,不論是考慮修補/替換/更新,不論是選擇好用的/能用的/堪用的,我必須永遠學會與"舊-ing"共存,這些不是生活的"消耗品"。這些就是"生活"。

...

"消耗品"在官方(能報帳)的會計項目中被稱為"耗材",意思是為完成某件事所消耗的東西 (最常見的是紙張與碳粉夾,可惜不包括食物),這當然是主客對立的二元認識說法,但細想,所謂"成就感"也只是一個記憶的消耗品,畢竟時間繼續,人無法回到從前,無法真正緬懷歷史,因為記憶中的"從前"也會變舊...

仔細想想,當時間變成"意識中的一件事"的時候,人生中的所有過往與遭遇好像沒有一件"不是"消耗品... 也許應該這麼說,生命本身就是個完成"自我消耗"的耗材,只是不知該向誰報帳...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疫情下的奧林匹克不只是運動比賽,更像某種甦醒,讓人感覺到日子還在... 一個人的武林其實不只在球場,也在螢幕前,感謝日本排除萬難,沒有觀眾的競技現場,少了喧嘩,卻多了一份冷靜的感動...

...

真沒想到,疫情已經陪伴我們快兩年了...

這兩年發生很多事:從"不認識"到慢慢了解,從"沒想到"到慢慢面對,從"不習慣"到慢慢接受,就這樣囉...  只是當口罩成為日常標配,當距離成為生活規範,當群聚成為禁忌甚至帶來恐懼的時候,個體/群體的關係有了改變,原本的"我們"分散為無數的"我",各自盯著各自的螢幕,形成另一個臨時又虛幻的"我們"。

於是,時間的"我們"取代了空間的"我們":大家在不同地方,同時上網觀賽,相互留言,一起幫選手加油,一起幫網友打氣,既孤單又快樂... 比賽結束後"我們"就消失了,各自下線離開,彼此相約下次再"聚"。 

... 

比賽當然是好看的,少了現場吵雜,運動回歸"一個人"的運動...

所有比賽都是自己的事,如同所有表演都是獨白... 感動的不是誰輸誰贏,而是努力讓"一個人的自己"跳得更高/跑得更快/舉得更重/丟得更遠。螢幕上的慢動作細節帶來新的感動,也帶來新的汗水與淚水...

...

一個人在螢幕前觀賽,別有一番風味,卻也特別忙碌:一個人目不轉睛,一個人心跳加速,一個人大喊加油,一個人握拳嘆息... 偶爾拿起手機,留言表達心情,順便看看別人說了什麼... 然後又一個人盯著螢幕,一個人繼續加油,一個人握緊拳頭" Yes",一個人拍桌大罵"幹"... 然後又拿起手機...

鄰居傳來跟我一樣的節奏與聲音,我知道他也是一個人,而且正在用他的螢幕,跟我盯著同一場比賽。

...

"一個人的武林"說的是桌球國手莊智淵,因為他總是避開喧囂,獨來獨往,永遠只跟自己比賽...

...

疫情何時結束是個神祕的造化問題,但疫情讓群體變成個體(或變"回"個體)卻正在發生,好像宇宙大爆炸所產生的無數星體,各自獨立存在,各自發光發熱,各自有各自的軌跡,各自遠離與擴張...

當一個心中的大宇宙爆炸成無數個螢幕前的小宇宙,人就被孤單拋在世界之中,無依無靠又"有始有終"。

其實人生在世就是一個人的武林,真正高手在乎的不是輸贏,而是盡力與享受,把自己推向極致的孤獨,如同莊智淵說的:"外人也許不會了解,贏一場比賽與輸一場比賽所獲得的,其實是一樣的東西"。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退休生活的第一步是大掃除,大掃除的第一步是丟東西,丟東西的第一步是丟掉一些看起來重要,但其實一點意義都沒有的狗屁文件...

這些文件有點像業績報告,以A4資料夾的形式霸佔書架底層,包括各種"殊榮"/參與紀錄/感謝狀/聘書/獎狀/邀請函,以及各類委員證書/會議記錄/檢討報告/公文/信函... 簡單說,就是一些別人給我的,我再轉手給另一些人審查,用來"證明自己沒閒著"的東西 (即:"第三方"給"第二方",用來證明"第一方"存在的文件)。

...

曾幾何時,"防弊"已然成為一種產業,而當這個產業進入校園,最高興的應該是影印店。

於是,從學校評鑑、系所評鑑、教師評鑑、課程評鑑到社團評鑑,大家卯起來買資料夾,為的是告訴別人自己做了什麼,以便換來長官"關愛的眼神"... 於是,辦畫展需要證明 (即便長官本人親自在場),寫論文需要證明,擔任口試委員需要證明,受邀審稿需要證明,參加開會需要證明 (就連不參加開會也要證明)...

做任何事都需要證明,而且必須是第三方的證明才符合"認證格式"... 於是,"在走廊上跟學生聊天"並不算導師的日常關懷,必須上網登錄才算,並供出談話內容 (好像醫生填寫病歷表);"借錢給學生"也不能只是私交情誼,必須被迫請他寫一份感謝狀存檔,否則無法向學校"證明"你對學生很好... 

...

有一種失敗叫"瞎忙"...

如果"防弊"的目的是"追求卓越",狗屁文件顯然防不了弊 (漏洞百出),也追求不了卓越,浪費資源又不環保,搞得大家人心惶惶,深怕做了無法認證的"白工"。更好笑的是,有時為了"證明自己有做事"所花的時間,竟然比真正做事的時間還多;為了"存放自己有做事的證明"所佔的空間,竟然比真正做事的空間還大... 難怪許多老師家裡都有一堆狗屁資料夾。

...

"書架不是用來放這些東西的"... "哪怕是放一包衛生紙還都更有價值"... 

Google Meet 用來聊天比用來開會有趣多了。

...

朋友說我文筆不錯,建議我退休後可以寫回憶錄,自娛娛人,順便說說這些可笑的校園內幕,搞不好還能賺錢,連書名都替我想好了:

"校園狗屁文件賞析" (文件展/藝術教育/行為藝術)、

"狗屁文件美學" (專書類/當代文化研究)、

"從狗屁文件看校園文化" (專書類/教育評論)、

"杏壇檔案秘辛" (報導類/紀錄片)、

"評鑑下的教育格調 - 以狗屁文件為例" (論文類/教育學)、

或"白色巨塔"之類的 (劇本類,但不知學校是什麼顏色的塔)...

也有人反向思考,提醒我以後走路小心,因為我揭露太多不能說的狗屁秘密,恐惹來殺身之禍... (小說類:一個退休藝術老師的意外死亡,破案線索就在他的部落格裡)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期末,開完最後一次線上會議,看完最後一份報告,打完最後一個成績,交完最後一張"線上觀課檢核指標",之後,我清空我的辦公室,正式結束這學期的課程,也正式結束二十六年的教職生涯...

從未想過這事與我有關,如今不但真實發生,還很期待,甚至刻意提早促成... 也許我漸漸理解,生命應該浪費在更有意義的地方。面對自己在乎的事,只能說,幸好我夠老,幸好我又不夠老。

...

我的辦公室很小。走廊盡頭。西曬邊間。兩坪左右。裡面有一張沙發,一塊地毯,辦公桌椅,一把吉他,一堆散在地上/桌上/櫃子上的書和DVD,還有一些永遠找不到的業績報告/評鑑指標/檢核表格/佐證資料... 電話放在地上,旁邊有一支螢光燈管和兩罐噴漆,還有幾片剝落的百葉... 畫架擠在牆邊,上有學生素描,幾張照片和卡片... 門外張貼海報,畫展/劇展/影展,還有一張學生幫我慶生的漫畫。門內是設計展草圖,上面黏著一塊"藻樂趣音樂會"的壓克力牌子...

外牆左邊掛了一個瓦楞紙白色小便斗,這是"再見沙特"的道具,上面則是一件我在愛丁堡買的猜火車T恤,衣服上那幾個"選擇"始終讓人怵目驚心。門口右側放了一張撿來的小木椅... 

室內空間不夠,只好往上發展,天花板有兩處空隙,裡面藏了一些畫具和雕塑材料...

...

這是我用過最小的辦公室,也是我用過最久的辦公室,裡面經常擠滿人...

...

...

二十六年其實並不長,只是很快...

感謝那段專任的歷史:大葉工設系、大葉視傳系、雲科大空設系、興國文教系、嶺東流行設計系,文藻傳播藝術系... 這六份工作串聯起我的"教學大綱",代表不同時期的藝術關注,也帶來不同階段的人生際遇,不論是平面、空間、劇場或影像,我經常在"某個時刻"或"某個地點",想起"某些事"或"某些人"...

感謝那段兼任的歷史:東海工設系,東海人文學院,中山醫大視光學系,南華大學美學與藝管所,南藝大史評所,南藝大建築所,高空大文藝系,高師大視覺藝術研究所,高師大美術研究所,中山劇場藝術系,中山藝管所 (還有很多努力爭取卻沒應徵上,或錄取了卻選擇放棄的學校)... 從台中、南投、彰化、雲林、嘉義、台南到高雄,"藝術"通過不同學校的不同科系,激盪出不同的議題與思考。感謝那段南來北往翻山越嶺的日子,增廣見聞,遊山玩水,雖然花了不少油錢,卻是教職生涯中的重要養分。

...

許多人問我為什麼要提早退休。這個問題很難認真回答... 

想起電影"刺激1995"裡的一句台詞:生命終究只有兩個選擇,一個是 keep busy living,一個是 keep busy dying... 也許我慢慢接受我的"龜毛"、那些彆扭的"潔癖"與無法妥協的愛折騰性格...

"既然生命注定 busy,與其忙著配合別人去迎合一個荒謬的標準,不如忙著創造自己吧"。我想。

...

也有人關心我退休後要做什麼。謝啦,但老實說我還不知道。我也是第一次退休。

心中有很多想法,手中有很多做法,畫的/彈的/說的/寫的/編的/錄的/拍的/演的,排列組合吧... 愛折騰的人不怕沒事可做,"可能性"永遠比"確定性"值得期待,希望各位親朋好友/舊雨新知繼續支持捧場。

...

...

最後,感謝這段二十六年的緣分,也感謝朋友的關心與祝福,不管是認識的/不認識的、教過的/沒教過的、喜歡的/不喜歡的、記得的/不記得的,"小毛老師"(這四個字的官方說法),正式在此告別,下台一鞠躬。

 

DSC_1417.JPG

 

辦公室清空,拍了一張照片,有點陌生,驚覺我已經沒有"暑假"了...

夏日炎炎,疫情嚴峻,祝大家身體健康,期待校園之外再相見。

 

小毛

2021.7.6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約莫兩個星期前,在前往桃園高鐵站的路上才發現租屋處的鑰匙沒帶。為了鑰匙折返又會趕不上車,於是我選擇俐落一身下高雄,十足勇敢"...   這是一篇很棒的期末報告,來自一位忘了帶鑰匙回宿舍的女生,文筆冷靜,敘事精采,標題是"一點生活的紀錄"。文字及排版略做修改,取得同意後刊出...

...

五月熾熱的陽光曬乾整片草原,連同嘉南地區的稻田也看起來那麼渴望一場雨,但天氣晴朗、放眼望去的湛藍色天空沒有一朵雲。這幅美景仍使我著迷。多難得。

抵達左營站時,下車的人們亦步亦趨,主動與前一位乘客保持1.5公尺距離,整整齊齊、乖巧懂事,彷彿憂心自己淪為新聞報導下的「防疫破口」,或被冠上「硬要出門的巨嬰」的標籤。但仔細想想,這時間出現在這輛列車上,以及這人流眾多的左營站,誰不是身不由己呢?

一出車站馬上為前一刻的自己感到諷刺,溫室花朵的我哪能明白室外的野草?地處熱帶的高雄宛如沒了四季那般持續它的陽光燦爛,溫度並不會隨著季節輕易改變。我身在高雄就是夏天,離開便成了春天。

...

原本打算回租屋處放下東西再睡一下,但到了樓下才想起根本沒帶鑰匙。於是我又離開了...

忙完待辦事項已是晚上,十一點的左營街道空蕩如也,本該詩情畫意欣賞疫後風情,但民族一路街邊充滿蟑螂足跡,即使佇立租屋處前也備感壓力,生怕那小穢物朝我襲來。看著水溝,我無法停止幻想更糟的情況。為了避免惡夢成真,我在聯絡房東之餘邊在門口及旁邊大樓間來回走動,原以為頂多走兩趟就能順利進屋,結果這散步的輪迴居然沒有盡頭——因為房東沒有接我電話。

...

消耗凌晨的時光對我來說一點都不難,問題是全台三級警戒的情況下,電影院、網咖,甚至僅鄰兩道牆的隔壁酒吧全部歇業,就連我那住在對面巷口的蔡姓友人也在前幾天回家了。徹底無依無靠,宛如迷途羔羊,有著窒息的沉默不語,有著口罩也接不住的無助表情... 後來終於認命,步步朝著左營分局走去,在門口踟躕半小時後才忍著羞辱詢問能不能待上一晚。因為疫情關係其實不能進入,更何況那分局規模頗大,獨自一棟,有著地下停車場,以及源源不絕從樓上下來的好多警察。

於是被安置在門口填寫資料的桌椅旁。當晚值班的警察細心幫我噴防蚊液,另一位則買了份餐點給我。這些多餘的善舉讓我很想辦十支帳號去google給五顆星。不過他們的「保姆」職務似乎無底線,有位警察巡邏回來要我進屋待著,說外面蚊子很多又熱,還順手替我捎上行李。他們讓我坐在受理民眾報案的另一副桌椅旁,放下東西前還不忘噴了酒精,其實可以不用多做的。又虧欠他們更多了。我想。

...

有好多警察經過我身邊時停下腳步,「妳幾歲」、「住哪裡」、「讀什麼學校」、「什麼系的」、「怎麼這麼晚不回家」,雖然用溫柔的口吻道出,我卻聽出來了,他們全把我當成叛逆的逃家少女... 沒有,我不是,我很想回家,真的,請相信我。經過幾次來回,總算整個分局都很清楚我的委屈(我不委屈,只是忘記帶鑰匙,my fault),也才沒有再被關切。

看了幾個小時的警察們進進出出,無論是巡邏、查群聚或是接獲民眾報案,甚至有疑似確診患者來尋求幫助,我算是切身體會警察的辛勞了,他們都應該月薪破百,勞保max!!順便記了幾個警察間的專有名詞,「快打」意思是有街頭散打要去制止?嗎?我忘記了,對,我全部都忘記了。無法再舉例。

...

正襟危坐實在很費力,當天我七點起床一路忙到晚上,趴在桌上快睡著之際,我頭上的燈突然滅了。整間警察局的右側全部暗掉。很想起身和警察說不要這樣不需要為我關燈,真的... 但我只是維持趴著的姿勢,一邊淚流滿面。遠親不如近警察。

...

隔天一早,警察哥藉巡邏的名義載我去高鐵站。我們坐的不是普通那種轎車,而是休旅車。我不清楚有什麼分別。途中我仔細觀察車內環境,雖然我記得大概長什麼樣子,不過沒辦法用文字描述那些特殊裝備,總之和我家的車不一樣,和大部分的車不一樣。

警察哥停靠彩虹市集讓我下車。當然免不了引起路人側目。很想一位一位解釋我並沒有犯罪,只是忘記帶鑰匙!踏上手扶梯到二樓以後才正式結束這荒謬的沒帶鑰匙之左營流浪夜,其實整晚不斷想到三毛的話:「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流浪。」好像和我的經歷無關聯,但是那天,警察bro的親切溫柔讓我度過一個不怎麼辛苦的夜晚,淺嚐了難能的澀甜。

...

我記得左營分局新莊派出所被曙光包圍的樣子,也看見警局門前的地磚自漆黑籠罩再到陽光正好,這裡從來不是我的家,卻曾是個讓我略感安心的棲身處,不被門外的混沌侵擾,能讓我日夜顛倒,一覺夢醒。(艱困地入眠,艱困地醒)

...

...

疫情中,"一點生活的紀錄"... 好樣的。

希望她能繼續寫下去。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收到不少期末作業,包括口述影像、藝術心得、自學心得、看電影的心得,還有讀書與思考的心得,都很精彩與欣慰... 總覺得,同樣是疫情,有些人可以學很多,有些人卻學很少,主動/被動之差而已...

經同意後節錄刊出:

...

"我喜歡老師在第一堂課時所說的:「藝術是一種體驗」,在高中時我一直很不能理解,藝術明明是一件很主觀的,但是每當老師給我們所呈現的演出、作品的評價,卻往往框架了我們呈現的價值。

當然,我能夠明白在求學階段,分數是必然的;暫且撇開分數不談,我所遇過的表演老師,給大家的評價也都偏向誇獎的回饋,很少老師願意真正的說出他們真正對於我們演出的看法,直到二年級的表演老師開始讓大家給互相評語,而我真正學習到的時候是在高二時期,大家經過一次的班級展演變得更為成熟,每個人都有獨特的思想,看待同一件作品有不同的面相,說出的評語也都頗有收穫。我認為真的就像老師所說的一樣,藝術需要自己深刻的感受、實際去做過,那種深刻的感覺才是學習藝術的精華。"

...

"最後提到了「喜歡藝術,還是喜歡藝術的交換價值?」

我在小學四年級的時候也學了鋼琴,一直到國中時期會爵士、古典鋼琴和吉他,一開始也都抱著當作興趣、紓壓的一種管道的心態學習,一直到要表演、比賽、檢定考,瞬間的壓力扛在身上,這讓我感覺是為了獲取名利而學習音樂;直到了高中學習戲劇,但一樣的感覺也出現在眼前,反而是到了高中時沒有再繼續學音樂時,那時候的我所玩的音樂才是真的喜歡音樂,同樣地,高中畢業後沒有學戲劇,回首翻過以前演過的劇本、做過的幕後技術,才知道自己心裡面其實蠻喜歡的,可是在當時的環境、氣氛中,無形的壓力、挫折讓我感受不到這份情感,總是在失去後才懂得擁有時的美好…"

...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在高中的時候,我購買了這一本書,但是當我看到:第十四個星期二這個章節時,我遲遲不敢繼續閱讀下去,雖然已經知道了結局,但我翻閱它時會覺得很痛心。就這樣,我到了大學都還沒看到最後一個章節。一直到最近的事情壓在身上,想要看些課外讀物才重新翻閱了它。

這次我重頭看起,重新感受墨瑞教授所教導的生命意義,隱約地感受到這次讀的感受和高中時期的我不一樣。這本書在探討著死亡與生命的真正意義,墨瑞用他剩餘的日子來教生命的道理;相對很一般的我們,明明死亡很可能就在我們的周圍,但人們都被眼前的事物遮蔽了雙眼,我不禁想到,要是我知道我自己的死亡時間,我會做些什麼?結果我沒有一個答案,我在思考此問題前,我的腦海中還是:「我下一階段該做些什麼?我下一步有沒有按照計畫執行?」可是當我反思回來,不可能每個人都只為了感受生命的美好而過日子,但是在這本書裡,我自己學到了,不是要大眾盲目的追求生命的美好,而是在我們做工作時,從中感受到生命的意義,無須強迫自己在不適合自己的地方,做一些會讓自身覺得有意義的事情,往往人都只需跨出舒適圈,勇於挑戰當前的困境,不要整天自怨自艾地度過,對你的人生沒有幫助。

我很喜歡這本書的經典話語,也是放在封面上的名句:「學會死亡,你就學會活著...」回到最初的問題,當你知道你的生命快達到盡頭,你想要做甚麼?我猜想,我可能會把我所後悔過的事情,有個解決的通道,並讓這一生不存留遺憾。"

...

...

有人為短片配上口述旁白,有人認真看了侯孝賢的"童年往事",有人因為"做工的人"而想到小時候的親情關係,不只看了電影,還買了書... 這些文字與其說是報告,不如說是他們在疫期中的自覺,透過電影/閱讀與思考,重新發現自己,也重新發現自己與社會的關係,而這正是學習藝術的基本態度。

藝術不是"知識(輸入)"的事,而是"感情(輸出)"的事,這就是創造... 學校教育強調"加法",深怕因"加"得不夠而落後,卻也妨礙了自我建構的學習機會,導致多數學生越來越被動/依賴,越來越沒自信,也越來越沒有感覺(或不敢有感覺),殊不知在這個傳媒資訊豐富的時代,"教育的方法"遠比"教育的內容"影響更鉅。

總覺得,相較於緊迫盯人的"線上教學",藝術教育的"減法"似乎更有意義。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疫情繼續,許多課程改為遠距教學,與其說考驗老師的教學技術,不如說考驗學生的學習態度,如果教育可以翻轉,也許正是時候... 想到兩部作品,一部是卡謬的小說"瘟疫",一部是蔡明亮的電影"洞"...

...

https://wuhwaihsuan2011.pixnet.net/blog/post/120193209

https://wuhwaihsuan2011.pixnet.net/blog/post/118451328

作家木心曾說:懂得不快樂的人,更懂得快樂,這也許說明了為什麼災難中的"樂觀"更讓人珍惜... 這句話反之亦然,差別在於快樂與不快樂的程度,而疫情正加深了後者的體會。

樂觀當然不是白目高興,甚至必須做最悲觀的打算,而是在一個更寬廣的"不快樂視野"中,重新思考長久以來被"形式"所綁架的(教育)價值觀,回到人與知識的原初感動,畢竟學習不是被動填鴨,而是主動創造,才能舉一反三... 在這個知識爆炸媒體發達的時代,"教"與"學"都必須有新的定義與更高的自覺。

狄更斯說: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句話我喜歡反過來說:"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 疫情的確帶來不便,但或許正因為世界不夠美好,才會讓我們有事可做,看看能不能從中找到可以改善的新點子,甚至創造新的教育機制(mechanism)或知識結構,而不只是大費周章,忙著用新的技術去補舊的漏洞。這是樂觀的條件,畢竟 We don't learn to know. We create it...

...

這兩部作品說的都是疫情,病毒打亂了原有的生活節奏與生活結構:

"小說"從群體的視角出發,再回到個體描述,"電影"則從個體出發,再看到群體,敘事手法各有趣味...

 

...

"當習慣的生活被打亂的時候,你就會去思考自己的初心是什麼...",她說。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與其等待時間流逝,不如寫點什麼,雖然我知道在寫的過程中,時間會流逝得更快...

今天又忘了帶手機出門,這不僅不是第一次,甚至不是第十次或第二十次,也許我潛意識裡壓根就不認為手機是重要的東西... 這種事不相信還真難,無法勉強,也不用騙自己,腦袋"以為"重要的東西,在行動中卻露了餡,不得不佩服古人說的一句話:Unless you remember, you don't understand.

...

出門喝咖啡不難,難的是出門喝咖啡要帶什麼書?這與天氣有關,也與喝咖啡的地點有關。喝咖啡的狀態是一種心情,選擇第一人稱敘事或第三人稱,如同選擇議題或寫法... "好久沒看長篇了",我隱約覺得自己需要另一種專注,從書架上拿起石黑一雄的"長日將盡"。想起那部電影,也想起電影裡的安東尼霍普金斯。

他們今天原本店休,但因媒體採訪,特地全員加班,就連好久不見的董娘都來了。我坐在樹下的老位子,感受這個安靜的庭院,也感受這群人忙進忙出的喜悅,心中充滿矛盾:既希望他們生意興隆,又希望客人不要太多... 到目前還不錯,但就在我放下書本準備拿出煙斗的時候,赫然發現,我的手機並不在包包裡,瞬間,所有思緒凝固成耳邊的另一句話:"靠,我怎麼又忘了?"...

...

不知是苦笑還是傻笑,確定沒帶手機之後反而是一種舒坦,我再次接受自己是那種"書與菸斗比手機重要"的人... 我點起菸斗,拿出筆記,並非追憶手機中的待辦事項,而是寫下:我怎麼會經常"以為"帶了手機?

...

"以為"是個弔詭的假設,後面接著一句沒發生的過去式,於是,現在的"我"與出門前的"他"在此刻交鋒:

他:不是這樣的,我明明記得,當時手機已經放進包包了,我才去書架找書的。

我:你記錯了,你只是"以為"手機已經放進包包,事實上你當時滿腦子都在想要帶哪一本書出門。

他:不是這樣的,手機當然重要,如果能記得,我一定不會忘記。

我:廢話,你的問題不是"以為"帶了手機,而是"以為"手機很重要,不然怎麼從未見你出門忘了帶書?

...

...

陽光依舊刺眼,採訪終於結束,記者們都走了,他們決定恢復店休。拉下鐵門,好心告訴我可以繼續坐在這裡... 我感謝他們的善意,慶幸可以獨享這個庭院,腦中卻浮現那些從小到大"曾經以為"的事:

曾經... 我以為有些事長大了就會懂、以為日子久了就會習慣、以為大家會跟我一起捍衛同樣的價值、以為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比做對自己有利的事更重要、以為日常生活與我有關、以為科技進步會帶來精神文明... 曾經... 我以為影展的得獎片都是好電影,以為學校是為了培養學生變聰明,以為權力者會有更高的自覺,以為不會有人為了吃鮭魚去改名字、以為自己可以被了解、以為時間會撫平一切傷痕... 曾經... 我以為她會愛我很久、以為遺忘只是一種選擇、以為我永遠不會畫畫、以為藝術可以教,以為孔子說的耳順是真的、以為台灣不會缺水、以為病毒沒這麼厲害... 如同,曾經我以為手機對我很重要...

...

陽光依舊刺眼,難得安靜的午後,四下無人,獨自寫作,甚是愉快... "只是,不知道現在幾點了?"

陽光依舊刺眼,慢慢騎車回家,看到路旁商店的時鐘... "靠,原來已經六點多了,我以為還很早..."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久不見的劇團朋友來信,跟我要了一些以前的照片,我打開電腦,搜尋一顆最不起眼的硬碟,找到一個塵封已久的資料夾,名曰:象劇團... 

已經很久沒打開這個資料夾了,感謝小摩... 此情此景很像清明掃墓,只是,那些鬼魂又活過來了。 

我看著照片,內心平靜卻帶著微笑,決定上傳臉書讓大家瞧瞧,取名:"從前,我們有個劇團"... 

...

...

前陣子收到畢業學生來信,聊到現實生活與理想的差距,我勸他別沮喪,工作歸工作,生活需要"重點"... 的確,生活有了重點,一切都值了。

通常,下班之後的事才是生活重點... 最好是一個可以累積的project,畫畫/作戲/音樂/寫作/拍片/讀書/思考,美其名曰"自我提升",其實就是"自找麻煩",卻像一面鏡子,讓人對自己的生活有個態度... 你將為此而活,不會無聊,所有煩惱都是小事... 最後我說:"這是藝術家的福氣。"

...

身為藝術老師,我很少用"藝術"或"藝術家"這個詞彙,但回想那段劇團的日子,每天趕著在八十公里遠的地方上班,回家後繼續工作(或開始工作),編劇/排練/舞台/音效/燈光/服裝,實驗的/修改的/練習的/重做的... 客廳的一角是木工,另一角在染布,車庫堆滿各類工具、油漆、木板和塑膠布,樓上還有一間漏水的畫室... 就這樣,一群人,外加一隻跟進跟出的黑狗,大夥兒三更半夜鬼吼鬼叫,折騰著不賺錢的玩意兒。

我想這就是我的"重點"吧,至少,是一種福氣... 也許,這就是藝術家。 

...

每隔幾年就要拿出來曬曬太陽,今年剛好碰到清明...

...

很多人說象劇團的戲都很"美",這倒是真的,我們的戲大多表現意象,來自精雕細琢的設計...

我們非常講求舞台上材質的視覺效果 (包括舞台的材質 / 服裝的材質 / 道具的材質),這些質感都是戲的一部分,必須一併考量,這與時下強調科技的酷炫不同,更像一種手感或工藝,我稱為"狼狽的華麗"... 舞台對我們而言不只是"演戲的空間",更不是場景布置,而是一個包含了服裝/道具/光線的裝置藝術。舞台就是戲,甚至包含氣味。這種"整體設計"正是劇場的魅力,我們也以此看待劇場中的所有元素。

劇場是一個造夢的地方,回想那些年,我們總喜歡絞盡腦汁,用最便宜的東西,絞盡腦汁,找到最巧妙的處理方式,絞盡腦汁,把最醜陋的狼狽生活,絞盡腦汁,變成最美的夢。

...

藝術家的折騰是一種幸福... 感謝這群人,讓我有這個福氣。

圖片101.jpg

圖片90.jpg

圖片73.jpg

https://wuhwaihsuan2011.pixnet.net/album/set/15687481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影片上傳平台,作為存檔之用,對方寄來一封信,好心提醒我要買廣告才有人看,附上廣告價目,還列舉數據證明。信的最後一句是:If nobody can find your video, does it really exist?... 

行銷文案見怪不怪,但這句卻令人莞爾,簡潔有力又直白,非常符合網路世界的存在氛圍... 我想,這句話的潛台詞應該是:If nobody knows you, do you really exist?

...

這是個又輕又重的好問題,上課時與同學分享,得到不同又輕又重的好答案。他們說的都對...

...

據說人類是唯一擁有"自我意識"的動物,因此才會在文字中發明"我"與"自己"這兩個詞彙 (如同 I 與 self)... "我"與"自己"是不同語境下的自我認識:一個是主觀鏡頭的第一人稱世界 (I-world),另一個是把"我"變成"他"之後的第三人稱敘事 (如論文中常用的"筆者"),簡言之,一個是活著自始至終無法證明(也不需證明)的"本我",一個是(我所認定的)在他人眼中的"他-我"。

人各有志不可強求,"本我"也好,"他-我"也罷,"如何看待自己"是個不可爭論的話題,畢竟"他人優先"也是自己的選擇,"逃避自由"也是一種自由。倒是網路宣傳擅長此道,用一句話直搗核心,還牽扯出存在議題,實乃高手所為,只是不明白,究竟是"科技來自人性",還是科技控制了人性?... 雖然這也是一句廣告詞。

不知道未來科技會如何影響"自我意識",但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顯然不適用,而是"我被...故我在"。

...

"老師,那你會買廣告增加流量嗎?"

"大概不會吧,我只是想多一個備份存檔,有人意外發現當然很好,沒人注意也沒關係。"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