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公司的老闆親自把自家的飛機開回來"... 這是最近少數令人振奮的新聞,展現領導者的魄力,充滿霸氣、能耐、膽識,更是對飛行的熱情...

"每次看到飛機都很感動... 哇,全新的飛機,然後你要把它飛回台灣"...

 

 

不必刻意宣傳,也不用大聲嚷嚷,行為的影響力在行為本身就已完備。據說這位老闆從小在機棚裡長大,跟著維修師傅鬼混,不僅熱愛飛機,也是台灣唯一取得波音777機師及專業維修執照的航空公司董事長。如今這位被視為家族企業叛徒的年輕人自立門戶,駕著自己的第一架飛機返台,起飛的不只是他的夢想,而是專業與熱情的希望。

...

"領導的魅力究竟為何?"... 通常這是領導者最不關心的問題,於是大至國家大事,小到分組作業,經常看到許多行政掛帥/管理迂腐/事倍功半/又不得人心的蠢事。這也是世代交替問題的核心。

其實真正的專業就是一種熱情,不夠熱情的"專業"就是"不夠專業",對事如此,帶領一個團隊更是如此。我喜歡這位老闆,因為他對飛航的熱情只會讓他更專業,更專業之後就會更熱情,進而又更專業...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那天,"音樂與傳播"介紹華語流行音樂,下課後與同學聊到現在常用的maj7和弦:"不如我彈給你聽吧"... 匆匆回辦公室,發現門上掛了一個小袋子,裡面有一包咖啡和一塊咖哩,經過提醒才猛然看到門上貼了一張手繪海報,還來不及回神,耳邊傳來五音不全的"生日快樂"...

都是maj7惹的禍,聽聽五月天:擁抱

...

原本打算默默度過的日子,卻成為終生難忘的一天... 

海報上有一首小詩:鐵路地下化了,山還在。文字數位化了,筆還在。時間具體化了,夢還在...

 

...

臉書的祝福彷彿回憶錄,喚起不同年代的自己,也喚起不同年代的自己與世界的關係:

那些老朋友/老同學/老同事/老情人/老學生... 那些劇團的/樂團的/學校的/拍片認識的/路邊彈吉他的/喝咖啡抽菸認識的/學生的/學生的學生的... 那些東海的/大葉的/雲科的/嶺東的/中山的/南藝的/高師的/文藻的/空大的... 那些工業設計的/視覺傳達設計的/空間設計的/流行設計的/建築藝術的/劇場藝術的/視覺藝術的/傳播藝術的/文化藝術的... 那些畢業的/沒畢業的/快畢業的/不能畢業的/不想畢業的... 那些高雄的/台中的/南投的/台北的/台南的/上海的/香港的/英國的/法國的/越南的/泰國的/澳洲的... 

... 

小丸子說得好:有一種徒子徒孫滿堂的感覺... 突然覺得這輩子好像做了不少事。

...

...

這首很好聽,裡面有很多飄來飄去的maj7和弦...

擁抱一下,感謝這份緣。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校門口有個吸煙區,我們都叫它"煙亭"... 煙亭地處偏僻視線隱蔽,顯然是個不該被發現的地方,小小空間貼滿警語,卻經常人滿為患... 煙亭是個被遺棄的角落,大家帶著被遺棄的罪惡來這紓壓,說說被遺棄的心事,也聽聽被遺棄的對話:

...

老師A:最近學校要推生命教育,要開一些課,我想請你幫忙。

老師B:生命教育?那是什麼?   (B剛點一支煙,睜大眼睛,拿著沒抽)

老師A:就是關於生命的教育嘛。放心,教育部有補助。  (A淡定拿出一根煙,敲一敲)

老師B:不行啦,你知道我不是學這個的。  (B抽了第一口,差點嗆到)

老師A:幫幫忙囉,能配合時段的老師不多,排課很麻煩的。  (A點煙,無奈抽了第一口)

老師B:這我懂,但問題是... 我不會什麼生命教育。  (B有點緊張,又抽一口)

老師A:這有什麼難?生命教育很廣啊,以你自己的經驗,隨便跟學生聊聊就可以了。

老師B:聊什麼?   (B越來越緊張)

老師A:聊聊生命的意義啊、生命的本質或生命的價值之類的東西。學生嘛...

老師B:但我從來沒想過這些,怎麼聊?  (B還是很緊張,又抽一口) 

 

      (他們專心抽煙,兩人都沒說話,各自陷入沉思)

    (夕陽的光線很漂亮,微風拂面,校門口人車嘈雜,學生來來去去)

    (離開前,A 熄掉香煙,好像突然想到什麼)

 

老師A:這樣吧,我那裡有一份之前開課老師用的PPT,我把檔案寄給你。

老師B:那太好了,有PPT就放心多了。

老師A:你收到先看一下,很快就可以教生命教育了。

 

       (兩人先後走出煙亭,B 不忘回頭再叮嚀 )

 

老師B:謝謝啦,記得一定要寄給我喔。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達洛威夫人說她自己要去買花"。一句話說出三個女人的故事... 經常想起這部電影,作為日常生活的印記,在逐漸失焦的視線中,努力為自己找回某種重量。最近意外又看了一遍,感動依舊。

今晚看電影:時時刻刻 (The Hours), 2002

...

導演:Stephen Daldry

編劇:David Hare 

原著小說:達洛威夫人 (吳爾夫)

演員:Nicole Kidman, Julianne Moore, Meryl Streep

...  

很多人說我是沉重的人,特別喜歡嚴肅的作品。哈哈哈。也許我相信真正的感動,通常都不太輕鬆。

這部電影放在"草稿"裡已經很久很久了,每次看完都想寫點什麼,但每次又覺得不論寫什麼都是一種破壞,不是破壞這部電影,而是破壞看完後的心情,一種美的感覺。

...

電影人看電影通常不會有劇透的問題,這部電影也沒有偉大的劇情可供描述,而是一種敘事結構的趣味:一句話說出三個女人的故事,一個是20年代的吳爾夫,一個是50年代的Laura,一個是當代的Clarissa。前者是作者本人,中者是二戰後身為人妻人母的讀者,後者是一個去買花準備舉辦趴的紐約客... 

美的感覺來自三個女人一生的"時時刻刻":關於日常生活、合情合理的幸福、不安的平靜、記憶的代價、愛情、性別、存在的權利與義務、為他人而活、生命微不足道的重量、逃避或掙脫...

美的感覺是:"詩人必須死",吳爾夫說,"為了讓身邊的人更加珍惜生命"...

 

Dear Leonard.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 Always look life in the face. And to know it for what it is. At last to know it. To love it for what it is, and then, to put it away. Leonard.  Always the years between us. Always the years. Always the love. Always the hours.

片尾,拋夫棄子的 Laura 與自己和好,一輩子活在別人心中的 Clarissa 擺脫過去重拾自己,小說作者吳爾夫投河自盡,留下一封給摯愛丈夫的信,關於生命,關於愛,也關於他們生命中的"時時刻刻"。

...

這部電影另一個迷人之處是電影配樂,來自當代"極限主義音樂家" Philip Glass,他也是我很喜歡的另一部電影"楚門的世界"的配樂大師... 似乎,關於生命探討的電影配樂,總是離不開對"極限"的追求。

快兩年了,夜深人靜時,他的音樂陪伴我畫了不少張臉,彷彿越看越透徹...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剎那間的永恆是否為我終生所追尋的標的抑或是我期待的終點"... 意外從Youtube上發現這段聲音,彷彿瞬間回到大學歲月,那個還是卡帶的年代。

今晚聽聽相聲,表演工作坊:那一夜 我們說相聲 (1985)

 

...

這是表演工作坊第一個作品,李國修與李立群合演的一段現代相聲。集體創作的精彩演出,從80年代聊到康熙年間,從西門町聊到長安城,從大同寶寶聊到徐志摩... 那一年的那一夜,舜天嘯與王地寶,華都西餐廳的舞台上,連說帶演兩小時。

可惜當時人在台中無法親臨現場,又可惜影像資料據說已焚毀,無法看到演出的畫面,但透過Youtube聽了又聽,聽了又聽,彷彿又親臨... 親臨某種說不出口的東西。

...

我試著釐清那種說不出口的東西... 眼前出現模糊的相聲場景,但更清楚的卻是大學時期的校外宿舍:東海別墅小王自助餐樓上的邊間,製圖桌上放著三角板與平行尺,各類紙板與木片,南寶樹脂與模型材料,破吉他靠在牆角,房間裡總是有一罐喝了一半的可口可樂...

彷彿親臨一段青春歲月,一段打麻將與舞會的日子,一段看日出比看夕陽還多的日子,一段充滿吉他聲與信封信紙的初戀,一段騎摩托車不用戴安全帽的逍遙馳騁...

...

究竟"剎那間的永恆是否為我終生所追尋的標的抑或是我期待的終點?"  我越來越不知道。

也許現在聽的並不是相聲,而是一段追憶中的似水年華...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秋天是一年的黃昏,喧囂之後,華燈初上... 秋天的黃昏有一份涼,攪拌出透明的回憶...

畫著畫著,慢慢喜歡這首歌,莫文蔚:慢慢喜歡你 (2018)

...

總覺得,夏天是大家的,秋天才是自己的。

夏天是尖銳的長鏡頭,忙碌又精準,拍給大家看;秋天像緩慢的廣角鏡頭,遠遠的,把自己裝進去...

...

...

兩個月沒畫畫,調色盤上匆匆留著夏天的顏料,一坨一坨,一塊一塊,一層一層... 破鞋的顏色。

破鞋沾著記憶的灰塵,走過這裡也走過那裡,陪伴這些人或那些人,來來去去,靠近或離開... 破鞋的顏料藏著夏天的喧嘩,不論是期待或焦慮,興奮或沮喪,漸漸溶化在秋天的涼意裡。

鏡頭緩慢後退,漸漸拉遠。音樂進。角度拉高,視野擴大,眼前出現一個秋天的房間,一條秋天的街道,一座秋天的城市... 副歌進,遠遠的角落,窗內,一個秋天的老頭正在清洗調色盤...

...

一天的黃昏,一年的黃昏,一輩子的黃昏... 也許必須承認,時間在晝夜交界的地方,走得特別快。

"好聽"不足以形容這首歌,好聽之外,真是他媽的好聽... 我費力刮掉破鞋的顏料。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久不見的畢業學生回高雄,兩個從台北來,一個從澳洲來... 今天是她們的專屬日,忙裡偷閒,吃飯喝茶遊車河,聊聊愛情,聊聊事業,聊聊徬徨,聊聊異國生活,卻滿腦子都是這首歌...

聽聽 Queen:Love of My Life (1975)

...

"23歲的女孩愛上47歲大叔":這事我懂,愛情不但霸道,而且不講道理,矛盾/猶豫/期待/困惑/害怕同時發生... 但吵架歸吵架,抱怨歸抱怨,她說的時候還是滿心歡喜...

"萬華龍山寺的異國邂逅":驚鴻一撇的感覺不錯,卻差臨門一腳,甚至懷疑是否錯過了什麼,只好相信也許是因為國情不同... 但害怕歸害怕,她說的時候還是面帶微笑...

"我打算租車來一趟兩千公里的旅行":她頂著一顆免費燙髮的新頭,風塵僕僕大包小包來到高雄,行李內放了一個玩偶和一個鍋子... 但累歸累,她說的時候還是衝勁十足...

...

"妳們這夥人真不錯,畢業了還經常黏在一起,而且什麼都能說"... 我既像聽眾,又像同夥人。 

軟體園區的海邊,夜色通明潮水不斷,船上有人在工作,旁邊有人在釣魚,熟悉的地方依舊寧靜。

...

離開前我們互相祝福,各自保重,下次再見囉。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十多年前在加拿大念完博士,返台前夕,我的老師送我一句話:Hold on your subjectivity. 意思是"把握你的主體性"... 這句話隨著歲月在我心中激盪多年,不時產生疑惑與驗證,卻越來越清晰。

最近一篇文章,感觸良多,標題是:"當奴隸習慣身為奴隸,便開始互相炫耀自己腳上的腳鐐。"

...

當代思潮裡,"主體性"是一個矛盾又弔詭的議題,既抽象又具體,每個人都可以宣稱是自己的主人,但通常又不知道這個主人是誰... 想到一段話:Everybody is conscious of himself/herself, but nobody is conscious of themselves collectively. (每個人都自認擁有自覺,但人群中,卻又都沒有。) 

"主體性"如同"自由",不可說也無法質疑,甚至很難討論,畢竟"放棄主體"也是一種主體,"逃避自由"也是一種自由。教育的威脅利誘從小在身上注入配合的血液,大家只知道要跑得很快,卻多不知要跑去哪裡,就連害怕/或懷疑/或停下來休息一下都帶著幾分內疚,遑論自覺對抗...

只會填空的人一但失去表格,連字都不會寫;只會用PPT報告的人一但沒帶電腦,連話都不會說;只喜歡用考試來證明自己讀書有效的人一但改寫心得報告,連書都不會唸;習慣被關在籠裡的鳥一但獲得自由,連飛都不會飛... 然而可悲的並不是不會飛,而是不想飛,甚至鄙視其他想飛的同伴。

一齣有趣的戲碼:"迫害"總在結構中自我循環,不僅自編自導,還會自演,而鞏固這齣戲最強大的後盾,通常就是台下那些受迫害的觀眾... 五年過去了,【再見沙特】的劇本字字浮現。

...

...

永遠記得論文口試那天,某個三月的早晨,寒風逼人細雨綿綿,教室裡同學簇擁旁聽,走廊上我緊張萬分。

口試開始,我走進會場,意外發現滿頭白髮的院長也來了,他首先上台,用流利的法文唸了一首詩,作為歡迎與開場,大意是:"在知識的海洋裡,我們只能謙卑摸索,努力讓自己進步一點點..."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媒體報導:"921大地震已經過了20年...",這兩個數字代表不同意義:一個是事件,一個是歷史;一個是社會的,一個是自己的;一個是過去式,一個是進行式... 還有,一個是年代,一個是年份;一個可說,一個不可說... 

...

二十世紀的最後一年發生很多事:結束一段婚姻,賣了一棟房子,做了一齣戲,認識一個女孩... 秋天,我帶著一隻狗,從台中搬到學校附近的斗六,正準備打起精神好好面對自己的荒謬人生。

...

...

那天晚上風特別大,我忙著準備課程大綱,突然一陣上下震動,整個房間好像"頓"了一下,接著連續左右搖晃。我無法站立,只好蹲在桌邊,我試圖存檔,但滑鼠按不到那個小方塊。

停電了,窗外月光格外明亮,但明亮的不只是月光,還參雜許多崩裂與墜落的聲音。九樓的窗外,我好像聽見有人尖叫... 短暫的停頓卻搖晃依舊,我決定離開,出門前上廁所,卻怎麼也尿不準。我抓起鑰匙和狗鍊,小黑癱在地上,只好用抱的。離開前,我聽到身後大書架倒下的聲音。

電梯變形了,我摸黑走下樓,樓梯的緊急照明慘淡,牆上磁磚碎落一地,糞管破裂,臭氣熏天。我抱著小黑,一步步踩在碎磁磚和不知是什麼的東西上面。走著走著,總覺得整個樓梯間是斜的。

一步步下樓的感覺是很穩定的,印象中我並不緊張,心中一直數著數字。終於回到地面,沿著中庭邊緣走出大門,突然停住,覺得大廳與路面的台階好像少了一階,但我沒有回頭,繼續走。

我有意識向前走,始終沒有回頭,來到車邊,卻不知要去哪裡... 手機斷訊,我決定去台中找那個女孩... 地震又來了,連開車都晃。一路上明月高掛,但目光所及,整條高速公路一片漆黑。

...

台中的女孩住在理想國社區,住戶驚慌失措,紛紛圍著廣場聽廣播,原來震央在埔里,7.2級。

隔天回到斗六,房間凌亂不堪,冷氣機從牆上掉落到床頭,紗窗不見了,兩片落地鋁門卡在同一條軌道上。順著窗戶往外看,不遠處的大樓成45度傾斜,裂成兩半,廚房掛在外面...

斗六成了重災區,學校停課三個禮拜,不時看到救災直升機往返於操場上空,於是我又回到台中,暫住朋友公司的樓上,過著每天單程80公里開車上課的日子。

...

...

"親身經歷的事算歷史嗎?",回想起來,竟發現如此印象深刻,如此歷歷在目,然而再回想起來,我發現,印象深刻的背後,主要並不是921作為一個地震的日子,而是"20年"。

這20年,與其說是921過後的20年,不如說是"我的"20年,一段生命中最重要的日子,畢竟,921會一直這樣被我記得,但我的20將繼續下去...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菸草店的阿嬤走了。菸草店的阿公很平靜告訴我這個消息...

這個消息,相較於最近眾多荒謬至極的事件而言,並不是最特別的,卻格外顯得安靜,甚至讓人舒服:一種身心分離的舒服,彷彿漂浮在熱鬧的鹽埕商圈。

...

荒謬的當然不是生老病死的無常,空洞的廢話不足以安慰人,反倒是阿公開始安慰我...

"六天",他用大拇指和小拇指比出一個微笑的手勢,帶著堅定又有點神氣的語調:"老毛病了"。

"兩天普通病房,兩天加護病房,兩天安寧病房,很快,也很平靜"... 

...

...

其實今年夏天並不平靜,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讓人掛心。臉書許多朋友的小孩今年開始唸小學或中學或大學,畢業學生有人結婚或離婚,有人就業或失業,老同學中有人退休有人出國,有人繼續為事業打拼,有人回家安享天年... 不同訊息揭露不同階段的人生,標誌不同自我認定的角色...

時間帶來一切,時間也帶走一切,這讓生命更輕盈,也更踏實。有人說:"大人的世界沒有'容易'這兩個字",說得真好,但恐怕只有當了"大人"才能聽懂... 從不懂到懂,也許就是一輩子。

...

阿公從櫃子上拿出一包菸草:"這是最近新進的,聽說不錯,你抽抽看"... 我還來不及回神。

"我覺得阿嬤是幸運的,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走完生命最後一程...",我拍拍阿公的肩膀...

...

轉身離開,初秋的太陽有點刺眼,鹽埕街頭景物依舊...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ug 24 Sat 2019 12:43
  • 靜物

那天第一次畫靜物,畫著畫著,心就靜下來了。回想當時的狀態,明明是熱死人的天氣好像忽然變得沒這麼熱,明明是西曬的窗戶也不再刺眼... 原來靜物不只是靜物,而是一種靜心...

 

2019_0806.JPG  

 

暑假一點也不輕鬆,南北奔波,訪視/備課/找房,還得抽空感冒/補牙。忙裡偷閒的閒特別珍貴,與其說畫畫,不如說調整節奏,透過觀察,讓自己隨時處於一種"歸零"狀態...

...

西方人從辨識的角度,將繪畫分為肖像、風景與靜物,這是內容的分類,甚至連畫布的規格都預先設計好。但材料終究只是材料,繪畫是一種"框景"的視覺凝固,畫什麼與怎麼畫才是重點。 

靜物的英文是 Still Life,但這是一句廢話,因為任何東西一但畫成了畫,都是靜物...

其實,Still Life 並不是某個東西的樣子,而是一種創造的節奏,藏在畫家的眼睛與手之間...

...

...

那天光線特別亮,在地板上框出一塊斜斜的長方形... 找出一雙破鞋,曬曬太陽...

當深咖啡色遇到淺咖啡色... 曬曬鞋,也曬曬心...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Youtube 傳來這段影像,上面寫著:"本頻道為拍攝紀錄影片的雲端備份,內容很無聊,會看到睡著,拜託疑慮者千萬不要觀賞"...

... 

不知為何需要這樣的備份,也不知是誰安排這樣的工作:攝影機架在火車前端,沒有導演,一鏡到底... 原來順時針環島一周叫做順行,逆時針叫做逆行,於是台北到台中是"逆行",台北到花蓮是"順行"... 鏡頭沿著各式各樣的路程,看著各式各樣的風景,聽著駕駛員各式各樣的談話,帶來各式各樣的平靜... 就這樣,陪伴的眼睛直視前方,紀錄環島各式各樣的旅程...

我不僅沒睡,還看到入迷,一邊看一邊覺得意外,意外自己怎麼會看這麼久...

 

 

火車的路線不同於公路,荒山野地的美無法形容,尤其是花東線。

穿過群山溪流,經過路邊小鎮,甚至看到人家的後院,曬衣服的,曬棉被的,曬蘿蔔的... 沿路小站有一種世外桃源的感覺,月台上零零星星,大包小包,乖乖站在黃線內。他們一點都不急,默默看著列車進站/出站/經過,甚至還有狗狗趴在旁邊睡覺,不僅沒有狗吠火車,更和平共存... 小小平交道充滿人情味,細細的欄杆搖搖晃晃,有人剛買菜回來,有人騎腳踏車經過...

...

自從高雄鐵路地下化之後,窗外少了火車聲... 

當所有的地下車站都長得一模一樣的時候,身體的空間感就消失了,只能用站名來辨別方位... 

打開全銀幕,發呆,從這一站到下一站,身體跟著震動搖晃,好像有風...

 

https://wuhwaihsuan2011.pixnet.net/blog/post/118983949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年多前看了一部紀錄片:金城小子,描寫一個畫家回鄉畫畫的故事,非常喜歡,心動之餘也萌生畫畫的念頭,於是一路畫到現在... 今天又看了一遍,依舊讓人心動...

...

金城小子 (2011, 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導演:姚宏易

製片:侯孝賢

畫家:劉小東 (大陸畫家)

...

 "繪畫如果能把一個人或物體交代得很舒服,既有你的態度又變得很含蓄,是非常不容易的..."

 

...

...

一直很難向人解釋自己開始畫畫竟是來自這部影片,因為在這之前,我不僅從未認真拿過畫筆,甚至連這個人是誰都不知道... 回想起來,也許是影片幽靜的氛圍(畫面/音樂),加上此人說話的聲調吸引我,最重要的,他的畫讓我感動,包含他畫畫的樣子。

真實的感動通常來自無聊小事,一種意外的發現,這種感動一點也不藝術,既不是影片中的鄉愁,也沒有時代變遷下的悲情,更不是美術課本裡的寫實或形象等技法,而僅僅是顏色與筆觸,讓我重新感覺,所謂"繪畫",其實就是仔細觀察,然後,老-老-實-實-把-顏-料-塗-上-去... 

 

...

"繪畫對我來說變得越來越老實,就是如何用自己的筆和顏色,把這世界交代清楚..."

簡單的旁白說出一個道理,畫畫是自己的事,大可不必冠上"藝術"的頭銜,這讓真正的藝術家有些尷尬,只好無言... "世界"當然是我眼中的世界,喜怒哀樂一頻一笑,在移植到畫面的過程中,孤單不足以說明孤單本身,只好把自己變得更孤單...

一份勞動的沉默,畫家在畫面上創造自己的世界,然後,平靜又熱情地,把自己種在裡面。

...

感謝有人在 Youtube 提供完整影片... 這部片很美,好像每一個鏡頭都是畫...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暑假到學校走走,午餐時間有人問我:"老師,對你來說,你覺得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

我愣了一下,"世界"瞬間凝固/翻轉:從堅信、懷疑、沮喪、絕望、掙扎、對抗、妥協... 到理解、接受,或更理解、更接受... 五十多年的歲月濃縮成上菜前的五分鐘,仿佛聽到自己心跳...

"這個問題,其實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答案"... 我有意識把自己從悲慘的歷史拉回餐桌:

"但,對我來說,我越來越相信,生命'本身'是沒有意義的"... 我說得很慢,特別強調"本身"這兩個字,還比了"括號"的手勢。她笑了,露出釋懷的表情:"我有一個朋友也這樣說"...

...

上菜了,洋蔥圈加薯條,久違的美式午餐... 她高高興興去拿番茄醬。David 也來了...

...

我怕她誤會,趕緊補充:千萬要弄清楚,"沒有意義"這四個字並不是價值判斷的(負面)說法,而是"尚未"的意思,因為時間繼續... 生命並非某個意義的產物,不必穿鑿附會,恰恰相反,正因為生命"本身"沒有意義,才會讓"活著"有意義... 存在是一個動詞,凡事都可行看你怎麼做而已沒有絕對好壞,只在選擇與承擔,而且每個人都知道自己遲早會死...

David 餓了,急忙以大師兄的身分下結論:"就因為生命是空的,才要靠你自己去填滿... 開動。"

她好像有點聽懂, 一邊點頭一邊吃炸雞。

...

...

“當垃圾食物遇見存在主義”,這頓飯吃得很荒謬,但其實我是高興的...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臉書的照片提醒我,四年前的年夏天我去了愛丁堡...

奇怪的感覺是:怎麼才過四年?... "我以為已經很久了"...

...

四十天的歐洲行彷彿夢境,我帶著簡單行李和一把烏克麗麗,去了三個國家的七個城市,從英國到義大利到愛爾蘭,與其說旅行,不如說"四處逛逛"...

"四處逛逛"是異鄉人的特權,天下大事與我無關,不必認識誰,也不必被誰認識,沒有非去不可的地方,沒有非知道不可的事情,就算錯過什麼也不覺可惜。就這樣,臨時安排,隨意走走...

想到之前去過的京都...

蘇格蘭的天氣有一種"世界盡頭"的滄桑... 倫敦街頭最好看的其實是行人... 威尼斯的嬌艷讓人想到"小三"... 愛爾蘭是綠色的,這個國家沒有土地,只有草地...

...

...

20150804_113811.jpg  

20150807_175507.jpg    

經常想起這條路,愛爾蘭北邊的小鎮 Bunlin...

開著不太習慣的右駕車,走在左邊的馬路上,遠方好像很近,卻希望永遠開不完... 記得當時想的是:"這條路我以後一定還要再來一次"...

 https://wuhwaihsuan2011.pixnet.net/blog/post/112024462

...

...

什麼樣的感覺會讓人"以為已經過了很久"... 這個問題我想了又想。

"也許當記憶被冰凍起來的時候,時間過得比較慢,吧"... 也許!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同事來家裡聚餐,一夥人七嘴八舌手忙腳亂,有人嚷著要聽音樂,我隨意打開Youtube,傳來這首,她說這首歌在她車上也有,我很驚訝... "這首是我下學期開課要介紹的歌之一"...

雨天的夜晚,聽聽 Rod Stewart:I Don't Want to Talk About It

...

...

音樂中上菜,培根蛋番茄鳳梨pasta,玉米火腿濃湯,五個人吃得不亦樂乎,話題圍繞音樂...

Youtube自動傳來下一首,Carpenters,之後是 Air Supply,Billy Joel,Bee Gees...

...

"下學期要讓學生聽聽他們出生前的音樂,因為我們班有人不知道羅大佑是誰...",邊吃邊聊...

"英式搖滾,美式搖滾,鄉村搖滾,藍調搖滾,重金屬...",越說越興奮,我差點噎到...

...

我喝一口湯,忘了當時又說了什麼,腦子裡的課程計畫瞬間展開:

華語流行音樂從民歌開始,介紹李泰祥,陳揚,胡德夫,齊豫,蔡琴,潘越雲,黃鶯鶯,李宗盛,陳昇,蔡藍欽,趙傳,蘇芮,張艾嘉,費玉清,林慧萍,鄧麗君,藍心湄,黃大煒,金智娟,黃小琥,周華健,黃霑,羅大佑,林強,薛岳,鳳飛飛,陳淑樺,張雨生,王傑,李壽全,李恕權,張惠妹,江蕙,施文彬,許景淳,張宇,五佰,萬芳,草蜢,溫拿五虎,丘丘合唱團,紅螞蟻合唱團,幻影合唱團,動力火車,優客李林,竇唯,崔健,張國榮,梅艷芳... 

西洋流行音樂從 Bob Dylan開始,介紹 Beatles,Led Zeppelin,Rolling Stones,Queens,Pink Floyd,Scorpions,Eagles,Joan Baez,James Taylor,Don Mclean,Carpenters,Simon/Garfunkel,Michael Jackson,Madonna,Elton John,John Lennon,Bee Gees,Air Supply,ABBA,Bread,Mike Oldfield,Barbra Straisand,Stevie Wonder,George Michael,B B King,Bob Marley,Jim Croce,John Denver,Dan Fogelberg,U2...

古典音樂當然跑不掉,從巴哈到蕭邦,從 Debussy到 Satie,Arvo Part... 再看幾部有關音樂的影片:阿瑪迪斯,金枝玉葉,芝加哥,鐘樓怪人...

如果還有時間,再介紹一些樂器獨奏/現代音樂/實驗音樂/電影配樂... 想到的是 John Cage,John Willims,George Martin,Philip Glass,坂本龍一...

...

...

想不到昨晚的培根蛋番茄鳳梨pasta,加上玉米火腿濃湯,會讓我寫完一份課程大綱...

不就是"音樂與傳播"嘛,四年前開的課重出江湖,偶爾還可順便教教吉他...

...

"要用音樂做傳播的人,腦袋裡最好要裝進一千首曲子",我想。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數據的時代,一群人忙著分析另一群人,而另一群人也忙著把自己變成籌碼,供人享用... 交換與被交換同時發生,互相利用,互相需要,大家都很忙,大家都很高興...

...

越來越不知道要如何看電視,所有節目都變成廣告... 

並不是節目中的廣告令人厭煩,(有時真正的廣告反而比較誠懇),而是所有節目都像廣告一樣,煽情又乏味... 他們說話的方式總是想賣給你些什麼,他們的眼神總是想從你身上撈點什麼,他們的一舉一動帶著討好的企圖,先把自己當成工具,再把觀眾當成工具,新聞如此,評論如此,綜藝如此,甚至連電影也如此,不禁讓人懷疑:"這些演員是怎麼了?"...

當誠懇變成歷史,"表演"作為一門藝術的趣味就死了,淪為搏君一笑(或按讚)的膚淺交換,但其實並不好笑... 看與被看交相賊,成為彼此試探嘲弄的小丑,與其說"娛樂",不如說是算計中的"被娛樂",舒舒服服把自己掏空,等著被填補...

...

忘了是誰說過:All business is show business... 凡事另有目的,如今看來更為貼切。

或許他們從來就沒有滿過,也無從掏空... 或者,他們一直是空的...

...

不知是信徒需要救世主,還是救世主需要信徒,也許他們內心真的空虛,只好忙著互相填補。

不知是科技來自於人性,還是科技利用了人性,也許當大家都變成數字時,會比較有安全感。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年紀大了比較喜歡看紀錄片,下午看了柯能源老師的"海上情書",非常喜歡,立刻發訊息致意:不知為何,很感動,也許因為我年輕時也差點去跑船... 柯老師回:也許我們都是適合跑船的人...

"出海,是為了回家,卻不知不覺越走越遠"...

這部影片紀錄一群遠洋水手的海上生活...

...

海上情書 (2015)

導演:郭珍弟  柯能源 

 

...

雖然一輩子活在陸地上,總覺得海洋才是家鄉... 

...

那年19歲,落榜重考,考上文化大學航海系,那是自然類組(理工科系)最後一個志願,失望難免,卻正因如此,矇懂的腦袋浮現人生第一個"生涯規劃":跑船... 這是一個認真的生涯規劃,我非常用功,不斷思考我(這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帶著某種19歲的反省/或自覺/或自嘲,甚至有點慶幸:出海也好,反正我也不喜歡人。

不知是幸還是不幸,或意志不夠堅定,這個生涯規劃在親友的勸說中有了改變,隔年考了插班考,進入東海大學物理系,又隔年,轉入建築系,畢業...

雖然航海系並不是魚撈業,而是貨輪商運,但自從第一個生涯規劃破滅開始,海洋/港口/船,好像成了夢境中的符號,一種"如果我不是現在這個樣子,就會是那個樣子"的唯一取代。

...

...

看著看著,竟流下眼淚... 我想弄清到底怎麼回事...

原來,這部片讓我感動,並不是因為它紀錄了海上工作的辛苦,也不是因為它描寫了船員離鄉背井的思念,(這類題材很容易被操作成"為生活打拼"的無奈或矯情的宿命),而僅僅是"海"...

沒錯,"海"作為一個事件,一個動詞,此時此刻,在我生存的世界之外發生,活生生召喚著...

...

海會讓人想成為它的一部分,對海的迷戀是一種奇怪的距離,若即若離的鄉愁...

他說:"出海,是為了回家,卻不知不覺越走越遠"... 我懂。

...

或許我隱約認為:海很大,大到可以讓世界變得很小,小到只要一下水,就是彼岸...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年大學甄試總要接待一些家長,他們風塵僕僕陪著孩子四處奔波,希望給子女最好的選擇... 競爭壓力下,許多家長覺得自己的小孩最優,但許多家長又不知道自己的小孩在做什麼...

為了安撫大人的焦慮,校方特地安排"家長座談",系上也貼心布置攝影棚休息區,提供飲料點心... "也好,跟家長聊聊",或許我隱約認為,目前我們的(大學)教育要從家長開始。 

...

...

1. "這個系畢業後能做什麼?" 

通常這是家長的第一個問題,但老實說,這個問題令人失望與難過,甚至憤怒,但又必須承認這個問題凸顯了傳統教育(觀)與時代的落差,而這正是家庭教育(家長)必須學習面對的責任...

...

學歷的迷思,加上傳統知識分類所形成的"科系"陷阱,讓人習慣把自己的學習交給"工作(job)"來判斷,認為只要找到工作(被雇用),就代表學習就有效,忽略了工作背後所支撐的不只是能力,而是個人興趣與志業(career)的展現... 這是每個人的存在責任,必須自己對自己交代。

視覺文化蓬勃發展,文創相關產業眾多,傳播/藝術/影像/設計等工作都有,只要努力學習,加上興趣,找工作應該不難,更可自成品牌創業。但若能力不佳/或迫於現實/或興趣缺缺,轉換跑道也值得鼓勵,曾有一個喜歡攝影的同學畢業後進入旅遊業,但他對攝影的愛好依舊,不久替公司開發出以"攝影"為主題的精緻旅遊行程... 路是人走出來的,就算以後改行當總統也不意外... 

這麼說吧,作為老師,我只能期待培養出有能力與創意的"人",而不是一個工具"角色"。

"抱歉,做什麼不是我們能決定的,那是學生的責任,取決於自己的能力及興趣,但老實說,我實在想不出這個系畢業後不能做什麼"...

...

...

2. "專業是什麼?"

近幾年出現一個新名詞:"斜槓人生",意思是:你這輩子最好不要只會做一件事...

這個詞彙除了彰顯傳統知識分類的邊界日益模糊之外,更從"人"的角度出發,提醒我們生命是自己的,亂世中要學會替自己創造新局...

...

快速變遷的時代,"專業"是一個弔詭的陷阱... 傳統中,學攝影的人不(需要)懂旅遊,學旅遊的人也不(需要)懂攝影。攝影與旅遊分屬兩個不同科系,各有各的專業,但喜歡攝影又喜歡旅遊的人,就會給自己創造"攝影深度之旅",自娛娛人還能賺錢,這就是"攝影/旅遊"的斜槓人生。

簡單說,"斜槓"代表一個創造態度,不是被動等待(工作),而是主動創造(機會)。

拜影像科技發達之賜,總覺得"傳播藝術(這個概念)"似乎是所有設計科系的總合,因為鏡頭內與鏡頭外都是需要被創造出的"世界"... 於是,畫面/聲音/場景/物件/光線/鏡頭/廣告/行銷等都值得嘗試。這是創造(create)與製造(make)的差別,前者能舉一反三,後者只會按圖施工。

...

如果A是一種專業,B是另一種專業,A/B的價值不在 A+B=C,而是"+",因為A+B也可以等於D/或E/或F,而ABCDEF也可以重新組合再相加... 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罷了。 

斜槓的人生是立體的,傳統的"專業"固然值得尊敬,只是,"專業"的定義似乎隨著時代不斷擴大... 其實在跨領域的世界裡,每一個斜槓都是專業,而最大的專業就是"+"的能力與創意...

...

...

從課程到就業,從教學到社團,從居住環境到交友狀況,家長的擔憂林林總總... 總是一份愛吧...

...

社會發展迅速,從前熱門的幼教系遇上少子化,想哭都難... 也許一個app,就是一個世代... 

不確定的年代,沒有先知能告訴你念什麼最值,端看你怎麼念而已,而時下熱門的行業四年後也未必存在... 現在的大學不是念什麼(what)的問題,而是怎麼念(how)的問題,真正的本領其實與科系無關,而是學生的個性與態度,而這正是家庭教育(家長)的影響。但別擔心,未來雖然不可測,到時候自然會有更新的內容與機會,留給準備好的人...

"祝大家好運"...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年的畢業生還沒離校,明年的畢業製作已經如火如荼展開,不僅如此,後年的畢業製作也來湊熱鬧。時間總是在預約中度過... 後年的畢業生帶來這首歌,興高采烈介紹她的編織工作室,我說這是我大學畢業製作時聽的曲子,她得意點頭搖擺...

周末夜晚,回到畢業製作,聽聽 Madonna:Like a Virgin (1984)

...

一首歌串起兩個畢業製作,一個是32年前的建築設計,一個是2年後的編織商品... 好狠...

她的編織工作室有一個品牌商標:"處女實驗室"... 我沒敢多問。

...

...

身為藝術老師,總覺得慚愧,因為,不論從事建築/或音樂/或劇場/或繪畫,或其他假文創之名的狗屁行當,我始終無法具體說出"創作"的真正樂趣... 也許必須承認,這點是無法教的。

也許更需承認,這就是孤獨的本質。

有興趣的人做的是"作品",他們廢寢忘食沒日沒夜,想像無窮樂在其中,甚至捨不得完成;沒興趣的人做的是"作業",他們斤斤計較抱怨連連... 算了,話不投機半句多。

...

32年前的畢業製作儼然浮現,當時做的是劇場建築設計,後來沒走建築,卻走進劇場...

也許只能說:"創作是一種能量,讓人享受自由"... 送給明年的畢業生與後年的畢業生。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