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學期上課的重點是表演藝術與影像藝術,這學期上課的教材是羅蘭巴特的"戀人絮語",這學期上課的議題是透過這本書,開發不同形式的"創作文本",這學期上課的期待是... 算了,再說啦...

...

對我而言,"好書"的定義並不是給我很多知識或很多答案,而是給我很多靈感... 這些靈感有時與內容無關,讀的時候不必太專心,可順著唸或反著唸,甚至就算誤讀也有一種趣味... 

如同享受一件藝術品,好書的"文字狀態"令人蠢蠢欲動,我,還原作者的腦袋,串聯作者的筆觸,好像一個共謀的偷窺者,等著看看接下來會落下哪個字...

...

...

"除了對父母或親人之外,曾對某人說過'我愛你'的,請舉手..."  有人大方舉手,有人扭捏舉手,有人幫別人舉手,有人對著某人傻笑,有人陷入沉思,有人舉了半個肩膀,有人舉了一根指頭...

"在愛情中,對某人說'我愛你',是什麼意思?"  我繼續問...

羅蘭巴特認為"我愛你"這三個字並沒有什麼意思,既不是表白也不是誓約,只是一種呼喚。

我認為"我愛你"並不是(主詞+動詞+受詞)三個字,而是一個字,而且這個字的重點在發音。

...

這本書太破碎了,反倒給人一種平靜的感覺,關於"愛情"的碎碎唸...

這裡有 80 篇愛情的小彆扭、小欣喜、小沮喪,400 段愛情的小脾氣、小困惑、小伎倆...

"如果可以...",我說。

"希望你們可以從中選擇幾個有感覺的議題,發展成3-5分鐘的影像,或十句對白的表演..." 

...

當然,最好是能拍出這樣的東西...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開學前返校,平時擁擠的校園顯得空曠,甚至有一點冷清。電梯上樓,逆光的走廊盡頭坐著一個身影,還來不及認出是誰,遠遠傳來一個聲音:"老師好"... 

...

她是畢業班的學生,平時靦腆寡言,很用功,印象中總是第一個出席上課,沉默的眼神經常帶著一種思考,彷彿用力在理解這個世界... 我拿著一杯水,坐下:"妳好。新年快樂"...

早晨的太陽真舒服,安靜的走廊適合聊天,我決定打開話匣,順便盡一下導師的責任:"好快喔,四下了,畢業有什麼想法?"  

一陣沉默,原本的安靜變為沉重,在我打算轉移話題之前,彷彿聽到:"我... 想去考郵局。"

好像某種釋放,立刻,她提高音量又補充一句:"是的,我以前考過,可惜沒上。" 

...

很少聽到如此精準的回答,我試著旁敲側擊一番:"不錯啊,公營事業,應該比較..." 

"公營事業有很多,但我不會去考台電或自來水公司,我只喜歡郵局。"  她似乎有備而來...

"因為-我-喜-歡-蓋-郵-戳"... 她說這句話的時候彷彿進入某種狀態。

"蓋郵戳?" 我握拳在桌上用力敲了一下:"妳是指這樣蓋郵戳?"... 她彷彿又回來了。點頭。

...

...

荒謬的不是這份工作,而是這個理由,我皺著眉頭,試著理解這件事:一個優秀的學生,雖然不甚活耀但有自己的想法,竟然會為了"蓋郵戳"選擇去郵局上班... 我故作鎮靜:"郵局不錯啊,我有一個表哥就是郵差,工作很辛苦,不過幸好郵局還有很多其他單位,譬如..."

"不,我只喜歡蓋郵戳,我如果考上了也會選擇蓋郵戳的部門,最好能在櫃台..." 她喃喃繼續...  

"他們去年招考兩次,今年還沒公佈,現在還有時間準備,要考好幾科,還要負重25公斤..."

"我從小集郵,也喜歡寄信和收信... 老師你有集郵嗎?"  我有點恍神,那是好久以前的事了。

"郵戳有兩種,一種是平常寄信用的,一種是活動紀念的,蓋在不同的地方..."

"除了在櫃台寄信可以當場蓋郵戳,不知道放在郵筒裡的信是怎麼蓋的..."

"現在最希望的是蓋郵戳不會被取消,也不會被機器取代..." 

...

"我覺得... 蓋郵戳有一種完成的感覺..."  

平時沉默的她滔滔不絕說了很多,但其實,我聽到的卻是別的...

...

"我好像懂了,郵戳上有日期和地點,這個印記連接起寄信者與收信者兩端,好像某種橋樑,而是-妳-促成了這件事..."  很奇怪,現在變成是我在說這句話的時候彷彿進入某種狀態。

"對對對,就是這種感覺,我喜歡所有跟郵票有關的事情..."  她興奮的語調彷彿讓我又回來了。

... 

...

我不知道她會不會順利考上,也不知道蓋郵戳會不會被機器取代,甚至不知道以後大家還會不會寄信,只感覺,這段開學前在走廊上的意外對話,似乎讓這個"開學"更具意義。

這件事已經過了好幾天,每當想起,還是一份感動... 感謝這位同學,祝妳好運...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節慶是某種集體制約的合法例外,從未想過,我喜歡"紀念"的情人節勝過"慶祝"的情人節... 

情人節的夜晚,聽聽 Barbra Streisand:Memory (1981)

...

情人節究竟是一個怎樣的節日?這個節日的對象(主角)是誰?又是"誰"要幫"誰"過節?... 撇開熱鬧的促銷,情人節是一個關於"人"的節日,還是一個關於"事"的節日?是一個主體的節日,還是一個客體的節日?是一個關於"我"的日子,還是一個關於"她"的日子,或者,情人節究竟應該熱熱鬧鬧度過,還是該安安靜靜度過? 

這些問題隨著不同的年紀被提出,獲得不同年紀的答案...

...

這首歌放在歌單裡已經很久很久了,沉睡的記憶似乎等著在某一天被喚醒,關於那些人的那些事,那些場景的那些道具,甚至在夢中想起我親愛的妹妹,這是她生前最喜歡的歌之一...

是的,有些情人因記憶而存在,直到清晨蹦入腦中的第一個音符... 或者,又等著繼續入睡...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假期結束前,帶一張悠遊卡,沿著公園走到住家附近的左營舊火車站,跳上一班電聯區間車,去了鄰近的小鎮,一路上搖搖擺擺、走走停停...

...

拜科技之賜,許多晶片卡開始整合,平時搭捷運的悠遊卡除了南北通用之外,現在也可以搭火車,不僅拉近了"火車"在印象中的距離,省去排隊買票的時間,更大的意義是,取消事先必須定點購票的束縛,讓"搭火車"不再是一件經驗中需要周全規劃的大代誌... 

就這樣,我迷上這種隨處上車下車的樂趣,這陣子去了竹田、潮州、南州、佳冬、橋頭...

...

同樣的卡片,同樣是搭乘非對號的軌道車,同樣的"嗶"聲與親切的四語廣播,感覺卻很不一樣:

捷運是現代都市的主角,專用軌道橫行於繁華的社交圈,不僅班次多,"快"的經驗更讓人幾乎忘了它的存在。搭捷運通常沒什麼印象(每站都一樣),所有記憶從到達之後才開始,搭車(這件事)淪為純粹"運輸身體"的工具、經驗之外的客體... 月台上來去匆匆,但捷運站的時間意義並非"(現在)幾點幾分",而是"(下一班)幾分幾秒",車窗的意義只在辨識站名,人們大多盯著手機或燈箱(也沒別的好看),跑馬燈的文字提醒自己所在的位置,心裡想的卻是其他的事,譬如"還有幾站?"...

跨縣市的區間車遊走在偏遠小鎮,拼湊的車廂填補了都會之間的空隙,如配角般編織起"搭車"的細節。"慢"的經驗不僅來自每站都停,更包含每站都不一樣,偶爾還必須加上停在路邊等候快車通過的時間。雖然時刻表大多準點,這個準點卻帶著冒險,多了一份真實的存在感,讓"移動"成為主體... 月台上稀稀落落,車廂內也稀稀落落,座位有橫的有直的,有正的也有反的,心血來潮的列車長前來查票,我拿出悠遊卡,他看都不看一眼就走了。我突然有一種抱歉的感覺...

... 

...

"不知道該把區間車當成擴大的捷運,還是把捷運當成縮小的區間車"... "台灣的交通網實在太好了"... "找一天去台東吧"... "等一下要吃什麼"...

一路上搖搖擺擺、走走停停,我拿著悠遊卡東張西望胡思亂想... 當"嗶"聲再次響起,我決定今晚要做咖哩牛肉。低頭一看,原來,從橋頭到左營,14分鐘,16塊錢...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一陣子了,我用 true 與 real 去分辨我所認識的世界、體會某種世代翻轉的力量、冷眼旁觀川普現象與同性婚姻、重新思考21世紀的"民主"與傳說中的後現代,甚至在課堂上用這兩個字去詮釋藝術家的掙扎與衝突... 我用這兩個字的差異去感覺時間在我身上的作用、一種存在的感覺...

true是大家的,real是自己的;true是一種時間缺席的關於"永恆信念"的真實,real是一種時間在場的關於"當下感覺"的真實。那些被稱為 true的東西通常不會改變,來自某種理性或推論,或至少是某種希望 (what you think),人們總是把 what you believe 與 what you hope 混為一談,real則是身體存在的 what you feel,內容通常依狀況而定...

當然,重點不是爭辯 true 或 real 作為一個現成對象物的內容,畢竟這兩個字也是被人發明出來的,但總有某種東西讓你把某些信念當成true,也有某種東西讓你把某些感覺當成real... 真正的問題是當信念中的 true 與感覺到的 real 發生衝突的時候,你接受哪一個?譬如,當"愛上不該愛的人",你,To be, or not to be?...

...

一個不冷的冬天還算"冬天"嗎?或者,到底"冬天"這兩個字是什麼意思?...

或者,民粹不也是一種民主嗎?... 

或者,"普世價值"是誰的?...

或者,天底下究竟有沒有一種人叫做"不該愛的人"?又是誰說了算?

...  

...

已經很久沒寫部落格了,有點生疏,面對上一季與這一季、上學期與這學期、去年與今年、來自信念的與來自感覺的,我試著作出區別... 腦袋裡千頭萬緒,卻始終構不成句子,好像心事重重,卻不知道在想什麼...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7年才過了十天,兩位世界重量級思想家相繼過世,一位是英國的約翰伯格(John Berger),一位是波蘭的齊格蒙包曼(Zygmunt Bauman)... 他們一個90歲,一個91歲;一位是藝文評論者,一位是社會學家;一位寫"觀看的方式",一位寫"液態世界的44封信"...

...

"他們",與那些知道的時候就已經不在世的作家(如沙特)不同... 看到自己書架上的作者在報紙上"憑空消失",感覺很奇怪,既不熟悉也不陌生,既不陌生又不熟悉,既有感又無感...

"憑空消失"的並不是精闢文字所喚起的閱讀記憶,也不是年少輕狂長江後浪推前浪的自然定律;既不是知識分子憂國憂民的學術哀悼,也不是假文青作者已死的懷舊感傷,我甚至沒有立場難過,更無法藉此自我安慰"歲月無情催人老"... 或者,也許都有,一種無法被理性說服的奇怪... 

...

他們的死彷彿是一種提醒,提醒我重新意識到他們原來還活著,好像Bob Dylan...

時間重回在場,那些文字的作者與我生活在同一個年代,我的歷史與他們的歷史在不同年紀相遇... 我們在此時此刻共度人生,共同享受藝術的趣味,共同領悟少子化及全球暖化的時代潮流,共同思考後現代現象,共同目睹21世紀的網路革命,共同見證西方文明的沒落與中國經濟的崛起,共同經歷英國脫歐與川普當選,甚至,共同度過上個月的聖誕節,共同呼吸昨天的空氣...

...         

他們的書放在書架上,我隨意拿起翻閱,不是追憶,只是重新意識這兩個與我生命有關的名字...

也許我該有所準備,如果沒有意外,書架上那些"還活著的"作者終將陸續消失,如同那些年輕時的偶像歌手,終將,一個個,陸續離開...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部落格代表某種觀點,今年最後一首歌該播什麼?... 這個問題困擾我一陣子了,直到今天聽到同學的報告:"一個牌子放在路邊,通常會被當成廢棄物處裡,但如果旁邊站了一個人..." 

2016年最後一首歌,青春大衛:人之島(2014)

...

時薪100的工作,不需任何技能,沒有任何條件,只要是法定的"活人"就好(就算植物人也沒關係)。他什麼事也不用做,只須站在這個牌子旁邊... 這裡沒有勞動生產,沒有個人差異,沒有異化價值,有的,只是卑微的呼吸,而這口呼吸的意義,只是為了讓這個牌子"合法"放在這裡...

"牌子因他的存在而存在,而他也因這個牌子的存在而活著",她強調"活著"這兩個字... 換句話說,他救了這個牌子,這個牌子也救了他,他們就是這種依存關係,某種稜線上的共生,不好不壞的呼吸,如同2016年,也如同往後的其他年... 

...

突然想到,曾讀過一篇關於"義肢美學"的文章:義肢,擺明了是一件(身體之外)多出來的(假)東西,卻矛盾地填補了身體的某些空缺,讓人必須接受,卻不知該如何面對...

人守護著牌子,牌子又守護著訊息,然而不論怎麼看,訊息都比牌子重要,而牌子又比人重要... 其實,下課前我說:"嚴格說來,我們都是舉牌人"... 

...

感謝同學介紹,這是一首好歌... 祝大家新年愉快。 

 

 

作詞:楊大葳  作曲:楊大葳

越來越矇 河流都穿上了衣服
是灰色的 標價是八位數字
烏龜爬呀爬 迷了路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流行音樂課看了一部流行音樂的電影,關於性別與愛情,也關於"唱片"這個產業。劇情有趣演員可愛,配樂更是精彩,許多感覺湧上心頭... 不冷的十二月,不冷的聖誕節禮物...

今晚推薦一部電影:金枝玉葉 (1994)

...

金枝玉葉 (He's a Woman, She's a Man)

導演:陳可辛

編劇:阮世生 李志毅

演員:張國榮 袁詠儀 劉嘉玲 陳小春 曾志偉

...

與其介紹90年代的流行音樂,不如看一部90年代關於音樂的電影... 這是一個臨時決定。

...

名如其實,這是一部很"華麗"的愛情喜劇:鏡頭很滿、視覺很滿、音樂很滿、劇情很滿、表演也很滿,湊在一起充滿娛樂效果,課堂上出現不少笑聲,我趁機推銷:"這首是我們之前聽過的巴洛克風格"、"這首是我們聽過的 Beatles"、"這首是陳昇"、"這首有很棒的合聲"、"這首是三拍的華爾滋舞曲,有一種俏皮的挑釁味道"... 其實,"多樣"就是90年代流行音樂的特色...

說著說著,突然有一種時空交錯的感覺:那些男孩與男人、女孩與女人,那些二十年前的90年代,那些我的歷史,那些張國榮們與袁詠儀們... 也許應該這麼說,不論任何世代的任何身分,愛情讓每一個人都是金枝玉葉,或者,至少都該被當成金枝玉葉般對待...

... 

"不管你是男人女人,我只知道我喜歡你...",電影最後一句對白讓人印象深刻,似乎也替最近的社會紛擾下了最佳註解...

"這不是標籤的問題...",下課前我有感而發,因為"喜歡一個人,有時候就這麼簡單",我說。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件明明不好或自認不值得的商品,你會不會在業績考量下,強力推銷給客人?"... 有一天上課我提出這個問題,得到不同回答...

...

期末課程精采,面對一群大四導生,總有一種"牽掛式"的關懷,來自課堂上一張張疲憊不堪的臉孔、一雙雙渴望又恐懼的眼神,以及背後那一個個原本熱情卻不知為何變得冷陌的靈魂... 

這種牽掛與其說是叮嚀,不如說是整理自己一路走過的痕跡,關於我與世界的拉扯,某種荒謬的對抗,說給你聽,因為這也是困擾我的問題... 別誤會,這種"困擾"隨著年紀已漸漸不是問題,反倒成了有趣的回憶,如同那天我說:當發現全世界沒有一個現成的"好地方"時,我決定把自己所在的地方變好。這是當年我選擇繼續留在這裡的原因,於是我開始辦音樂會...

...

不論是自我安慰也好,自我嘲笑也罷,人在江湖經常發現身不由己,這是人與角色的衝突,來自作為一個"本體"的想法與作為一個"工具"的想法的差異... 雖然許多人看待自己就是個工具,而這種人通常也會用工具去看待別人,你要練習與這樣的人相處...

這種差異經常讓人陷入兩難,尤其在職場機構中,如同有人"換了屁股就換了腦袋",但這個發現是好的,至少在某種意義上,意識到自己的"存在"所擁有屬於自己獨特的判準與承擔。

...

"人"很抽象又難搞,莫名其妙被拋在世界之中,自始至終就是一個孤獨的自己(如果你也曾覺得孤獨的話)。"角色"讓生活多了一份複雜的參照,彷彿在心中多了一批神秘觀眾,讓自己扮演起"別人眼中的自己",凡事在交換的預期中做給別人看。現代人關係複雜,我們無法脫離角色的牽絆,有時甚至需要依賴這種牽絆來取得認同(討好老闆或取悅觀眾),只是程度不同,無可厚非...

雖然人與角色代表不同存在價值的拉扯,兩邊都活得很辛苦,然而經驗告訴我,只有先意識到自己是一個有溫度的"人",才有可能當一個好的"角色",否則一個只為工具而工具的小角色,不僅疲於奔命,也容易被取代,更有著配合不完的人生... 別忘了曾有同學說:機器人可以取代人,因為機器人沒有人性...

幾年前寫過一本書"體現創意",說的就是這個,幾年前還做了一齣戲"再見沙特",說的也是這個... 在這個問題上,沙特提出"他人即地獄"這個觀點,這句話聽起來很酷,但嚴格說來,這是一句沒有建設性的廢話;卡謬比較聰明,他說"既不當受害者,也不當劊子手",我由衷佩服並心嚮往之。這大概是做人的最高境界,需要極大能耐,也是我努力的方向,因為在不同角色中,我們通常既是受害者也是劊子手... 

...

... 

"老師,我會,這是我的職責。人必須先保住飯碗..."。她有些為難,但勇敢回答。我替她鼓掌。

"如果客人是我的好朋友,我會小聲勸他不要買..."。她扮鬼臉的模樣真可愛。我替她鼓掌。

"我會好的壞的都說,最後讓客人自己決定..."。她找到某種折衷的辦法。我替她鼓掌。

...

許多人低頭不語,不知道他們是在思考還是在想別的,但同樣的,我也替這樣的沉默鼓掌...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音樂與傳播"最近的主題是華語流行歌曲,課堂上我不斷提醒這是你爸媽談戀愛時所聽的曲子,有人聽得陌生,有人聽得陶醉... 短短三周要介紹三十年的東西的確很困難,幸好有這首... 

周末夜回顧這首:明天會更好 (1985)

...

"不論任何情況,曾經在生活中發現自己老了的,請舉手...",有一天上課,我突發奇想這樣問。

同學一陣竊笑私語,彷彿達成某種默契,居然超過一半的人舉手... 我有些意外,繼續追問。 

"我發現有時候做同一件事,以前不會累,現在感覺會累...",她有些哀怨,自言自語。 

"最近放假時我竟然不想出去玩,反而更喜歡待在家裡",她說... 同學又一陣竊笑私語。

...

這門課當然不是在說老,而是"發現自己"(歷史感)... 我看著這群二十歲的小姑娘七嘴八舌,認真討論起自己"老"了的情況,心想:"他媽的,年輕真好..." 

 

 

詞:羅大佑(等)  曲:羅大佑  編曲:陳致遠  指揮:李壽全

... 

這首歌不需要多做介紹,看看這群大叔大嬸現在的模樣就知道了... 李宗盛當年只能站在後排。

四十多年過去了,我們的流行音樂越來越多樣,感謝這群人在70年代讓民歌發芽,讓華語歌曲在80年代攀上亞洲音樂的高峰... 雖然明天會不會更好並不知道,但就是因為不知道,所以好像也不重要了,唱得開心就好,只是對我而言,"老"意味著:幹,我竟然認得出裡面所有的歌手...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陣子很沮喪,不知道是無知美化了恐懼,還是恐懼醜化了無知,只是驚訝發現,為了掩蓋"以愛為名"的恐懼,無知的理由竟如此荒謬...原來理性文明如此脆弱,萬物之靈如此不靈...

簡單一首歌,讓一群人回到一個人。John Lennon:Love (1970)

...

有人說二十一世紀是"反"的世紀,聽起來很可怕,然而"反"並非歪斜,只是糾正(或戳破)以往因無知(或恐懼)所仰望寄託的"過正",關於生命的價值,讓遠在天邊的 true 回到近在眼前的 real... 這當然需要代價,因為,也許人類的 real 是如此殘破與不堪...

這倒好,也許從另一個理想性看來,二十一世紀是"返"的世紀,在這點上,我有幸躬逢其盛...

...

印象中曾發生過這件事:多年前我牽著小黑參加台中二十號倉庫開幕的藝術家聚會,大夥高高興興之餘,一個老婦人衝向前指著小黑大罵:"我討厭狗,狗怎麼可以來這裡,狗很兇,狗很臭,狗會咬人,狗身上有跳蚤,狗會傳染疾病..."。她連珠炮說了一堆狗的不是,看得出來她很怕狗,因為她的聲音在顫抖... 小黑被罵得莫名其妙,露出內疚的表情,安安靜靜趴在地上...

"倉庫是戶外開放空間,當然可以帶寵物。妳討厭狗是妳的事,我尊重你的偏見,但我的狗並沒有惹妳,妳無權罵牠,其實我也討厭妳,難道我也可以罵妳?"... 我壓抑著望著她的背影,始終不忍心罵出口。劇團朋友過來安慰我:"別難過,不是對倉庫的認識不同,只是對狗的認識不同..."

...

有些事,譬如愛或自由吧,我連小聲贊成的權力都沒有,卻有人自認理直氣壯"替別人"反對...

 

 

Love is real, real is love
Love is feeling, feeling love
Love is wanting to be loved
Love is touch, touch is love
Love is reaching, reaching love
Love is asking to be loved
Love is you
You and me
Love is knowing
We can be
Love is free, free is love
Love is living, living love
Love is needing to be loved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週邀請蔡瑞霖老師與學生對話,從哲學聊到人生,從美學聊到藝術,無話不談,非常精彩,最後聊到"認輸"的創造意義... 一陣沉默之後,有人問我:"老師,你認輸過嗎..."

...

1. 也許我該為這個問題感到慚愧...

多年來,"老師"這份工作的可怕之處,就是必須滿足某種樂觀積極或"贏"的社會形象。為了符合這個作育英才的表率,老師必須以身作則,教學以競爭優先,參賽以獲獎為榮,習慣性為自己貼上職業使命的標籤,其實-正-好-相-反,我非常鼓勵"輸"的經驗,而且是輸得越慘越好...

聽來有些殘酷,卻是某種領悟,因為,經驗告訴我,只有打從心裡徹底認輸,才能發現不足,才能找到極限,才會徹底檢討,才能突破現況...

...

前幾年流行一個詞彙"成功學",近幾年流行另一個詞彙"人生勝利組",社會瀰漫一股好笑的"正面能量"... 大家都怕輸,卻不知到底贏了什麼。許多父母不願讓孩子輸在起跑點,紛紛砸大錢,苦了家長也累了小孩,補習班最常見的廣告詞是"小學畢業前,就能學會國中三年的英文"...

世界當然應該充滿希望,這是對生命的熱愛,但卻正因如此,我最想教的是"失敗學",最想鼓吹"負能量"... "如果你這輩子註定成功一次,越晚越好;如果你這輩子註定失敗一次,越早越好",三十年前大學聯考落榜,悲痛萬分,我的老師這樣告訴我。 

...

2. 認輸的意義不在"輸",而在"認",那是一種"接受":接受自己不足...

我非常不願意用"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這句話來鼓勵同學,因為這是一句廢話... 認輸的目的不是隨便找個理由自我安慰,而是平心靜氣接受事實:接受別人真的做得比我好(順便看看別人到底是哪裡做得比我好)、接受高手到處都是(順便看看高手到底是怎麼練成的)、甚至接受遊戲規則的現實或裁判的不公(That's the way it is... 否則你不要參賽)。

真正的認輸是一種"識貨"的眼光,把自己丟進一場"內行"的遊戲,融會貫通的理解,之後,打自心底佩服,而這就是最好的學習...

...

"接受自己不足",這並不容易,但其實"認輸"到處都是:不論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惡或人性本賤,認輸了才會去看醫生,除非你想跟牙痛過不去;認輸了才會徹底分手,努力從絕望中再生,除非你喜歡失戀的感覺;認輸才懂得欣賞大師的傑作,自嘆不如甘拜下風,除非你只想賣弄知識...

書架上每一本書都值得閱讀,因為我自認未必能寫得更好。生活中每一個物品都值得欣賞,因為我自認未必能設計得更棒。每一個哲學家都讓我認輸:"他們怎麼這麼聰明?能想到這麼多鬼點子?"... 或許真的與年紀有關,這些年我開始體會當代文學中的"接受理論",大意是"感動是一種接受"。這句話反過來說就是:"不接受的東西是不會感動的,因為你看不到"。

...

3. 如果藝術來自於"限制",認輸就是創造的開始...

創意因限制而存在,如同藝術。"創造"的趣味就在接受了這些限制之後的突破,在這點上,認輸不但是創造的開始,也是創造自己的開始...

一個沒有邊界的畫面看不出"構圖"的美,一個想買什麼就買什麼的億萬富翁不知道"錢"的樂趣,花花公子體會不了"愛情",一個沒有規則的遊戲絕對不好玩,一場沒有條件的創意比賽是最無聊的... 因為"創意"必定有創意的"點"(突破的"哏"),必須在限制之中才能突破限制本身...

...

台灣教育讓許多人把輸贏當作終點、一種學習的交換,認為認輸是羞恥的"承認失敗",永世不得翻身,但-卻-忘-了-時-間-並-不-會-因-為-輸-贏-而-停-止,第一名的代價就是等著被超越... 認輸之後有人選擇放棄或改行,這無須苛責也不必內疚,畢竟人各有志,但認輸之後的"翻身"卻是最好的動力,用我的話說,那是"憤怒的力量",因為"輸"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怕輸"...

總要把自己"騰空"一點出來,才能裝新的東西,在這點上,認輸是一種存在態度,了然於胸,大智若愚... 不論你現在幾歲,生命至此徹底認輸一次,你就長大了...

...

...

"廢話,越活時間越少,我每天都在認輸,只是認輸之後... 才是重點",我說。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五十歲那年,我決定給自己一個遠方的家,於是弄了部落格,取名"境象劇場"。這一聽就是不會紅的名字,卻是我離虛擬世界最近的時候。回想起來,這件事是有意義的... 部落格第一篇文章是一部影片,關於愛情。回想起來,這件事也是有意義的...

生日的心情複雜,想到這部片:愛情傻話 (2010)

... 

微涼的季節腦袋總是特別清楚,該記得與該忘記的在今天重逢,昨日與明日在今天交戰,它們對決、廝殺、妥協、和解... 愛恨情仇各自歸位,留下若有似無的戰場,重新格式,另存新檔...

今年的秋天好像被詛咒了,身邊的朋友分手的分手,離婚的離婚。情人遠在天邊,仇人近在眼前,甚至有人怨嘆連小三都當不成... 也許,套句傻話:只有閉上眼睛,才能看得清楚...

...

傻話是情人間的通關密語,來自一封遲到25年的情書,那年,我25歲,妳22歲。然而追憶的不是遺憾,而是滄桑,告別的不是我們,而是自己。儘管時光彷彿倒流,儘管歷史彷彿再現,儘管我們不再年輕... 或者,儘管我們又彷彿年輕...

天知地知妳知我知,2010年有個淡紫色的秘密,輕輕放下,永遠鑲在記憶的神龕上...

 

...

回頭看自己的作品總是一股矛盾,不知道自己是誰,甚至有點好笑,許多地方應再處理,然而出現在我面前的並不是一部影片,而是"我的2010年":遙遠生命的全部,25年所有的當下在瞬間匯集到一個點上,那些人事時地物的熱情與專注,如捲簾般打開,散落一地,等著重新整理... 

感謝這個小小劇組,我非常想念你們。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機器人可以取代人嗎?"。我拿著一疊報告,隨手指向她。

她嚇一跳,低頭想了一會兒,小聲回答:"我覺得可以"。

"是嗎?怎麼說?"。我有點興奮,她終於說話了。

她望著我,眼睛不知道在看哪裡,彷彿喃喃自語:"因為機器人沒有人性"。

...

...

了不起的回答,平凡的課程瞬間變得不平凡,驕傲的信念瞬間變成神話,傳說中的成就瞬間變成好萊塢劇本,科學家瞬間變成哲學家,哲學家瞬間變成神學家,神學家瞬間變成藝術家... 熱鬧的期中考瞬間變成一面冷酷的鏡子...

姑且不論好壞對錯,姑且不論接受與否,姑且不論生物科技或人工智慧會把我們帶到哪裡,這句話出自一位二十歲女孩的口中總是有些心疼,不知道她的大眼睛看到了什麼,不知道她俏麗短髮下的小腦袋想到了什麼,淡淡的自言自語,如此真實與殘酷...

...

"機器人沒有人性,所以機器人可以取代人"...

我不知"人性"為何,是善嗎?是惡嗎?是奴嗎?是怕嗎?... 我一整天都在想這句話。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情是補藥,不但無法治療病痛,還只能在健康的時候服用,否則傷身。那些把愛情當特效藥或避風港,或企圖用愛情解決問題的人,終究會給自己帶來更大的問題...

李宗盛第一張專輯第一首歌:生命中的精靈 (1986)

...

朋友失戀了,藏不住的淚水、無盡的自責與困惑,看了讓人心疼...

不知不覺想起這首歌,大學時期的曲子,陪我度過第三十個秋天,不同年紀的喜怒哀樂,不同對象的椎心之痛,卻越來越清楚這個道理...

... 

愛情的意義是陪伴,共享生命的意願,一種把自己拋向對方而且相信對方也接得住的信任,"同一國"的喜悅,果真如此,夫復何求... 愛情如果還有更大的意義,大概就是學習成長吧,只有把自己變得更好,才能接住下一隻生命中的精靈...

 

 

你是我生命中的精靈
你知道我所有的心情
是你將我從夢中叫醒
再一次 再一次給我開放的心靈

關於愛情的路啊 我們都曾經走過
關於愛情的歌啊 我們已聽的太多
關於我們的事啊 他們通通都猜錯
關於心中的話 心中的話
只對你 一個人說

我所有目光的交點
在你額頭的兩道弧線
它隱隱約約它若隱若現
襯托你 襯托你靦腆的容顏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遠遠看來,如果"個性"是一種模式,代表某種生存態度,人生就像一首賦格,總會在不同階段的不同議題上,以同樣的方式重覆著...

夜深人靜,聽聽顧爾德演奏巴哈:The Art of Fugue

... 

熱情可以教嗎?好奇可以教嗎?勇氣可以教嗎?動機可以教嗎?... 教書多年,見過各式各樣的學生,也思考過各式各樣的學生問題,經常想起一句話:個性決定命運...

個性可以教嗎?我不知道,但經常發現的現象是,對某些人而言,同樣的問題會一再發生,如同同樣的困擾會重覆出現,只是同樣的某些人並沒有察覺... 

...

秋天是思考的季節,總是想到巴哈,他的作品有些適合早晨,有些適合深夜...

早晨的巴哈是客體,一種背景,尤其適合下雨天的周末,陪伴窗外偶爾經過的黏答答的車胎或濾泡式咖啡的水滴聲,也適合陪伴做家事... 深夜的巴哈是主體,世界凝固在賦格的螺旋結構中,沒有熟悉的旋律可供記憶,卻是極度專注的自我對話,如針尖般把自己逼向無盡的宿命輪迴...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早已忘了"出國唸書"的感覺,今年有不少同學負笈深造,足跡遍及歐美,臉書傳來他們異國生活的照片,既羨慕又忌妒,最近還收到一張明信片...

想到一部電影:秋天的童話

...

秋天的童話 (流氓大亨), 1987

導演:張婉婷

演員:周潤發 鍾楚紅

... 

儘管科技讓世界變得很小,出國旅遊與出國唸書截然不同,前者是點到為止,後者是在地生活,前者是吃喝玩樂,後者是過日子,前者是熱熱鬧鬧的到此一遊,後者則是冷靜獨處的距離...

短則一兩年,長則三五年。其實,求學的內容倒是其次,畢竟人生沒有非學不可的東西,也沒有非去不可的地方,只是一種選擇:選擇給自己一場異鄉的疏離,享受一種"人生地不熟"的自由,遙遠的思念,天高皇帝遠的放肆... 總之,選擇承擔一段流浪的日子...

... 

既然是自己的選擇,留學最大的責任是"甘願",尤其不可向家人訴苦,他們心急如焚卻遠在天邊又無能為力,凡事自己搞定,眼淚往肚子裡吞,甚至只能"報喜不報憂"... 留學最美的回憶是"窮",想盡辦法能省則省。藝術科系的材料費通常不便宜,必須自己安排開銷,打工端盤煮飯洗衣,一塊錢當兩塊錢花,一分鐘當兩分鐘用,一頓飯當兩頓飯吃,享受苦中作樂的趣味... 

拜科技之賜,我經常在google地圖上搜尋那些我曾待過的地方,尤其是"芝加哥",看看那些街景、建築、商店、招牌、地鐵、房子、教室...

...

...

一個留學生的故事,地點是紐約...

這部電影影響我很大,雖然留學著墨不多,卻是一種大都會的流浪情境,充滿"遊子"的想像...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Oct 27 Thu 2016 20:37
  • 殺青

殺青的夜晚,最後一場戲,最後一顆鏡頭,我以一個奇怪的姿勢趴在地上... 周圍人聲嘈雜,我彷彿睡著了,只聽到 rolling,沒聽見導演喊 cut...

...

曾想過就這麼一睡不醒,夢寐以求的姿勢:右臉頰貼在水泥斜坡上,雙手向上,左膝蓋微彎,右腿伸直,身體的重量從胸口延伸到肩膀,脖子越來越酸... 我感覺到大地的溫度,那是平常腳踩的地方。我聽到自己的呼吸,壓迫中帶著起伏,心中突然出現一句 OS:這是我離你最近的時候... 

不知道過了多久,我被架了起來,一切恢復正常,大夥清理現場,沖的沖刷的刷,忙碌中帶著輕鬆。我梳洗完畢,拍拍天悅的肩膀,他帶著疲憊的笑容說:"認真玩耍",我點點頭... 離開前,我給導演一個擁抱,想說的話很多,卻一句也說不出口,突然有種想哭的感覺...

...

不論是小毛或何叔,我都感謝這群學生,讓我死過一次,又讓我活了過來...

身體的疲憊依舊,但上起課來卻特別有感覺,今天,我看見他們睡眼惺忪來到學校,高高興興穿上學士服拍畢業照,一個個人模人樣... 也許就是那句話吧:"認真玩耍"...

 

17968356_1630337823650777_2113590132_o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直有一種感覺:想去的地方永遠不遠,想學的東西永遠不難,那些曾經讓我覺得很遠或很難的東西,其實是因為自己並不是真的"那麼"想去,也沒有"真的"那麼想學...

這是嚴格的自我批判,但的確不能勉強,也不用自責,然而回想起來,真正讓人難過的並非不去或不學,而是"以為"自己想去,"以為"自己想學... 台灣教育最大的貢獻就是把學生嚇到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其實,是這種不太甘願的"以為"在虛耗生命,甚至帶來自我否定的沮喪。

...

曾讀過一句話:You don't understand unless you remember (除非你記得,否則你不會了解),至於記得什麼則是一種選擇,畢竟"重要性"因人而異,無法強加於人... 儘管百般不願,但必須承認,那些被你宣稱"不小心忘記"的東西,其實,對你而言,就是比較不重要的事情... 

尼采用 The Will to Power 描寫存在的意志展現,海德格用 The Will to Power 形容藝術,殊途同歸,令人振奮。對我而言,他們說的是同一件事... 同樣的,這種體會還真不能勉強。

...

希臘阿波羅神殿的牆上刻了一句話:know thyself,意思是"認識你自己"。雖然"自己"永遠是個外在的謎,但"去認識自己"的這個意志,永遠是最大的動力,值得和內在的"我"周旋一輩子。

這學期上課很精采,終於可以名正言順和大四導生班聊聊"藝術的創造哲學",那是一段親身經歷的大悲與狂喜的生命領悟... 那天我說:"對藝術相關科系的學生而言,畢業製作應該是很爽的事,因為有足夠的時間與自由去完成一件夢想已久的作品,但,如果你的畢製做得很煩或覺得無聊,甚至只想交差了事,那,這三年多下來,你也許對自己還不夠了解..."。

...

事情是這樣的,不論那是什麼,If you want to make your dream come true, the first thing you need to do is wake up. (如果你要讓夢想成真,第一件事就是醒過來)... 當然,前提是你必須"真正" have a dream。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兩個禮拜結束一個拍戲階段,雖不能說重溫舊夢,卻喚起某種記憶,那些被稱為"歷史"的東西在我身上如倒帶般重現,一幕幕真真假假的歲月,一個個真真假假的角色,一段段真真假假的台詞... 清晨騎車回家,涼風拂面,我抬頭,要感謝的人太多了,就謝天吧...

...

如果"進入狀況"也是一種狀況,那天我說:"進入狀況"是一種很奇怪的感覺...

這種狀況有時連狀況本身是什麼都不知道,既無法說明也無從認識,更不是書本上的藝術理論,只是順著某種被勾引出的節奏,一步步回到自己命中註定的虧欠,償還前世今生的孽緣,如同圖畫紙上一滴等待暈開的顏料,載浮載沉,大口呼吸,等著把自己交給這個"缺"...

...

作為一個演員,我享受這種真真假假的臨界,如同享受一件會心微笑的"事情"...

拍片的演員與劇場演員終究不同,這點我還在體會,也慢慢抓到竅門。感謝這群學生的"慧眼",這幾年幫他們拍片,不是演邪惡算命仙就是演跳樓的道士,再不然就是演自殺炸彈客或神經病醫生... 也許,我的"事情"就是這樣吧...

 

紅色伊底帕斯6-1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