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不像紀錄片的紀錄片,因為實在太美了... 58歲的英國詩人畫家嘉洛德佛斯特(Garnet Frost)一生窮困,他決定重返二十年前記憶中的蘇格蘭高地,與其說尋找傳說中的寶藏,不如說進行一場什麼都沒有的生命之旅:One man, on a journey, to reclaim his life... 

電影:嘉洛德 - 高地寶藏 (Garnet's Gold, 2014)

導演:Ed Perkins

演員:Garnet Frost

...

古往今來,為人子女,一生總在歉疚中度過,或多或少吧,如同嘉洛德面對自己的生命...

歉疚的不是一輩子自顧不暇的狼狽人生,而是夾雜在照顧年邁親人與面對自己來日不多的歲月之間,那份無能為力的責任與無能為力的自由... 夢想與親情的取捨,體力與時間的拉扯,既要證明什麼,又不知向誰證明什麼,無語問蒼天,如同電影的第一句話:"生命怎麼了?"

...

傳說中的寶藏當然只是傳說中的寶藏,如同小時候的夢想多半沒有實現,無法功成名就,也不需說抱歉。只是,冥冥中的牽引彷彿若有光,非去不可,否則生命就不夠完美...

無能為力的自由無法實現夢想,只能證明夢想無法實現...

無能為力的自由無以名狀,不可言說,不能取代,註定失敗,又非做不可。

...

"寶藏不是你從地上撿起來的東西,也不在地圖上那個標記 X 的箱子裡。你花了很多時間回想過去,回想你自己的角色與你的朋友,這些東西拼湊起來才是你的寶藏,寶藏的一小部分"... 她說得好。

...

生命之旅結束,果然什麼都沒有,老媽過生日,嘉洛德寫了一首詩 Nearly Done (我差一點做到的事)

https://lawandphilosophy.co.uk/2015/04/19/garnet-frost-nearly-done/

關於那些我差一點做到的事

我差一點見到了阿迦汗 (阿拉伯貴族)

差一點在海上揚帆  抵禦外侮

差一點和貝多因人一起騎駱駝穿越沙漠 (居住在沙漠的阿拉伯人)

差一點畫了一個金色寶塔

差一點練了好幾個小時吉他

差一點看見受苦靈魂的意義

我差一點奮力一搏  我差一點功成名就

我差一點按部就班做事

差一點成為一個誠實的人

差一點做到這一切...

但  當我回首這些成與敗

卻為時已晚  束手無策

但若我不背水一戰

那  或許是因為不夠愛你

讓我敞開心胸  誠實以對

暫時忘卻那些  差一點做到的事

緩緩擁抱那些  我已經做了的事

...

蘇格蘭是個神奇的野地方,處處散發一種遺世獨立的傲氣,有山有谷有溪有海卻沒有人。多變的氣候與壯麗的自然景觀,有一種世界盡頭的味道,加上高緯度的光線清晰刺眼,經常看到陽光透過雲層撒向大地,有一種天地合一的神聖感覺,又像一個超現實攝影棚...

最近的天氣很像蘇格蘭,白晝如夜,大風大雨又大太陽... 突然想起愛丁堡的天空,那條幽靜的單車小徑,Granton的海景,希望有生之年還能再去更遠的地方。

 

 

https://www.catchplay.com/tw/watch/a3596926-ee37-48c6-b1bc-f6722fdae726?ti=0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疫情讓大家不敢出門,雨天又讓大家不想出門,疫情中的雨天有一種邊緣的寧靜,尤其是夜晚,連街燈都顯得孤傲... "又到了該淋雨的時候",我沿著翠華路走到蓮池潭,腦袋裡突然浮現這首歌,想起了台北...

聽聽陳淑樺:譁笑的街 (1988)

...

那年,我離開原本的建築行業,進入滾石唱片,在什麼都不會的情況下,參與製作了這張專輯...

那年,我第一次進錄音室,第一次接觸專業的人像攝影,第一次寫文案,第一次處理平面設計/完稿/印刷,第一次做報紙廣告,第一次做電台廣告,第一次辦記者會發新聞稿,第一次和陳淑樺一起吃飯,第一次感受"都會女子"的美麗與哀愁,第一次發現下雨天的台北東區有一種淡淡的憂傷...

...

那年,我第一次搬離台北的家,獨自住在天母,中山北路七段一棟大樓的頂樓...

那年,我經常搭公車285或606到敦化南路,再沿忠孝東路走到光復南路,又經常工作到很晚才搭計程車回家... 那年,不知道為什麼,天母經常下雨,我沿中山北路的盡頭上坡走到甲桂林山莊,繞過天母公園再到天母北路,最後回到天母西路鬧區,或沿著天母東路走到忠誠路,再轉回中山北路... 總是在雨中。

...

雨中的街景述說一個城市的孤單:朦朧的車燈,黏呼呼的輪胎,倒影中的路燈,重複的雨刷... 譁笑的街...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約莫兩個星期前,在前往桃園高鐵站的路上才發現租屋處的鑰匙沒帶。為了鑰匙折返又會趕不上車,於是我選擇俐落一身下高雄,十足勇敢"...   這是一篇很棒的期末報告,來自一位忘了帶鑰匙回宿舍的女生,文筆冷靜,敘事精采,標題是"一點生活的紀錄"。文字及排版略做修改,取得同意後刊出...

...

五月熾熱的陽光曬乾整片草原,連同嘉南地區的稻田也看起來那麼渴望一場雨,但天氣晴朗、放眼望去的湛藍色天空沒有一朵雲。這幅美景仍使我著迷。多難得。

抵達左營站時,下車的人們亦步亦趨,主動與前一位乘客保持1.5公尺距離,整整齊齊、乖巧懂事,彷彿憂心自己淪為新聞報導下的「防疫破口」,或被冠上「硬要出門的巨嬰」的標籤。但仔細想想,這時間出現在這輛列車上,以及這人流眾多的左營站,誰不是身不由己呢?

一出車站馬上為前一刻的自己感到諷刺,溫室花朵的我哪能明白室外的野草?地處熱帶的高雄宛如沒了四季那般持續它的陽光燦爛,溫度並不會隨著季節輕易改變。我身在高雄就是夏天,離開便成了春天。

...

原本打算回租屋處放下東西再睡一下,但到了樓下才想起根本沒帶鑰匙。於是我又離開了...

忙完待辦事項已是晚上,十一點的左營街道空蕩如也,本該詩情畫意欣賞疫後風情,但民族一路街邊充滿蟑螂足跡,即使佇立租屋處前也備感壓力,生怕那小穢物朝我襲來。看著水溝,我無法停止幻想更糟的情況。為了避免惡夢成真,我在聯絡房東之餘邊在門口及旁邊大樓間來回走動,原以為頂多走兩趟就能順利進屋,結果這散步的輪迴居然沒有盡頭——因為房東沒有接我電話。

...

消耗凌晨的時光對我來說一點都不難,問題是全台三級警戒的情況下,電影院、網咖,甚至僅鄰兩道牆的隔壁酒吧全部歇業,就連我那住在對面巷口的蔡姓友人也在前幾天回家了。徹底無依無靠,宛如迷途羔羊,有著窒息的沉默不語,有著口罩也接不住的無助表情... 後來終於認命,步步朝著左營分局走去,在門口踟躕半小時後才忍著羞辱詢問能不能待上一晚。因為疫情關係其實不能進入,更何況那分局規模頗大,獨自一棟,有著地下停車場,以及源源不絕從樓上下來的好多警察。

於是被安置在門口填寫資料的桌椅旁。當晚值班的警察細心幫我噴防蚊液,另一位則買了份餐點給我。這些多餘的善舉讓我很想辦十支帳號去google給五顆星。不過他們的「保姆」職務似乎無底線,有位警察巡邏回來要我進屋待著,說外面蚊子很多又熱,還順手替我捎上行李。他們讓我坐在受理民眾報案的另一副桌椅旁,放下東西前還不忘噴了酒精,其實可以不用多做的。又虧欠他們更多了。我想。

...

有好多警察經過我身邊時停下腳步,「妳幾歲」、「住哪裡」、「讀什麼學校」、「什麼系的」、「怎麼這麼晚不回家」,雖然用溫柔的口吻道出,我卻聽出來了,他們全把我當成叛逆的逃家少女... 沒有,我不是,我很想回家,真的,請相信我。經過幾次來回,總算整個分局都很清楚我的委屈(我不委屈,只是忘記帶鑰匙,my fault),也才沒有再被關切。

看了幾個小時的警察們進進出出,無論是巡邏、查群聚或是接獲民眾報案,甚至有疑似確診患者來尋求幫助,我算是切身體會警察的辛勞了,他們都應該月薪破百,勞保max!!順便記了幾個警察間的專有名詞,「快打」意思是有街頭散打要去制止?嗎?我忘記了,對,我全部都忘記了。無法再舉例。

...

正襟危坐實在很費力,當天我七點起床一路忙到晚上,趴在桌上快睡著之際,我頭上的燈突然滅了。整間警察局的右側全部暗掉。很想起身和警察說不要這樣不需要為我關燈,真的... 但我只是維持趴著的姿勢,一邊淚流滿面。遠親不如近警察。

...

隔天一早,警察哥藉巡邏的名義載我去高鐵站。我們坐的不是普通那種轎車,而是休旅車。我不清楚有什麼分別。途中我仔細觀察車內環境,雖然我記得大概長什麼樣子,不過沒辦法用文字描述那些特殊裝備,總之和我家的車不一樣,和大部分的車不一樣。

警察哥停靠彩虹市集讓我下車。當然免不了引起路人側目。很想一位一位解釋我並沒有犯罪,只是忘記帶鑰匙!踏上手扶梯到二樓以後才正式結束這荒謬的沒帶鑰匙之左營流浪夜,其實整晚不斷想到三毛的話:「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流浪。」好像和我的經歷無關聯,但是那天,警察bro的親切溫柔讓我度過一個不怎麼辛苦的夜晚,淺嚐了難能的澀甜。

...

我記得左營分局新莊派出所被曙光包圍的樣子,也看見警局門前的地磚自漆黑籠罩再到陽光正好,這裡從來不是我的家,卻曾是個讓我略感安心的棲身處,不被門外的混沌侵擾,能讓我日夜顛倒,一覺夢醒。(艱困地入眠,艱困地醒)

...

...

疫情中,"一點生活的紀錄"... 好樣的。

希望她能繼續寫下去。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這兵荒馬亂的世界裡,追求滿分是最大的樂趣,當你對現實感到懷疑,歡迎回到數字的遊戲裡"... 不知道為什麼,疫情讓人越來越不耐,這段話卻越來越真實...

最近一直想起這首歌,蔡藍欽:老師的話 (1987)

...

疫情讓原本的教育模式有了改變,應急也好,補救也罷,這陣子大家都忙翻了。

但觀察至今,大多數所謂"遠距教學"除了將原本在教室內的東西用高科技"複製"在螢幕上之外,並沒有太大不同:課程結構依舊,課程內容依舊,就連教學方式/考試/出席或計算成績的方式也依舊... 

"擬真"的教育機制強調"停課不停學",其方法是要求老師"停課不停教",但對於知識/知識的結構/知識結構的傳遞方式等卻依舊如故,充其量只是用新的技術去解決一個舊問題,換湯不換藥... 疫情雖然帶來不便,但老實說,如果疫情的代價只是這樣,那就太可惜了。

也許事發突然,但其實一點都不奇怪,因為"教育"讓大家有興趣的並非追求知識,而是追求分數。

...

疫情打破了原本教育由上而下的"群體"視角,讓學習回到自主的"個體",這是革命性的教育翻轉,值得期待... 只是,不知道這樣的情況還要持續多久,關於疫情,也關於追求分數...

 

 

親愛的孩子 你不要再頑皮
讓我帶你走過為數字掙扎的遊戲
考試的問題 你千萬要牢記
武裝你自己擠進那狹窄的門裡

在這兵荒馬亂的世界裡 追求滿分是最大的樂趣
當你對現實感覺到懷疑 歡迎回到數字的遊戲裡

親愛的孩子 你不要再嘆息
不是我不教你是非黑白的道理
十八般武藝 功課要排第一
用虔誠的心情來體會這戰鬥的真理

挨打受氣的日子終究會過去
籐條考卷將成為回憶
未來的日子 你千萬要撐下去
我的希望就是你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通常,讀完一本小說會有一種"空"的感覺。一方面隨著文字"聽"作者把故事說完,另一方面則是靜下來回想這整件事,包括議題/結構/敘事方法,因而獲得更寬廣的理解與享受。這種感覺會持續好幾天,直到慢慢脫離書中場景,回到日常生活... 疫情期間在家讀書,最近看了日裔英國作家石黑一雄的"長日將盡"。

...

長日將盡 (或譯為"長日留痕")  The Remains of The Day

作者:石黑一雄 (2017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新雨出版社  /  翻譯:張淑貞

...

讀小說很像看戲,一頁一頁,一章一章,如同一景一景,一幕一幕,慢慢拼湊,慢慢建構... 時間是交換的條件,想急也急不來,直到最後一頁落幕,作品全然浮現,但戲已結束,只剩下回味與無窮的再回味。

故事描述一個六天的旅行,內容平淡,但旅行中的內心獨白卻非常精彩,堪稱第一人稱敘事的經典。

...

三百多頁的文字講述一個英國老管家的"空間與時間"之旅:空間是順著走的,眼前浮現一幕幕英國鄉村美景,時間是逆著走的,腦中浮現一幕幕回憶與反思,關於"偉大總管"的思辨。

...

"總管"是份神祕的工作,大內高手是也,尤其是(英國)傳統政商名流的豪門總管,有種"一人之下/百人之上"的味道,但這並不意味著權力跋扈,而是嚴格自律的責任... "偉大的總管"是一份帶著尊嚴的終身職,不僅世代忠誠於德高望重的主人,適時應付官邸內外大小事,還必須把自己隱藏起來,壓抑個人情感... 

偉大總管的成就是什麼?... 有人說是完全服侍主人,有人說是透過服侍主人實現自己心中的理想世界。偉大的總管永遠站在第一線的暗處,親自指揮親自佈署,又不能搶了主人的風頭,甚至不能被看到... 

不知為何,突然想到劇場裡的"舞監"。

...

...

石黑一雄擅長描寫回憶,被稱為"回憶的作家",但與其說他擅長追憶,不如說他擅長用追憶的筆法描寫"現在正在發生"的事,故事中經常出現兩種時序交錯,巧妙穿插,卻不影響現在的進行。

除了作者深厚的文字造詣,這個版本的翻譯也是功臣之一,譯文順暢優美,符合正統英國貴族的氛圍,也有老管家的穩重氣質,連回憶也帶著"鏡頭式"的追憶筆調,既口語又文學,讓人不知不覺一路看完。

...

"長日將盡"也是一部改編的同名電影,但相信是為了票房,片中強化了這位老管家與另一位女管家的隱諱愛情,但其實這並不是一部愛情小說。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收到不少期末作業,包括口述影像、藝術心得、自學心得、看電影的心得,還有讀書與思考的心得,都很精彩與欣慰... 總覺得,同樣是疫情,有些人可以學很多,有些人卻學很少,主動/被動之差而已...

經同意後節錄刊出:

...

"我喜歡老師在第一堂課時所說的:「藝術是一種體驗」,在高中時我一直很不能理解,藝術明明是一件很主觀的,但是每當老師給我們所呈現的演出、作品的評價,卻往往框架了我們呈現的價值。

當然,我能夠明白在求學階段,分數是必然的;暫且撇開分數不談,我所遇過的表演老師,給大家的評價也都偏向誇獎的回饋,很少老師願意真正的說出他們真正對於我們演出的看法,直到二年級的表演老師開始讓大家給互相評語,而我真正學習到的時候是在高二時期,大家經過一次的班級展演變得更為成熟,每個人都有獨特的思想,看待同一件作品有不同的面相,說出的評語也都頗有收穫。我認為真的就像老師所說的一樣,藝術需要自己深刻的感受、實際去做過,那種深刻的感覺才是學習藝術的精華。"

...

"最後提到了「喜歡藝術,還是喜歡藝術的交換價值?」

我在小學四年級的時候也學了鋼琴,一直到國中時期會爵士、古典鋼琴和吉他,一開始也都抱著當作興趣、紓壓的一種管道的心態學習,一直到要表演、比賽、檢定考,瞬間的壓力扛在身上,這讓我感覺是為了獲取名利而學習音樂;直到了高中學習戲劇,但一樣的感覺也出現在眼前,反而是到了高中時沒有再繼續學音樂時,那時候的我所玩的音樂才是真的喜歡音樂,同樣地,高中畢業後沒有學戲劇,回首翻過以前演過的劇本、做過的幕後技術,才知道自己心裡面其實蠻喜歡的,可是在當時的環境、氣氛中,無形的壓力、挫折讓我感受不到這份情感,總是在失去後才懂得擁有時的美好…"

...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在高中的時候,我購買了這一本書,但是當我看到:第十四個星期二這個章節時,我遲遲不敢繼續閱讀下去,雖然已經知道了結局,但我翻閱它時會覺得很痛心。就這樣,我到了大學都還沒看到最後一個章節。一直到最近的事情壓在身上,想要看些課外讀物才重新翻閱了它。

這次我重頭看起,重新感受墨瑞教授所教導的生命意義,隱約地感受到這次讀的感受和高中時期的我不一樣。這本書在探討著死亡與生命的真正意義,墨瑞用他剩餘的日子來教生命的道理;相對很一般的我們,明明死亡很可能就在我們的周圍,但人們都被眼前的事物遮蔽了雙眼,我不禁想到,要是我知道我自己的死亡時間,我會做些什麼?結果我沒有一個答案,我在思考此問題前,我的腦海中還是:「我下一階段該做些什麼?我下一步有沒有按照計畫執行?」可是當我反思回來,不可能每個人都只為了感受生命的美好而過日子,但是在這本書裡,我自己學到了,不是要大眾盲目的追求生命的美好,而是在我們做工作時,從中感受到生命的意義,無須強迫自己在不適合自己的地方,做一些會讓自身覺得有意義的事情,往往人都只需跨出舒適圈,勇於挑戰當前的困境,不要整天自怨自艾地度過,對你的人生沒有幫助。

我很喜歡這本書的經典話語,也是放在封面上的名句:「學會死亡,你就學會活著...」回到最初的問題,當你知道你的生命快達到盡頭,你想要做甚麼?我猜想,我可能會把我所後悔過的事情,有個解決的通道,並讓這一生不存留遺憾。"

...

...

有人為短片配上口述旁白,有人認真看了侯孝賢的"童年往事",有人因為"做工的人"而想到小時候的親情關係,不只看了電影,還買了書... 這些文字與其說是報告,不如說是他們在疫期中的自覺,透過電影/閱讀與思考,重新發現自己,也重新發現自己與社會的關係,而這正是學習藝術的基本態度。

藝術不是"知識(輸入)"的事,而是"感情(輸出)"的事,這就是創造... 學校教育強調"加法",深怕因"加"得不夠而落後,卻也妨礙了自我建構的學習機會,導致多數學生越來越被動/依賴,越來越沒自信,也越來越沒有感覺(或不敢有感覺),殊不知在這個傳媒資訊豐富的時代,"教育的方法"遠比"教育的內容"影響更鉅。

總覺得,相較於緊迫盯人的"線上教學",藝術教育的"減法"似乎更有意義。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疫情繼續,許多課程改為遠距教學,與其說考驗老師的教學技術,不如說考驗學生的學習態度,如果教育可以翻轉,也許正是時候... 想到兩部作品,一部是卡謬的小說"瘟疫",一部是蔡明亮的電影"洞"...

...

https://wuhwaihsuan2011.pixnet.net/blog/post/120193209

https://wuhwaihsuan2011.pixnet.net/blog/post/118451328

作家木心曾說:懂得不快樂的人,更懂得快樂,這也許說明了為什麼災難中的"樂觀"更讓人珍惜... 這句話反之亦然,差別在於快樂與不快樂的程度,而疫情正加深了後者的體會。

樂觀當然不是白目高興,甚至必須做最悲觀的打算,而是在一個更寬廣的"不快樂視野"中,重新思考長久以來被"形式"所綁架的(教育)價值觀,回到人與知識的原初感動,畢竟學習不是被動填鴨,而是主動創造,才能舉一反三... 在這個知識爆炸媒體發達的時代,"教"與"學"都必須有新的定義與更高的自覺。

狄更斯說: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句話我喜歡反過來說:"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 疫情的確帶來不便,但或許正因為世界不夠美好,才會讓我們有事可做,看看能不能從中找到可以改善的新點子,甚至創造新的教育機制(mechanism)或知識結構,而不只是大費周章,忙著用新的技術去補舊的漏洞。這是樂觀的條件,畢竟 We don't learn to know. We create it...

...

這兩部作品說的都是疫情,病毒打亂了原有的生活節奏與生活結構:

"小說"從群體的視角出發,再回到個體描述,"電影"則從個體出發,再看到群體,敘事手法各有趣味...

 

...

"當習慣的生活被打亂的時候,你就會去思考自己的初心是什麼...",她說。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陣子,每天的心情被三個數字擾動著,一個是確診人數,一個是水庫存量,另一個是高峰用電... 然而,擾動歸擾動,卻有一種平靜與感謝,總覺得,自己幫不上忙的,就不要添亂...

希望這張專輯能帶來平靜 Arvo Pärt: Spiegel im Spiegel 

...

這三個數字帶來兩種現象,有人不爽謾罵,有人默默解決:

有人罵得有理卻於事無補,有人罵得無理卻理直氣壯。有人用冷靜的方式處理,有人用嘲諷的態度面對。有人用加法解決問題,用更形式的東西來鞏固形式,有人用減法解決問題,思考回到事物的本質... 當然,有人趁機大玩特玩,也有人趁機默默充實... 總之,有人喧囂,有人安靜,大家都很辛苦。

日子出現越來越多的不確定,朋友發來訊息說:現在的感覺很"後現代"。我笑笑速回"是的",心想,其實,豈止是"後現代的不確定性",在後現代之前的日子裡,人類又真正確定了什麼?

...

感謝醫療及警消人員的辛勞,也感謝好心人上傳這整張專輯,46分鐘可以做很多事...

我把畫室整理一下,拖了兩遍地板,書歸位,回了一封email,切好菜,準備今晚的鮪魚義大利麵...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本書可以讀出很多滋味,除了內容,還有寫作,譬如這本"有故事的人"... 錄製這集 podcast 之前,我問尚恩可不可以談到我的部落格,他說可以啊,所以這是我第一次公開說說我的文字與書寫...

...

海德格說:語言是存在的家。說得真好。這句話的英文關鍵詞是 inhabit,意思是"進駐在語言之中"。

這句話經常陷入一個語意的陷阱,讓人誤以為語言只是一個客觀的房子(一個現成的空間),我們只是搬進去而已 (live in 或 move out),其實不然,因為這個"家"也是語言所形成的。我們只能在語言中去談論語言,如同我們只能活著來說存在... 因此,語言不只是溝通的"工具",語言本身就是溝通,我們並非透過語言去溝通"那個"世界,而是,我們所進駐的語言文字(本身),就是"我(存在)"的世界。

換言之,你如何運用語言,決定了你存在的方式;你與文字的關係,決定了你與世界的關係,甚至,你認得的字(詞)越多,你的世界就越大;你習慣使用哪些詞語(或句型),你就會習慣想到哪些事情。

...

因此,我們並非"想到什麼才說(寫)什麼",而是透過"說(寫)"這個動作,在我們字字斟酌 (苦心尋找詞語或尋找一種"說法") 的時候,"世界"才得以成形。這是言與思的關係... 語言"形塑 (shape)"思想,思想又回饋語言,語言與思想不僅同時發生,甚至根本就是同一回事,所以我們經常要等到話說出來(或寫下來),才具體確認我們所"想到"的東西。

事實上在語言(文字)發明之前,人類的思想是混亂的 (甚至不能被稱為"思想"),因為任何"思想" (包括感覺/創意/概念/心情/感動/質疑...),都必須在文字中才能具體成形。形塑的方式因文化而異,形塑的過程也因人而異,但不論你說哪一國話,都與單字/詞語/文法/結構/敘述/斷句/聲音/甚至標點符號有關...

於是,當 what to write 遇見 how to write,"寫作"就開始了。

對我而言,"桌上放了一朵玫瑰花" 與 "一朵玫瑰花放在桌上" 是不同的,不僅是主詞不同、視角不同、空間不同、敘事(立場)不同、故事不同,甚至因句尾發音的平仄不同,下一句的開頭也可能不一樣。

...

...

寫部落格是十年前一個美麗的意外,卻讓我開始專注生活的細微感受,而文字也成為我與世界的連接形式,持續練習中... 只是,有時不知道是我在寫它,還是它在寫我...

關於寫作,好玩的實在太多了,就慢慢玩吧... 只是,有時不知道是我在玩它,還是它在玩我...

 

 

https://wuhwaihsuan2011.pixnet.net/blog/post/110302670 (關於"言"與"思")

https://www.facebook.com/takaobooks214/photos/a.386900658104968/3778936632234670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與其等待時間流逝,不如寫點什麼,雖然我知道在寫的過程中,時間會流逝得更快...

今天又忘了帶手機出門,這不僅不是第一次,甚至不是第十次或第二十次,也許我潛意識裡壓根就不認為手機是重要的東西... 這種事不相信還真難,無法勉強,也不用騙自己,腦袋"以為"重要的東西,在行動中卻露了餡,不得不佩服古人說的一句話:Unless you remember, you don't understand.

...

出門喝咖啡不難,難的是出門喝咖啡要帶什麼書?這與天氣有關,也與喝咖啡的地點有關。喝咖啡的狀態是一種心情,選擇第一人稱敘事或第三人稱,如同選擇議題或寫法... "好久沒看長篇了",我隱約覺得自己需要另一種專注,從書架上拿起石黑一雄的"長日將盡"。想起那部電影,也想起電影裡的安東尼霍普金斯。

他們今天原本店休,但因媒體採訪,特地全員加班,就連好久不見的董娘都來了。我坐在樹下的老位子,感受這個安靜的庭院,也感受這群人忙進忙出的喜悅,心中充滿矛盾:既希望他們生意興隆,又希望客人不要太多... 到目前還不錯,但就在我放下書本準備拿出煙斗的時候,赫然發現,我的手機並不在包包裡,瞬間,所有思緒凝固成耳邊的另一句話:"靠,我怎麼又忘了?"...

...

不知是苦笑還是傻笑,確定沒帶手機之後反而是一種舒坦,我再次接受自己是那種"書與菸斗比手機重要"的人... 我點起菸斗,拿出筆記,並非追憶手機中的待辦事項,而是寫下:我怎麼會經常"以為"帶了手機?

...

"以為"是個弔詭的假設,後面接著一句沒發生的過去式,於是,現在的"我"與出門前的"他"在此刻交鋒:

他:不是這樣的,我明明記得,當時手機已經放進包包了,我才去書架找書的。

我:你記錯了,你只是"以為"手機已經放進包包,事實上你當時滿腦子都在想要帶哪一本書出門。

他:不是這樣的,手機當然重要,如果能記得,我一定不會忘記。

我:廢話,你的問題不是"以為"帶了手機,而是"以為"手機很重要,不然怎麼從未見你出門忘了帶書?

...

...

陽光依舊刺眼,採訪終於結束,記者們都走了,他們決定恢復店休。拉下鐵門,好心告訴我可以繼續坐在這裡... 我感謝他們的善意,慶幸可以獨享這個庭院,腦中卻浮現那些從小到大"曾經以為"的事:

曾經... 我以為有些事長大了就會懂、以為日子久了就會習慣、以為大家會跟我一起捍衛同樣的價值、以為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比做對自己有利的事更重要、以為日常生活與我有關、以為科技進步會帶來精神文明... 曾經... 我以為影展的得獎片都是好電影,以為學校是為了培養學生變聰明,以為權力者會有更高的自覺,以為不會有人為了吃鮭魚去改名字、以為自己可以被了解、以為時間會撫平一切傷痕... 曾經... 我以為她會愛我很久、以為遺忘只是一種選擇、以為我永遠不會畫畫、以為藝術可以教,以為孔子說的耳順是真的、以為台灣不會缺水、以為病毒沒這麼厲害... 如同,曾經我以為手機對我很重要...

...

陽光依舊刺眼,難得安靜的午後,四下無人,獨自寫作,甚是愉快... "只是,不知道現在幾點了?"

陽光依舊刺眼,慢慢騎車回家,看到路旁商店的時鐘... "靠,原來已經六點多了,我以為還很早..."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個人都有故事,端看你願不願意說、願不願意聽、願不願意寫、願不願意讀,最重要的,願不願意問... 這是一本可以讓人想很多的書,關於故事,也關於寫作,輕描淡寫卻帶著滋味...

有故事的人-坦白講:《壹週刊》人物組著   時報出版

...

這裡有140個人,各用約500個字,說了140個自己的故事... 坦白講,他們就是有故事的人。

這些故事並不偉大,沒頭沒尾,有些甚至不能算"故事",只是生命中一個小小事件,卻選擇性被記得,選擇性被訪問,選擇性被說出,選擇性被紀錄,甚至選擇性被閱讀... 當這些"選擇"湊在一起的時候,故事就變得不平凡。這也許是他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對說的人如此,對讀的人也如此,對寫的人更是如此。

...

於是,一個受過冤獄的62歲醫生說了他"一生的恐懼",一個嚮往電台主播的32歲郵差說了"人間在空中",一個努力賺錢還債的44歲女計程車司機說"苦過才知命好",一個嚐盡山珍海味還當過官邸御廚的56歲餐廳老闆說了"白飯的福氣",一個57歲的盲人按摩師說他太太"她一定很美"...

於是,一個13歲先天失明的小朋友說:南港山縱走有5826個台階,更寮腳山有4074階,中正山有5500階,這些都是我一階一階數出來的...

...

讀這本書的感覺很像逛傳統市場,每一頁都有尊敬與不捨,看似輕鬆的閱讀卻帶著慶幸與慚愧,彷彿勾起生命中的某種體驗。這不是"同情"的問題,而是,我願意相信,讀者本身也是有故事的人。

雖然本書的出版理念是"用仰角看小人物,用俯角看大人物",但仔細想想,人物大小只是社會標籤,大可不必跟著走,倒是這句話提醒了一份敬畏的心,因為,通常,感人的故事永遠藏在仰角中,或者說,當我們學會用仰角看世界的時候,你我都是小人物。

 

 

https://www.facebook.com/takaobooks214/photos/a.386900658104968/3760465657415101/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個世界,究竟是什麼樣子的?"... 一本精神病患的訪談錄,封底印著這排小字...

...

這其實並不是一個問題,不需要答案,別指望有道理可供遵行,沒有心靈雞湯,當然也不會列入考題,卻讓我會心一笑:原-來-也-有-人-在-想-這-個...

簡單一句話倒像一個提醒,日常生活的小小中斷,來自"當發現自己最近沒什麼感覺"的時候...

於是停下腳步,環顧四週,也許會為此做出一個"階段性"的小小結論,自我安慰一番 (如"德不孤必有鄰"),接著意識到時間繼續,很快就開始嘲笑這個小小結論,於是再深呼吸一口氣,選擇下一個遭遇,拿起另一本書/或拿起吉他/或乾脆決定出去走走,看看路上還會想到什麼,然後回家煮飯,等著下一個遭遇...  

也許,對我而言,世界就是"不斷遭遇"的樣子,過去遭遇現在,現在遭遇未來,未來又變成新的過去,而且不論是遭遇或"被遭遇",總是帶著懷疑與否定... 而這,幸運地對我來說,都是一種選擇。

...

"世界有道理嗎?"... 我不知道這究竟是一個問題,還是一個希望,或者,"這世界需要道理嗎?"  只知道,也許當承認"沒道理"也是一種道理的時候,"我"的世界就擴大了,如同這本書。

 

 

那天與尚恩錄了一集 podcast,與其說在聊這本書,不如說是在聊這種"沒道理"的感覺...

聊著聊著,某一瞬間,突然有些分心,我感覺 podcast 好像是個不錯的玩具,也許會是一個新的遭遇...

 

 

https://www.facebook.com/takaobooks214/photos/a.386900658104968/3745878505540483/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終於又下雨了":公園裡又冒出新鮮的綠色,馬路上又傳來黏黏的車聲,行人又開始打傘,世界又恢復安靜,於是,終於又有一種春天的感覺... 春天的夜晚有點涼,陽台的水滴聲伴隨著蟲叫,特別好聽...

好久沒聽音樂,想到這首蕭邦鋼琴曲:雨滴 (Raindrop)

...

"感覺"是發現出來的,來自發現差異,讓人觸目、在場、期待又質疑,於是偷偷讚嘆:"終於下雨了"。 

"終於"也是發現出來的,來自發現時間,讓人在歷史經驗中回到當下,於是偷偷讚嘆:"原來春天還在"。

"終於又下雨了"... 撇開久旱逢甘霖的喜悅,幸好我還記得"又"這個字...

...

這首曲子是視覺的,大雨小雨,分別落在左手右手,混合著高音低音,又輕又重,一直下個不停...

宛如開車出遊的清晨,陽光普照,,不久變成多雲時晴,天色漸暗,午後開始烏雲密布,雷鳴閃電狂風暴雨,之後,雲散了,太陽露臉,天邊出現夕陽的彩虹... 剩下擋風玻璃上的破雨刷聲。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迷上量子力學... 憑藉一點點大學讀過一年物理系的基礎,拼湊一種視野... 

這個視野在我有限的物理知識中是新的,因為當時大二的物理只學到古典力學,量子力學是大四的課... 回想起來,那是一段既困惑又清醒的日子:不知道自己在幹嘛,卻會為了證明一個物理定理而興奮莫名。

大三轉到建築系,便一路走向人文科學,研究所更接觸了純藝術與哲學。原本以為從此與自然科學絕緣,沒想到竟會為了一本"量子力學"的書而重新燃起興趣... 讀著讀著,不禁感佩前人科學家的智慧,那些似曾相識的數學符號與公式在我眼前彷彿是有生命的,科學證據的背後隱藏著"人"的詮釋,而人的詮釋背後又隱藏著對宇宙的更大懷疑... 讀著讀著,心中浮現小小激動:"不管懂不懂,至少我還曾想過這些問題"...

...

不知道年紀大了是理解力變強了,還是想像力變強了,總覺得,量子力學的視野,很哲學。

...

"古典力學 vs 量子力學"的根本差異是對照"宏觀 vs 微觀"的物理現象,(前者)大到觀察天體運行,(後者)小到分析電子軌跡... 但科學家漸漸發現"宏觀的定理"無法解釋"微觀的事物",這個落差並非技術問題,而是觀念問題,可追朔自"二元認識 vs 本體認識"的視角差異,關於"存在"...

粗淺的理解:

一個企圖用固定的理論去界定(解釋)現象,一個則是承認"現象"與"觀察"的雙重不確定性 (如"矩陣函數");

一個是由上而下,"俯視"這個世界,另一個則是由下而上,"參與"這個世界 (如"薛丁格的貓");

一個相信宇宙萬物具有"可被規則化的"統一性,另一個則強調事物的隨機性 (如"量子糾纏");

一個相信"世界"是一個連續性的線性整體 (如因果關係),另一個則認為"世界"是一個非線性的時空結構...

...

更粗淺的理解:一個很現代,一個很後現代。

 

 

...

...

最近很奇妙,亂七八糟看了一堆很有感覺東西,包括張愛玲生平、精神病患訪談錄、貝多芬命運交響曲,也包括量子力學... 這些看似毫不相關的東西,卻在某種"機緣"下給我同樣的感覺,真實發生在我身上,既像具體又獨立的"粒子論",又像抽象又互相影響的"波動論",兩者相加,簡直就是活生生的"量子論"。

誰知道我明天還會看到什麼,又會有什麼感覺?... 但若從量子力學的觀點看來:"明天再說。"

...

"世界"究竟是什麼樣子的?上帝創造世界有藍圖嗎?還是偶然的隨機結果?... 最重要的,"人"又是什麼?

有人相信宿命,他們會說:"老天自有安排"... 有人主張超越,他們會說:"存在先於本質"... 

愛因斯坦說:上帝不擲骰子。(意思是"宇宙萬物必有定理")

霍金說:上帝不但擲骰子,還把骰子扔到我們看不到的地方。(意思是"你猜猜看")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久不見的劇團朋友來信,跟我要了一些以前的照片,我打開電腦,搜尋一顆最不起眼的硬碟,找到一個塵封已久的資料夾,名曰:象劇團... 

已經很久沒打開這個資料夾了,感謝小摩... 此情此景很像清明掃墓,只是,那些鬼魂又活過來了。 

我看著照片,內心平靜卻帶著微笑,決定上傳臉書讓大家瞧瞧,取名:"從前,我們有個劇團"... 

...

...

前陣子收到畢業學生來信,聊到現實生活與理想的差距,我勸他別沮喪,工作歸工作,生活需要"重點"... 的確,生活有了重點,一切都值了。

通常,下班之後的事才是生活重點... 最好是一個可以累積的project,畫畫/作戲/音樂/寫作/拍片/讀書/思考,美其名曰"自我提升",其實就是"自找麻煩",卻像一面鏡子,讓人對自己的生活有個態度... 你將為此而活,不會無聊,所有煩惱都是小事... 最後我說:"這是藝術家的福氣。"

...

身為藝術老師,我很少用"藝術"或"藝術家"這個詞彙,但回想那段劇團的日子,每天趕著在八十公里遠的地方上班,回家後繼續工作(或開始工作),編劇/排練/舞台/音效/燈光/服裝,實驗的/修改的/練習的/重做的... 客廳的一角是木工,另一角在染布,車庫堆滿各類工具、油漆、木板和塑膠布,樓上還有一間漏水的畫室... 就這樣,一群人,外加一隻跟進跟出的黑狗,大夥兒三更半夜鬼吼鬼叫,折騰著不賺錢的玩意兒。

我想這就是我的"重點"吧,至少,是一種福氣... 也許,這就是藝術家。 

...

每隔幾年就要拿出來曬曬太陽,今年剛好碰到清明...

...

很多人說象劇團的戲都很"美",這倒是真的,我們的戲大多表現意象,來自精雕細琢的設計...

我們非常講求舞台上材質的視覺效果 (包括舞台的材質 / 服裝的材質 / 道具的材質),這些質感都是戲的一部分,必須一併考量,這與時下強調科技的酷炫不同,更像一種手感或工藝,我稱為"狼狽的華麗"... 舞台對我們而言不只是"演戲的空間",更不是場景布置,而是一個包含了服裝/道具/光線的裝置藝術。舞台就是戲,甚至包含氣味。這種"整體設計"正是劇場的魅力,我們也以此看待劇場中的所有元素。

劇場是一個造夢的地方,回想那些年,我們總喜歡絞盡腦汁,用最便宜的東西,絞盡腦汁,找到最巧妙的處理方式,絞盡腦汁,把最醜陋的狼狽生活,絞盡腦汁,變成最美的夢。

...

藝術家的折騰是一種幸福... 感謝這群人,讓我有這個福氣。

圖片101.jpg

圖片90.jpg

圖片73.jpg

https://wuhwaihsuan2011.pixnet.net/album/set/15687481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影片上傳平台,作為存檔之用,對方寄來一封信,好心提醒我要買廣告才有人看,附上廣告價目,還列舉數據證明。信的最後一句是:If nobody can find your video, does it really exist?... 

行銷文案見怪不怪,但這句卻令人莞爾,簡潔有力又直白,非常符合網路世界的存在氛圍... 我想,這句話的潛台詞應該是:If nobody knows you, do you really exist?

...

這是個又輕又重的好問題,上課時與同學分享,得到不同又輕又重的好答案。他們說的都對...

...

據說人類是唯一擁有"自我意識"的動物,因此才會在文字中發明"我"與"自己"這兩個詞彙 (如同 I 與 self)... "我"與"自己"是不同語境下的自我認識:一個是主觀鏡頭的第一人稱世界 (I-world),另一個是把"我"變成"他"之後的第三人稱敘事 (如論文中常用的"筆者"),簡言之,一個是活著自始至終無法證明(也不需證明)的"本我",一個是(我所認定的)在他人眼中的"他-我"。

人各有志不可強求,"本我"也好,"他-我"也罷,"如何看待自己"是個不可爭論的話題,畢竟"他人優先"也是自己的選擇,"逃避自由"也是一種自由。倒是網路宣傳擅長此道,用一句話直搗核心,還牽扯出存在議題,實乃高手所為,只是不明白,究竟是"科技來自人性",還是科技控制了人性?... 雖然這也是一句廣告詞。

不知道未來科技會如何影響"自我意識",但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顯然不適用,而是"我被...故我在"。

...

"老師,那你會買廣告增加流量嗎?"

"大概不會吧,我只是想多一個備份存檔,有人意外發現當然很好,沒人注意也沒關係。"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書多年,越來越常聽到一句話:"老師我想做... 但我沒信心"。遇到這樣的學生真是又愛又氣,愛的是終於有人找到自己的興趣,願意一試,氣的是這個興趣還沒開始就打了折扣,甚至蒙上陰影... 不解的是,做自己喜歡的事,為什麼需要信心?又是什麼妨礙了你?

這不是"有信心"或"沒信心"的問題,而是,做自己喜歡的事,無關信心。

...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信心"成為老師鼓勵學生最常見的話題,甚至成為某種詮釋成敗的關鍵(如把某人的成功歸因於有信心... 之類的),但老實說,這種"正向思維"不僅簡化了"做"的價值,更有誤導學生之嫌,因為人不是因為有信心才做什麼,也不是因為沒信心而不做什麼...

"信心"是一個弔詭的概念,通常來自"成功"的外在誘因(如獲獎/獲得認同),這是學校教育的影響,也是學習強調績效的結果。成功當然值得高興,但凡事做給別人看的心態卻窄化了"做"的意義,讓想做的事一開始就蒙上交換目的... 雖然成功的定義因人而異,但過度強調"有信心才做"卻是一種懦弱,殊不知,所謂成功,只是做了之後的附加效應,真正的勇氣總是帶著害怕與猶豫。

...

信心的另一個迷思在於二元對立,讓人誤以為"沒信心"的反面就是"有信心"、不自卑就得自大...

不論是"有信心"所產生的(類)自大,或"沒信心"所產生的(類)自卑,信心(這個詞彙)都是一個在"他者概念"下的自我判斷,用來壯膽,或用來逃避,然而一個真正享受"做"的人通常不會在意這些,甚至不知信心為何... 很明顯,說自己"有信心"也怪,說自己"沒信心"也怪,信心(這個概念)總是讓人彆扭,如同"他人即地獄",然而最慘的是,這種"從他人的眼光看自己"不僅讓自己的存在淪為附庸,更彰顯一種"他者優先"的價值觀,凡事做給別人看,讓自己疲於奔命,甚至以配合為榮,以為一但沒有"被成功",就是一種失敗。

...

人與角色的自覺差異在此... 這當然要拜偉大的教育之賜,讓我們的學生從小在恐懼中長大。

長久以來,我們的教育以"數字"論英雄,並以"配合數字"為手段,導致學習是為了配合考試,創作是為了配合比賽。由數字所定義的成敗不僅窄化了成敗的內容,更妨礙了個體的自覺。大家都把自己當成配合的角色,要求自己跑得很快,卻不知道要跑去哪裡... 於是,學校投其所好,以此配合招生。家長將計就計,以此配合上當。最可憐的是學生,以此配合不(敢)知道自己喜歡什麼,甚至把信心當成無所作為的藉口。

這是一個完美的(內耗)結構:沒信心的制度形成沒信心的系統,沒信心的系統主導沒信心的學校,沒信心的學校培養沒信心的學生,沒信心的學生又回過頭來,以配合的方式鞏固這個沒信心的制度,上行下效...

總之,沒信心的群體就會造就沒信心的個體,那些把自己當成角色的人,也會把別人當成角色對待;那些以配合為榮的權力者,就會設計一套以配合為榮的遊戲規則。

...

回想自己的學習經驗,慶幸自己很笨,因為"信心與否"從來就不是議題,印象中也沒有人鼓勵過我什麼,只知道喜歡的事就傻傻認真做,認真做了才能發現更深的趣味,就會更喜歡。

...

...

"有沒有信心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沒有做。只有認真做才會發現不足,發現不足再來些改進..."

"我也不知道會如何,但聽起來蠻有趣,先做做看再說吧..."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與朋友拍片,經常往返屏東佳冬,深深感覺家門口有個火車站比家門口有個捷運站幸福多了,尤其是小小的火車站,不僅讓旅程變得珍貴,也多了一份敬意...

...

相較於都會捷運的"植入式"便利,小小火車站沿著傳統縱貫線分布,夾雜在大城市與大城市之間,像是不起眼的小媳婦,用針線串起一種"素顏"的生活情調。

這種車站大小不一,人煙稀少,通常只是一個簡單的候車大廳,幾把椅子,外加一個在月台上走來走去的孤單站長。不僅如此,由於只停靠區間車,有時必須停下來等快車先通過,所以經常小誤點,大家見怪不怪,甚至在快車通過的瞬間,區間車內的安靜反而是一種對比,襯托出素顏的慵懶與驕傲。

...

捷運把人交給目的地,火車把人交給路途,區間車則把人交給時間:人慢慢走,車慢慢開,每站都停...

搭區間車有一種特別的自在,把自己交出去就會在已知的時間到達,這種"慢"把人推向邊緣,既是主流的邊緣,也是內心的邊緣,想急也急不來,或者,其實也沒什麼好急的...

捷運的方便在於隨到隨坐,人們不必在乎真實的時間,只關心"下一班還要多久",甚至分不出每個車站或月台的不同。相反的,搭火車必須配合時刻表,必須關注幾點幾分,還得找到特定月台,雖然少了即時的便利,卻讓搭火車有一種儀式感,也讓這趟旅程多了一份珍貴。 

...

...

鳳山之後,火車從地下浮出地面,窗外風景浮現,南臺灣的香蕉園/檳榔樹/鄉間小路/農舍合院,彷彿就該如此 - 如此在這個時候,在這個地方,用這種方式 - 被看到,好看的不好看的都很真實... 

小時候在台北長大,搭火車是一件盛大的事,意味要出遠門去屏東看外婆。大學後離開台北,多使用公路客運,工作後又以自駕或高鐵代步,很少搭乘,這幾天的拍片之旅彷彿走入歷史... 原來,不只火車作為一種交通工具是歷史,搭火車也是一種歷史。

...

那天,在家查好兩份時刻表,抄在便條紙上,放進皮夾,出門,走路到車站,先搭一班區間車到潮州。擴音器傳來終點站的訊息,要大家注意車廂與月台間隙,順便祝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在月台等二十分鐘,轉搭另一班區間車到佳冬。中午時分到達,在路邊吃一碗麵,然後,慢慢走向拍攝地點...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畢業學生寄來一份禮物,裡面有他們家自己做的芒果牛軋糖和海苔脆片,一張卡片,還有一雙大麥町襪子。我捨不得吃也捨不得穿,先放著好好看一陣子... 寒冬送暖備感溫馨,熟悉的日子浮現眼前...

耳邊響起這首曲子:卡門組曲/長笛間奏

...

今年的冬天很特別,寒冬讓知覺敏銳,距離讓思念清晰。寒冬的距離存在感十足,笑傲江湖又遺世獨立... 時間由空隙組成,也在空隙中渡過,一格一格,卡卡的。中斷的日子適合思考。許多事情需要重新定義...

這樣也好,從車頭轉向車尾,把長焦鏡換為廣角鏡,從 zoom in 變成 zoom out... 當世界從"這些年"變成"那些年",群體的喧嘩漸漸回到個體的寧靜,只剩下鏡頭、顏色、音樂與文字。

今年冬天很特別,希望他們都過得好。

...

我最喜歡的長笛曲子,比才的卡門組曲:黎明前的豎琴,長笛甦醒,黑管穿插,弦樂交錯... 天亮了。

這是感人的版本,防疫期間,舊金山歌劇管弦樂團在隔離中完成。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離開前我看了他好久好久,可惜我的眼睛不是快門,沒能完整把他現在喜歡我的樣子拍下來"... 電影課的期末報告就像一部口述版的「愛在黎明破曉時」... 

我跟她要了檔案,順稿分段並修改錯別字,取得同意po出。她寫的文字就跟她平常說話一樣,簡短有力,口語十足又真情流露,讀著讀著,彷彿真的聽到她說話的聲音...

...

...

這堂課的電影我都很喜歡,尤其是跟希臘神話有關的那部真是有趣到不行(毛註:伍迪艾倫/非強力春藥),但我今天想特別說我對「愛在黎明破曉時(Before Sunrise)」這部電影的感覺。當時在看的時候心情有點惆悵。用惆悵二字形容好像太多,總之有點感動,也有些悶悶的... 因為我也有過類似瘋狂的經歷。

...

二上的時候,為了拍公民新聞而認識了不錯的後搖滾樂團。某天我拿到免費的飯店住宿券,雖然只是在高雄站前,我還是揪著室友去住了一晚。那間飯店和他們的練團室很近,於是我順便去看看... 沒想到,一句"敢不敢晚上騎腳踏車?",我就跟那男生出門了。超突然的... 我覺得認識的過程跟這部電影有點類似。之前我跟那位貝斯手並沒說過什麼話,只是因為室友邀請才開始接觸。

結果那晚也沒真的去騎腳踏車。我們走了很久的路,從尷尬一直聊到漸漸熟悉,甚至那晚我還告訴他我很討厭男生(之類的話),他也講了很多覺青屁話(覺醒青年)... 在電影中男女主角曾分享各自對某些事的看法,雖然有些看法是對立的,但可能是因為賀爾蒙或其他因素,當下並不覺得討厭,反而會因此想更了解對方,譬如我對"覺青"原本就很感冒,但當時我依舊聽他說了很久很久。

總之,電影裡的男女主角一直在走路,我跟那個男生只要出去也是一直在散步,平時體育課連做個操骨頭都快散掉,我卻可以為了約會從半夜走到天亮,還要邊走邊聊很久的天。這樣的過程維持將近一年... 這部電影很多地方都讓我感同身受,然而就像我一開始說的惆悵、酸澀的感覺,那是因為我們並沒有在一起,而且結束得很突然,就只是某天之後,我再也沒收過他的訊息了。

...

一年的時間裡,這個人的存在即便到了現在,仍沒人能取代地位,但也不是說留戀,就是…

我在他身上學習了很多東西。譬如,聽音樂時我一向聽得不夠深入,當初想多了解他玩的貝斯是什麼,我開始用心聽音樂,再也不只是聽爽而已,而是逐漸把音樂的層次也聽得更仔細。雖然我對樂器一竅不通,但也很用心做了這些,只希望能更懂他一點,或者,至少在討論音樂的時候我是可以理解他的 (雖然他並沒有給我這樣的討論機會)...

儘管我是高雄在地人,對高雄的路名卻一無所知,也不敢騎機車,高雄的風景,所有的路,從北到南都是他載著我,我在後座偷偷記著... 他失聯後,我自己牽了機車,四處亂騎重新認路,每個街景都有過去的身影,我還記得在那些地方發生的故事。還有很多因為他才得到的事…

...

快三個月後,他才又聯絡我,可惜我已經有男朋友了。

我還是跟他出去,跟他走很遠的路,聊很久的天。

...

幾個月後,我知道他跟我想的一樣,因為我們都覺得不太對勁。過去那一年他從來沒跟我認真談話過一次 (我所謂的"認真談話"是指分享彼此未來或定義關係的那種)...

某天他帶我去吃他喜歡的宵夜店,他怪我為什麼那麼容易就被追走,他只是想靜一靜而已,不想管跟別人的關係才沒特別注意我的感受... 他甚至以為我會一直在...

我告訴他我難過了很久,甚至在沒聯絡的日子裡,他生日到了,我特地想好一通整人電話,要打給他祝他生日快樂。這件事讓我超焦慮的。我從來沒跟他通過電話,更別說是在假裝陌生的情況下,還要祝對方生日快樂。我想了好幾種他接起電話後會發生的可能,才撥電話給他... 終於,他接起後,我模仿客服小姐的聲音跟他說他的帳單逾期未繳,然後祝他生日快樂,想不到對方只說了一聲"沙小"就掛掉。我有點錯愕,這完全是意料之外的結果。我蹲在家門口哭了很久,才決定要釋懷。

...

他聽完這些覺得很抱歉,然後問我畢業後要不要直接去台北,我們可以一起... 說著說著,他就像一開始那樣,又問我了一次"敢不敢"。

我頭低很低。其實我敢,也很想這麼做,但我卻不知道了... 我覺得我不是因為還愛他才敢跟他冒險,而是,我是真的喜歡那時候的自己,也很愛那段過去,只是... 我想,也許之前沒能順理成章成為戀人,可能上天自有安排吧,所以我拒絕他了。

走在人行道上,我們又講了好多如果如果,也不忘調侃對方... 離開前我看了他好久好久,可惜我的眼睛不是快門,沒能完整把他現在喜歡我的樣子拍下來,我可是等了好久呢。我邊騎車邊哭著回學校,不清楚到底為什麼哭,但真的好難過。我知道未來不會也不能再見面...

如果再聯繫是續集的開始,我想,我應該會盡力阻止這一切。

...

「愛在黎明破曉時」這部片會用開放式結局,我覺得不是因為故弄玄虛的故事手法 (講手法或技巧好像太算計這些了),而是,它-真-的-就-只-能-這-樣,相較之下,之後拍的續集就弱了…

從電影到現實生活,這種感覺套用在關係上也是如此,要學會讓未完待續停在最好的地方。

...    

窗外是一樣的藍天/我們想去流浪/你會在雲端的那邊等我嗎... 陳昇/浮雲車站 (毛註:這是她選的歌)

...

...

一份可愛的電影報告,讀完,很有感覺。人如其文,文如其事,事如其人...

我不知道未完的東西是否都能繼續...

也許,未完也是一種完... 未完的重點不是"待續",而是停在最好的地方。

https://wuhwaihsuan2011.pixnet.net/blog/post/117208740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