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第一個想到妳,祝妳生日快樂,在天堂一切安好...

很奇怪,我們都是六十上下的人了,這輩子在不同年紀的不同地點也曾拍過一些合照,我卻最喜歡這張,不知是誰拍的,又為什麼會拍,我大概六歲,妳三歲... 這裡是台北和平東路一段85巷8弄,我們家在左邊最後那間,磚牆後是台電倉庫,對面是季家,隔壁是鄭家,斜對面是王家。小時候總覺得這些巷弄都很大,我們還在這裡溜冰打棒球,後來才發現其實很小。現在這些地方已不復在,早就改成大樓了...

小五的時候我們搬到信義路的"新家"... 從小五開始算,"新家"住了五十年,我們還是叫它"新家"...  

我喜歡這張照片,好像很驕傲對人說:這是我和我妹!... 意外發現,原來我從小就穿格子襯衫。

 

IMG_0120

 ...

高中之後我們各自分飛... 回想起來,我們真正相聚的時間並不長:我高中便離家住校,後來又去了台中,妳則來高雄念文藻;我大學畢業回台北,妳去美國奧克拉荷馬;後來我去芝加哥,妳在馬里蘭念研究所;我回台灣住在台中,妳又去了紐澤西... 我們總是錯過... 也許正因如此,我才特別喜歡這張照片。

雖然我們不常見面,每回短暫相聚,我們總有說不完的話,尤其是聊音樂...

妳從小功課就很好,考第一名,我從小功課就很爛,考最後一名,我總是以妳為榮。妳彈得一手好鋼琴,我自學吉他,我們生長在民歌時代,音樂是我們共同的話題,一起討論流行音樂的編曲與和弦... 有一回我去紐澤西看妳,妳剛買了新房子,屋裡有一間琴房,放了一台妳夢想中的平台式鋼琴,當時真替你高興。夜深人靜,我們坐在琴邊,妳彈琴給我聽,還說妳正在練習用爵士手法彈奏教會的聖詩...

...

去年我決定退休,把妳小時候的鋼琴送給系上,這應該也是妳樂見的事,畢竟妳也算校友。同事很貼心,依我所託做了一個牌子放在上面:"懷芝/懷宣 到此一遊"...

的確,我們在不同年紀,都來過這裡,前後差了三十年。

 

246454968_587598302386231_1378006938497878949_n.jpg

...

說也奇怪,我們一家才四個人,卻經常分散在三個地方。也許這就是"獨立個性"帶來的宿命。我們都不擅長表達感情,卻又都默契十足... 三年前,爸媽搬來高雄,也算一家"團圓"。南部親戚不少,他們都很高興,但事實是,我們在台北已經沒有家了... 我的房子隔間少,幫他們在隔壁大樓租了一間還不錯的三房,就近照顧,我幾乎每天都會過去,買菜打掃處理家務,請放心。老爸年事已高,老媽常說要有心理準備,我知道,但其實,我更知道,老媽的年事也高了...

退休生活並沒有想像中愜意,時間被日常瑣事切隔成碎片,只能忙裡偷閒,盡量練習快速切換"專注模式"。原本想去美加走走,來一趟"北美洲自駕之旅",最好能開去阿拉斯加或北極,總是分身乏術,幸好這幾年我開始畫畫,又喜歡閱讀與寫作,偶爾彈彈吉他,也算自娛娛人... 這幾年疫情,大家都悶壞了,多虧這裡的親友不時走訪,彌補我孤僻的個性,老媽喜歡熱鬧,多少也有些陪伴。

...

...

那年夏天得知妳的病情,家中大亂,老爸在台北需要照顧,我無法去美國看妳,只能用 email聯絡,但家裡沒有網路,只好帶著平板到處找"wifi熱點",最後在仁愛路旁的樹叢裡發現一點訊號,於是我每天下午都會去那裡收信,寫寫部落格,也選一些我們小時候的民歌給妳...

...    

我沒去參加妳的告別式,而是寄了一份錄音檔,彈了這首曲子為妳送行。感謝那天教會的朋友幫忙播出... 露西表姊說得好,"憑我們兄妹的交情,不用見最後一面。"

這把烏克麗麗是妳之前從美國帶給我的,聲音很美,我把原本第四弦降低八度,改成Low G,適合演奏,而這首曲子更非你莫屬,La vie en rose... 九年過去了,妳仍是我驕傲的妹妹,一朵最美麗的玫瑰。

今天是妳生日,年紀就不說了,妳早已青春永駐,不管妳在哪裡,祝妳生日快樂... 再聊囉!

 

 

小毛音樂廚房:明天還是要繼續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許多人被論文所苦,媒體報導越來越多,眼花撩亂,有的放在政治新聞版,有的放在文教新聞版,但我覺得比較像不太好笑又有點難過的娛樂新聞...

從沒見過大家對"論文"這麼感興趣,網路話題熱絡,有人苦口婆心重新定義論文的"抄襲"與"引用"之不同,有人提出念研究所與寫論文的不必然關係,有人用畢業年份的先後判斷誰是"原創",有人質疑在職班研究所的"學術價值";有人責怪老師把關不嚴,有人嘲笑學校少子化放水... 寫過論文的人開始對別人的論文指指點點(儘管領域不同),沒寫過的也有模有樣跟著評頭論足;學生開始討論"AI 論文產生器",因為"論文代寫費"漲價了,老師只好搬出"論文抄襲比對系統"嚴加防堵... 總之,有人忙著作弊,有人忙著防弊...

於是,從學界到政界,從學倫會到記者會,從教授到院士,從學者到鄉民,有的比大聲,有的比地位...

...

"學術跌落神壇"這個標題並不意外,但真正讓人難過的是那些把學術拱上神壇的信徒...

但嚴格說來,這點也不意外,因為,雖然"官大學問大"讓人討厭,那些相信"學問大就能做官"的,更討厭。於是就有一堆人想盡辦法把自己裝扮成"學問大"的樣子,深怕辜負大家期待,畢竟有人買就得有人賣。

總之,這是一個共犯結構。

...

自古"萬般皆下品"的概念把學術(這兩個字)拱上神壇,擇優錄取的菁英教育讓讀書人"自認"高人一等 (這大多也是被教育出來的),"學而優則仕"更強化了這個概念。雖然社會運作無可避免是一套權力的供需遊戲,但當大家都相信"唯有讀書高"的時候,知識被學位取代,論文就消失了,變成"論文的樣子",如同貢布里希筆下的"幽靈":... 藝術並不存在... 藝術漸漸變成一個幽靈,一個被人盲目崇拜的偶像。

不可否認,這年頭,"論文的樣子"的確比"論文的內容"更有市場,如同"學位的樣子",或"教育的樣子"...

...

論文是自己的作品,當然要親力親為,過程雖然辛苦,但總有一份"表達理念"的成就感,其實是很過癮的... 論文的好壞是一回事,盡力而為,意在誠懇,至少是自己的觀點,實在不了解抄襲的論文有什麼好玩。

面對這些眼花撩亂的論文新聞,不知該憤怒?該嘲笑?還是該同情?

...

總覺得,當知識變成財產,論文就好比鈔票,不僅可以消費或累積(點數),還可以唬人,畢竟花錢是大爺,沒人敢問你的錢從哪來... 總覺得,當學生成了客戶,學位如同商品,學校就是賣場... 總覺得,當"論文"變成"論文門",事情就大條了,因為重點不是論文到底說了什麼,而是論文這道"門"可以通往哪裡...

...

...

在自己的部落格抒發自己的想法,引用一篇自己的論文,應該不算抄襲:距離美學,結論部分:

    「交換」既是一種心態也是一種手段,讓我們將身邊遭遇的事物當成一種「獲得」的途徑。在一切講求效率或報酬的算計中,人們不再靜心自問到底「遭遇了什麼」,反倒更關心「遭遇能為我帶來什麼」。這種功能導向的心態讓我們所見所聞蒙上預設的(利用)價值考量,如前置概念般主導了認識的範疇,不僅蒙蔽了真正的認識,也讓我們遠離真正的熟悉。如在匆忙的現代生活中,當「吃飯」只是為了交換填飽肚子的時候,我們就不會注意食物的品嚐滋味甚至顏色;當「行走」只是為了交換及時到達,我們便不在意路邊的風景,更不會去感受自己的腳步節奏;當「便利」成為我們看待便利超商的唯一印象,我們就不會發現所謂的「便利」其實是一種主導,當然也不會發現自己才是便利(銷售)的對象;當市面上有四千多種飲料可供選擇,我們便無暇去體察由飲料容量變化所帶來的社交生活樣態的變化;當「名牌」被視為特定身份的標籤,我們不僅將商品貼上了可供交換的符號,我們也把自己變成交換符號;當「知識」在科系分類中成為一種職場籌碼,學習就如同一場產業籌碼交換的賭局,而教育就成了安排這場賭局的莊家,然而知識的意義究竟為何卻無人問津;當「藝術」被視為一種可供交換的文創產業,「藝術能做什麼」取代了「美感從何而來」,美的感受被功能綁架,讓我們越來越弄不清感動為何物... 這種「由外而內」的認識態度構成現代生活的基本模式:一種疲於奔命盲目追逐卻不自知的辛苦,讓我們在「永遠的疏離」中習慣以他人的目光為依歸,在「逃避自由」中喪失了否定、判斷及超越的能力,漸漸把自己變成「單向度的人」,不僅喪失人作為一個存在主體的價值,對原本應有的「熟悉」也越來越「陌生」。

...

某些原因,有人把自己的論文視為獨門秘方,遮遮掩掩,我倒覺得,至少人文科學的論文應該是大家的...

多年前寫一本書,號稱"升等論文",一直放在部落格裡。這是我對藝術教育的看法,有感而發,拉拉雜雜... 此書沒什麼智慧,也不是財產,只要理念相同,歡迎抄襲。

 

體現創意 封面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學與影像的關係,一般常見的是"改編劇本",也就是文字先行(如先有小說),再透過編導的選擇與詮釋,以分場/分鏡/剪接等手法,將"閱讀式"的敘事變成"影像式"的敘事... 但這本小說卻相反,它先有電影...

如同是枝裕和自己說的:"這次我想要做的,不是將影像固定在印刷品中,而是把以電影形式的《下一站,天國》主題,進一步解放在文字這樣的領域。也因此,希望各位讀者能夠將這本小說當成一個獨立作品"... 這是一篇關於文字的嘗試,我發現更多趣味... 

...

...

通常,對文字感興趣的人所關注的並不是"故事情節",而是敘事方法,尤其在檢驗"觀影與閱讀"這兩種不同感受的時候... 對我而言,看電影的感受很直接,卻較被動,閱讀雖然比較慢,但"主動性"較強。

小毛電影:下一站,天國

 

20220602064303842867.jpg

...

p.6...

(左腳的腳尖好冷。大概只有那個部位在棉被外面吧。小時候我常常因為睡相不好,被母親責罵。)

里中詩織把失去知覺的腳縮回棉被,和另一隻腳的腳尖摩擦在一起,然後在床上把眼睛睜開一條縫。

...

小說由這兩段文字開場,之後,這樣的"括號"經常出現,既中斷又連續... 我不記得電影的第一個畫面是什麼,也忘了到底有沒有括號中這段類似第一人稱旁白的東西 (其實也不需要記得),但看到這兩段文字搭在一起,會心一笑,意思是:我知道他在玩什麼了... 這是敘事的魅力。

回想當初看電影的趣味,有很大部分是在演員面對鏡頭說話的部分。雖然是枝裕和的電影大部分是第三人稱敘事,但影片中亡者訪談的鏡頭卻讓人印象深刻 (想到黑澤明的"羅生門",堂上自述的部分),有一種紀實的味道... 有人說《下一站,天國》是一部很像紀錄片的劇情片,這是"採訪式"鏡頭的作用。

...

p.38...

渡邊先生在濃霧逐漸散去的腦中,把錄影帶倒轉,重新反芻昨天那位叫望月的青年人所做的說明。

(對了,我已經死了。)

...

人稱的轉變代表敘事"視角"的轉變,這在小說寫作中並不新鮮 (如對話),但這部小說的"括號"並不是對話,也不是獨白,有點像一種"沒有說出口",甚至"不用說出口"的聲音註解,純粹以文字(及括號)的形式存在... 雖然括號內多半是第一人稱自述,卻像第三人稱的上帝視角,緩緩說出"讀者"嘴邊的喃喃自語,彷彿這也是讀者此時此刻所想到的東西。 

小說的章節如同電影章節,以一星期七天為區隔,只是加上註解:星期一/迎接,星期二/回想,星期三/後悔/,星期四/關係/,星期五/責任,星期六/葬送,星期日/決心... 

 

2288ab97-857b-4958-bf07-b229327d1227.jpg

...

...

的確,這並不是一本"很像電影《下一站,天國》"的同名小說,因為除了相同的故事之外,素材與形式都不一樣,"玩法"各異... 這是另一個作品,一篇有趣的文字實驗,完全符合是枝裕的寫作本意...

我猜,是枝裕和應該是一邊看電影一邊寫的,否則小說的文字不會如此細膩,敘事也不會如此跳躍,但他並不是要把電影"寫"(還原)出來,而是在"看電影"的當下,實驗一種文字獨立的趣味,看到什麼就寫什麼,甚至有點像第一人稱的"口述影像",或,口述影像版的文字... 寫作的趣味更上一層樓。

如果可以這樣說,我覺得這是一本"有聲音"的小說,文字的"聲音"在讀者眼睛與內心之間,迴盪...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久不見的劇團朋友來高雄玩,我們在西子灣看海,聊家庭、聊世代、聊教育、聊勇氣、聊新保守主義,聊除魅與復魅、聊自由與逃避、聊"去中心"的人、聊叛逆、聊和解、聊存在與接受、聊阿德勒、聊尼采...  我們聊了很多,就是沒聊劇團...

想想也對,劇團不用聊,從前聚在一起的時候,我們每天都聊這些... 原來,"劇團"是一個時間副詞。

 

294739057_1188348038408953_1693444716580946252_n.jpg

 

有一種朋友,相隔很遠,平時不常見面,甚至很少連絡,但每次相遇,除了偷偷發現對方臉上又多了一些皺紋/或又多了幾根白頭髮/或小孩又長高了,之外,總有說不完的話... 聊天的內容延續上一次不知多久前在另一個地方碰面的話題,東拉西扯,新的舊的,無縫接軌。時間的空隙不存在,空間的斷裂也不存在,存在的只有西子灣的海風,還有此時此刻說話的聲音...

於是,沒有寒暄,不來客套,不怕挖苦對方,不怕嘲笑自己,中間經歷了什麼並不重要,中間隔了多久也無所謂,你不說的我也不問,我不說的他也不提,隨時中斷,隨時繼續... 就這樣,有時熱烈,有時沉默...

...

有一種聲音叫信任,來自遠方的那群人... 也許這就是"劇團"作為一個時間副詞的力量。

...

"別去淡水了,下次要翹家就來高雄吧..."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五十歲那年,沒有特定原因,也許只是突然想紀念什麼,我給自己弄了個部落格,於是,一路寫到現在... 部落格後台有個"檢視"功能,紀錄最近有哪些文章"被點閱"了。看到自己多年前的心事被"後人"揭發,既陌生又新奇,不知道他們在想什麼。於是,我隨著讀者的腳步,來回搜尋那些曾經被紀念的東西...

今晚回顧林良樂:溫柔的慈悲 (1992)

...

不知道是被這首歌打動,還是這篇文字或最近的心情有感而發,自從那天"被點閱"之後,腦中一直浮現某種似曾相識的情境,而這種情境最近經常出現... 原來,六年前那晚,林良樂過世第三天,我是這樣寫的: 

小毛音樂廚房:溫柔的慈悲

...

不記得小時候第一次意識到"人會死"是什麼感覺,印象中並不害怕,倒有一種冷靜的漠然,彷彿聽見自己說:"原來就這樣,他走了"... 年紀越大,面對死亡的機會越多,天災/人禍/疾病/意外,親朋/好友/同事/學生,總之,時候到了,那些小朋友口中的大哥大姊、青春期的偶像明星、大師們,終將,一個個離開... 

如果死亡意味著"離開",從意義上來說,離開也是一種"死亡",活生生的斷裂...

那年,某種領悟,我寫下:"當世界的拼圖越來越完整,遠方依舊是缺角的空白"... 如今,某種新的領悟,我想再補上一句:"為了讓生命完整,也許死亡就是最後那塊拼圖"...

...

2016年對我來說是重要的一年,某種領悟,文章最後我寫下:"也許,溫柔的慈悲是一種告別的儀式"... 

2022年,某種新的領悟,我覺得這句話寫得真是他媽的好。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人很喜歡他,有人不喜歡他,他們都有自己的道理,我無所謂,畢竟什麼樣的人就會看到什麼樣的事... 撇開一個政治人物的生與死,功過是非蓋棺論定之外,我看到一個老頭認真在彈鋼琴,有一點小感動...

 

...

教了一輩子的"藝術",最常被問到一句話:"學這些有什麼用?"。我內心澎湃,熱血沸騰,卻說不出話... 更慘的是,招生時還必須大聲向家長推銷:"學藝術很好的喲,以後可以當導演,你的小孩就會好棒棒..."

屁話不如笑話... 其實我真正想說的是:學藝術一點都不好,既不能功成又不能名就,不但沒用還很花錢,把自己累死,又不能保證成功,還會被人嘲笑,所以,除非你有"極大"興趣,否則最好別來...

...

教了一輩子"藝術",最意外的發現是:那些把自己當工具的人不但會把別人當成工具,還會把自己的興趣也當成工具。更慘的是,他們活了一輩子不但沒有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也許連"興趣"這兩字是什麼意思都搞不清楚... 不得已,工具人的問題也只能用"工具"來回答,畢竟什麼樣的人就會看到什麼樣的事... 

想到 Mark Twain 的名言,意思是:有時候,呼攏一個人,要比提醒他不要被人呼攏,更容易。

 

13165966_280758535596839_5186506962727223571_n

...

...

我沒有聽過這首曲子,老實說他彈得也很普通,沒有任何技巧可言,偶爾還彈錯,卻有一種誠懇的感動:一個個老老實實的音符,來自一根根老老實實的指頭,給人慰藉,讓人安心... 儘管官拜首相叱吒風雲,儘管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我只覺得此時此刻的他,是一個"人",一個認真想把這首曲子彈好的老人。

感動不需多言,沒有原因,沒有目的,無法交換,更不必穿鑿附會... 也許,這就是藝術的無用之用。

...

有人說:"哇,這人真厲害,不但能當首相,還會彈鋼琴..."

我說:"對啊,但也許正因為他會彈鋼琴,他才能當首相..."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朋友傳來訊息,說最近迷上一個合唱團 The Bread,還說一直很喜歡這些旋律,最近才知道是他們唱的。我說:"恭喜妳越活越老了"... 我們聊了一些曲子,她很開心又有些感傷:"這些老傢伙果然厲害",我說:"是啊,這些老傢伙都不知死到哪去了"...

老實說,倪匡的死訊並沒有給我帶來震撼,畢竟年紀大了。真正讓我意外的反而是:他原來還活著...

...

畫面回到1990年,那段年少輕狂的芝加哥歲月,場景是唐人街圖書館,金庸與倪匡伴隨我的"現代藝術"... 並非不敬,但想想,我當年在讀倪匡的時候,他還不及我現在的歲數,如今我已花甲,還要他怎樣?

對於年輕時的偶像過世,除了嘆一口氣,總有一種矛盾,記憶停留在"那個"瞬間,身體卻處在"這個"瞬間,彷彿斷層,卻不知是誰斷了誰... 時空錯亂之際,驚覺:天啊,他竟然還在,而這幾年我怎麼了?

突然想到村上春樹說:人,並不是慢慢變老的,而是在一瞬間變老的...

...

跳過中間的空白,時光回到從前,眼前飄過無數"當年",特定的彼時/彼景/彼事/彼物歷歷在目... 這並不是難不難過的問題,而是接不接受的問題,因為我知道,真正逝去的不是英雄典範  而是自己的花樣年華...

倪匡的過世當然讓人難過,但也許真正難過的,是人生中間那段"沒有倪匡"的空白... 吧?我想。

...

...

她說:"這是我第一次聽到喜歡的人'不知死到哪去了'還可以如此平靜又會心一笑的..."

我說:"很多親愛的都不知死到哪去了... 但好像也不太重要..."

...

"If"當然不用說,她說她喜歡"Never Let Her Go",我說我喜歡"Aubrey":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試著不去想這件事,但這件事會來想我。臉書的貼文令人動容,照片栩栩如生,笑容依舊,聲音猶存... The thing is,最近許多人走了:劇場的朋友、拍片的朋友、學生、朋友的老公... 難過不足以表達難過,節哀不足以寬慰節哀,"無常"不足以形容"無常",只願不再震驚,不再憤怒,大口呼吸,靜靜接受...

送他們一首歌,Willie Nelson:Always on My Mind

...

每當看到身邊的年輕生命離開人世,總會沉默許久,感觸很多卻說不出話 (但其實自己知道全都是廢話),總覺得他們好勇敢,"活生生"為生命做出最佳詮釋,而且竟然比我還早。只是,不知道他們眼中的世界是什麼樣子,不知道他們短暫的生命體會了什麼,不知道他們現在怎樣了... 好想跟他們說說話。

深呼吸一口氣,彷彿聽見自己說:"認真的人不會遺憾,相信他們的人生是飽滿的"...

...

抬頭望天,太陽很大,熱得發昏... 據說可觀測的宇宙有138億年,還有四千億顆像太陽這樣的恆星...

想到電影"時時刻刻"一段情節:... 也許亡者"的存在"是為了讓生者好好活著...

...

思念的時候總會想到這首歌...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高雄彈了快二十年的 Ovation 吉他,今天終於物歸原主,寄還給在台北的法蘭克大叔...

這把吉他放在學校的研究室多年,陪我度過各種喜怒哀樂,一直安靜靠在牆邊... 圓背造型聲音渾厚,金屬指板亮麗吸睛,開啟不少學生的吉他夢,曾多次被借去攝影棚當道具,許多人來找我時也會順便摸兩下,如今人與吉他功臣身退,正式告別,而法蘭克大叔的女兒今年上高中,正好是學吉他的年紀...

 

DSCF6144.JPG

...

我與法蘭克大叔結識於 1990 年的芝加哥,我念藝術學院,他念伊利諾大學電影研究所,彼此熱愛音樂,以琴會友... 法蘭克大叔很會玩影像,年輕時拍攝六四天安門實驗紀錄片,非常好看,入選芝加哥影展。

92年我們先後返台,法蘭克大叔在台北廣告公司當導演,我在台中教書。94年我邀請他加入我的教學團隊,我們一起在彰化工作三年,之後,我去了雲林另一間學校,他則回台北當老闆,開了一間製作公司... 工作的關係我們不常見面,但每逢過年回台北,我們會固定約在光復南路一條巷子裡的小茶館喝茶。

...

法蘭克大叔有一把很老的 Ovation 吉他,我當年在美國就曾見識過,羨慕不已,可惜他很懶,沒怎麼練,所以彈得有點"普通",又不會保養,看在我眼裡簡直暴殄天物... 他最喜歡彈的曲子是 America 樂團的  Sister Golden Hair (也許是因為他們的主唱也用 Ovation),但法蘭克大叔只會彈前奏,還經常說要跟我一起組團,所以我每次去他家都會藉機玩兩下...  

 

...

法蘭克大叔生性天真,熱情又木納,說話跟我一樣,有點大舌頭。

2003年來高雄之前,我又去找他,法蘭克大叔大概看我彈得起勁,竟說要把 Ovation 送我... 我高興在心卻不敢要,因為我知道這把吉他對他來說不只是樂器,也是年輕的回憶,哪怕只是一時漂泊的傻勁,所以我只淡淡說:"算是借我吧,吉他需要保養,而彈吉他是最好的保養,既然你沒空練,我幫你彈"...

就這樣,Ovation 被我帶來高雄,放在辦公室,陪我規畫許多大大小小的校園活動...

 

144697847.jpg   144710779.jpg   173714179.jpg

184529508.jpg   189919136.jpg   189936132.jpg

298467279.jpg   IMG_9954   312666780.jpg

184529610.jpg   181898_10150106427403036_4712354_n.jpg   12356844_10156367747045014_8657519575167198955_o.jpg

...

...

我是到樂器行去寄的,因為他們有配合的貨運公司,較安全,還可以在原廠硬殼外再包一層紙箱...

寄之前再清理一遍,前後擦拭,上油,磨掉指板上的污垢,放一包新的乾燥劑,換一套 0.11 較適合初學者的新弦 (之前我用較粗的 0.12),鋪上保護層,裝箱... 突然有一種嫁女兒的心情... 

再見了,漂亮的 Ovation,謝謝妳陪我二十年,一路順風,祝妳回家快樂...

 

IMG_5305.JPG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記憶中選擇一段最珍貴的回憶,帶往天堂"... 這是日本導演是枝裕和早期的電影"下一站,天國"的故事大綱。簡單的問題卻難倒不少人 (包括活的人與死的人),有人回憶太多很難選,有人回憶太少也很難選,有人為了探索人生的意義而不敢選,有人為了要對人生負責而不想選...

這部電影我看了好多遍,每次都有不同感受,除了畫面優美/敘事巧妙/鏡頭靈活/演員很棒之外,總覺得,不管能不能上天堂,如果這是人生最後一個問題,這問題也太殘酷了,但卻也他媽的重要...

...

下一站,天國 (After Life, 1999)

編劇 / 導演:是枝裕和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死亡"成為我很感興趣的議題... 也許是因為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更愛"活著"。

古人說:"不知生,焉知死",但我總認為這句話應該倒過來:"不知死,焉知生",只有意識到生命有極限,活著才有意義。回想起來,我最愛的"存在主義",還有我的死亡喜劇"再見沙特",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

同樣以死亡為議題,第一個想到伍迪艾倫的電影 (如"愛與死"),極盡幽默與嘲諷之能事。當然還有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的劇本 (如"禁錮"),親口說出那句不寒而慄的"他人即地獄"。這兩人嬉笑怒罵絕頂聰明,他們用死亡來嘲笑生命,把死亡當成批判的對象... 相較之下,卡謬的文字帶著疏離 (如"異鄉人"、"瘟疫"),平平靜靜娓娓道來,卻後勁十足,彷彿對生命的熱情到了極限之後,選擇事不關己... 而是枝裕和則是把死亡當成故事的溫馨背景 (如"幻之光"、"下一站,天國"、"海街日記"),作品中甚至讓人忘了死亡這回事。 

描寫死亡的電影卻擺脫傳統的悲情,平靜中甚至帶有一種"欣然接受"的狼狽與喜悅,這是導演的幽默,也是編劇的仁慈... 我想,如果片名改成"下一站,地獄",他們的選擇還會相同嗎?

...

...

年紀越大,可以選擇的回憶越多,然而"選擇"終究是一種割捨,所以年紀越大,越要面臨更多"放下"。

"此生最珍貴的回憶???"... 好一個又輕又重又絕對的大哉問,彷彿人生定格,直逼眼前,無限放大:

那些關於某人/某事/某時/某地/某物的特定 moment、一直被記得的"決定性瞬間"、一個畫面、一種心情、一個眼神、一道光線、一種味道或溫度...

大度山頂的夕陽、都會公園的金母宮、陽台上的路燈晚餐、稻田邊的排練場、黑狗一隻、Banff 國家公園那個一邊看書一邊幫人加油的工讀生、SFU 滿天星斗的操場與腳下的拖鞋聲、整個禮拜不用說一句話的小公寓、馬祖的石頭、京都的卡本特、愛丁堡的單車道、Granton 的海風、威尼斯迷路的夜晚,愛爾蘭 Bunlin 的右駕天空... 離別的日子、相聚的日子、再次離別的日子、螢幕上的小紅點、清境農場的人影、三仙台的海邊、明華路與裕誠路的交叉口... 高鐵站的久別重逢、家裡多了綠色植物、夏至的陽光灑在吸塵器拖過的地板上...

...

想起"祭妹文"中有一段:"凡此瑣瑣,雖為陳跡,然我一日未死,則一日不能忘",這大概就是此刻的心情。然而面對選擇,有人開心,有人失望,充滿甜蜜,也充滿抱歉。我無法因結果不如意而否定原初的感動,也無法避免我的選擇可能與我所選擇的人不同,但這並不重要,因為當下的心情是真實的,只有自己知道,哪怕是錯覺也無仿,充滿感激,銘記在心... 幸好這個問題現在還不用回答,到時候再選吧...

或者,也許這個問題的意義不在給出答案,而是在追憶過程中,尋找那些認真活過的軌跡,若真如此,如片尾所說,茫茫人海,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別人記憶的一部分,成為別人活下去的力量,或成為最後被選擇帶走的回憶...

哇!鏡頭漸漸拉遠,視野漸漸變大... 果真如此,我想,不論最終會被誰的回憶帶走,此生足矣...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四年前帶的導生班今年畢業了,這是教書生涯最後一屆"導生"。謝天謝地。那天,他們相約來看我,一個個人模人樣,依舊天真熱情,依舊三八。感謝老天,幸好除了延畢,學校並沒有把他們怎麼樣... 他們傳來一組照片,我拍他們一張,他們也同時拍我一張,放在一起,說:"這是我們現在的樣子"...

...

清晨的滂沱大雨檔不住他們的興致,就這樣,五個人擠上一輛租來的小車,歪歪扭扭停在我家路邊...

一直很遺憾沒等他們畢業就提早退休了,但後來想想這樣也好,人生來來去去是常態,大可不必拘泥悲情儀式,留住一些空白總比消耗殆盡強,有緣的人總會記得,或被記得...

 

286527692_1636271436742534_2361152829136359470_n.jpg

...

除了過年或過生日,每年的畢業季是另一個提醒人們"時光飛逝"的日子。此時鳳凰花開,蟬叫雷鳴,天氣悶熱,一批學生離校,一批學生入學,做孩子的忙,做父母的更忙... 從一屆屆到一代代,教書的歲月在迎新與送舊之間打轉,驗證了傳說中的世代交替,只是不知迎新是為了送舊,或送舊是為了迎新。

世代交替果然迅速,知識的價值備受考驗,"上學"的目的也隨之因人而異。如果念書是一段因人而異的緣份,教書就是一段因人/因時/因校/因系而異的陪伴,陪他們一起成長,一起熱情,一起三八,甚至一起困惑... 此時,"畢業"成了最大公約數,因為,不論人與角色(工具人)的拉扯誰贏誰輸,他們其實都對...

...

我不知道教育的成效該用什麼衡量,但多年來,作為一個老派的藝術老師,我似乎更在意學生的"成長"勝過學生的"成就",總覺得成長是誠實面對自己,而成就是說給別人聽的... 也許我隱約覺得前者的難度更高。

想起多年前參加一個"回娘家"的校園活動,我站在二十年前自己設計的教室裡,旁邊站著剛滿二十歲的新鮮人,面對一群二十年前的學生和他們現在的小孩,時空錯亂物換星移,不知道自己是主人還是客人...

...

從最後一屆回顧第一屆,也算有始有終... 感謝這段緣分,希望他們畢業快樂,也祝福他們畢業很久很久很久之後,繼續快樂...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生買了一張單程機票,明天要飛去加拿大念書了,大夥離情依依萬般不捨... 這是早已排定的行程,只是被疫情耽誤了,如今正式出發,既興奮又難過。我錄了一段話:"... 世界很大,但幸好地球很小"...

送她一首快樂的歌,Eruption:One Way Ticket (1978)

...

總覺得,"單程車票"是成長的開始... 

倒不是為了省錢 (有時反而更貴),也不必置之死地而後生向眾人宣示決心,只是一種輕飄飄的獨立意識,意識到自己已經是大人了,決定瀟灑走一回,彷彿在認真接受這是一件"我要做"的事之後,也同時認真接受了"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回來"... 如果生命需要破口才能找到新養分,乖乖買張單程車票就上路吧。

其實,所有旅程都是單程的,不僅如此,好像也只有把每個旅程都當成單程,才能"盡興地"完成這個旅程...

...

"放心,不久之後妳會買另一張單程機票,回來..."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夕陽餘暉中,一艘旗津渡輪正緩緩駛過港區,拖出小小浪花;meanwhile,台東鹿野的大草坪空無一人;meanwhile,菲律賓 Davao 市的一條街上有幾個小孩在路燈下玩耍,穿條紋上衣的男士騎摩托車經過;meanwhile,芝加哥一早艷陽高照,湖邊大道湧現車潮;meanwhile,溫哥華還在睡覺,英吉利海灣下著小雨;meanwhile,號稱全世界最美的挪威 Bergen Line 火車正在大雪中穿越山區 ...

這些影像分開來看只是無聊的個別風景,毫無關係,但被冠上"直播(Live Camera)"的名義後,意義就不同了,意味著:剛才那輛挪威火車正在穿越大風雪的時候,一艘旗津渡輪正在迎著夕陽跨海,此時的芝加哥正值上班尖峰,而一群菲律賓小孩正在傍晚的 Davao 市某條街上玩耍,此時溫哥華的清晨一片沉寂...

...

有一種"意識"令人著迷,尤其當這種意識進入循環的時候,譬如意識到 meanwhile (於此同時)這個概念,彷彿從意識裡長出一條線,圍繞意識本身,同時又編織出新的意識... 總之,meanwhile 讓存在變得立體。

時間的厚度在空間中呈現,好像音樂的層次 (layers),集體又個別,地圖上的"世界"近在眼前,層層疊加,如獲新生... 於是,不知是時間吸引了我,還是空間吸引了我,"此時此刻"的我坐在螢幕前,透過即時影像分割畫面,親身參與世界各地這些"此時此刻"的事。

 

...

熟悉的地方喚起記憶,不熟悉的地方喚起想像,關於此時/此地畫面中的那些人/那些事:

我搭著這艘渡輪回到鼓山,船尾傳來濃濃的柴油味... 我獨自走進台東鹿野高台,驚覺身邊一個人都沒有... 我走在菲律賓 Davao 市的小巷,幾個小孩迎面而來... 我一大早就塞在芝加哥湖濱大道的車陣中,如同當年那樣,偶爾聽到隔壁車的咒罵聲... 或者,我終於去到一個很遠的地方,小小實現一種天地合一的放逐,此時我正搭乘這班 Bergen Line 火車,窗外大雪紛飛...      

看得越入神,就越有臨場感... 我不僅可以"在"這裡或"在"那裡,還可以同時"在"很多地方,既像莊周夢蝶是我非我,又如庖丁解牛物我合一,身歷其境,載浮載沉,同時發生,同時不發生...

 

 

 

相較於 SNG 新聞或熱鬧的直播活動,我更喜歡街角安靜的"即時影像",彷彿無聲的陪伴... 

...

"即時"可理解為"當下",就是現在的意思,但即時影像的感動並無法簡化為"把握當下"或"天涯若比鄰"之類的二元教條,倒像一種"本體分身術":親自把自己變成 Google 地圖中的小人,親自把自己拉進螢幕中的即時場景,親自感受此時此地的光線,親自呼吸此時此地的空氣...

知道與感受當然不同,這種"親臨現場"的喜悅遠超過書本上的地理知識,而是一種"我在"的無限擴大,讓人活生生看到/聽到它此時此刻的樣子... 期待未來科技能以3D投影或更立體的方式呈現,甚至包括嗅覺。

 

...

旅人透過即時影像思念家鄉,文人透過即時影像構思故事,閒人透過即時影像漫遊世界... 

如果"空拍"改變了人的視角(空間)經驗,"縮時"改變了人的敘事(時間)經驗,也許可以這麼說,即時影像改變了人"此時此地"的存在經驗... 感謝現代科技,讓 meanwhile 的體會無限擴大...

...

寫著寫著,meanwhile,國際太空站的衛星正在417公里的高空,以 27585公里時速飛越台灣上空...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學時期曾在台北讀了一年的航海系,正確名稱是海洋系航海組... 雖然入門的課程還談不上專業,雖然第二年我就轉學去台中進入另一個領域,雖然第三年之後我又輾轉做了很多別的事,雖然一輩子活在陸地上超過六十年,雖然我知道此生注定與航海無緣... 但不知為何,對海洋的迷戀卻一刻不曾消失...

昨晚又去了海邊,三更半夜坐在碼頭邊,聽聽大海,看看大船,吹吹大風...

...

如果地球是一座城市,船員就像這個城市的快遞,孤單又渺小,穿梭於五大洋,停靠在七大洲。

這是我對航海的想像。我不敢說自己的夢想是航海,因為我從未為此努力過,只能說是一個很美的夢...

 

 

夢中有一個想像:"如果我當年沒有轉系..."、"如果我這輩子真的去跑船了..."、"如果我跑船了還會彈吉他或畫畫嗎..."、"如果我是一艘遠洋貨櫃輪的船長..."、"如果眼前這艘正要出港的船上有我的同學..."... 

這些"如果"並沒有意義,卻也不遺憾,人生的路雖多,但終究只能選一條,無關好壞,不同而已。

...

雖然如此,感謝現代科技,最近發現幾個 Youtube 船長頻道,用他們親身經歷的船長視角,小小滿足我的航海夢想像... 於是,從船艙介紹到航行規則、從大船入港到大船離港、從貨櫃吊掛/排列/集裝到卸貨、從甲板上的駕駛設備到甲板下的輪機維修,甚至包括海上生活、危機處裡、餐廳/廚房/休閒/娛樂...

我打開全螢幕,看得入神,彷彿身歷其境,一段一段填補我的航海夢。

... 

 

...

不論是航空母艦、貨輪、漁船或小遊艇,海上航行的基本工具是"船",這是一套古老又迷人的機械結構,既要滿足機能需求,又要符合流體動力,在有限的空間裡要做許多事,這也讓"船的設計"蒙上一層神祕面紗... "船的設計師應該也會很愛海吧",我想。 

除了超大型建築物,貨櫃輪船大概是目前地表最大的人造工程,有些比航空母艦還大。這些動輒幾十萬噸又有三四百公尺的龐然巨物靜靜漂在海上,又重又輕,有如移動城堡,非常壯觀,而其中的細節更是內行人才能看得出的門道,感謝這些船長們的介紹。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疫情加上戰爭,今年的春天很飄,也很悶。當數字漸漸麻木,當口罩變成正常,當遠方的烽火持續擴大,世界改變的不是內容,而是面對生活的態度... 幸好熟悉的梅雨還在,帶來一點中斷,也帶來一點涼意...

好久沒聽音樂,聽聽羅大佑:伴侶 (2020)

...

季節變化總是讓人不知不覺回到當下,陰雨的夜晚,我洗洗手,放下畫筆,拿起吉他,聽聽音樂。

...

不知是畫畫能讓人靜心,還是心靜了才能畫,一連好幾個月,我把自己混入顏料,仔細尋找顏色在畫面上的變化,有時找到,有時沒找到,有畫好的,有畫不好的。從寒冬到初夏,畫架上依序放了二十多張臉,有大的,有小的,有男的,有女的,有認識的,有不認識的... 疫情加上戰爭,新聞傳來24小時的世界消息:地緣政治大挪移,全球供應鏈重組,糧食危機,金融危機,核彈危機...

在亂世中塗塗抹抹是一個選擇,不論是強迫或對抗,卻也讓人幸福,安靜享受一個人的專注... 此時此地的此刻,打開窗戶,涼風拂面,房間裡的油彩味漸漸散去,世界進來了,世界也出去了...

...

...

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除非你不想走...

有人拒絕長大,有人對社會失望,有人被"世界"追著跑卻不自知,有人一輩子活在恐懼裡不願意出來,當然還有更多人甘願把自己的時間花在別人眼光中... 我想,也許非得經歷一些事,才能體會"選擇"的意義,或許才能承擔自由的代價。其實,"世界"是個副詞,不同世代的"世界"代表不同年紀的生活態度。 

很少聽到羅大佑這麼"正向"的歌,當了爸爸後果然溫柔... 亂世無所不在,不足以形容現況,倒是亂世中的音樂人熱情依舊,當年叛逆的搖滾天王如今已是68歲銀髮大伯,和藹慈祥,牽著小女兒上學去...

 

 

首先是不知被誰放在一起
然後要尋找一個失去的自己
寶貝人和人像拼圖遊戲
其次是誰要先來將就到底
情況還搞不懂這接觸的規矩
人的相處有相互的學習

你看那序幕戰火的開場
突變了世界飛沫裡存亡
嶄新的世界陌生的旅航
迷失的春天告別要堅強
難得和命運彼此捉個迷藏
解構的生靈交織的羅網

*多少的付出的解脫
留下的才能夠承諾
伴侶有一顆不能怨尤誤解的心
付出了拿回來什麼
到頭來算對或是給錯
伴侶是隔離的蹤跡自我的追尋

再一次日出太陽升起
再一次重逢問候之餘
每一個握手將不再猶豫
每一個生命將被珍惜
如今的歲月將被記取
守望堅持與患難的伴侶
守望不知名患難的伴侶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臉書提醒我十年前的今天,我在豆皮咖啡的頂樓辦了一場音樂會,凡是參與過的人都老了十歲,凡是沒參與的人也老了十歲... 有人說:"天啊,已經十年了!",有人說:"That's where everything started"...

十年前的今天是個重要日子,十年前幹的傻事,如今看來依舊感動...

...

那天我一早出門,帶著大包小包共十三件東西,還有一張 460 x 220 的大布景... 

這群人傻傻的,自己搭台,自己架燈,自己調音響,自己搬座位... 自己累個半死,自己玩得不亦樂乎。

 

456957_3720788265739_239784655_o.jpg

影像2  影像3  影像25

影像19  影像21  影像23

影像22  影像31  影像27

...

所有表演都有三種角色,一是搭台的幕後,一是演出者,一是觀眾,感謝十年前的今晚讓這三種人共聚一堂,成就一段生命中的特殊緣分...

"想不到我這輩子還幹過這種事"... 照片中的場景熟悉又陌生,甚至有點狼狽好笑,卻歷歷在目,也許我慢慢相信,生命中遇到"對的人"就會做出"對的事"。如今這些人早已畢業,四散各地,各有各的天空,祝福他們都安好,也希望他們能遇到對的人,繼續做對的事,更希望他們自己也能成為對的人,讓別人遇到...

 

K_5_6095

K_5_6036

...

七點半了,觀眾入席,那晚的開場曲是夜來香... That's where everything started...

And still keep going...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季節交替的日子感覺特別多,四月的溫度喚醒皮膚記憶,薄薄一層,若有似無... 學生在東海拍片,寄來一張教堂的照片,我看了很久,回:"東海很美,多拍拍"。腦中浮起一個美麗的校園,還有一段美麗的歲月...

 

277313270_510108417443267_3536514733012473527_n.jpg

...

考季將至,許多媒體爭相報導"冷/熱門科系"的就業出路或薪資待遇,許多考生也以此來判斷自己的求知興趣,深怕"投資"錯誤,念錯書入錯行... 工具人講求教育的功利效應無可厚非,但總覺得怪怪的,畢竟時代變遷快速,行業的好壞往往只是景氣重組循環,盲目追逐熱門的結果將什麼也趕不上,重要的還是學習者的意志與態度。回想起來,大學教育給我的影響並不是狹隘的科系問題,而是某種"視野"...

"視野"來自認真的生活經驗:認真走過的路、認真做過的事、認真呼吸過的空氣、認真曬過的太陽、認真看過的風景、認真想過的問題、認真犯下的錯誤、認真談過的愛情、認真懷疑過的真理... 還有那些遇到的人、聽過的事、見識過的傳奇、嚮往過的典範... 以及那些堅信的、質疑的、掙扎的、理想的、挫敗的、驕傲的、矇懂的、堅持的、放棄的痕跡...

常有人說:"認真就輸了",我不了解,笑笑自問:不認真又贏了什麼?

 

...

一直很慶幸自己曾經活過那個沒有電腦或手機的年代,更慶幸這個年代是發生在東海大學...

特定的時空注定了特定的緣分,也形成特定的人生... 那年夏天,我決定離開熱鬧又窒息的台北,輾轉插班進入東海物理系,隔年夏天,一個臨時決定,我參加建築系的暑修考試,於是又轉入建築系。轉校又轉系的"飄浮感"在一個天大地大的校園裡特別明顯,卻也開啟某種視野,造就一段屬於"自己"的大學生活...

於是,我在文學院上通識課,在理學院做物理實驗,在工學院修工程數學,在建築系館熬夜通宵做設計... 我走過文理大道,走過相思林,走過陽光草坪,走過月光草坪,走過新餐廣場旁的乾河溝和女鬼橋,走過開滿杜鵑花的海報牆... 我在教堂做過禮拜,在郵局的信箱間排隊領信,第一次穿西裝打領帶在體育館參加盛大的聖誕舞會... 我在牧場餵過牛,在鐘樓下敲過鐘,半夜三更還跑到東海湖去尿尿...

...

總覺得有些記憶是長在毛孔裡的,斷斷續續被四月的溫度蒸發出來... 也許就是現在這個季節。

 

...

"東海的美不在單棟的房子,而是房子跟房子之間的關係(虛空間)"... 這是建築系的行話,突然想起當年老詹的建築概論第一堂課所説:"當其無,有器之用"...

有人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有人說"上帝的光透過教堂展現在空間上"...

環境給人的影響是不知不覺的,這是空間的魔力。也許非要讀了東海建築系才能體會"空間的氣質"這句話的意思,因為建築的"對象"並不是房子,而是透過蓋房子來形塑空間,進而創造或影響人的行為... "空間(感)是立體思維的開始",這是我讀建築系最大的體會。雖然轉系生涯的短短四年並沒讓我走上建築這條路,卻開啟我日後顛波起伏的"立體人生"。感謝東海這個無與倫比的校園提供我一段無與倫比的大學生活。

...

畢業三十多年,從建築到藝術,從劇場到影像,雖然不務正業了一輩子,雖然也曾在東海教過書,雖然已經退休,但很奇怪,不論何時,每當走進東海,我都感覺自己還是學生,一個永遠的"建築系學生"...

不知我懷念的究竟是這個校園,還是自己的青春...

...

可愛的小學妹,讓我回味建築系館的雜亂與回音,我彷彿聞到當年系館的味道...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春陽光明媚,出門溜達,榕樹下喝咖啡,讀三國,看新聞,又看看新聞,再讀讀三國,涼風拂面,有一種時空錯亂的感覺...

...

最近重讀三國演義,想把過去零星記得的小故事串起來,聊以自娛,但讀著讀著發現,"故事"終究只是片段,真正有趣的是人性及心態,以及故事外的來龍去脈... 這是讀三國的樂趣,讓人揣摩一個小小的"觀天下"視野。我透過各種權謀鋪陳,享受羅貫中的文字魅力,關於那些人、那些事、那個時代...

放下書,喝口咖啡,看看手機新聞... 遠方戰火不斷,侵略者理不直氣不壯的嘴臉依舊,世界忙成好幾團,板塊位移選邊站隊,各自盤算各取所需,政經壁壘,既矛盾又分明,只是可憐了戰火下的老百姓。

...

關心歸關心,天下大勢並非我所在乎,分分合合只是不同議題的零和遊戲,歷史無法假設,也沒有好壞... 只是讀著三國,看著新聞,突然覺得書本上那群人與手機上那群人,很像,腦中浮起不同年代的眾生相,彷彿看到普丁、拜登、強生、近平、舒茲... 如同彷彿看到董卓、曹操、袁紹、呂布、劉備...

...

DSC_1929.JPG

 

黃昏時分,我喝下最後一口咖啡,準備離開,溫暖的陽光照在臉上,甚是舒服,突然想到,這個太陽也曾照在東漢末年,也曾照在曹操和劉備的臉上... 時空錯亂,不亦樂乎...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初春的連假並沒有想像中輕鬆,心裡總憋著一場莫名其妙的戰爭,看似遠在天邊卻又近在眼前,相信歷史會記上這筆,也希望歷史上的這筆不只是"歷史"... 最近重讀三國演義,野心家的謀略的確令人佩服,但也發現除了武器更精良,人類文明其實並沒有多大進步,荒謬之餘,想到這部電影:橘子收成時。

...

橘子收成時 (Tangerines, 2013)

編 / 導:扎扎 · 烏魯沙哲 (愛沙尼亞、喬治亞共和國)

2014 奧斯卡外語片提名,2015 金球獎外語片提名

...

戰爭中,兩個"看似"不共戴天的仇敵同時在一間屋子裡養傷,屋主是一個做木箱的老頭(伊沃),他要趁戰事惡化前做一些木箱給他的鄰居(馬可斯)裝橘子,因為現在是橘子盛產的季節...

複雜的歐亞地緣衝突是本片的故事背景,但人性其實到處都是,甚至幽默莞爾,如同老頭照顧這兩個敵對傷兵,也如同馬可斯在戰爭中還要急著收橘子只是"不忍心讓這麼美麗的東西消失了"...

 

 

...

戰爭在政客嘴裡總是理直氣壯,但戰爭在人民口中卻是荒謬與幽默,哭笑不得...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20226003675-260405?fbclid=IwAR0en7-Za9-R68223jmw4c7o4jmilNCBwKAUMYuYmqZNw7eIYQbehstqQiY&chdtv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春寒料峭的日子有一種節奏感,冬天加速趕底,春天蓄勢待發... 當口罩變成日常,太陽依舊很大,早晚依舊很涼,冷暖之間帶著興高采烈的不安與希望...

季節交替的振奮,聽聽卡拉揚/柏林愛樂: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第二樂章

...

沒想到疫情已經陪伴我們三年了,這個數字只會越來越大,大到漸漸失去意義... 卡謬說真正的傷痛無法修復,只能帶著傷痛繼續活下去。說得真好。時間永遠是加法,與其假裝回到從前,不如認真面對當下...

...

退休至今半年,經常回想我所經歷的人生,說來慚愧,我花了很長的時間才了解世界不是由"道理"所構成。

乍聽之下有點極端,但並非消極鄉愿,也不是抱怨世事難料或"沒道理",而是"道理"並不重要,因為日子永遠是新的,而經驗永遠是舊的。課堂上循循善誘的"經驗傳承"其實只是一種不捨。沒有人看過明天的太陽,沒有人能預測明天的心情,如同沒有人知道明天的太陽美不美...

這些話出自一個退休老師的嘴裡有些荒謬,卻是一種領悟,只好在快速變遷的世代與越來越不確定的訊息中,盡量選擇噤聲,沒什麼好說的... 突然想到伍迪艾倫的喜劇電影"紐約遇到愛 (Whatever Works)",意思是:做什麼都行,能自己搞定就好。印象中,這首曲子也是配樂之一。

其實,"歲月靜好"是一個"鄉愁"的概念:一段自知永遠回不去的過往,一個自知永遠過不去的彼岸。這裡的關鍵字是"自知":自知時間繼續,無法複製也不必緬懷,只能安靜接受並獨自面對... 於是,當口罩成為標配,當不安淪為習慣,當第三年變成第四年或第五年,疫情就不存在了,成為下一個漸漸遺忘的"日常"...

...

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最有名的是"快樂頌"大合唱,我卻特別喜歡第二樂章,有一種不安的振奮...

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 1908-1989)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指揮家之一,曾帶領柏林愛樂三十多年。他熱情豪放又帥氣,非常具備領袖魅力,不僅是鋼琴家,也玩電影,還被封為時尚達人(Karajan Style),他開保時捷跑車,又會開飛機... 他指揮的特色是閉上眼睛,全神貫注如入無人之境,非常迷人。

 

...

...

不管電影故事是真是假,貝多芬的耳聾倒是真的,這件事本身就夠美了,而美的感動從來就不是優雅。

 

文章標籤

境象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