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還剩下三個小時,但總覺得今年好像還沒開始。從冬天到冬天,日子在準備中度過,也在準備中結束... 也許這年頭,忙著準備度日,就是一種度日...

今年最後一首歌,莫文蔚:忽然之間

...

打開電視,調到靜音,談話性節目畫面精彩,上下左右都有跑馬燈,替觀眾回顧今年發生的事... 疫情有如一個巨大的分母,分子裝著年初的台灣總統大選、年中的香港反送中、以及年底的美國大選...

無聲的廣告也很好看,賣車的、賣酒的、賣家的、賣冰箱的。跑馬燈還在跑,適時跑過今年去世的名人... 廣告回來,畫面上出現新標題:"後疫情時代:零接觸經濟/零距離創意"。來賓越說越激烈,要大家不要靠在一起,表情誇張口沫橫飛,跑馬燈改成各類產業數據,偶爾穿插低溫特報與跨年晚會消息。

Youtube 傳來這首歌,突然想到,也許我只是喜歡看他們在電視上說話的樣子。

...

有人在脆弱的時候想起某人,有人在高興的時候想起某人,儘管"某人"的定義不同,但我好像屬於後者... 

今晚很冷,終於有冬天的感覺,而且這感覺會持續到明年,還不錯。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863年,美國總統林肯在賓州的蓋茲堡市(Gettysburg)發表著名的蓋茲堡演說(Gettysburg Address)。這是一篇很美的文章,文辭優美意義深長,民主的叮嚀娓娓道來,小時候曾背過,第一段是:Four score and seven years ago our fathers brought forth on this continent, a new nation, conceived in Liberty, and dedicated to the proposition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一百五十多年過去了,蓋茲堡上星期又發生一件類似的大事,只是媒體並不報導,所以大家知道的不多。這讓我想起另一篇文章,1945年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的小說"動物農莊(Animal Farm)",結尾部分,當農莊裡的動物們千辛萬苦驅趕人類獲得自由之後,豬,站起來對大家說:All animals are equal, but some animals are more equal than others.

...

2020 年即將進入尾聲,不知道這會不會是一件好消息。

...

今年真是奇怪的一年,疫情打亂了節奏,也打亂了結構:前者挑戰個體的自由邊界,後者凸顯群體的權力傲慢... 但其實,這又好像是同一件事,讓多災多難的2020變得鮮明又有價值。

疫情無關疫情,倒像一面照妖鏡,揭露現代文明的脆弱, 也照出權力背後的"真相",更重要的是,照出一個(更大的)掩蓋權力真相的"背後"... 當"真相的背後"遇到"背後的真相",上下錯亂,左右不分,年輕時的理念忽然變得荒謬且孤獨,一種"飄"的感覺,不禁讓人懷疑,也許,人世間最大的權力就是掩蓋權力本身。

突然想起一句話,據說,魔鬼的第一個任務就是讓人相信(魔鬼)自己並不存在...

...

"權力只有在踰越的時候才能被滿足,否則就不叫權力"... 

我在筆記本裡寫下這句話,順便嘲笑自己的後知後覺... 但其實想想也對,那些在"權力範圍之內"所做的事只能算責任或義務,剛好而已,一點都不爽,只有在權力範圍之外才能凸顯自己高人一等,"more equal" 是也。然而可悲的是,這些 more equal 包括了特權的加害者與特權的受害者,只是,不知究竟是加害者造就了被害者,還是被害者造就了加害者。也許他們互相需要,如同救世主與信徒。

媒體不報導的事就"理所當然"不(必)知道,Google 找不到的東西就"理所當然"不(必)存在,這裡的關鍵詞是"理所當然"。權力的隱身術令人佩服,讓人不知不覺理所當然,又理所當然不知不覺,驗證了史達林的笑話:"投票的人並不能決定什麼,只有計票的人才可以"... 總之,也許是真的,當奴隸習慣自己的身分後,便開始互相炫耀自己耀腳上的腳鐐,於是,我寫下另外兩句:

"一個不覺得自己受到壓迫的人,是否就不值得同情?"...

"一個覺得自己受到壓迫卻不反抗的人,是否算共犯?"...

...

存在主義又來了,卡謬華麗現身,我看到沙特、貝克特、伍迪艾倫... 感謝這些老朋友都還在。

也許,林肯口中的 equal 並非為了實現,只是為了讓人在實現的路上,不斷匍匐前進...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畢業多年的學生要結婚了,問我願不願意當主婚人,我受寵若驚:"這是我的榮幸,但我沒當過主婚人,不知要如何做",他回:"沒關係啊,我也沒當過新郎"... 太好了,那我們就一起試試吧...

紛擾的世界瞬間平靜了,送他們一首歌,Survivor:The Search is Over (1984)

...

這陣子夠亂的,世界越來越奇怪。原本確信的事越來越不確定,原本質疑的事卻越來越清楚,原本堅信的理念越來越模糊,原本緊握的價值越來越鬆散... 尤其是,原本應該平靜的十一月越來越不平靜...

視野再次投向遠方,尋找那個比遠方更遠的遠方... 

...

經常被人稱為"心靈導師",但受邀當"主婚人"還是第一次,雖然惶恐,卻讓原本的師生關係有了新的意義... 腦中浮現歷史,想起這小子當年入學的蠢樣,稚氣的臉龐,矇懂的傻笑,於是,從音樂會到畢業製作,從諮商學業到諮商愛情,從青澀到成熟,從膽怯到獨立,跌跌撞撞,至今,從男孩到男人,從男人到丈夫...

...

不論那是什麼,"尋找"就是一種上路的幸福,而"找到"更是奢侈的幸福,在此獻上最誠心的祝福。

結婚總會讓我想起這首歌。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部以小孩為主題的電影,卻讓大人看了感動莫名,開心又流淚,彷彿上了一課... 大人和小孩都有煩惱,大人和小孩都盼望奇蹟,當然,大人和小孩的夢想都沒實現,世界照舊,但這並不重要...

電影:奇蹟 (I Wish, 2011)

導演:是枝裕和

演員:前田航基  前田旺志郎

...

看了幾十年電影,第一次被小孩子的演技感動,尤其是兄弟二人的說話眼神,專注又自然,可愛極了,讓人差點忘了這是一部電影,據說這部片並沒有小孩的台詞,只有說話的重點提示,任憑自由發揮,導演與剪接的功力在此。

...

今天看了第四遍,從這群小孩身上想到自己的童年,也想到現今教育體制下的學生... 總覺得不一樣:

從小,大人總會以"追求夢想"鼓勵小孩。他們把夢想放在"人"的前面,以愛為名,幫小孩鋪好一條(大人眼中)的"成功之路",讓小孩相信所有的努力是為了交換"實現夢想" (其實這點連大人自己都不確定)...

雖然"成功"必有代價,但事後詮釋下的"有志者事竟成"卻窄化了成功的真正價值,讓學習以交換為目的... 於是,讀書是為了交換分數,遊戲是為了交換贏,不能交換或"沒用"的東西永遠不值得學,否則就是浪費時間。我們的教育失敗在此,不僅抹殺創意,讓學生不敢嘗試,更打擊信心...

不知是大人美化了成功的價值,還是醜化了失敗的可怕... 恐懼讓我們的小孩在"追求夢想"的鼓勵中長大,卻也迷失在"追求夢想"的路上,難道一個夢想沒有實現的人生就不值得活?...

...

伍迪艾倫曾說:"我不要活在人們心中,只想活在自己的公寓裡",聽起來沒什麼大志,卻正因如此,他的作品才能讓人懷念... 梵谷不是為了"成功"而畫畫,而是專注又孤單畫了一輩子,才成為"梵谷"。

"夢想"當然不是壞事,但"追求夢想"卻很弔詭...

其實,夢想不是為了追求,也未必實現,只是一種擁有,彷彿若有光...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用了五年的電腦越來越不穩定,趁還沒壞之前趕緊備份。原本打算買一顆外接硬碟,把所有"資料"存檔,卻發現要刪的越來越多,要留的越來越少,最後連一顆隨身碟都裝不滿... 

捨與不捨之間,聽聽茄子蛋最新的老歌:恰似你的溫柔 (2020)

...

換電腦是件麻煩事,麻煩的並不是換一台機器繼續使用,而是一種提醒:"時候到了"。

換電腦很像搬家:時候到了,該決定哪些要留/哪些要丟。時候到了,該決定哪些要存/哪些要刪... 更重要的是,時候到了,該準備用哪一種心境面對過去,然後,帶著"選擇後"的舊家具住進新家...

"把歷史帶進未來",備份的內容決定了日子的高度。

...

梅洛龐蒂說得好:"所謂資料,其實只是一種賦予 (things given)"... 資料不是必然,只是一種選擇。  

五年的電腦裝著過去十多年的自己,如同抽屜裡的硬碟們,但終究發現,那些"記住的"早已深深印入腦海,想忘都難,那些"記不住的"也不太重要,不必想起,當然也不覺遺憾,所謂"不捨"其實只是自我安慰... 

...

"備份"是一個行李箱,等著陪我遠行,越小越好... 去哪都好,足矣...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聽到一句話:"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 這句話充滿委屈,也凸顯M型社會現況,的確讓人心疼,但這句話只對了一半,另一半有點殘酷,說白了就是:正因為你沒有想像,所以你貧窮... 

...

這學期新開兩門有關"創意"的課,教同學如何"創意思考"... 老實說有點好笑,把"創意"變成一門課(這件事本身)就是一件扼殺創意的事,但在傳統學科分類的學分制度下,好像也沒有別的辦法。

這是我拿手的議題,卻不容易說,尤其面對一群不擅長思考(或不喜歡思考)的學生。於是課堂上,我不斷檢驗我們的成長環境/教育模式/學習心態/思考盲點,從哲學聊到歷史,從疫情聊到時事,從藝術聊到生活...

"一種是配合式的學習,一種是創造式的學習"... 

"一個追求答案,一個創造答案"...

...

為什麼要學英文?... "因為要通過畢業門檻"... 我苦笑:曾幾何時,不知是誰把教育搞成這副德行? 

為什麼要去當義工?... "因為可以加分"... 我也苦笑:曾幾何時,不知是誰把行善搞成這副德行?

...

抱歉,創意無法教,因為創意不是按圖施工的 make ,而是無中生有的 create:一種介於知道與不知道之間的冒險與摸索,不確定的嘗試,想像的行動,來自對生活事物的感受,發現差異 (distinction)...

少來,貧窮到處都是,富裕也會限制想像,創意不是環境的問題,而是突破的意志與行動,甚至,有時正因為貧窮不足,才能激發更多創意... 小劇場就是最好的例子。 

...

也許,"發現自己沒創意"就是創意思考的第一步,自覺的開始...

也許真正讓人心疼的並不是"因為你沒有想像,所以貧窮",而是你自認為:"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羅蘭巴特曾幽默解構"義肢"的矛盾:義肢顧名思義是身體之外多出來的一項裝置,卻巧妙填補了身體的不足,讓人在"有"與"無"之間取得一種尷尬平衡,不知是誰取代誰... 今天的感覺很像義肢...

...

為了配合下周中秋連假的美意,必須調整工作日程,為了填補工作日程時數,今天先行補班補課...

"今天的感覺很奇妙,明明是星期六,卻要冒充星期五"... 上課時我說。

"對啊,而且還是冒充下星期五"... 他睡眼惺忪,一邊吃著早餐,一邊說。

...

這樣的安排當然理解,畢竟也是政府美意,但理解歸理解,總覺得怪怪的:今天到底是算什麼?我該用星期六的心情來過星期五,還是用星期五的心情來過星期六?今天原本要上的課只好擇期再補... 更奇妙的是,"下星期五"還沒到,下星期五要發生的事還沒發生,今天卻先"過"了...

好一個"回到未來"的概念,重新定義"當下",讓原本的今天憑空消失,讓下星期五提前到來。

也許對制度者而言,星期幾並不重要,誰取代誰也無所謂,只要符合時數就好,大家見怪不怪。

...

今天很像義肢,既像多出來的日子,又帶著某種欠缺...

匆匆回家,洗衣拖地打掃,把"我的"星期六找回來。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部電影該如何"說"? 而"說一部電影"又如何成為一部電影?... 忙碌貧乏的日子終於看了一部好片,好像某種養分,勾引出許多埋藏已久的念頭,關於口述影像導覽員,也關於盲人世界的內與外... 

電影:光 (Radiance, 日本,2017)

編導:河瀨直美

...

影像的"口述導覽"是個迷人又神秘的工作,他們把電影"說"出來,說給盲人"聽":既要介入影像情境,又要保持客觀;既要讓聽眾跟著故事走,又要把畫面的想像還給聽眾,分寸拿捏就是一門藝術... 但其實,這種"再創作"本身就是一種創作,對說的人如此,對聽的人也如此。

不知為何,盲人世界一直是我很有興趣的議題,曾拍過一部"愛情傻話",也很喜歡拉斯馮提爾的"在黑暗中漫舞",還有艾爾帕西諾主演的"女人香"... 或許我隱約覺得缺陷是一種力量,尤其是視覺障礙,黑暗的力量。想起"愛情傻話"的台詞:"有些事要閉上眼睛才能看得清楚"...

...

故事圍繞一個口述導覽員與一個盲人攝影師,透過"說"一部電影,他們在爭執中化解自己的黑暗,內外結構巧妙,主客觀鏡頭交錯,編導功力十足.. 

"他努力爬上山頂,眺望遠方。他看過去的地方,有光"... 口述導覽員說。 

 

 

片尾,她站在橋頭,遠遠聽到他拄著拐杖,摸黑走路的聲音... 這是我腦海中構思已久的畫面。

"中森先生,你停下來不要動,我去找你",她說。

"等一下,妳不要來找我,我會走向你。你在那裡等我就好"... 可惡,這句台詞竟然被他先用了。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毛老師:許久不見,最近好嗎?"... 開學前特別忙碌,疲憊返家,收到一封畢業學生用手寫寄來的信,一封從台中,用傳統中式信封和紅線直式信紙,蓋了郵戳,寄來的信...

好久沒聽音樂,突然想起這首 Willie Nelson:Always on My Mind

...

"畢業後大家各分東西,見上一面都是奢侈的事。有一段時間沒寫任何東西了,也許是暫時失去寫的能力"...

思念在寫作中沉澱,在閱讀中還原... 歪歪扭扭的字靠在左邊,帶著幾分孤獨的秀氣,一個是當時"寫信"的人,一個是此刻"讀信"的人,薄薄的信紙拿在手上有如天平,兩邊都有重量,思念的重量...

...

他說他接了一個劇本合約,開了一個不錯的價碼,但不知為何,並沒有為此感到滿足,反之,"迷失了某部分的自己"... 他關心他的朋友現在在哪?過得如何?... 最後他寫道:"生活真的不容易"... 

...

大人的世界沒有"容易"這兩個字,尤其是對生命有著嚴謹熱情的大人,凡事有所為,也有所不為... 只有費盡全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雖然我知道你和我一樣,一點都不在意"看起來"的事... 

好比電腦升級,恭喜你從32位元進階到64位元... 升級的意義不在(加RAM)快速做簡單的事,而在平台變大之後,處理更難的東西,給自己更高層次的挑戰,培養更寬廣的格局與視野...

... 總之,我也很想念你(們),祝大家都好,再聚。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晚上出門散步,汗流浹背走在公園旁的小路上,突然身後傳來一個稚嫩聲音:你好,我叫小福... 

我愣了一下,停下腳步回頭,發現一個三四歲小男生,騎著四輪玩具腳踏車,正抬頭看著我。

...

我環顧身邊沒有別人,所以確定小男孩是在對我說話,他剪著清爽的小平頭,騎著漂亮的玩具腳踏車,眼睛明亮聲音清晰,彷彿在等著我回答。

我有一種受寵若驚的感覺,轉身靠近:"你叫小福?",他起先有點害怕,然後大力點頭...

我喜歡他神氣的樣子,他的神氣不在名字 (我相信他還不知道小福的意思),而是"我有一個名字"...

...

實在太可愛了...

我彎腰,伸出右手:"小福你好",他有點猶豫,隨後也決定伸出小小的右手,我們正式握握手:

"小福你好,我叫小毛,很高興遇見你"...

...

"把拔咧?",我想他不大可能一個小孩獨自騎玩具車逛公園,而且我的直覺應該是爸爸...

果然,"在後面",他回頭,伸出剛剛握過的小小右手,指著後方,然後又快速騎向前。

我站在原地向小福的爸爸揮揮手,他急忙趕上,我說:"小福很可愛"。 

小福的爸爸氣喘吁吁:"謝謝",又氣喘吁吁追了上去。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晚上去了海邊,與其說看海,不如說聽海... 好像完成某種儀式,準備回家。車子停在馬路對面不遠的第三格車位,一個該死的路邊收費員正在慢慢靠近...

"靠,這麼晚了還死要錢",我幾乎聽到自己心裡的聲音... 我加快腳步,打算趁著還有兩台車在我前面的時間趕到,卻在路口遇上紅燈,只好停下來,眼睜睜看她開單完第一輛車,正慢慢走向第二輛車...

...

假期結束的路口人車擁擠,我注意到今晚的路邊停車"生意興隆",也注意到這位收費員: 

路燈下微胖的中年婦人,穿著不太亮的反光背心,戴超大口罩。她先把機車停在最前面,再下車往後,逆向走在車陣中。她揹著小包,腰間纏著一台機器,手裡拿著另一台機器,一輛接著一輛,走著... 開單前,她會先在每輛車旁張望一下,看看有沒有人會臨時趕來,彷彿知道自己的工作並不受歡迎... 

不知為何,耳邊突然響起海浪的聲音,這是今晚的主角... 綠燈了,我決定停在原地。

...

我遠遠看她在我車旁張望一下,然後低頭看一下我的車牌,熟練操作手中的機器,從腰間取出一張罰單,蓋上一個章,小心夾在我的擋風玻璃上,再往第四輛車走去...

忘了多久,我一直等她把整排車都開單完了,騎車離開後,才躡手躡腳過馬路,彷彿深怕被她看到。

我看著15元停車費,突然有一種慚愧的感覺... 希望她工作順利,注意安全,早點回家休息。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oogle 地圖街景是個神奇的東西,不僅可以找路,還可以回味... 下雨天的周末在家"偽出國",看看當年住過的地方...

...

螢幕擷取畫面 (61).png

從沒想過這輩子會與芝加哥結緣...

1990年1月5日赴美,就讀芝加哥藝術學院研究所,經朋友介紹住進唐人街"亞洲茶莊"二樓後方的儲藏室(當時樓下是美容院),月租180。這應該是此區最便宜的房子,房東是一名和善的港仔,電腦高手,卻做著自己不太熟悉的金融業,所以經常嘆氣。三個男生湊在一起,英語/國語/粵語,家事/國事/天下事...

 

螢幕擷取畫面 (44).png

美國早期的華人社區都沒什麼改變,有些商家甚至還在,住這的好處是省錢又買菜方便,公車便利還有圖書館,對初到美國的華人而言可以快速安頓,但壞處是過於封閉,需有足夠的自覺才能向外發展。在那個沒有網路的年代,課餘久久一次,找朋友開一個小時車去郊區唱卡拉ok,聊表異鄉人的心情...

由於唸的是藝術學院,平時雜物不少,又需要創作空間,十個月後的秋天,我搬家了...

...

...

螢幕擷取畫面 (63).png

現代都市大多是群聚的結果 (尤其是有歷史的都市),這不僅是經濟因素,也是族群生活現象。通常較窮困的人會住在一起,他們沒什麼資源,卻活力旺盛,"手感"十足...

芝加哥中國城南邊是少數裔的拉丁區,有點荒涼卻很安靜,房租略貴(好像是200元)但空間較大且停車方便。轉角這棟紅色房子的三樓最後一間夾層,就是我在芝加哥第二個落腳處,位於南31街。

 

IMG_0030

挑高的空間很寬敞,但由於沒有任何家具,我必須自製桌子/櫃子/架子... 窮學生擅長苦中作樂,經同學介紹,我開車去二手市場買舊桌燈/舊地毯。印象中那張橘色舊沙發10元,卻搬得快把我累死。

第一次住這麼高的房子很過癮,卻不知不覺進入芝加哥的冬天,才發現暖氣消耗驚人。由於暖空氣會浮在上層,下層的工作區通常很冷,為節省暖氣,我找來木板把窗戶釘死,卻發現窗戶的邊緣已結冰... 

事實上,搬出華人聚集的中國城才能感受"異地文化",這是出國的目的... 我很喜歡這間房子,一方面享受一個人的創作孤單,另一方面則享受波西米亞式的"非主流"生活價值,非常自在,印象中樓下住一家埃及人,喜歡大聲嚷嚷,有許多手工具可借用。

一年後我遇到一個個子很小的女人,帶了一隻很大的狗 (虎斑秋田)... 幾經輾轉,不知是為了這隻狗,還是這個人,於是,最後一學期,我決定再搬家...

...

...

螢幕擷取畫面 (66).png

我離開較熟悉(也較貧窮)的芝加哥南區,搬到北邊的白人社區。這是我在芝加哥最後的住處。

大部分租屋不能養寵物,這間房子卻標明"歡迎寵物",因為有一片很大的後院草地,經常與鄰居以狗會友,但由於是住家型的房子,須整棟承租,我找來同學三人分擔。 

 

螢幕擷取畫面 (65).png

這個社區位於芝加哥北邊的 Evanston,附近是西北大學校區,靠近密西根湖,風景非常漂亮... 回想起來,畢業前那段日子很慌亂,既要創作辦展覽,又要打點回台灣的事,還要適應白人的居住文化,更慘的是要準備某種"分離"的情緒,以致沒能好好享受這個社區,有點可惜。

那個年代沒有"打工度假"這回事,出國一趟並不容易,只能以讀書的名義體會異鄉生活,偶爾打工補貼,卻也樂在其中。芝加哥是個美麗城市,尤其是建築,感謝有心人上傳,13:56 右邊經過藝術學院。

 

...

...

居住與旅遊不同,需要用時間交換,雖然這些年也去過一些地方,但真正的"在地生活"卻是另一種心情... 1992年夏天自芝加哥返台,做過三份工作,九年之後再次離開,這次是去加拿大。

 

螢幕擷取畫面 (43).png

"不惑之年辭去國立大學專任教職出國進修"... 這是2001年七月發生的事,如同兩個月之後的911事件。

由於不打算買車,我選擇住在溫哥華近郊(Burnaby)的商業區(Metrotown),交通方便,買菜方便,搭公車去學校也方便... 實在不敢相信這棟房子竟然一點都沒變,中間陽台九樓那間就是我當年的"家"。

這是一段神奇的孤獨之旅。SFU博士班的課每週一次,除了上課,我經常整個禮拜不用說話,獨自在家閱讀/思考/寫作,或獨自出門散步/買菜/曬太陽... "家"裡什麼都沒有,只有一張自製的書桌,一塊Futon床墊,一個睡袋,一張二手的椅子,一把吉他、一個平底鍋,一個湯鍋,兩個杯子,兩副碗盤... 

 

螢幕擷取畫面 (53).png

路邊的公車亭依舊,楓樹依舊,也許空氣也依舊... 彷彿看到四十歲的自己在等公車...

...

...

下雨天的周末在家"偽出國",喚起一些記憶,也驗證一些軌跡,趁還沒忘的時候,說給自己聽...

不知道下一次出走會在何時何地... 也許要等很久。我向來喜歡邊緣又寒冷的地方,Youtube 給了一個建議,看起來不錯: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相較於已知的熱門大片,在電視上發現一部好看的小片總是令人驚喜,儘管發現的時候已經播了一半... 

切爾西大牆 (Chelsea Walls, 2001)

導演:伊森霍克 (Ethan Hawke)

...

電影頻道雖多,大部分隨著遙控器瞬間切換/消失,連多看兩秒的念頭都沒有... 但有些畫面會讓人停留,在按下遙控器的十分之一秒內,瞬間的影像彷彿定格,讓人決定多看幾秒,幾分鐘,直到看完。

這樣的電影不是劇情取勝,而是畫面與情境,如同"切爾西大牆",或"刺蝟的優雅",或"安妮霍爾"...

...

紐約曼哈頓下城的切爾西 (Chelsea, 或譯為雀兒喜) 是紐約早期的藝術村,這裡靠近蘇活區(SOHO)與格林威治村( Greenwich Village, 有名的 Village Voice 藝文周報的發源地)。在那個還是真空管電視的年代,Chelsea 以波西米亞式的自由生活聞名,象徵紐約都會的另類活力,年少輕狂的嚮往...

Chelsea 有間小旅舍 Hotel Chelsea,聚集了一群毫不相關的舞者、樂手及詩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來自不同地方,各有各的夢想,各有各的故事,也各有各的"牆",關於創作、孤獨、親情、愛情、生命...

 

 

...

...

情境式的電影由於沒有明確的故事線,看起來輕鬆隨興,卻不容易製作,尤其掌握影像的節奏很重要,而要拍到情境的"精準細節"更不容易,一不小心就會變成濫情的贅述。

電影在"故事"與"非故事"之間游走,卻不覺得厭煩,這是導演的文學功力... 這位導演也是知名演員,曾演過"愛在黎明破曉時(Before Sunrise)"與"哈姆雷特王子復仇記(Hamlet)",都是我喜歡的電影。

...

也許是那個曾經親身經歷的年代、地點與事物,讓"大牆"不只是"大牆",而是... 一種敬意吧。

已經很久沒想這件事了,或,已經很久沒去紐約了...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師,怎麼了嗎?  為什麼要去醫院、去藥局?"

"放心,是爸媽的事。"

"爸媽還好嗎?"

"還好。"

"嚇死我了,差點買機票回去..."

...

前幾天寫了一篇下雨天的事,在加拿大的學生急忙回覆,令人窩心...

這群學生很可愛,非常關心獨居老人的生活,經常要我報告吃了什麼... 其實我吃的比她們健康多了。 

...

...

"那我簡短說一下近況!"... 她總會讓我知道她的事,雖然我沒問。

"學校:因為目前會是線上課程70%,所以我不是很想要今年入學(溫哥華電影學院)... 我原本的入學時間被排在明年八月,今年因為國際學生進不來,所以目前十月還有位子,但我覺得線上課程比重太重了,所以我很猶豫要不要賭賭看明年..."

她的文字令人恍神,突然想起當年在溫哥華念博班的日子:

"我以前住在 Metrotown 附近,搭144號公車去SFU"... 她給了一顆大心。

...

"工作:所以目前等待入學前,我終於近兩星期找到了工作,先是餐廳,然後今天有上寵物美容的班 (剛好今天第一天上班),所以之後就會是這兩個工作一起上... 寵物美容感覺比拍片還累哈哈哈哈哈哈... 也有投一些攝影工作室,我沒看見招聘的訊息,是直接聯繫他們,然後說有需要人手我可以去幫忙學習,無薪也可以,但目前疫情影響,聽說很多案子都延期到明年了..."

思緒慢慢回來,關於她的兩份工作... 我說:"其實你有很多事可做... 人在異鄉,做點創作的事。"

...

"感情:我跟他分開了,目前過著不用報備的日子對我來說還挺新鮮了... 好像很久沒有這樣子自己一個人的一種感覺,再加上我現在自己住,那個感受很明顯,也很強烈... 我也在現在打字的時候,我才突然想到,我從來沒有自己住過,就算大學也是跟同學一起。挺酷的,所以現在在學習當小廚師..."

遠距的愛情,我懂... 思緒又跑遠了:"其實我還蠻想念溫哥華的,很安靜。"

她說:"我能明白,老師很適合在這。"

...

思緒又回來了... 最後我說:"其實你很有sense,只是需要一種媒介... 加油囉,好好享受一個人。"

她又給了一顆大心:"收到"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下雨天的夜晚,格外安靜,路上沒什麼車,樓下沒什麼人,遠方路燈朦朧,陽台傳來水滴的聲音...

下雨天的夜晚有一種此在的幸福,想起 Carpenters:Solitaire (1975)

...

不知是有心或無意,下雨天的事情總是特別多:去學校、去醫院、去藥局、去郵局、超市、美術社、傳統市場、影印店、健身房... 不論是開車、騎車或走路,這幾天最大的心得是:Yeah!終於淋濕了。

天下事雖多,但其實任何事都是"自己的事",至少是自己選擇(關注)的事... 下雨讓"事情"多了一份麻煩,甚至帶來中斷,卻在中斷中讓事情更加靠近,更像一件"自己的事"。

於是,冒雨騎車出門買滷味,順便把自己淋成落湯雞...

...

總覺得下雨是一件安靜的禮物,尤其是晚上的雨...

把天下事還給自己,把群體還給個體,把永恆還給當下,把世界還給"我"。

下雨天的夜晚並不孤單,只是一個人的遊戲...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覺得孤單",他說。

"那是因為你不夠孤單",我說...

...

窗外總是傳來各種聲音,蓋房子的、修馬路的,挖地基的,灌漿的、焊接的、敲的、鑽的、推的、吊的... 還有做壞了打掉重做的... 現代生活要找回片刻安靜,是一種奢侈。

這些以建設為名的聲音讓生活充滿速度,趕著完工、趕著結案、趕著收款、趕著買、趕著賣... 然而趕著結束並非為了趕著安靜度日,而是趕著在另一個地方,重新再來一次,然後,趕著再換個地方...

...

最近天氣很熱,傍晚下了雨,稍微涼爽... 騎車出門,買菜、購物、繳款、換機油、修車...

雨後黃昏的光線很絕對,亮暗分明... 騎著騎著,想起愛丁堡,那小段安靜的日子。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張畫要畫成什麼樣子?",這不是事先能知道的事,而且最好不要這樣期待,因為,其實,大部分畫畫的時間是在處理修改,也就是"不要畫成那個樣子"。

...

天熱,獨自在家畫畫,驚覺,最近手越來越快,心卻越來越慢,快慢之間少了作品,卻多了"狀態"... 

"狀態"來自對抗,對抗習慣,不斷在手與心之間拉扯,重新布局,另闢戰場,不斷告訴自己:"拜託,這是一張畫,不是一個人"... 似乎漸漸發現,畫,就該有"畫"的樣子,而"畫的樣子"與"畫什麼"無關。

...

如果"畫的樣子"可以說成一個故事,筆觸好比敘事,永遠無法精準規劃。

存在論與唯名論的對抗浮現,True 與 Real 的紛爭再起,然而故事(本身)並不存在,(故事)必須被"說"出來,才能成為"故事";"畫什麼"也無法追問,直到停筆自然浮現... 彷彿某種宿命,要等說了"這一句"才會想到"下一句",非得先畫了"這一筆"才能看出"下一筆",完全空白的畫面無從判斷,也沒得修改。

"狀態"如此焦慮,來來回回猶豫著,時間在畫家手中只是覆蓋的先後順序...

...

"畫的樣子"並不是"畫什麼的樣子",不必擬真,休想再現... 

視覺是"映入眼簾"的表面作用,溫柔的覆蓋。唯有"可見"才能被看到。"可見"是薄薄一層物質性的存在,與筆刷的大小有關,與畫面的尺寸有關,與調色盤的形狀有關,與調色盤上顏料的配置有關,與用色的先後順序有關,與坐著畫或站著畫有關,與當時的光線和所聽的音樂有關... 如此唯一。

畢卡索曾說每一個小孩都是藝術家,但長大後漸漸喪失這種能力。此言或許在此得到驗證:小孩的直觀創造了"畫的樣子",而受過教育的大人似乎較關注"畫什麼"的樣子。

...

...

繪畫的"狀態"讓繪畫越來越困難,卻越來越神秘,好像某種歷經滄桑的回歸... 回歸原初的孤獨。

想起梅洛龐帝筆下的塞尚,也想起塞尚筆下的聖維多山。

...

事實上,當意識到"不要畫成那個樣子"的時候,心中會有一種又驚又喜的矛盾,因為舊的即將過去,新的卻還沒發生,甚至連個判斷標準都沒有,只好洗洗調色盤,換一支筆,換一種顏色,耐心等待下一個可能被再次修改的筆觸。

"狀態"總是這樣,迷迷糊糊打一場連對手是誰都不確定的仗,在試誤中尋找,在否定中摸索,還要對抗習慣。然而冥冥中卻漸漸發現,原來所尋已非繪畫,而是這個狀態下的自己...

也許,希望,走著走著就能發現心中那個"畫的樣子"。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權力的荒謬往往不在內容,而在它的"臉不紅氣不喘"... 這是一種功力,老實說還需要一點創意與膽量,理直氣壯做出那些理不直氣不壯的事,以你料想不到的嘴臉,胡說八道...

庚子年七月一日,聽聽羅大佑:東方之珠 (1988)

...

今年的確不平靜,天災人禍頻傳... 今年過了一半。今年還有一半。今年過了還有明年... 當所謂"極端的事"慢慢(被迫)變成常態的時候,不知道世界會不會(被迫)越來越清楚? 這種"被迫"似乎(被迫)值得期待。

庚子年七月一日,宜生子/嫁娶/納采/裁衣/筏木/動土/翻新/立柱/上樑... 忌安葬/出行/祈福/種栽...

...

這首曲子出自羅大佑的"京城夜"。這是一張造反的專輯,三十多年前我有幸躬逢其盛參與企劃... 那天,試聽室裡煙霧迷漫,大夥熱血沸騰頭皮發麻。很巧,那天不久之後的隔年,發生天安門事件。

存在不需要證明。印象中這首歌不是主打,它謙卑躲在B面最後一首,從那個卡帶的年代,穿越CD的年代,到如今5G的年代,屹立不搖... 一首榮耀的禮讚,驕傲的預言。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熱,整理房間,拿出一幅去年畫的畫,端詳許久,決定替她增加一點涼意...

...

油畫的趣味在無窮無盡的覆蓋,這讓一張畫可以永遠畫不完,但這也是油畫的宿命,只能存活在(被)選擇與(被)取代之間,畢竟一張畫,在同一個時間,只能有一個樣子...

停筆不代表完成,只是不想畫了,至少當時如此。畫面上的簽名與年份讓人心虛,總不知何時會被覆蓋... 直到今天。只好拍照留念。

 

2019_0331 (2).JPG  2019.3.31

po 出一張已經不存在的畫,有點像告別...

事實上,當意識到這個畫面已經"永遠消失"的時候,有些難過,但荒謬的是,消失的並不是一張畫或一個人,而是那一天,畫畫的那一天,她優雅坐在畫面正中央,年輕的歲月,特定的瞬間...

如果拍照是為了紀念,這張不存在的畫,很像一種"照片"...

...

...

2020_0629.JPG  2020.6.29

一年多過去了,這兩張畫中間隔了65個人,還有一雙鞋...

驚覺,其實不應該說"這兩張畫",因為這並不是兩張畫,而是同一張。它們無法同時存在。

不知道是增加了涼意還是增加了歲月,覆蓋的結果,她歷經滄桑,看起來有些老,頭髮變長,而且還有一點發福,風韻猶存... 拍照,留住現在這個樣子,然後,等著再次被覆蓋。

...

"她"被覆蓋了,但並沒消失,好像一個精靈,永遠藏在下一張畫的背後...

也許我應該每年都替她增加一點歲月,或涼意。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愛的陸生同學你們好,聽說大陸疫情復發,請大家注意健康。這學期過得很快,許多經驗無法現場分享,有點可惜,幸好藝術是一輩子的學習,不是一門課的學習,希望大家善用各項自學管道,不要浪費時間... 課程結束前,聊聊"藝術的狀態"...

...

1. 一般而言,"藝術概論"是藝術相關科系的入門學科,好像最簡單,卻是最難教的。

通常,所謂"概論"大多是介紹這個學科的基礎知識內容,但很明顯,我的"藝術概論"並非如此... 除了少數(藝術)知識性的介紹之外,課堂上我並沒說太多道理,而是強調"體會",因為我認為,美感體會必須"優先於"知識累積,沒感覺的學習不僅無效,更傷害"學習"本身,違背藝術本意。因此,"藝術概論"作為一門基礎課的目的並非藝術知識的概論,而是教你如何認識"藝術"這件事,也就是(藝術)方法學。。

"藝術"是一件創造的事:創造感覺、創造想像、創造觀點、創造疑問、創造答案、創造再困惑與再質疑、創造想法與作法、創造一種表現感覺的方法、創造作品、甚至創造毀滅與再創造... 這就是藝術的狀態。

我很喜歡一句藝術教育的名言:We don't learn to make art. We create it. (我們並非學習去製造藝術,而是去創造它),希望你能分清楚make(製造)與create(創造)的差別... 藝術是一門很特別的學問,來自一種由內而外的(存在)展現,換句話說,我們始終在創造我們所學到的東西。

...

2. 正因如此,課堂上最費力的是如何讓同學擺脫傳統的學習習慣。我最常問的一句話是:"你喜歡藝術(這件事),還是喜歡藝術的交換價值?"... 想到曲家瑞曾說:"要先學會玩,不要先想贏。"

"班上有人會彈鋼琴嗎?"... 課堂上我問。有人舉手。

"太好了,說說你彈鋼琴的感覺吧?"... 我趁機追問,希望他多說一些。

"我在外面音樂班學的,最早是七級,現在是五級,聽說考過三級就可以去教鋼琴,所以我還在練"...

...

好熟悉的對話,若把"鋼琴"改成"英文"也是如此,難怪很少人知道"喜歡英文"是什麼感覺。

...

...

3. 其實,"藝術概論"課堂上所說的遠多於這裡所寫的,同學只能創造想像,舉一反三...

這幾週說的是"表演藝術",我找了兩個劇本請同學上台練習,同學認真彩排效果不錯。最後我們看了一部音樂劇"鐘樓怪人(Notre Dame de Paris)",就是去年失火的巴黎聖母院,故事來自法國作家雨果的小說,說的是"權力的暴力",我很高興有人看完後偷偷落淚...

這齣音樂劇已經二十年了,除了故事感人文字優美,詞曲/唱腔/舞台燈光更堪稱一流,最重要的是有五十首非常好聽的曲子。感謝好心人上傳 Youtube,依序五十首完整版,而且還有翻譯... 

如果你看完了這齣劇,你會發現,原來"權力的暴力"到處都是。

 

...

好啦,"藝術概論"的課程結束了,但"藝術"的生命才剛開始,希望你學到"學習藝術的方法"...

祝大家身體健康,期待開學見面。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